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理及精神科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精神科药物治疗ppt课件

精神科药物治疗ppt课件
❖ 低效价药物比较多见; ❖ 常与剂量有关; ❖ 体重增加。
18
心血管不良反应
❖ 体位性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速:以低效价 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甲硫达嗪)最 常见;
❖ Q-T间期延长 P-R间期延长 T波变化; ❖ 预防:
▪ 缓慢增加药物剂量; ▪ 加强护理; ▪ 必要时换药。
19
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适应证
❖ 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
❖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 躁狂发作; ❖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 ❖ 其他如急性精神病。
7
抗精神病药:禁忌证
❖ 严重过敏;
❖ 严重肝病、造血功能障碍、锥体外系 疾病者;
❖ 妊娠早期、年老体弱及有较严重内脏 疾病者。
8
抗精神病药:急性期治疗
37
抗抑郁药物
分类
❖ 三环类:丙咪嗪 阿米替林 氯丙咪嗪 多虑平; ❖ 四环类:麦普替林 米安舍林;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 吗氯贝胺;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帕罗
西汀 舍曲林 西酞普兰 艾司西酞普兰 氟伏 沙明; ❖ 其他:曲唑酮 噻萘普汀 安非他酮; ❖ NE及5-HT再摄取抑制剂:万拉法新; ❖ NE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米他扎平。
❖ 用途与氯丙嗪相似,尤其适用于其他抗 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病例;
❖ 用法:治疗剂量较氯丙嗪稍小,一般为 200~400mg/d,必要时增加至600mg/d, 维持量一般为50~100mg/d。
29
氯氮平
❖ 不良反应:抗精神病作用较强而几乎没有锥外反 应,镇静作用较强,嗜睡不良反应也较明显。氯 氮平的锥外系不良反应极为罕见,主要的不良反 应为嗜睡、流涎、便秘和体位性低血压。少数病 例在用药初期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旋即恢复正 常。约0.26%的病例在服药后出现白细胞减少, 一般在治疗早期,少见于持续用药一年以后。粒 缺发生率约为0.16%。氯氮平使用时须注意预防 粒缺或白细胞减少的发生,应在用药起初2月内 每周复查血象一次,后2月内每半月复查血象一 次,此后每月复查血象一次。此外,氯氮平使用 时少见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恶性综合征(NMS)。

精神类药理知识点总结

精神类药理知识点总结

精神类药理知识点总结精神类药理学是研究精神药物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影响的科学。

精神类药物作为治疗各种精神疾病的工具,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功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精神类药理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精神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常见精神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精神疾病的分类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疾病。

精神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和病因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强迫症等。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标准,精神疾病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有助于医师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精神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精神类药物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的调节和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

精神类药物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或作用机制,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常见精神药物的种类根据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精神药物可分为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镇静安定剂等不同类型。

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包括三环抗抑郁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

抗焦虑药可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恐慌症,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包括传统的酚噻嗪类药物和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情绪稳定剂主要用于治疗躁狂抑郁症,如锂盐和抗癫痫药物。

镇静安定剂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和失眠症,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氯硝西泮等。

精神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精神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机,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时应遵循医师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药物检测和评估。

在使用精神药物的同时,患者还应配合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治疗精神疾病的六种基本方法

治疗精神疾病的六种基本方法

精神卫生治疗精神疾病的六种基本方法□陈福新1 .药物治疗二:[> =0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药物选择由医生根据各种药物性能、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特点等,按药物作用针对患者病情选择;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有无躯体疾病等个体差异和疾病严重程度选择该药剂量。

然后,将药物由小剂量开始使用,渐渐加重至有效治疗量,用此量治疗至症状消失,且稳定1〜3个月后再缓慢减量。

2.心理治疗=><>应用精神病学科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个性心理和临床表现,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和有关因素,分析矛盾,并把解决矛盾措施落实到行动,达到解除症状和治疗疾病目的,如心理疏导、认知一行为疗法等,因人因症而施治。

