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应工程第三章6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三章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三章习题答案

3-1 在反应体积为31m 的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中,环氧丙烷的甲醇溶液与水反应生成丙二醇3223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该反应对环氧丙烷为一级,反应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为0.981-h,原料液中环氧丙烷的浓度为2.1kmol/3m ,环氧丙烷的最终转化率为90%。

若辅助时间为0.65h ,一天24h 连续生产,试求丙二醇的日产量为多少? 解 32232COHCHOHCH H →+O H COCHCH H( A ) ( B ) 一级反应h x k C C k t Af Af A 35.29.011ln 98.0111ln 1ln 10=-=-==h m h m t t V v /31)65.035.2(13300=+=+=丙二醇日产量=Af A x C v 0024=天/12.159.01.23124kmol =⨯⨯⨯kmol k /g 76M B=丙二醇日产量天/kg 2.111492.11576Q =⨯= 3-2一个含有A 和B 液体)/0.04molc /10.0c (B00L L mol A ==、 以体积流量2L/min 流入容积V R =10L 的全混流反应器,物料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A →2B+C 。

已知由反应器流出的物料中含有A 、B 和C ,L mol c Af /04.0=。

试求:在反应器内条件下,A 、B 和C 的反应速率?解 空时min 5min/2100===L Lv V R τmin5/)04.01.0(00L mol C C r r C C AfA Af AfAfA -=-==-ττmin /012.0∙=L molmin)/(024.02∙==L mol r r Af Bfmin)/(012.0∙==L mol r r Af Cf3-3 一个液相反应: A+B →R+S其中,min)/(71∙=mol L k ,min)/(32∙=mol L k 。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三章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三章

n1=n2 时,内扩散对选择率无影响 n1》n2时,即主反应的级数大于副反应的级数,则内扩散使选择 率降低 n1《n2时,即主反应的级数小于副反应的级数,则内扩散使选择 率增高 k1 k2 A B D 2. 连串反应 如果连串反应中各个反应都是一级反应,则瞬时选择率

rB k2cB s 1 rA k1cA

反应物从外表面向催化剂的孔 道内部扩散----内扩散
在催化剂内部孔道内组成的内 表面上进行催化反应----化学 反应 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 表面----内扩散 产物从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外扩散



一、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
二、内扩散有效因子与总体速率 内扩散有效因子(内表面利用率): 等温催化剂单位时间内颗粒中的实 际反应量与按外表面反应组分浓度 及颗粒内表面积计算的反应速率之 比。用公式表示为: Si
此种情况发生在活性组分分布均匀.催化 剂颗粒相当小.外扩散传质系数相对 较小而反应速率常数又相对较大的时 候。
如果反应是二级不可逆反应,则反应的宏观速率可表示为:
2 (rA ) g kG S e c Ag c AS k s Si c AS 2 k s Si c AS kG S e c AS kG S e c Ag 0
kG Se (cAg cAS ) kS Si cAS

由此可得
cAS
1 1 Da1

式中Da1表示Damkohler准数: Da1说明外扩散过程的影响,其物理意义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外扩 散传质速率之比,由此可得一级不可逆反应的外扩散有效因子
kS Si Da1 kG Se
1 ex 1 Da1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答案

3 釜式反应器3。

1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0。

02mol/l,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6l/mol。

min。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试问:(1) (1)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2)(2)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1)(2)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2.83h。

3。

2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水溶液及30%(重量)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使用15%(重量)的NaHCO3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1。

02。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2l/mol.h,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1)若辅助时间为0。

5h,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2) (2)若装填系数取0。

75,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0.5,84 和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0。

3226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每小时需碳酸氢钠:原料体积流量:氯乙醇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2)(2)反应器的实际体积:3.3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反应开始时两反应物的摩尔比为1,为了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取出10ml反应液用0。

515N的NaOH溶液滴定,且丙酸钠的转化率要达到平衡转化率的90%。

试计算反应器的反应体积。

假定(1)原料装入以及加热至反应温度(50℃)所需的时间为20min,且在加热过程中不进行反应;(2)卸料及清洗时间为10min;(3)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密度恒定。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习题答案

