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审美文化是“青春”“审美”“文化”三概念含义叠加或交叉的一个复合概念。

因此,我们可以简要地将青春审美文化定义为:一种以青春为主题的审美化的文化。

“青春”是人生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殊性,是以多重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结构来标志的。

首先,在生理意义上,青春期是人体结构趋于成熟、定型的时期;其次,在心理意义上,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和个体人格开始形成并初步确立的时期。

因此,青春期是个体开始同时作为生物和社会的独立主体进入世界生活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个体的特殊意义是:个体第一次独立地面对世界,并且开始确立了自我意识的过程。

这个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内涵:第一,生物的,即性别自我意识:第二,社会的,即人格自我意识。

然而,人的青春期的自我意识的双重内涵,并不是分离的,相反,它们是交叉、混合的。

在青春期、自我意识不仅是交叉混合的,而且是作为未来成熟定型的雏形而活动着的,因此也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活动体。

可以说,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混合组成和其向未来的开放性,组合成了我们在这里说的“青春”主题。

“审美化”是当代文化对“青春”的一种独特的呈现方式。

说它是独特的,因为它不只是在传统艺术呈现的意义上对“青春”做“审美的呈现”,而且是在当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整体语境中,将“青春”置换为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当代文化运动中,通过先锋艺术运动,消除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生活与艺术相互转化,两者混合在无限制的形象生产和体验中。

因此,“审美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在于,它消除了传统审美的心理距离,将对形象的有距离的审美静观,转化为无距离的审美沉浸。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应用(本大题共12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选择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就由助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sháo),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zā)所去。

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chàn)。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愁怅。

C.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jī),上面供一副.(fù)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柱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

D.袁隆平拍去身上在粉笔灰尘,掖.(yē)着讲义夹.(jiá),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过去史学家一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重要,认为1914年到1918年的一战只是欧洲旧的家庭式的争吵。

于是..冷战结束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主流历史学家开始意识到其实一战比二战更重要。

一战不仅为未来洗好了牌,为二十年后的二战奠定了基础,也在精神和文化上基本确立..了延续至今的世界历史文化版图。

【甲】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四个欧洲古老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整个欧洲文明出现巨大的真空。

【乙】更具灾难性的是“巴黎和会”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虽然结束了战争,却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精神或文明的尺度。

江苏省苏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教师解析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所有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2分)1。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①一场大规模的空袭,使这繁华的城市 .②我真的怕他离开,刚刚摆脱了恐惧凄凉的感觉,再也不想品尝这的滋味了。

③父亲看完后一言不发,用毛笔写下几行字给我:“不要搜章逐句,不要无病呻吟,力戒做作,惟陈言务去。

"A.面目全非茕茕孑立矫饰 B。

改头换面茕茕孑立掩饰C.改头换面举目无亲矫饰 D.面目全非举目无亲掩饰ﻩ【答案】A【解析】面目全非:形容事物变化很大.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 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孤零零的,四处游荡。

矫饰:故意造作来掩饰此喻意的选项是2.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

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 )(2分)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

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

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

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答案】D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A。

今日厂家平价促销,机会难得,敬请惠顾!B。

舍弟光临寒舍,真乃蓬荜生辉,不胜荣幸!C.请恕我直言,你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敬请三思!D.久仰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ﻩ【答案】Bﻩ【解析】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这里称呼的是对方,因此错误。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 ▲。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潜山县黄铺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潜山县黄铺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

”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达康书记能在《人民的名义》众多形象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这个时代人们心向往之而无比稀缺的品质——敢作为,敢担当。

②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唾手可得....的活的史书。

③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④我上高中后家里负担日益加重,父母亲外出打工长年难归。

我要率先垂范....,给弟弟做个榜样,不让父母的辛苦白费。

⑤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还可附庸风雅....。

”⑥要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各方只能通过谈判和各自让步来解决问题,试图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无异于玩.火自焚...,绝不会达到预期目的。