4.康复治疗“v,!'康复治疗包括维持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并督导患者按时服药、参加娱疗、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心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减少患者社会功能、工作能力、生活能力衰退,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5.手术治疗对有严重伤人、毁物、自伤等影响集体和家庭安全患者,如慢性精神分裂症、癫痫性精神障碍,且经前述各种治疗无效时还可考虑外科治疗,施行脑立体定向手术。

不过,手术治疗有严格适应症,必须申报卫生部备案。

3.物理治疗较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电休克治疗,常运用于有严重自杀行为、严重伤人毁物、极度兴奋躁动者、紧张木僵状态者,严重拒食、自伤患者因快速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时、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在严格体检确认无禁忌证时施行电休克治疗,而12 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不施行电休克治疗。

6.健康教育二0 <>即医生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性质,药物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及时识别精神疾病复发和波动,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反馈用药状况。

36 【2018.05】。

精神药理与精神科药物治疗107页PPT

精神药理与精神科药物治疗107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ຫໍສະໝຸດ 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7
精神药理与精神科药物治疗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精神药理及精神科药物治疗

精神药理及精神科药物治疗

对双相抑郁有效,被APA推荐为一线药物
对单相抑郁也有一定疗效(56%-96%)
对难治抑郁有增效作用
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尤以双相I型首选
预防自杀作用
用锂时,自杀行为下降85.7%
停用锂,自杀危险增加7.5倍
2024/1/20
25
105
有关资料
维持治疗期间血锂应在0.6mmol/L以上
传统(公认)的MS: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候选的MS: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托吡酯、第二代抗精神
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 美国FDA批准用于双相障碍的药物:
碳酸锂、丙戊酸盐、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阿立哌唑和拉莫 三嗪
托吡酯和加巴喷丁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是药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它来 源于临床实践,又直接为临床服务。
2024/1/20
2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高亲和力,并 能直接影响机体知觉、记忆、思维、行为 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药物称为精神药物 (psychotropics) 。
主要分为两部分: 1 拟精神药物,也称致幻药。 2 抗精神异常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
4.5GABA及其受体 4.6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作用与中枢神经介质及
受体的关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 药)
2024/1/20
11
105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临床用药原则
1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精神因素、病 理状态、生物节律、环境、药物的相互作 用
氟西汀
2C9,2C19,2D6,3A4
2C9,2D6
帕罗西汀 2D6,3A4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与辅助疗法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与辅助疗法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与辅助疗法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患者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

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是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讨论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和几种常用的辅助疗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应用。

一、药物治疗1. 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首选药物。

它们通过调节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帮助控制幻听、妄想和其他症状。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奥氮平和利培酮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监控,因为它们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昏睡、抑制低血压和运动障碍等。

2.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它们通过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和舍曲林等。

然而,这些药物需要适当的用量和监测,因为它们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失眠和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3. 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它们通过增加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来缓解焦虑和紧张感。

常见的抗焦虑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和阿扎唑仑等。

这些药物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它们可能形成依赖性,并且与其他药物和酒精的相互作用也需要特别注意。

二、辅助疗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与疾病相关的情感和行为问题,以及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等。

这些方法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来进行指导和实施,以确保疗效。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另一重要方面。

与亲友和社区的积极互动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共享和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压力。

此外,参加精神疾病支持小组和康复计划也有助于患者建立社交网络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被认为对于缓解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有益。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增加身体健康和释放大脑中的内啡肽,提升心情和促进良好的睡眠。

