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第一章 推拿发展源流
《推拿学》概论、基础篇(1)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或能量作用于生物体、 生物材料或生物系统时力的运动和形式的学科。 刚体生物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部 分,各有独立研究内容和评价标准。
长度、作用力和时间是物理学的要素之一,与 之相关的物理学概念有质量、加速度和速度等。
推拿学的特点
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 学的理论内涵
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 的临床特点
《推拿学》基础篇
1、推拿的作用原理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推拿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术 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⑤ 平衡:作用在刚体上所有力总和、所有力 矩总和等于零的状态。
⑥ 平移:刚体运动时,其任一直线始终与其 初始位置平行的运动。
⑦ 旋转:刚体围绕某一固定轴(直线)做 角位移。轴线可位于刚体之内或刚体之 外。
⑧ 自由度:该体系运动时,确定其位置所 需独立坐标系数目。即刚体沿着所有轴 做前后平移或绕着轴做旋转运动的总数。
载荷产生作用力分为:
1.重力:重力载荷(体重)作用于人体表 现:①连续均匀作用;②作用单向性- 重力线;③总作用力-体重;④重力作 用集中一点-重力点。
2.生理载荷 :以脊柱为参照,体内其它 作用力对其产生载荷:①肌肉作用-平 衡、动力和运动;②韧带-弹性;③液 压-如血压;④肺压-肺脏。
3.功能载荷 :指外部动力产生的载荷造 成脊柱正负加速度改变。包括振动、压 力和冲力。
载荷:外力或瞬间外力作用于一个特定物体, 如作用物体垂直载荷总量为零,可定为此物体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此时,载荷作用在物体结 构内部产生作用力,为应力,应力可造成组织 结构的变形。载荷和张力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轴向载荷(拉伸和压缩)、剪切力、侧曲力、 扭力。
推拿学。优秀课件

7
第五节:推拿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
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而基本无副作用的物理医疗方法,但是如果手法运用不当, 患者体位不适或精神过于紧张,也可以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发生异常情况时,推 拿医生必须马上做出正确判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瘀斑 骨折 晕厥 疼痛 皮肤破损
8
第六节:推拿辅助物品和器具
推拿临床所需要的辅助物品有针灸针、艾条、火罐、电针仪、刮痧板等。目前在 推拿临床上常用的辅助器具有颈椎牵引治疗仪和腰椎牵引治疗仪。
6
第四节: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推拿的适应证 推拿适应证非常广泛,几乎覆盖各个临床科室的疾病,但主要治疗病种集中 在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美容、减肥和医学保 健。 推拿的禁忌症 严格掌握推拿手法应用的禁忌证非常重要,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预防 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以下情况不适合运用推拿手法。
推拿学
主讲: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
1
第一章:推拿学基础
第一节 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第二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第三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与治法 第四节 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六节 推拿辅助物品和器具 第七节 推拿常用介质与热敷 第八节 经络与腧穴 第九节:常用推拿穴位
2
第一节 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推拿是一门古老的医术,它有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发达的科学条件下仍然发挥着 推拿独有的卓越临床疗效并且顽强的生存。 究其起源,上古时期人与自然搏斗、同野兽搏斗、同同类的争斗中,不可避免的 出现损伤病痛。在远古的生存条件,人类缺乏对自然药物的认识,通过对自身的 了解及自身愈合伤痛的本能,形成了一系列的手法动作等,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 发展逐渐成为了现代推拿学。在同时间的世界个点都有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推 拿”手法治疗,这些手法或者有其差异,但其根本都是祖先在自然活动中的总结。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 溢死”的方法:
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 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 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魏晋隋唐时期 1.医政设置:在这个时期,推拿医政设置开始出现,表现在设立了按摩专科,且有了按摩
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2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 推拿、推拿学的定义及特 推拿定义 旧--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
的草案。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
消灭。因为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 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然而,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 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提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所以“中医是当 今最大的伪科学”。
先秦至两汉时期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 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
2.最早的按摩工具:在《内经.灵枢》“九针 十二原”记述针灸的“圆针”和“鍉针”针 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
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这两 针的特点是不刺入皮下,只在体表揩摩。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近代主要推拿流派(摘录自沈国权著《推拿手法学》)(1)一指禅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
据传李鉴臣为御医,曾救治清朝武官丁凤山。
丁凤山(1842一1915年)曾是武状元,在朝鲜作战时因病返回京城治病,被李鉴臣以一指禅推拿治愈,遂拜李鉴臣为师。
随后,丁凤山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江苏扬州、江都一带,1900年代应首徒王松山所邀,来沪行医,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丁凤山于江苏、上海广收门徒,知名者有王松山、丁树山、朱春霆、钱福卿等十余人。
另外,《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
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
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
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㨰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
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扌衮法。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
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
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一1941年),马于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
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一1969年)得其衣钵。
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
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章推拿学基础1

。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例如: 推桥弓可平肝潜阳 搓摩胁肋可舒肝理气而缓解胁肋胀痛 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 按揉角孙穴可治偏头痛
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 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医政设施——设有按摩专科及医生