A. ①④⑤B. ②④⑥C. ①③⑥D. ②③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形容极容易得到。

应改为“触手可及”。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好表率,属于敬辞。

此处谦敬不当;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不合语境。

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滞笨云翳慷慨层峦迭嶂B. 抒祸社稷烹饪不容置疑C. 苍莽暮蔼布署趋之若鹜D. 涟漪抽搐勖勉残羹冷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A项,“层峦迭嶂”应写作“层峦叠嶂”;B项,“抒祸”应写作“纾祸”;C项,“暮蔼”应写作“暮霭”,“布署”应写作“部署”;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穷饿无聊.. B. 吴之民方痛心..焉C. 璧有瑕,请指示..王 D. 几邂逅..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试题数:13,满分:1501.(单选题,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峥.嵘(zhēng)遒.劲(qiú)脂.膏(zhī)B.慰藉.(jiè)罅.隙(xià)憎.恨(zēng)炽.热(chì)C.包扎.(zhā )撂.下(liào )着.恼(zháo)讪.讪(shàn)D.籼.稻(xiān)分蘖.(niè)奖掖.(yè)造诣.(yì)2.(单选题,3分)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我们凡人梦想到的/更加深刻真切,否则/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泄?(《致云雀》)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峨日朵雪峰之侧》)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

像昼空里的星星。

(《致云雀》)3.(单选题,3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C.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科技人员宵衣旰食....,日夜奋战。

D.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4.(单选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 科学家是真理的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 有些所谓的“大师”,,口若悬河,其实是胸无点墨的莽夫。

③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指天画地既然/那么B.保卫指天画地只有/那么C.捍卫指点江山只有/那么D.保卫指点江山既然/那么5.(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现场揭晓了“构思之星”“最佳团队”等获奖名单.B.坚定不移地以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C.今年春晚表现了“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主题,尤其是弘扬传统美德的歌舞小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要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6.(单选题,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

四川省西昌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西昌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西昌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半期检测高一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

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51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湘水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

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当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贫士陶渊明,以自作挽辞、平淡而终的形象,向人们昭示了一条田园隐居的生活道路之后,屈原与陶渊明,便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归宿的象征人物,成为历代文人经常加以比较的对象。

其实,陶渊明与屈原在精神脉络上是息息相通的。

屈原所以悲愤绝望,在于对“天道”的根本怀疑。

儒、道两家学说都相信存在着公正的“天道”,这是贤士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

《老子》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屈原也相信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但为何存在着贤士不遇的社会现实呢?这在当时是一个解不开的绳结。

屈原在《天问》中已经提出了疑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十分同情屈原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仁德高洁的人士往往穷饿而死的现象表示:“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也为屈原《离骚》所抒发的悲哀情感而共鸣,并顺着司马迁的思路,指斥“天道”“报德”之说的虚妄。

尽管屈原和陶渊明都认识到:并不存在一个公正无私的“天道”,但他们依旧执着于这一人格理想。

所不同的是,屈原一心想通过楚王实现美政,建立功业,终于无路可走;陶渊明却在自我修善、自我肯定的同时,将并不公正的外在功名、社会承认看得轻如浮烟、毫无意义了。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试卷分数: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学校姓名年班一、现代文阅读(24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

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君、父、师并提,并且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 荀子认为世人能够懂礼法、走正道及通达事理、明瓣是非都是因为有了教师。

D. 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 举《弟子职》中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在各方面要有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的实例,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都很尊师这个观点。

C. 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D. 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业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者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正的尊师。

B. 如果我们既能尊重教师,又学生自出机抒,这样,尊师这种传统就不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了。

C. 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 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由具有高尚人格和广博知识的人来担任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

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4. 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人没有出门,但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心灵深处存深深的漂泊感和孤寂感。

B. 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文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 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D. 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5. 根据文意,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

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

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

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

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吏人莫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

岁月既积,马遂成群。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迁户部中大夫。

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略尽。

转工部中大夫。

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

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

"所苦因此而瘳②。

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