精神病学-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精神病学-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醉增效剂
• 精神药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精选可编辑ppt
3
精神药物标志
精选可编辑ppt
• 精神药品专用标志
4
精神药物分类
• 抗精神病药物:神经阻滞剂 • 抗抑郁药物 • 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 • 抗焦虑药 • 认知改善药
• 精神激活药:中枢兴奋作用 • 改善记忆类药:改善记忆力,延缓疾病进展
碍、抑郁
精选可编辑ppt
23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
精选可编辑ppt
24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抗抑郁药物分类
•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 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
• SNRIs NDRIs NaSSA NRI • 非典型抗抑郁药 草药(圣约翰草)
精选可编辑ppt
25
抗抑郁药物适应证
• 抗抑郁药物:能治疗各类抑郁状态,但不会提
高正常人情绪。
• 焦虑障碍
精选可编辑ppt
26
抗抑郁药物使用原则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全程治疗 • 靶症状与药物选择 • 剂量滴定和治疗剂量的选择 • 联合用药的问题:增效剂
精选可编辑ppt
27
影响抗抑郁药安全性的因素
精选可编辑ppt
5
用药原则
•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 个体差异较大
• 靶症状和药物选择
• 对症治疗
• 剂量滴定、有效剂量判定和最低有效量的维持治疗 • 用药方式及剂型选择 • 大多为口服常释剂型
• 根据依从性选择
• 疗效与安全性的综合评估和治疗方案修订
• 优先考虑:疗效?安全性?

