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区别文言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之、其、于、是、以”等;而文言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等。
虽然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和语气。
二、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文言实词虚词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使学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探究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同样适用。
通过将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而”这个虚词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用法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最新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教学内容:1. 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教学重点:1. 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的辨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的复杂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实词和虚词,巩固记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吗?它们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实词(15分钟)1. 动词:动作、状态、存在等。
例如:走、跑、看、听、吃、写。
2. 名词:人、事物、地点等。
例如:学生、学校、书籍、桌子、城市。
3. 形容词: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例如:美丽、善良、高大、聪明。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很、非常、慢慢、经常。
5. 代词:代替名词或代指某种事物。
例如:我、你、他、它们、这里。
三、讲解虚词(15分钟)1. 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
例如:在、从、到、上面、里面。
2. 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
例如:和、或、但是、因为、所以。
3. 助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前面,表示程度、范围等。
例如:很、非常、有点、都、也。
4. 叹词:表达感情、语气等。
例如:啊、哦、嗯、哎、嗨。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辨别实词和虚词。
2. 分析实例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3. 让学生模仿实例,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3. 教师讲解答案,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实词和虚词写一篇小短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
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