(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 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和自我按摩。
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公元220年~960年)
推拿学术发展特点: (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养生防病 (4)膏摩盛行
内功推拿流派 马万起、马万龙
脏腑推拿流派 王文——《脏腑图点穴法》
腹诊推拿流派 骆俊昌 《三宝合璧》、《推拿入门》
7.新中国 (1949年~至今)
1956年——上海成立我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 1958年——上海建立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开设了
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 拿专业人才。 60年代开始成立推拿专门研究机构,并进行现代实验研究。 70年代后期,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后又成立 针灸推拿系。 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 学会推拿学会”。 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
推、拿、按、摩是四种推拿手法。
保健预防——按摩 医疗治病——推拿
四、推拿与按摩的区别
从推拿发展史看:
①“按摩”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病种 亦少,范围较窄;而“推拿”包括的手法相对较 多,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多,范围涉及临床各科疾 病。
推拿学

重视,日本,南非,以色列,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 医务人员和学生来中国学习推拿技术,我国的推拿 专业人员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西班牙,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科 威特,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各种专科医院, 专科门诊相继成立,保健按摩场所相继扩大,各种按 摩器械走入家庭,这些都对推拿学的发展是十分有 利的.
如: 1.名医·淳于意——用寒水推治疗头痛,身热, 神昏,谵语等症. 2.医圣·张仲景——提倡使用膏摩;并首创手 法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等病症的方法. 3.西汉·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共 计44幅,描绘了捶背,抚胸,按腰等情形,是现 存最早的按摩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自 我按摩很盛行.
人类在逐渐认识了按摩作用的基础上,有目的 把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加以总结,逐渐形成 了按摩治疗体系,因此可以说按摩是人类最古老而 又年轻的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 内经等书可知人类最早的治疗手段是属于物理性 质的疗法,推拿,针灸,热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 渐发现自然药物→化学药物(明,炼丹术)→生物药 物,医学发展进步(有副作用,危害性大).目前国际 医学界对人类古老的物理手段重视,无副作用,优 点多,但这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上升,故是一门年 轻的有发展前途的未来科学.
3.宋金元: 1)按摩术治疗范围更广.首创按摩催产法.宋代医 家·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 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 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 2)重视手法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手法 3)开创按摩治眼病方法. 4)有关著作及其对后世推拿发展的影响
4.明代: 1)医政设置有按摩科,小儿按摩发展较快,形成了完 整的小儿推拿治疗体系.大量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 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小儿按摩经》 2)"按摩"首次改名叫"推拿",推拿一词从此时期而得 名. 3)"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之摸先生".是当时最早 的民间推拿医生. 5.清代: 1)医政设置:太医院不设推拿科,但推拿在民间仍有 一定发展,出版了一些推拿专著.众多的推拿流派:一 指禅流派,滚法流派,脏腑点穴流派等开始于这一时 期. 2)《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出推拿手法治 疗伤科病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伤科八法.
《推拿学》理论教学大纲

《推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临床课【教学时数】72学时【课程学分】学分【开设专业】康复系:康复治疗技术【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选用教材】《推拿学》邵湘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参考教材】1.《推拿手法学》王之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推拿治疗学》罗才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推拿学》严隽陶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推拿学》范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5.《针灸推拿学》邵湘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中国推拿治疗学》宋一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7.《推拿学》吕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8.《中医推拿学》曹仁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9.《推拿学》罗才贵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推拿功法学》吕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课程性质和目的】推拿学是中医学类专业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应用推拿方法与技能、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保健养生的学科,通过对推拿学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推拿职业的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并增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具备初、高级推拿职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推拿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初步形成解决临床(诊查、预防、治疗、养生)推拿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为进一步学习掌握推拿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辩证思维能力。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要点】上篇基础篇第一章推拿学发展源流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推拿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对象、基本内容。
2.了解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推拿学的发展需要,查阅相关史料和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推拿学基本概念、基本对象、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为推拿学的发展源流。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推拿学发展源流第二章推拿知要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推拿的分类、体位、常用介质和异常情况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
❖在临床研究方面 20世纪50年代后期,推拿的临 床应用范围有伤、内、妇、外、儿等科病证。
❖ 70年代初,开展了推拿麻醉,并应用于10余种手 术。
❖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疗内、儿科疾病有 了较大的进展。
❖ 80年代到90年代,推拿治疗范围继续拓展,并取 得了较好的疗效。
❖ 近年保健推拿得到了空前发展。
复习思考题
❖ 1.推拿是如何起源的? ❖ 2.试述推拿发展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主
要推拿医家及代表作。 ❖ 3.试述当前我国推拿医学的发展状况。
❖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 医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 ,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患者体表操作,以 达防病治病目的的称手法治疗;医者根据推拿临 床的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 伸临床疗效的称功法训练。
