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pptx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概说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狭义: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

它研究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既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二、实验心理学简史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心理实验在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应用的方法类似于某些简单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实验法,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某些简单心理现象的量的方面,如视觉敏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反应时的测量等;实验技术简单,对条件的控制、重复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都还欠缺;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如听见或听不见某一声音,两个刺激强度的差别觉察或不觉察等。

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

它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和冯特的工作联系着的。

冯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直接经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仅仅是进行“科学的内省”。

此时,心理实验的特点是:实验者提出了被试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被试起着“观察者”的作用。

艾宾浩斯:运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开辟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时代。

华生:拒绝使用自我观察法,继而否认意识的存在,主张研究行为。

强调严格的实验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致力于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种活动就是传统心理学中称之为认识活动的东西,也就是全部的信息加工活动。

认知心理学把研究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了。

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既注重实验研究,又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区别: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认知主义:信号(输入)——信息加工(讯息处理)——行为(输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已广泛应用了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方法已被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拓扑学、模糊数学等理论和观点,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实验范围更加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大提高。

实验心理学PPT重点附内容

实验心理学PPT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

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

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

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

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

发现唱色明显较慢。

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

“实验”的方法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大二下学期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大二下学期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心名词:1、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2、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 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

3、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

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

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

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

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4、光强度(I)定义:光源在给定的方向上,在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

单位:坎德拉(cd),指燃烧某种特定规格的蜡烛(黑体)后产生的光强度。

5、光照度(E)定义: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计算公式为:E=∮/A (∮为光通量,A是表面积)。

单位:勒克司(lx),表示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照。

6、朴金耶效应(浦肯野现象)是指当照度降低时,锥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

1825年,黄昏时,蓝花看起来比红花亮。

7、空间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常以能看出的两个物体的最小间距表示。

8、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9、白噪音指频率不同,强度一样的噪音。

10、暂时阈移用听觉疲劳测量方法测定被试对某种频率声音的阈值,然后让他听一段时间引起疲劳的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纯音,再测定他的听阈,所得阈值的改变量,即暂时阈移(temporary-threshold shift,简称TTS),就是听觉疲劳的指标。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实验的基本原则1、心理学的科学性 P29实验心理学具备两个科学本质特征: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同时拥有严格标准、客观指标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实验效度和实验信度。

2、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P23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广义:诞生于1879年的科学心理学,及对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的总称“实验的心理学”狭义:3、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石。

4、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P1(1)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

(2)自然科学起源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

(3)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5、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67实验方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5.1 非实验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包括系统观察和行为测量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或现场对某些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自然观察须保证其客观性和系统性,避免受到个人偏好、感受和偏见的影响。

2、现场研究现场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者操纵了某些要素。

(2)档案研究档案研究依赖于现有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或照片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并进行量化的任何已有信息。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构建问卷→选取样本→实施调查→分析数据。

调查方法:邮件、电话、集中调查等等。

(4)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程度和方向的研究。

相关研究的指标:相关系数共变关系≠因果关系低相关≠无关系相关分析:交叉—滞后法(发展性事件)但仍不能据此作确切的因果关系判断。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下半部分思维第一节思维的早期研究一、无意向思维的研究(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学说)(一)比较判断研究传统:对物体的感觉和意象进行比较。

马尔比质疑,重量比较试验,理性结论产生于非理性思维过程(二)控制联想研究瓦特:联想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刺激词呈现阶段、寻找反应词阶段、反应词出现阶段。

决定反应的主要阶段是预备阶段(定势)(三)思考研究无意象思维: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不断的尝试错误,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失误的可能性减少而成功的可能性增加。

“恶猫逃出迷笼”拉绳打开门取食物苛勒的顿悟说:学习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问题情境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

“黑猩猩叠箱实验”香蕉挂高处三、对迷信的研究斯金纳:行为的偶然强化导致迷信行为。

鸽子的怪异行为第二节思维的研究方法一、行为测量:观察者通过观察被试的外显行为或用指标对外显行为进行评估获得数据的方法。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波斯纳的酝酿实验:链子。

自变量:酝酿期的长短(0、15、30min)行为指标:被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

成功率、速度:30》15》0沃森-约翰逊-莱尔德:四卡片问题。

EK47趋向证实二、出声思维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或思考过程用言语报告出来。

(一)实施程序预训练,使被试掌握出声思维的要领用出声思维完成某一任务,录音机记录报告内容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材料,分析提炼。

(二)问题行为图1.问题行为图由两个部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三、建构认知模型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和拟合。