1.理想反应器包括___平推流反应器、__全混流反应器_ 。

2.具有良好搅拌装置的釜式反应器按_全混流__反应器处理,而管径小,管子较长和流速较大的管式反应按_平推流_反应器处理。

3.全混流反应器的空时τ是_反应器的有效容积____与___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_之比。

4.全混流反应器的返混__∞__,平推流反应器的返混为_零__。

5.如果将平推流反应器出口的产物部分的返回到入口处与原始物料混合,这类反应器为_循环操作_的平推流反应器6.对于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当循环比β→0时为___平推流__反应器,而当β→∞时则相当于_全混流___反应器。

7. 对于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当循环比β→0时反应器内返混为_零_,而当β→∞时则反应器内返混为_∞_。

8.对于反应级数n<0的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_全混流__反应器为宜。

9.对于反应级数n>0的反应,为降低反应器容积,应选用_平推流__反应器为宜。

10.分批式操作的完全混合反应器非生产性时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___B____。

A. 加料时间B. 反应时间C. 物料冷却时间D. 清洗釜所用时间11.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二级反应A →B,,当时,求反应至所需时间t=__D_____秒。

A. 8500B. 8900C. 9000D. 990012.在间歇反应器中进行等温一级反应A →B,,当时,求反应至所需时间t=__B_____秒。

A. 400B. 460C. 500D. 56013.在全混流反应器中,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为__A__。

A. 空时τB. 反应时间tC. 停留时间tD. 平均停留时间14.一级不可逆液相反应,,出口转化率,每批操作时间,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0000 kg产物R/天,=60,则反应器的体积V为__C__。

A. 19.6B. 20.2C. 22.2D. 23.415.对于单一反应组分的平行反应,其瞬间收率随增大而单调增大,则最适合的反应器为___A____。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

物料的浓度变化。
如测定数据属于离散型, 则:
3.2.3 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时,时间间隔可以取成等值,得:
平均停留时间和散度可按下式计算:
当 为定值时,
散度
3.2.3 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例3-2 在稳定操作的连续搅拌式反应器的进料中脉冲
m 50g
注入染料液(
),测出出口液中示踪剂浓度随时
多级混合模型是由N个容积为V的全混釜串联组成,从一 个釜到下一个釜的管道内无返混且不发生化学反应,示 意如图3-8:
图3-8 多级混合模型
3.4.1 多级混合模型
经推导可得该多级混合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为:
F ( ) cN 1 1 1 1 1 exp( N )[1 ( N ) ( N ) 2 ( N ) 3 (N ) N 1 ] c0 1 ! 2 ! 3! (N 1 )!
(t);另一部分是阶跃输入前的物料量为Vc0-中时间
大于t的示踪剂,其量为Vc0-[1-F(t)] 。即:
即得:
(3-15)
如果阶跃输入前进口物料中不含示踪剂,即 ,则上 c F ( t ) 式可以改写成: (3-16) c0
3.2.3 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例3-1 测定某一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规律,采用阶跃输 入法,输入的示踪剂浓度 ,在出口处测定响应曲线得到 的数据如下表3-1所示:
占的分率。依此定义,E(t)和F(t)之间应具有如下关
系: 以及
3.2.1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在t=0时 F(0)=0和t=∞时 ,关于E(t)、F(t)曲线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示于图3-2中。
图3—2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

m 1c A0 c A 1 ln m x A 1 ln m 1 mc A m 1 m1 x A
m m xA ln m 1 m1 x A
cB 0 k t
3.3 反应温度
3.2 理想连续流动反应器(1)
一 平推流反应器
1.1. 平推流反应器的特点 流体在管内作平推流流动具有如下特征: (1) 在与流动方向呈垂直的截面上没有流速分布; (2) 而在流体流动的方向不存流体质点间的混合,即无返混现象; (3) 离开平推流反应器的所有流体质点均具有相同的平均停留时间, 而这个停留时间就等于反应时间。
k1 cQ k 2
cp
3.1.2 间歇反应器内复合反应的计算(4)
二 连串反应 等温间歇反应器进行一级不可逆连串反应
K1 K2 A P Q