远古时期
❖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案 杌”等,
❖ 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推拿与中医其他学科一样 受到冲击。但同时推拿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也吸 收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充实了 自身。
新中国成立后
❖ 推拿临床、教学、科研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1956年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建立 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20世纪60年代推 拿疗法广泛应用,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 并开展了推拿的实验和文献研究;70年代后期至 80年代,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1986 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推拿系,同时招收了全国 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全国的医疗机构及康复 机构普遍设立推拿科;1987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中 医学会推拿学会;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 拿研究所成立;进入90年代,全国多数中医院校 开展本科教育,1997年首次招收推拿专业博士研 究生。
❖ 《圣济总录》中明确地提出:对按摩手法要进行 具体分析,而后才能正确认识按摩的作用和临床 应用。提出了按摩具有的作用和可达到的目的。
❖ 宋代庞安时运用按摩法催产获得“十愈八九”的 效果。
❖ 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认为按摩也具 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对推拿治疗作用,提 出了新见解。
❖ 元代名医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利用 身体重力进行牵引复位的各种方法。
❖ 此时期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小儿按摩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被收录于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一书中。
清代
❖ 医学分科数度变动,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推 拿是“医家小道”,有伤大雅,太医院不再设推 拿专科。
❖ 但推拿无论是在临床实践上,还是在理论总结上 仍有一定的发展:
❖ 首先是在儿科杂病临床应用上的发展。 ❖ 其次,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发展成
❖ 此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可概括为五大特点:①推拿 已成为骨伤科疾病的普遍治疗方法;对骨伤科推拿 手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②推拿疗法渗透到内 、外、儿诸科;③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 ④膏摩盛行;⑤推拿对外交流较为活跃。
宋、金、元时期
❖ 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 科,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
❖ “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 《幼科发挥》。
❖ 起初,人们无意识地用手按压、拍打、抚摩伤痛 部位,结果却意外地获得使肿痛减轻或消失的效 果。由此而逐渐认识了按摩的治疗作用,并有目 的地将按摩应用于医疗实践,通过不断总结,形 成了最古老的推拿医术。
先秦时期
❖ 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
推拿学
第一章 推拿学 发展源流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翔
导学
1.推拿疗法的特点及推拿防治疾病的手 段;
2.推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就; 3.推拿在隋唐时期及明代的发展特点; 4.推拿目前的发展状况。
❖ 推拿属中医临床外治法的范适 应证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特点。
❖ 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 起称谓。
秦汉时期、晋时期
❖ 我国的医学著作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之 法。当时已产生了我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 伯按摩》十卷,可惜该专著已佚。
❖ 《黄帝内经》中也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素 问》中概括了推拿作用;《灵枢》记载了推拿可 以治疗多种病证,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九针 ”中的“圆针” 。
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 最后,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及药物疗法,在临床应
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民国时期
❖ 由于当时的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其不重视操 作型的医疗技术,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 在民间存在和发展。
❖ 由于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各地域疾病的特点 和民间要求不同,于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学 术流派。这些众多的学术流派,成为我国推拿学 科的一大特色。
当前
❖ 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发展。治疗疾病的方法正在逐渐从偏重于手术和 合成药物治疗向重视自然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方面 转变。
❖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推拿专业人员与国 外有关医学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
❖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推拿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机遇和空间。推拿事业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 期。
明代
❖ 太医院设有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推拿成为 医术十三科之一。
❖ 推拿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本来 专指小儿按摩的“推拿”一词,从明代起,广泛 取代了按摩之称;二是推拿防治小儿疾病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 小儿推拿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成人 推拿的特色。
❖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体外心脏按压抢 救自缢者的方法,并提到对四肢重滞的患者的治 疗法。
❖ 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急救的记载。
隋唐时期
❖ 是推拿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推拿已成一门专业的 治疗方法。
❖ 隋代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之 职务;唐代太医署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 科,按摩医师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
❖ 《导引图》描绘有44种导引姿势,并注明了各种 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推拿法。
❖ 《引书》描写了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急性斜颈 (落枕)、肠澼(痢疾)、喉痹的推拿治疗方法 。
❖ 推拿还被应用于临床急救,如《周礼·注疏》中记 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运用推拿、针灸等 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一事。
❖在实验研究方面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展了 推拿的生理作用及治疗机制的初步研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拿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具 体表现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层次逐渐 深入。
❖ 目前,推拿医学实验研究已在手法动力学、手法 功效学、静力推拿功法训练、推拿镇痛、推拿麻 醉、推拿意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