(一)实施步骤(以罗希的概念表征的原型说为例)1.先验模型阶段第一步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等级陈列法举例〔见P97〕 ▪ 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作评选,
请来了17名评判者〔即被试〕。评判的方 法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美到丑的一个 顺序。经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求出全 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的等级的平均值, 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 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方法。此法的详细步骤是主试先呈现一个 规范刺激,例如,一个分量,并赋予规范 刺激一个客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 以这个客观值为规范,把其它不同强度比 较刺激的客观值,放在这个规范刺激的客 观值的关系中进展判别,并用数字表示出 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对每个比较刺激 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
▪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 对照研讨: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伯雷斯等人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 汉米尔顿等人那么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
性要低; ▪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以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 这些情况,以前总以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呵斥的,
▪ 对数定律表示:心思量是刺激量对数的函 数,即当刺激以几何级数添加时,心思量 那么以算术级数添加。
▪ 这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二〕幂函数定律 ▪ 史文斯定律:指的是心思量S〔如长度的客
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 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bIa。其中b是由量 表单位决议的常数,a是觉得通道和刺激强 度决议的幂指数。幂函数的指数值决议了 按此公式所作心物关系曲线的详细外形。 这就是史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史蒂文 斯定律。
▪ 3.什么是比例量表?通常是怎样建立这种 量表?

实验心理学第二学期末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第二学期末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第二学期末复习重点1、名解15分5个2、简答25分3、论述20分4、实验设计40分2个第六章知觉1、关联后效: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2、月亮错觉: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第七章注意一、选择性注意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我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我们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2、中期选择模型特雷斯曼的衰减模型: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3、晚期选择理论多伊奇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被“注意”到,比如你的名字就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注意到在不被注意的通道呈现的你的名字。

二、分散注意:卡尼曼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模型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这个模型包括的主要观点有一下几点:(1)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2)总的注意能量是有限的,但能量也可以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相应增加或减少(如唤醒水平越高,则注意能量也越高)(3)只要对注意能量的要求没有超过上限,那么人们就可以同时进行几项任务(4)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策略将注意能量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和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

1、双任务冲突:让被试同时执行两个任务,两个任务的刺激S1和S2以同时呈现或在一定的刺激呈现间隔分别呈现,然后主试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2、瞬脱效应:指在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中,如果在第一个靶刺激出现之后在200~600ms之内呈现第二个靶刺激,我们探测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会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是认知心理学中解释知觉过程的两种对立观点。间接知觉的自
上而下过程与直接知觉的差异明确,而对于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过程,这种差异并不是 很明确,但是这两种观点均强调视野中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确定视野中哪个 方面对解决特定知觉问题是有用的这一点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在一次手术后,化名 DB 的患者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即使是在视觉盲区,他也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其产生 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以 McCollough 的实验为例:给被试呈现几秒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 随后呈现由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栅条组成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 4min 后,呈现由 左边垂直和右边平行的黑白栅条组成的测试图形,结果发现,被试报告在垂直的黑白栅 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栅条处出现淡橙色后效。这是因为,橙色和蓝绿色是互 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 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学海无涯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 分,共 10 题) 2. 多选题(10 分,共 5 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 4 题) 4. 填空题(10 分,共 5 题) 5.简答题(20 分,共 2 题) 6. 论述题(12 分,1 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 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
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解释: 1. Boring 和 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根据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 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 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 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 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 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 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能够确定客体的位置。 Weiskrantz 在一个实验中要求 DB 通过迫选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
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一实验中,则要求 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这两个 实验都严格控制了光照且 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点状刺激和线条大小相同,强 度适中,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 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 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 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上。
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 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 就会因负责感知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景物好像在向上运动的印象。 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海无涯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直接知觉是指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是指当前呈现的外部刺
激和大脑内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包括自下而上 (所提取的信息从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成分逐渐上升到较综合、较高级水平) 和自上而下(较高级、整体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两个过程, 这两者在知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的,主要依赖于知觉情境的特点和刺激本 身的特点。 2. 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是指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储和使用;直接知觉则是 根本否认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在。 3. 直接知觉将从刺激中抽取信息作为知觉的最终目标,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则将 其视为一种中间阶段。前者在原则上把握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关 注获得的这些原则在大脑中如何工作;前者坚信只有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与动 物,才能获得知觉,而后者则强调可通过简单、非自然的刺激,在严格控制的实验 室环境中获得信息,学习知觉。
2
学海无 涯
感区域,需要调整目标物的大小和强度。由于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 DB 没 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实验给 DB 呈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 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 但 DB 始终表示根本看不到需要他做迫选判断的目标物,并因此无法相信自己在实 验中 的成功。这表明,DB 对盲区内的客体没有意识,却留有知觉。 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
由于人类双眼之间有 6cm 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 视像稍有不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多一些,两只眼睛视 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根据 Yellot 的研究,如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差等 于 1μm,那么就能产生深度辨别。因此,双眼视差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产生视觉深度 知觉的最重要来源。 生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