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心理学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则是了解和探索人类记忆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回答关于记忆的种种问题,从而推进对记忆机制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记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常见手段。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记忆实验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首先,实验变量的独立性是重要的,即要保证所研究的变量只有一个存在差异,其他变量保持一致。
其次,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以引导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此外,实验任务的难度、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所需的时间等因素也需要考虑,以确保实验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所研究的记忆现象。
二、常用的记忆实验方法1. 自由回忆法自由回忆法是最常用的记忆实验方法之一。
实验参与者在记忆材料呈现完毕后,需要自主地回忆并呈现所记忆的内容。
通过比较参与者回忆的内容与实际材料的一致性,可以衡量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和效果。
2. 识别法识别法是通过参与者判断某个信息是否在之前呈现过来衡量记忆的方法。
在实验中,参与者会被呈现一系列信息,然后需要判断在之前呈现过的信息中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目标信息。
3. 串联法串联法是一种要求参与者按照材料的特定顺序将其呈现的方法进行记忆的实验。
通过加入时间序列的要素,串联法试图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过程。
三、数据分析的常见手段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心理学家使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手段来解析实验结果。
常见的数据分析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用于对实验数据进行总体特征的描述,例如中心趋势的测度(如平均值、中位数)和变异程度的测度(如标准差、极差)等。
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处理组之间差异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评估不同处理组在实验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从而判断实验中独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3.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心理学实验设计:探究记忆力的实验范例

心理学实验设计:探究记忆力的实验范例引言在心理学领域,记忆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了解人类的记忆机制对于认知、学习和应对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记忆力,心理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实验来探索不同因素对于记忆表现的影响。
本文将提供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范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和执行一项有关记忆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信息对于人们短期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处理不同类型任务时的表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记忆能力。
该实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参与者招募•招募一批健康成年人作为参与者 (300人以上),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3组不同类型信息:1.文字列表:包含一系列单词或短语,内容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或有情感色彩的。
2.图像组:选择一些图片,涵盖各种类别和难度级别。
3.音频剪辑:录制包含不同声音或语音的音频片段。
实验过程1.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人):•组A:处理文字列表•组B:观看图像组•组C:听取音频剪辑2.每组参与者都需要进行以下三个任务:a.记忆任务:在30秒内阅读/观看/听取提供的信息。
然后关闭屏幕或停止播放音频。
b.干扰任务:在紧接着的30秒内进行一个干扰性任务,例如解决简单数学问题或回答与实验无关的问题。
c.回忆任务:参与者有60秒时间尽可能多地回忆出刚才阅读/观看/听到的信息,并在指定表格中完成。
3.记录和分析数据:•统计回忆结果,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分析是否存在特定类型信息对记忆效果影响更大。
结论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 经过测试,文字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可能有较强的表现; - 图像组和声音组的记忆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 在分析更多数据后,我们可以得出更具体的结论,并探讨不同类型信息对于记忆力的影响程度。
结束语该心理学实验范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如何设计和执行有关记忆力的实验的参考。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实验在普通心理学中,记忆原理是研究人类记忆方式和机制的一个重要领域。
记忆原理实验旨在揭示人类记忆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
下面将介绍两个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
实验一:串联效应串联效应是记忆中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对列表中前面的项目记忆更好。
这一效应被认为是因为前面的项目有更多机会进行重复记忆。
为了研究串联效应,实验者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将一系列无关联的词汇随机排列,构成一个列表。
每个词汇呈现的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
2.实验过程:将实验被试分为两组,每组进行两次实验。
-第一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离开,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第二组:让被试在列表呈现完毕后进行一项干扰任务,比如做几道简单的数学题,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看到的词汇。
3.数据分析:比较两组被试的回忆结果。
如果第二组被试的回忆结果比第一组差,则说明存在串联效应。
实验二:容量限制效应容量限制效应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时存在容量限制,当超过容量限制时,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会下降。
为了研究容量限制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实验:1.设计实验材料:使用一系列不同长度的字母组成的列表,长度可以从2个字母开始逐渐增加。
2.实验过程:让被试观看列表,并在列表消失后立即回忆所看到的字母。
每个长度的列表重复多次,以获得平均的回忆准确率。
3.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长度列表的回忆准确率。
如果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回忆准确率下降,说明存在容量限制效应。
这两个实验都是经典的记忆原理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可以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实验心理学: 记忆实验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康拉德( R.conrad )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视觉编码B.音形编码C.语义编码D.听觉编码正确答案:D2.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