精神药理学——精选推荐

精神药理学——精选推荐

抗多巴胺、抗胆碱能和抗α -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已知甲硫哒嗪和氯氮平有强抗胆碱能作用, 这两种药的锥体外系症状少,如能将药物的这些作用合理搭配,也可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 (3)研制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能有助于开发出一些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效的新药。有 人认为二苯丁哌啶类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可能与它有较强的中枢钙离子阻断作用 有关。(4)既往研制抗精神病药都通过突触后受体这一机制,能否改变途径发展一种全新的 抗精神病药?根据受体学说,突触前受体对神经递质传导起重要调节作用,通过激活突触前 负反馈机制,可减少多巴胺释放,达到抑制中枢多巴胺传导而不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从 而避免锥体外系反应的目的。如能研制一些选择性更高的突触前受体激动剂,也可能有助于 制造出一种全新的抗精神病药。(5)解开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之谜,针对病因 研制高效、速效、长效和低毒的精神病药物。 近年研制的新型抗抑郁药至少有 30 余种,尽管毒副反应有所减少,但疗效仍不理想。新一代 抗抑郁药应具有相对特异的单胺再摄取抑制作用,方可望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第三代 抗抑郁药氟伏草胺等即属于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们的特异性高,所以是一种有前途的 新药。受体的研究提示,突触前α 2-肾上腺素受体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有抑制作用,而突触 前β 2 受体则加速其释放,所以突触前α 受体的阻滞和β 受体的激动,可能会增加去甲肾上 腺素的活性。因此,研究突触前β 2 受体激动剂,可能是一种发展抗抑郁剂的新途径。近年 来有关抑郁症和抗抑郁药的受体敏感性研究日益增多,临床有效的抗抑郁药和电抽搐治疗, 都可降低受体敏感性(受体密度下降或数目减少)。所以,研制特异性较高的降低受体敏感性 的药物,也是开发新型抗抑郁剂的途径。
二、精神药理学的基本内容 精神药理学主要研究精神药物对中枢神经高级部位所发生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即精神药物的 药效学;同时也研究机体对精神药物所产生的变化,即药物在体内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 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称之为药动学。通过实验精神药理学、实验精神药物治疗 学和临床精神药理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 60 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及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对大脑神经细胞的形态、生 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人脑有 140 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相联结 的部位称突触,一个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突触可多达 30 万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 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浆内存在受体,这是一些特异的化学基团,药物可以与 这些基团发生可逆性和非可逆性结合而发挥作用。突触间隙布满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神 经递质能与受体结合发生生理效应。估计人体有 50 余种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包括胆碱类(乙 酰胆碱)、单胺类(儿茶酚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吲哚类:5-羟色胺)、 氨基酸类(谷胺酸、γ -氨酪酸)及肽类(内啡肽、脑啡肽)等。它们是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 的生理基础。近 30 多年来大量的精神药理研究提示变态的心理活动与中枢神经递质活性或受 体的敏感性、变化密切相关。 药动学研究证明,大多数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的血浆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一半所需的时间)较长,在 12~36 小时以上。如氯丙嗪 t1/2 20~40 小时,氟哌啶醇 15~25 小时,阿米替林 9~24 小时,丙咪嗪 17~40 小时,其生物半衰期 更长。利用药物本身的长效作用或通过剂型改造(制成微粒结晶水溶液或酯化油溶液),可延 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近年制成的新产品氟哌啶醇癸酸酯,注射一次作用时间长达 4 周, 这在精神分裂症抗复发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近年临床医学中引人注目的新领域。早在二次大战时期,药理学 家香农开始进行精神药物血药浓度的研究。1968 年,S.柯里第一个建立了测定患者血浆中氯 丙嗪浓度的方法。戴维斯等研究了人体内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此后许 多实验室建立了测定各种抗精神病药血药浓度的方法。利用血药浓度提供的信息,以临床药 理学、药动学的理论为指导,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尽可能降低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 取得最佳疗效。目前对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抗躁狂药碳酸锂、三环抗抑郁剂及抗癫痫药苯 妥因钠等血药浓度的测定,对调整治疗剂量,预防毒副作用,决定用药方案等具有不可小视 的实用性。 三、问题和前瞻 从 50 年代初精神药理学的创立至今已有 40 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了长足进步,但 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首先,疗效还不够满意,估计至少有 10%的病例无 效或效果不佳,特别是表现为阴性症状或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同时,停药后复发率高, 未能提高精神分裂症的彻底治愈率,仍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日益恶化、衰退而长期住院。 其次,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迟发性运动障碍,抗抑郁药 的心血管和植物神经系统副作用,抗焦虑药的耐药性和依赖性等,往往构成临床用药的严重 障碍和潜在危险。第三,有关药物选择 、疗效预测和剂量调节等,主要凭借医生的临床经验, 仅少数药物如碳酸锂和苯妥因钠的血药浓度用于监测指导合理用药,其他精神药物的监测指 导合理用药,其他精神药物的监测方法仍未能普遍用于临床。最后,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多巴 胺过多学说及情感性精神病的单胺学说,无论在实验室或临床上均不够完善,甚至有互相矛 盾之处,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近年来对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的研究进展和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舒必 利等)的发现,为寻找新一代抗精神病药提供了依据。其可能途径是:(1)研制对中脑-边缘 系统选择性更强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锥体外系副作用。(2)合理配伍药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化或代谢、排泄) 1的清除及清除 率、半衰期、稳态血浓度等) 2 血/尿液中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测定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物药效学 1 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的基本规律 1.1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作用) 1.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3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 1.4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5量-效关系(量-效曲线、药物的剂量与效
