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重点
中建史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1.建筑遗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2.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3.木骨泥墙房屋——树枝做骨架,木骨架上扎结枝条,用绳子捆起来,两面抹泥,形成木骨泥墙4.巢居发展过程:独木构巢——多木构巢——干阑式建筑5.穴居发展过程:原始橫穴——深代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一号宫殿遗址: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商:郑州商城: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是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聚落格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迄今最早四合院;最早两进式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中轴对称的严谨组群;最早用瓦建筑;最早使用影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常见居住类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成就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看,(1)木工技术成熟。
(2)瓦当的品种和数量增多。
(3)春秋时期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3.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高台建筑代表作品秦咸阳一号宫殿(秦)汉武帝刘彻建章宫(汉)四.礼制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建筑制度:工官制度、等级制度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寝、面朝后市;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井田方格网的系统式规划方法;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宗庙、明堂、辟雍五.《考工记》都城规划思想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建史重点第三章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1.北京四合院特点: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3.院落内向,城垣承重,院内噪音低,风沙少4.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5.风水和礼制观念大门类型: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缝上金柱大门:门扇装在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装在外檐柱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2.江南天井式住宅基本形式:三间两搭厢、对合特点:1.天井高深,通风量大,拔风采光,效果很好,减少太阳辐射;2.进和进之间以备弄相联系,避免纵向穿越;3.手法多样化,风格典雅,纤丽和精致。
3.云南一颗印二.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类型:圆楼、方楼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1.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窗,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4.外环三四层以上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5.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
忌讳背水。
三.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等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1.云南竹楼2.贵州吊脚楼3.侗族村“鼓楼”4.侗族村风雨桥四.砖墙承重式五.碉楼(密梁平顶式)六.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陇北,新疆吐鲁番等种类: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砖砌的锢窑七.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1、明间即“当心间”指建筑物的中间一间2、闾里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有称“里坊”,平面一般是方形或者矩形。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谢、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三朝五门大规模的礼仪性朝会、日常议会、定期朝会,三种。
5、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一种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扳、或补间铺作位置上6、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扳等挑出,用于登高眺望。
7、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
8、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也依次升高。
9、卷杀宋代拱梁柱等端部做弧型,形成柔美而又有弹性的外观10、明木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11、草木伏与明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上的梁,做法自由、粗糙。
12、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的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儿列柱与斗拱,将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包内层。
13、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14、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的一圈外廊。
15、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放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16、铺作狭义上指斗拱,广义上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17、阕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个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所以叫做阕18、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之下的屋檐。
19、大木作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大木构件包括柱.梁.枋.雀替.檩.椽以及斗栱等构件。
大木构件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20、大木大式有斗拱的结构承重构件21、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2、重檐庑殿庑殿:又称作四阿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是在庑殿顶下又有短檐,四边有各有短垂脊,共九脊.是清代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23、鸱尾屋脊两端的饰物。
24、雀替意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风格⾮常显明的⼀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度统⼀;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化,表现出鲜明的⼈⽂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五)诗情画意的⾃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材。
2)结构⽅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式、井⼲式;3)空间布局:灵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
模数制。
5)平⾯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拱结构形式7)运⽤⾊彩装饰⼿段。
3.⽊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构架有抬梁,穿⽃、井⼲三种不同的结构⽅式。
(1)抬梁式使⽤范围较⼴,在三者中居于⾸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相邻⽊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最⼴优点:室内少柱或⽆柱,可获得较⼤空间缺点:柱梁等⽤材较⼤,耗材较多适⽤:⼀般多⽤于宫殿、庙宇、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北⽅(2)穿⽃式⽊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向⽴柱,但柱的间距较⼩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架空的抬梁,⽽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今,为中国南⽅诸省所普遍采⽤。
特点:⽆梁,柱较密,柱间直接⽤枋联系。
优点:⽤材较⼩,⼭⾯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适⽤:南⽅地区较为普遍(江西、湖南、四川)(3)井幹式结构以圆⽊或矩形、六⾓形⽊料平⾏向上层层叠置,在转⾓处⽊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中建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2. 开间,当心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3.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
6.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7.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8.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9.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0.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1.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2.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3.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
14.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平顶囤顶拱顶毡包式圆顶悬山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
(举例说明)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
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
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第三章住宅实例里边北京四合院P97开始,注意平面图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
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
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
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
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
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
(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举例分析)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无锡寄畅园)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
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
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
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
填空(共20分,随机抽取10道题)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清代用“(斗口制)”作标准。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三五)举,檐步为(五)举。
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居民区、手工商业区。
我国的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有:防御工程、水利工程、道路与下水道、邮驿设施。
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窑)、砖砌锢窑。
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碉楼、土楼、窑洞、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
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属于(阙)门形制。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凌恩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嵩岳寺塔)。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
西周初期,分封建国,营建洛邑,出现了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礼制的需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的)
汉朝——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悬山和庑殿顶普遍使用,出现了歇山等屋顶式样。
(除硬山之外全都出现了)
此时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
砖、瓦被大量、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