A.对偶联合法B.再认法C.自由回忆法D.系列回忆法正确答案:B3.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A.启动效应B.近因效应C.首因效应D.词优效应正确答案:B4.根据米勒(G . 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9±2组块B.5±2组块C.3±2组块D.7±2组块正确答案:D5.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A.自动停止系列扫描B.平行扫描C.三者都有D.完全系列扫描正确答案:D6.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若要求被试对同一组汉字进行汉字结构判断或汉字词性判断,然后对这些汉字进行再认测验,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汉字结构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与汉字词性判断后的再认成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没有差异B.无法判断C.前者低于后者D.前者高于后者正确答案:C7.艾宾浩斯对于记忆的研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是()。
A.故事B.句子C.图画D.无意义音节正确答案:D8.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
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
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A.全部呈现法B.重学法C.提示法D.重建法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看完一部小说或电影,人们往往对开头和结局记得最清楚,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来解释。
A.痕迹消退效应B.近因效应C.首因效应D.系列位置效应正确答案:B、C、D。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目的:通过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探究被试在记忆任务中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并且结合实验结果来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和区别。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选用了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在19-25岁之间。
将被试随机分入两组,每组10人,一组进行数学类任务,一组进行语言类任务。
两组任务时间相同,约10分钟左右,任务在校园附近的图书馆内进行。
随后,被试进入实验室,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实验仪器:该实验仪器采用了计算机测试,通过使用E-Prime软件完成,对应了视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和听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并且记录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
实验操作:进行测试前,被试首先进行了听觉和视觉的打招呼和说明,以便于他们了解任务和操作。
随后,进入实验操作界面,被要求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单词或者数字。
在屏幕上,给出一系列的数字或单词,通过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测试了被试在内隐记忆方面的能力表现。
其中,每个数字或单词在屏幕上出现时间间隔为300毫秒,记忆时间隔为1秒至10秒之间随机变化,被试需要根据记忆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排序和选择。
测试过程中,计算机记录下了被试在完成测试时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
实验结果:得出的结果中,两组被试都在相应的学科任务中表现出类似的水平。
随后,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进行测试,我们发现,被试在相应学科中的内隐记忆测试中表现都较好,但是,在数学任务组内隐记忆测试上的表现要优于语言任务组。
在数学任务组,反应速度的平均值为450毫秒左右,而在语言任务组中,值约在550毫秒左右。
这表明,数学任务有助于提高被试在内隐记忆上的反应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发现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且不同的学科训练可以影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具体来说,在数学任务中,被试的反应速度更快,表现更好。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需要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试的目的进行选择。
实验心理学记忆部分笔记

第九章记忆实验笔记第一节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一、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一)自变量自变量(或自变项)(independentvariable)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
研究的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和“定量”两个条件。
以实验的刺激材料为例,若各个刺激单位性质不稳定或者渗入其他性质的材料,那么实验就不可能获得准确的量值。
艾宾浩斯设计“无意义音节”,目的就是寻求能获得准确的量值。
所谓定性(qualitification),也就是保持刺激的性质,克服不确定性,这是实验有效性的又一个保证。
在记忆实验中,设计无意义刺激材料为的是防止产生联想,由于被试者在知识、经验、理解上的不同,一旦产生联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
设计有意义刺激材料,要求划分“相等的意义单位”即定量(quantification),也是为了使每个被试者在实验中接受性质相同的自变量。
只有这样,实验才能实施定量,结果才能比较。
按统计原理,保持刺激材料性质的恒定,才能达到刺激的各个子单元可以互比或互换。
满足实验随意变更操作要求,这是保证刺激材料作为自变量的基本条件。
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1.刺激材料2.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3.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4.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5.指导语。
(二)因变量因变量(或依变项)(dependentvariable)即受自变量影响的行为表现。
传统记忆实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基本分成二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所接受的刺激材料;而在再认实验中,被试是面对再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同一再认。
1. 回忆类实验 这类实验共有三种: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回忆(详见本章第二节)。
这三种实验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有适宜各自特点的规则。
这些规则包括:(1)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错误量,通常还要根据因变量反映前后系列的回忆特征;(2)自由回忆不要求被试恪守刺激呈现的序列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精选ppt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 理学家第一人。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 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 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 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 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 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 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 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 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 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 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 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 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任
组
务
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遗忘症病人对语词信息的保持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55 0.44
0.75 0.45
0.45 0.47
0.69 0.58
17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8