dcA k1c A dt dc p k1c A k 2 cP dt
t 0, c A c A0 , cP 0, cQ 0, 积分第一式: c A c A0 e k1t 或 t 1 c A0 1 1 ln ln k1 c A k1 1 x A
B
A
O
D
E
t
间歇反应器最优化反应时间
3.1.3 间歇反应器优化操作(3)
(2) 以生产费用为目标
AT
at a0t0 a f VR cR
dcR ac at a t a 0 0 f R dt dA dcR cR 当 T =0, dt dt t a0t0 a f / a dAT 2 dt VR cR
产物P的浓度先增大,在降低,存在极大值。可对cp对时间求导, 得最优化时间
topt ln k1 / k 2 k1 k 2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包括答案.docx

3釜式反应器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 l ,反应速率常数等于。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 95%。

试问:3( 1)( 1)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3,( 2)( 2)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 1)(2)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

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 ㎏/h ,使用 15%(重量)的 NaHCO3水溶液及 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 1:1,混合液的比重为。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要求转化率达到 95%。

(1)( 1)若辅助时间为,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2)( 2)若装填系数取,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62kg/kmol,每小时产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4和乙二醇: 20/62=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每小时需碳酸氢钠:原料体积流量:氯乙醇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2)( 2)反应器的实际体积: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 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反应开始时两反应物的摩尔比为 1,为了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取出10ml 反应液用的NaOH溶液滴定,以确定未反应盐酸浓度。

不同反应时间下,NaOH溶液用量如下表所示:时间, min0 10 20 30 50∝NaOH用量, ml现拟用与实验室反应条件相同的间歇反应器生产丙酸,产量为500kg/h ,且丙酸钠的转化率要达到平衡转化率的 90%。

试计算反应器的反应体积。

假定( 1)原料装入以及加热至反应温度( 50℃)所需的时间为 20min,且在加热过程中不进行反应;(2)卸料及清洗时间为 10min;(3)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密度恒定。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答案

3 釜式反应器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l,反应速率常数等于。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

试问:(1)(1)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2)(2)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1)(2) 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

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使用15%(重量)的NaHCO水溶液及30%(重3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1)若辅助时间为,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2)(2)若装填系数取,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4 和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每小时需碳酸氢钠:原料体积流量:氯乙醇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2)(2)反应器的实际体积: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反应开始时两反应物的摩尔比为1,为了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取出10ml反应液用的NaOH溶液滴定,以确定500kg/h,且丙酸钠的转化率要达到平衡转化率的90%。

试计算反应器的反应体积。

假定(1)原料装入以及加热至反应温度(50℃)所需的时间为20min,且在加热过程中不进行反应;(2)卸料及清洗时间为10min;(3)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密度恒定。

解:用A,B,R,S分别表示反应方程式中的四种物质,利用当量关系可求出任一时刻盐酸的浓度(也就是丙酸钠的浓度,因为其计量比和投量比均为1:1)为:于是可求出A的平衡转化率:现以丙酸浓度对时间作图:由上图,当CA=×l时,所对应的反应时间为48min。

反应工程-答案-第三章

3 釜式反应器3.1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325325+→+CH COOC H NaOH CH COONa C H OH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

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0.02mol/l ,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6l/mol.min 。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

试问:(1) (1) 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 (2) (2) 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解:(1)00222000001()(1)110.95169.6min(2.83)5.60.0210.95===⨯---=⨯=⨯-⎰⎰AfAf X X A A AA A A A A A A A dX dX X t C C R k C X kC X h(2) 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2.83h 。

3.2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223222+→++CH ClCH OH NaHCO CH OHCH OH NaCl CO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 ,使用15%(重量)的NaHCO 3水溶液及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1.02。

