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篇一:《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有关《爱莲说》教案3篇

There is often only one reason why you are confused, and that is, at an age when you should work hard, thinkingtoo much and doing too little.(页眉可删)有关《爱莲说》教案3篇《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设计意图:《爱莲说》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文字优美,清雅脱俗。
全文仅119个字,精炼短小,却底蕴悠长,意味深远。
通过诵读感知法、品味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想象联想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整节课由十大环节构成,分别是听老师读,初读,互读,读准,读懂,读透,读全,读味,读背,读拓。
通过听、说、读、赏、思、写来感悟莲的外在、内在美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品德美,体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__,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品味赏析莲的形象美和意韵美。
学习难点:能理解牡丹、菊花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准备:Ppt、朗读音频教学过程:(板书)愛蓮說,这是繁体字的爱莲说,看一下这个愛字,中间有一颗心,说明作者是用心地感受莲花之美。
作者周敦颐(板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__。
出示:说的文体特点和周敦颐的简介。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的含义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示教学目标,(大家齐读)。
1朗读和背诵__,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一听老师朗读。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花的形态和特点。
教师引入课题《爱莲说》,并介绍作者周敦颐。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 深入研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分组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教师提问:文章题为《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莲的句子,体会莲的品质。
理解作者以莲自喻,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努力做一个有品德、有操守的人。
5. 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版七下《爱莲说》教学设计6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4作者: 加入日期:06-12-07一、导入课文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1、识记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预习: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大家齐读两遍。
四、正课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4 、(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
6、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
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我把莲的这些特点,画在了黑板上,大家齐读一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爱莲说》的教案4篇

《爱莲说》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四)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字音字形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六)解读莲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表里如一,正直无私美名远播,根基深厚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3、小结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争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宠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奇()(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直立。
今义:植物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适宜(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宠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宠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的根底上,思索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性文体,用于阐述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2021年《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simple things complicated,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complicated things simple.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主旨。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一、导入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
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姜夔有“一一风荷举”。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
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__。
二、了解作者、体裁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__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德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珍贵的世风,表明白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日仍有其借鉴意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爱莲说》的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爱莲说》的优秀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头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头导入。
)同学们,今日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一篇格外漂亮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漂亮圣洁的象征。
我们一起先来赏识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确定)解说:莲花的确是诗意盎然的。
历来就有很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
不过,人们经常赏识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
我们今日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偏重于论述道理。
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说明呢?明确: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作者到底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老师补充:周敦颐格外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当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播放课文视频朗读,一边 组织语言。
师生活动:教师一句一句进行配音领读,学生一句一句进行配音跟读。最后学生齐读全 文。
设计理念:把握朗读节奏,语音,语气和语调,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比录音朗读更具有 感染能力。
学生活动:讨论本文存在的疑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 这样的读书方式——用心用情。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 厌恶。 2、“说”是古代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 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3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 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 【三维目标】
(yī)
清( lián)
不 不枝(màn)
2、 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口答)
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 )
陶后鲜有闻 (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予谓菊 ( ) ( )
出淤泥而不染 ( )
世人甚爱牡丹( )
3、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口答)
而我最困惑的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到底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还只是只有一个人喜欢 呢?
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活动:四人为小组讨论以下两道题目。
1、 找出文中描写莲的美好品质的句子,并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品质的。
2、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你认为莲与君子有 哪些相同之处?(联系君子的品行来思考)
知识与能力:掌握“蕃、植、鲜、之”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运用多媒体音频播放采莲曲,营造清新淡雅的氛围
学生活动:根据导学案以同桌两人为小组完成以下三道题目,第一大组完成第一道题 目,第二大组完成第二道题目,第三大组完成第三道题目。教师通过轮火车的形式点人回 答,同桌进行答案校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周(dūn)(yí )
( yū )泥 ( zhuó) 清涟
可爱者甚(fán )
(xiè ) 玩
( mǔ)丹
学生活动: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前两项用原文回答,后一项 自己归纳)
爱菊
爱花人的数量 代表的哪一种人 作者对花的态度
(填正衬或反衬) 爱莲
(填正衬或反衬) 爱牡丹
设计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 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 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 果。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 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感知能力。
设计理念: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 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 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导入新课: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 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宁可隐 居躬耕,返归自然,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 年,却蔑视权贵,不甘沉沦;身世坎坷的文天祥处于宋朝国势危亡之际,却始终能保持高 尚的民族气节……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 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 《爱莲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活动: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质疑不懂的文言字词。 设计理念:通过幻灯片展示题目,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大了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教 学效率。 三、莲之爱——众乎?独乎? 教师活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 “言”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 “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
莲
君子
设计理念: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读到关于莲花的语句,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 自己眼前就出现了一朵莲花,为她质朴的美、自然的美、高洁的美而陶醉,而感动。在这 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自然升腾起了对莲花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四、世人之爱——同也?异也?
教师活动: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 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理念:通过有与周敦颐同样遭遇的诗人的生平述说,能够感染和启迪 学生,让学生明白人生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着种种矛盾。为本文的讲课结构奠 定良好的基础。
三、“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教师活动:《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 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 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 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