任务分离的质疑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可比性 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测验任务的纯净性问题
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环路 •默读复述 •存储
视觉空间模板 •复述意象和空间 •存储
随机生成任务(random generation task)
长时记忆的研究——Ebbinghaus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表 8.9 公认的语词记忆的 3 种存储器之间的差别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 称为无意识的记忆。
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
14
间接测验
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 补笔(word-fragment completion)
1932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6年,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任务分离(实验性分离)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验任务下产生不同结果的情
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称任 务分离。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 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 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 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 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Tulving,1985)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 验心理学家第一人。
30
Bartlett的重复再生实验:
“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 之“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
31
Bartlett的系列再生(serial reproduction)实验,同样证 实了他的设想——对称化、尖锐化和同化原理
32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 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 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 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 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一个晚上,有两个从伊古拉来的青年男子走到河 里想去捕海豹,当时,天空充满了浓浓的雾气, 非常平静,然后他们听到了战争的嘶喊声,他们 想“也许有人在打仗”,他们逃到岸边,躲在了 一根木头后面,就在这时,有几艘独木舟出现了 ,他们听到了摇桨的声音,看到其中一艘向他们 驶来,船上坐着 5 个人,那些人问道: “我们想带你们一起到河的上游去跟敌人打仗, 你们觉得如何?” 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没有箭”。 他们说:“......"
加工分离程序
PDP(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Jacoby等(1991,1993)
逻辑:
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 部心理加工机制。通常在一个再认过程中,两种心 理机制同时起作用。
前者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和无意识 记忆,称为自动提取(automaticity)。后者则是一 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
这些不同的加工阶段属于不同 的“加工深度”。
Tulving等人的多重记忆系统
人类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分类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非陈述记忆
启动效应
一般的记忆 事实的记忆 知识的记忆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个人的记忆 自转的记忆 事件记忆
子系统
运动技能 认知技能 简单的条件反射 简单的联想学习 结构描述 视觉单词形式 听觉单词形式
Posner(1967,1969)证实视觉编码形式存在。
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
Wickens(1970,1972)证实语义编码形式存在。
前摄抑制设计:当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字母-字母 ),表现出前摄抑制干扰;否则(字母-数字),表现出前 摄抑制的释放。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
学习阶段2:听觉呈现单词,要求被试听到后大声读 出并要求记住以准备测验;
包含测验:对学习阶段的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 呈现词均进行“新”“旧”再认。
排除测验:仅要求对听觉呈现词进行积极的再认判断
意识提取R(1-A);自动提取A(1-R);两者共同RA
P(旧/包含)=R+A(1-R) P(旧/排除)=A(1-R)
24
25
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3)
任 务
组 别
阅读组
产生组
Blaxton 的实验结果(1989,实验一)
材料驱动测验
字母线索回忆 即情景记忆
补笔 即启动效应
0.45
0.75
概念驱动测验
自由回忆 即情景记忆
一般知识 即启动效应
0.19
0.34
0.34
0.46
0.31
0.50
26
第三节 错误记忆
可能是自动的、项目在意 提取线索、可能的搜索过
识中语音线索
程
Craik的加工层次途径
Craik等人认为,记忆是同知 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知觉涉及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 平的分析。
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 ,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 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 抽象进行匹配,即涉及模式识 别和意义的抽取。
短时记忆的编码
Conrad(1964)听觉编码理论(phonological coding)
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 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他发现回忆声音混 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 写成M,等等。
Baddeley(1966)单词材料回忆。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 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导 致大多数外显记忆(回忆和再认等)成绩良好;
¯ 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 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 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 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关注记 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实验心理学——记忆
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
内隐记忆
错误记忆
情绪记忆
主讲人研究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
即使感觉记忆中的许多信息在最 初的1s内就消退了,但仍有一部 分信息继续保持在记忆中。这些 信息进入了记忆的第二个阶段— —短时记忆。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复写
可能是意义的
觉的和视觉的
大
小
无限
消退
置换、可能消退
可能无丧失、由于干扰导 致无法分辨信息或“捉住”
信息
0.25~2s
到 30s
几分钟到几十年
读出
33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1)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 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 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
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年,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短时记忆的提取失败——遗忘
Waugh & Norman(1965):探测法实验认为, 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