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资料-实验心理学-记忆
实验心理学之记忆.ppt

MQTZ RFGA NSLC
音调指示
高音 中音 低音
反应
N, S, L, C
Sperling(1960)的结果
• 整体报告法 • 回忆不超过4个字母(33%)
• 部分报告法 • 回忆4个字母中的3个(75%) • 如果声音延迟太长,回忆迅速下降
• 说明: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
短时记忆(STM)
• 当研究者在几分钟以后要求病人回忆单词时,发现他一个 词也回忆不出来。
• 后来,研究者问:“我们想让你说出一个以这两个字母开 头的单词,你只要说出任何一个浮现在你头脑中的词就行 。CH—你想到什么词?”病人很快说出:“CHAIR”
桃花手机号:942464
• 经验说:莫名我就喜欢你,从拨打你手机号的那一天起。 • 实验说:“启动效应”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对ta产生好感
2、记忆的编码过程
B. 自动编码 从教室回宿舍的路线属于自动加工 自动编码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即不需要有
意识地进行控制,并且也很难有意识地停止其运作。
12
2、记忆的编码过程
B. 自动编码 自动编码的内容较典型的包括:
a. 空间: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的位置, 课堂上座位的顺序,并不需要有意识 的分辨;
Cultural Organization
27
2、记忆的编码过程
I. 编码的途径-组织编码(信息组织) 层次结构方式的编码是将大量信息组织为互有意义结
构的小单元,以提高编码效率。
编码
意义编码 形象编码 组织编码
组块方式 层次结构 28
2. 记忆的保持
A、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
“他从农场来”
•
实验心理学讲解(记忆及学习)

五、元记忆与客体记忆
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划分,是按照记忆加工 和控制的层面来进行的。
客体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 工过程。
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 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 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 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其中,OL为初始遍数, RL为重学遍数
遗忘曲线
(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
英国心理学家Bartlertt认为,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 学习与记忆的材料来避免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会 把实验完全限制在人为的环境中,缺乏现实意义。
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 的一项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特征作为研究 的主要内容,使用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和图 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1)简略、概括 (2)完整、合理 (3)详细、具体 (4)夸张、突出
在对遗忘曲线进行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记忆测量方法得 出的遗忘曲线各有不同。
应用不同的记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一起出现多
次)——中性条件出现,分泌唾液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感觉记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容量几乎容纳 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 0.5-3秒。这一特征是由Sperling (1960)的部分 报告法实验揭示出来的。
感觉记忆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刺激的物理特性,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
(二)短时记忆
在瞬间记忆中被注意到的极少量信息会进入 到信息加工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1)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1)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1),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1)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吉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解析

吉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解析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活动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
在吉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认知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特别是对于实验解析部分。
本文将结合吉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对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实验进行详细解析。
1. 韦氏记数实验韦氏记数实验是用来研究工作记忆容量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记住一系列的数字,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复述。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通常只能记住7个左右的项目。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工作记忆的特点和限制,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斯特恩伯格选择反应时实验斯特恩伯格选择反应时实验用来研究人的选择反应时的注意力分配和反应速度。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根据呈现的刺激进行快速选择反应,然后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于不同类型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分配。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注意力特点和认知过程中的选择反应机制。
3. 斯特鲁普干扰实验斯特鲁普干扰实验是用来研究注意力和干扰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呈现的颜色命名单词中,忽略单词的含义,只根据颜色进行选择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当单词的含义和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明显延长,这表明注意力受到了干扰。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理解了干扰对注意力的影响,以及注意力分配的机制。
4. 皮亚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皮亚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用来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钮,使得呈现的刺激出现。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经过重复训练后,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实现特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这个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学习的过程。
5. 巴克斯特视觉复现实验巴克斯特视觉复现实验是用来研究视觉信息处理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察呈现在屏幕上的一系列图像,并在记忆时间结束后,进行图像的复现。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点:2011-38, 2015-72一、眼动技术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以便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的一种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睫孔坐标迭加系统以及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
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瞳孔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像素)和眨眼。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即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
经典的成分包括、N1、P2、N2、F3 (P300),其中、N1、P2为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 记忆)【圣才出品】