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2l/mol.h ,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 (1) 若辅助时间为0.5h ,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2) (2) 若装填系数取0.75,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0.5,84 和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0.3226 kmol/h每小时需氯乙醇:0.326680.591.11/0.9530%⨯=⨯kg h每小时需碳酸氢钠:0.326684190.2/0.9515%⨯=⨯kg h原料体积流量:091.11190.2275.8/1.02+==Q l h氯乙醇初始浓度:00.32661000 1.231/0.95275.8⨯==⨯A C mol l反应时间:02000110.952.968(1) 5.2 1.23110.95===⨯=-⨯-⎰⎰AfAf X X A A A A B A A dX dX t C h kC C kC X 反应体积:0(')275.8(2.9680.5)956.5=+=⨯+=r V Q t t l(2) (2) 反应器的实际体积:956.512750.75===r V V l f3.3丙酸钠与盐酸的反应:2525+⇔+C H COONa HCl C H COOH NaCl为二级可逆反应(对丙酸钠和盐酸均为一级),在实验室中用间歇反应器于50℃等温下进行该反应的实验。

化学反应工程备课-第三章


②示踪剂浓度很低时也能够检测,这样可控示踪剂量减少而不 影响主流体流动;
流动模型概述
(1)间歇反应器 反应物料间歇加入与取出,反应物料的温度、浓度等操作
参数随时间而变,不随空间位置而变,所有物料质点在器内 的反应时间相同。
不存在物料返混与逗留时间分布问题。 (2)连续反应器 在定态下,反应物料的温度、浓度等操作参数随空间位置 而异,而任一空间位置处的物料操作参数不随时间而变,所 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的逗留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存在物料返混与逗留时间分布问题。
(3)平行反应加料方式的选择
2、连串反应 (1)连串反应的选择率
对于一级连串反应
(2)连串反应的温度、浓度效应 温度效应与平行反应相同
浓度效应: ——提高连串反应选择率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反应物的初始浓 度和转化率来实现。
——初始浓度对连串反应选择率的影响,取决于主、副反应 级数的相对大小,主反应级数高时,增加初始浓度有利于提 高选择率;反之,主反应级数低时,降低初始浓度才能提高 选择率。
等温进行时,
4、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
反应级数越多,最终转化率越高,在处理量—定时,各级 反应体积越大,最终转比率也越高。
若各级全混流反应器的温度相等,体积相同.作图法求解的 步骤如下: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联的优化
一级不可逆反应,m个全混流反应器,各级温度相同,所 需的总反应体积
——间歇反应器,反应过程中带入与流出的热焓为零; ——流动反应器,在定态下,上式中热量的累积为零;对等温 流动反应器,在定态下,带人热焓与流出热焓相等;对绝热反 应器,传向环境的热焓为零。
(3)动量衡算 动量衡算以动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基础,计算反应器的
压力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ΔH r )
n A
UA(T − Tm ) n = k0 e − E / ET C A (−ΔH r ) V
UA(T − Tm ) QR = V
dQr dQG 〉 dT dT
UA E − E / RT n CA 〉 k0 e (−ΔH r ) 2 V RT
RT 2 ΔT = T − Tm 〈 E
T
改变进口温度得到不同的操作状态
V (−rA )(−ΔH r ) Qg = v0 ρ cP
Qr = T (1 +
UATm UA ) − (T0 + ) v0 ρcP v0 ρcP
3、改变进料流量的影响
UA v0 ρ cP
Qr = T (1 +
UATm UA ) − (T0 + ) v0 ρcP v0 ρcP
因此常要在b点操作,需要改善b点的热稳定性。 (1)增加单位反应器体积的传热面积; (2) 增加冷却介质温度从Tm提高到Tm’。