氟西汀
2C9,2C19,2D6,3A4
帕罗西汀 2D6,3A4
舍曲林
2C9,2C19,2D6,3A4
氟伏沙明 1A2,2C9,2C19,2D6,3A4
文拉法辛
米氮平
1A2,2D6,3A4
唑吡坦
氨茶碱
吸烟
底物
2D6,3A4 1A2,2D6,3A4 1A2 3A4 3A4 体外2D6,3A4/体内-2D6,3A4 2D6, 2D6
精神科药物治疗
药品
抑制受体/细胞色素酶
阿立哌唑
氯氮平
D1,5HT1,D4,
奥氮平
奎硫平
齐拉西酮 D2,5HT2A,5HT1D,H1,@1,激动:5HT1A,对M无作用
9-羟利培酮
利培酮
氯丙嗪
氟哌啶醇
卡马西平
苯巴比妥
苯妥英
酮康唑
3A4
红霉素
1A2,3A4
甲硝唑
3A4
地塞米松
心得安
雌激素
3A4
西酞普兰 2D6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抗焦虑药 益智药 其他(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抗震颤麻痹
药、精神兴奋药) 儿童精神药理学(用药特点) 老年精神药理学(用药特点)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传统、非典型)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半衰期8-35小时,肝脏代谢,诱导 肝脏酶 氟哌啶醇:半衰期15-25小时,肝脏代谢, 哌迷嗪:(用在抽动症患者)6-20mg每日 舒必利:半衰期8小时,D2、D3拮抗,D增 加更新 (苯海索):诱导肝脏酶,降低抗精神病药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的任务 1 探讨精神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规律,以指导
临床合理用药,并对精神病人进行有效防 治。 2 通过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探讨精神病的 病理生理和可能的发病原理,为新药研制 和精神病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目前常用分类法: a 拟精神病药。 b 治疗用精神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
精神药理及精神科药物治疗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高亲和力,并 能直接影响机体知觉、记忆、思维、行为 和情绪等心理过程的药物称为精神药物 (psychotropics) 。
主要分为两部分: 1 拟精神药物,也称致幻药。 2 抗精神异常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
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
SSRI五朵金花的分子结构模拟图
精神科药物治疗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5HT、DA平衡拮抗:利培酮、齐拉西酮 多受体拮抗: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 D2、D3拮抗:(舒必利)、氨磺必利、瑞莫 比利 DA部分激动5HT2A拮抗5HT1A激动剂:阿立 哌唑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非典型) 利培酮:半衰期3小时,2D6代谢 齐拉西酮:半衰期6-7小时,1/3通过3A4代谢 氯氮平:半衰期6-33小时,平均12小时, 1A2、2D6、3A4代谢 奥氮平:半衰期33小时,1A2、2D6代谢 喹硫平:半衰期6小时,3A4代谢 氨磺必利:半衰期17小时,代谢少,直接肾 脏排泄
能、药物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2 药物作用的机制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4 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 4.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的生物合
成、贮存、释放和灭活,乙酰胆碱受体, 中枢乙酰胆碱功能) 4.2去甲肾上腺及肾上腺受体 4.3多巴胺及其受体 其受体 4.5GABA及其受体 4.6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作用与中枢神经介质
精神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实验精神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1一般药理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
代谢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特殊毒理 研究) 1.2亲精神作用的药理研究 2 实验精神药物治疗学方法 3 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方法 3.1研究计划的制定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1药物的转运(被动、主动) 1.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结合、分布、
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药理学兴起和发展史 精神药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50年代。 50年代前精神病的躯体疗法,包括1917年
疟疾疗法30年代胰岛素休克疗法,电休克 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moniz)。50年代以 后出现精神药物疗法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上世纪1951年氯丙嗪的合成。 2 抗抑郁药的发现 第一个是异丙烟肼(原
是抗结核病药,因有失眠、兴奋而用于抑 郁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以后又陆续 MAIO类。继续寻找化学结构与氯丙嗪、异 丙嗪类似的抗组胺药,结果发现了丙咪嗪, 1957年kuhn 首先报导了该药的抗抑郁效应。 3 抗焦虑药的发现 最早的有乙醇 美芬辛----第一个抗焦虑药,1946年合成,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诱导剂
1A2,3A4 1A2,3A4 1A2,3A4
2D6,1A2
3A4
2C19,2D6,3A4 2C9,2D6 2D6 2D6,3A4
2D6,3A4
1A2,3A4 1A2,
1A2,
半衰期 75 9 33
7/占据12 7 24
3/代谢物24 12-36
精神科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 MAOIs(吗氯贝胺等) TCAs(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SSRIs(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 兰、帕罗西汀) 文拉法辛 度洛西汀 NaSSAs(米氮平) SARIs(曲唑酮)褪黑激素受体激动、5HT拮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临床用药原则 1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精神因素、病理 状态、生物节律、环境、药物的相互作用 2 临床用药原则: 选药、选剂量、选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与疗 程
精神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临床药效评价 1病例选择 2研究计划制定 3药效评价工具 4疗效标准 5资料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