8.1复习笔记一、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1.记忆结构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由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认为记忆由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3种结构组成,它们在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
2.记忆过程(1)信息首先以感觉登记的形式进入信息加工系统。
(2)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或者消失或者进入短时存储部分(STS)或称短时记忆(STM)。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信息大约只能保留lmin。
(3)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或者被遗忘,或者进入长时存储部分(LTS)或称长时记忆(LTM)。
长时记忆容量是无限的,信息在其中可保持数十年之久。
复述或机械背诵在信息从短时存储传递到长时存储中起到重要作用。
3.感觉存储或感觉记忆图8-1刺激卡片(1)视觉形象的存储①全部报告法a.实验程序刺激卡片(如图8-1所示)呈现50ms后,要求被试把他全部看到的字母都报告出来。
b.实验结果被试觉得12个字母都看见了,但只能说出4~5个字母。
c.实验结论通过实验,Sperling断定。
被试看到的比他能报告的多。
②部分报告法a.实验程序被试首先注视刺激卡片50ms,然后,根据声音提示(高音、中音、低音)报告相应行(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字母。
3种音调是随机出现的,防止被试猜测。
b.实验结果要求被试全部报告所看见的字母,平均成绩为4.5个;而部分报告法的平均成绩是3个多一点,由于这是报告一行的结果,实际的平均成绩应该乘3,即10个左右。
c.实验结论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
(2)听觉回声的存储①听觉的感觉记忆以回声储存的形式存在,它保持的时间约为3~4s。
②Darwin用类似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回声储存的存在。
实验表明,被试能在回声储存中保存4.9个项目。
4.短时存储或短时记忆(1)短时存储容量①短时记忆容量的测量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来获得。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记忆)-试卷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记忆)-试卷2(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属于( )(分数:2.00)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内隐记忆D.外显记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记忆分类以及各种记忆特征的了解。
按信息保留的时间长短和信息的多少可分为感觉(瞬时)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一般没有意识的参与。
它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因此选D。
3.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分数:2.00)A.8±2B.7±2√C.6±2D.容量几乎无限解析:4.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 )(分数:2.00)A.保持和遗忘B.识记、保持和遗忘C.再认和回忆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记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记忆包括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再现的方式又分为再认和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讲,这三个过程就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故本题答案为D。
5.受( )的影响,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得较少,而中间遗忘得较多(分数:2.00)A.倒摄抑制B.外抑制和超限抑制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解析:6.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对象虽然不在面前,但能够在头脑中被反映叫( )(分数:2.00)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解析:7.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叫( )(分数:2.00)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几种不同记忆的理解和掌握。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记忆)【圣才出品】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第八章记忆一、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C.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nonsensesyllables)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savingsmethod)1、遗忘曲线2、关于联想的实验a-b-c-d-e顺向联想(直接联想)e-d-c-b-a反向联想a-cb-d (间接联想)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第一、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第二、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对此项工作的评价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艾宾浩斯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以上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图式理论(schematheory):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1、关于故事的研究Bartlett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WaroftheGhosts)的故事。
2、关于图画的实验记忆变化有以下趋势:精心组织(信息添加与细节夸)简单化(特征简化为习惯形式)命名(言语符号影响材料再现)细节保存(赋予符号意义)(三)艾宾浩斯和巴特利特实验比较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表)(四)我国学者有关记忆的研究由识记方法分析识记过程:一类是累计式的一类是纲要充实式的二、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记忆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相互有机联系的阶段: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提取(retrieval)(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
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
1.感觉存储或感觉记忆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持较多的信息。
2.短时存储或短时记忆(1)短时存储的容量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memory span)来获得。
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
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
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
正确再现一个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
以得1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使用的材料不同记忆广度也就会发生变化。
如数字广度为7~10,单词广度是5~7,句子广度包含的单字可达20。
那么,记忆广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呢?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chunk)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
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
(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Conrad1964年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
他发现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
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写成M,等等。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
结果表明,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而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这说明短时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
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否必须是听觉的呢?上面讨论的都是语言材料,如字母单词之类。
这样的信息用听觉编码、用部语言复习当然是适宜的。
但如果所要识记的是某一动作,或者是一图画,用听觉编码就不大方便,而用视觉编码则是必须的了。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3个部分:近因效应(recenty effect,)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渐进线(asymptote,)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短时存储不同与长时存储还得到负近因效应(negative recency)的强有力支持。
4.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质疑连续分心实验式中的近因效应;非常短暂项目呈现过程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1972年前10多年间,人的记忆研究一直由信息的储存以及它在储存中间的传递这样的概念所统治。
Craik等人(1972)较系统地批评了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进而提出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即加工层次的途径。
1.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2.加工层次的途径Craik等人认为,记忆是同知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知觉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平的分析,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抽象进行匹配,最后阶段意味着更深程度的意义与认知分析。
加工层次观点认为:一个人对材料的记忆依赖于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即学习方式,凡是在意义的水平上加工,通常都会导致良好的记忆。
3.加工层次途径的贡献及问题在Craik等人提出加工层次的概念以前,记忆的研究者几乎没有注意到知觉和记忆的关系,也不知道编码、加工过程具有多种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多重存储模型只强调复述一种加工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在,所有的记忆理论都必须对性质不同、丰富多彩的加工过程作出说明。
加工层次途径也有它的缺陷,即加工深度没有独立的指标来规定。
这样,加工深度就是由实验结果来定义的,记得好的必定是加工层次深的,这也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圈子里了。
Craik等人非常理解这一问题,曾尝试使用加工时间作为独立指标来测量加工层次,但实验研究表明,加工时间与各加工层次并没有对立关系。
(三)记忆的提取过程心理学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出一系列强调存储和编码的记忆理论,但却普遍忽视对记忆的提取过程的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坚信提取过程在回忆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Tulving(1991)就曾经明确指出:“记忆的关键是提取”。
也就是说记忆是两类信息的综合物,即编码信息与提取信息。
编码特异性原则: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编码/提取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三、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述性记忆隐记忆前瞻记忆程序性记忆外显记忆回搠记忆(一)启动效应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称为无意识的记忆,即隐记忆。
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间接启动(indirectp riming)知觉辨认: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在速示的条件下对学过及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
(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在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部首补笔、带部首补笔)补笔:测验时提供给被试随机去掉字母或笔画的单字。
研究者把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iexcl;shy;,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外显记忆测验: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如自由回忆与再认。
隐记忆测验:测验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提取信息,只要求他们专注于眼前的任务,如知觉辨认与词干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