解 Qg = V (−rA )(−ΔH r ) = (−ΔH r ) FA0 xA = (−ΔH r ) Ft 0 y A0 xA
V v0 kτ = (−ΔH r ) Ft 0 y A0 = (−ΔH r ) Ft 0 y A0 V 1 + kτ 1+ k v0 k kV = (−ΔH r ) Ft 0 y A0 v0 + kV = (−ΔH r ) Ft 0 y A0 k0Ve
280 290 300
300 304/350 6.7/92.7
310 362 97.5
V (− rA )(−ΔH r ) = v0 ρ CP (T − T0 ) + UA(T − Tm )
v0 ρ CP (T − T0 ) + UA(T − Tm ) (−rA )(−ΔH r ) = V
全混釜中n级不可逆反应,T = T0 反应温度等于进料温度
Qg = k0 e
Qr = QG
− E / ET
V (−rA )(−ΔH r ) Qg = v0 ρ cP
Qr相当于反应器内的撤热速率 Qr = T (1 + UA ) − (T0 + UATm ) v0 ρcP v0 ρcP
对于n级不可逆放热反应有:
(-rA) = kCA0n(1 - xA)n
a)反应放热速率与温度 的关系由阿累尼乌斯公 式决定; b)反应器内的移热速
UATm UA ) − (T0 + ) Qr = T (1 + v0 ρcP v0 ρcP = − a + bT
移热量与反应温度成直线
UA 关系斜率 1 + v ρ c 0 P
UATm + T 其截距 0 v ρ c P 0
0 -a T Qr b
三、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CSTR要进行稳定操作,就必须同时满足物料平衡和热量 平衡,放热速率与移热速率必须相等,即Qr = Qg;
改变反应温度而保持其他可变参数不变,可以得到Qg~T 关系曲线如图。
Qg Qg T Qg
T 放热反应(-△HA)>0
T 吸热反应(-△HA)<0 可逆放热反应
可逆放热反应中随温度升高,平衡点向反应物方向移动,净 反应速度降低,故放热速率相应下降,Qg~T曲线出现最高点。
•2. 移热速率 移热速率包括物料升温吸热与向外界传热两者之和。 在CSTR操作达到定常态以后,移热速率为
TC+ △T TC
b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在C点时如遇扰动而使温度下降, △T<0,则散热速率比放 热速率下降得快,所以热量开始积累,体系温度又会上升变 回到C点——真稳定点。
• a点的情况和C点相似,a 点也是真稳定点。 • a点的反应温度低,放热 与散热速率都比较小,其 转化率也比较低,在工业 上不宜采用,否则设备利 用率低。
Qr
分析图中b点
Qg = Qr
△ T﹤ 0 △ Qr > △ Qg T b点 a点
Q
c
Qg
b
△ Qr
△Qg
Tb+ △T
Tb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 同理,如在b点操作时,温度的微小下降都会使放 热速度比移热速率下降得更快, • 使体系很快下滑到a点,可见b点是假稳定点。
• 图中C点
Qg = Qr
Q
c
b a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C点的反应温度高,速率与散热速率都比较高,其转化 率也比较高,故可以作为工业反应器的定态操作。 b点不能作为定态操作点,因为不能抗干扰。
2、改变进口温度的影响
UATm UA ) − (T0 + ) Qr = T (1 + v0 ρcP v0 ρcP
移热量与反应温度有斜率为 其截距为 : T + UATm 0 v0 ρ cP
− E RT
V ( −ΔH r )C A0 Qg = k (1 − x A ) n v0 ρ cP
n
V (−ΔH r )C A0 k0 (1 − x A ) Qg = ⋅e v0 ρ cP
n n
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则呈线性。
1. 放热速率
E V (−ΔH r )C A0 n k0 (1 − x A ) n − RT Qg = ⋅e v0 ρ cP
△ T> 0 △ Qg < △ Qr T 返回到C点
Q
Qr
△Qr c
Qg
△Qg
b
TC TC+ △T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即反应放热量增加得比移热量慢,因而,体系温度趋于下 降,如果扰动撤消,体系温度将下降,回复到C点的状态。
• 图中C点
Qg = Qr
Q
△ Qg
Qr c Qg
△ Qr
△T < 0
△ Qr < △ Qg T 返回到C点
4. 可逆放热反应的最宜操作点
可逆放热反应,放热曲线出现最高点,操作时,在最高点b 附近操作为宜; 原因是选择a点温度过低,发表应速率过慢,选择c点,反应 温度高,但是平衡转化率较低 Q Qr1 Qr2 b c Qg a T 可逆放热反应的最宜操作点 Qr3
四、定常态热稳定性的判据
• 要使一级反应的CSTR进行稳定的定常态操作, 就必须满足Qr=Qg的条件,但这并不是充分条 件,因为有真稳定点和假稳定点之分,真稳定点 有如下特征: • 当反应体系温度升高时△T>0,则△Qg< △Qr • 当反应体系温度降低时△T<0,则△Qg>△Qr •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知 • QG = Qr 这两条仅是CSTR热稳定性的 dQG dQr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dT dT
当进料流量为无限大或传热面积为0时(相当于绝热条件), =0,此时移热线的斜率为最小值1。
UATm 当进料流量为0或传热面积为无限大是,v0 ρ cP =∞,移热线于Qr
轴平行,反应无温度等于冷却介质温度。
所有其他流量下的移热线 都 位于 A0 线和 A∞ 之间, 可以证明所有移热线相交 于点T=TC,Qr=TC-T0 0 Qr v0 =∞ A∞ A0 v0 = 0 T0 不同进料流量时的移热线 T v0减小
分析图中b点
Qg = Qr
△ T> 0 △ Qg > △ Qr T b点 c点
Q
c
Qr
△Qg
b △T a
△Qr
Tb
Tb+ △T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在b点操作,如果因扰动而使体系温度有一微量升高,△T> 0,则操作温度向右移动,此时Qg和Qr值都增加,增量为△ Qg和△ Qr, △ Qg > △ Qr ,即反应放热量增加得比移热量 快,因而热量积累,使温度更加升高,造成新的不平衡,一 直增加到c点温度才又达到平衡。
3.6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分析 1 热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本节 讲授 内容
一、热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稳定性
系统的操作参数发生微小扰动后,操作系统的自我平衡能 力。如扰动消失后系统能够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操作状态,则 该操作系统是稳定的,反之,则是不稳定的。
2、参数灵敏性
指系统的某一操作参数发生一持久的微小变动后,反应器 操作状态变化的大小。如果某操作参数发生一微小变化后, 反应器的状态变化很小,则称反应器的操作对该参数是不灵 敏的;反之,如果某操作参数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反应器状态 的很大变化,则称反应器的操作对该参数是灵敏的。
Q~T图上,满足这一条件的状态必须是Qr~T和Qg~T两 Qr 线的交点;
Q c
Qg是非线性的S型曲线, Qr是直线,两线的交点可 能不止一点,表示可能的 热平衡操作状态点不止一 个。右图的a、b、c三点.
0 a b
Qg
T
放热反应的Qg和Qr
1、真稳定和假稳定操作点 • 反应器内的放热速率线和移热速率线可能 出现不只一个交点,即出现多个定常操作 态,通常称此现象为反应器的多重定常态。 • 定常态中有些具有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为稳定的定常态。 • 不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定常态——不稳定的 定常态。
−E RT −E RT
Q
Qr c
Qr
Qr Qg
v0 + k0Ve
Qr = v0 ρ CP (T − T0 ) + UA(T − Tm ) = v0 ρ CP (T − T0 ) = Ft 0CP (T − T0 )
a b 310 T/K
Ft 0 = C A0 v
T0/K T xA / % 290 290.5 1.1
稳定性是对小扰动的自衡能力而言;参数灵敏性则是对条 件变化后的响应程度而言的。一般来说,全混流反应器中的 参数灵敏性问题远不如管式反应器中的严重,其原因是返混 使各种分布趋于平坦。因此,当温度控制是过程的关键因素 时,常采用全混流反应器。 连续流动反应器操作稳定性问题,类似于一个物体的力学 稳定性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问题在工业 生产上具有重要性,但这类问 题一般比较复杂,荷兰的Van Heerden建立全混釜内一级反 应的热稳定性模型,其余情况 反应器的热稳定性问题,考虑 的思路与此相仿。 蝴蝶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