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漆艺
成都漆器:雕镂扣器,百伎千工

文·摄影白英成都漆器:雕镂扣器,百伎千工78漆艺制作之晕彩。
Chengdu Lacquer :Carving and Inlay, Countless Kinds of Craft中华手工Chinese Handicraft林荫树下盖碗茶里隐匿着成都慢生活的惬意,街头巷尾火锅香中飘散着成都的热情诱惑,而历经千年岁月的成都漆器里,沉淀的是成都的古朴大气。
“雕镂扣器,百伎千工”,成都漆艺工序众多制作精细,高贵中带着典雅,不张扬却处处讲究;“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三雕一刻”的装饰技法独特,极富地域特色,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今,穿越历史风尘仆仆而来的大漆艺术依然鲜活,绽放着3 000年不老技艺的光芒,“漆待”与时光更灿烂的相遇。
在人流如织的宽窄巷子对面,成都市青羊区蜀华街深处,隐藏着一座爬满蔓藤的“井”字形布局的3层老式楼房,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就在此间。
虽然成都漆器厂饱经风霜、年代久远,但厂里的工匠却都是年轻人,从总经理王岳峰到品推经理司璐瑜,以及各个工位上的工艺师、设计师,都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
与漆器厂破旧的外表相反,里面的漆艺产品漆彩流光、时尚新潮。
例如凸显艺术感的装饰漆器,气质优雅的实用漆器,以及具有蜀地风格的笔筒、书签、镇纸等文创产品……一件件器物看过去,犹如一层层薄薄的漆中可翻开厚厚的时间,一眼千年。
“漆从西蜀来。
”四川省自古就是天然漆的主产地,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蜀漆艺。
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活跃在成都这座城市里。
走进漆工车间,只见里面多是年轻小伙,他们细心地在一件件胎体上涂抹,仿佛在侍弄娇小的生命,眼里充满爱意,手法轻柔如水。
最见漆艺师真功夫的是打磨素胎——在裱布后的盘子打底刮灰,粗灰、中灰、细灰,3次上灰3次打磨,这是传统漆艺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工艺环节,是胎骨成型的核心所在,关系到作品的定型及稳定。
之后上漆过程则更需要耐心,每上完一道漆都需自然阴干,再进行打磨,磨去漆膜和小颗粒等不平整之处,然后上第2道漆,如此反复。
《漆艺》学习指南

教案具体内容第一章:漆艺历史讲解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国漆艺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祖先就开始了对漆的认识,中国人最早认识了漆,也最早使用了漆,从而揭开了漆艺的历史。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朱红色木胎漆碗,是我国最早对漆器的发掘,也是至今为止世界漆器最早的发掘。
商代青铜器文化处于鼎盛时期,在漆器方面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黑漆,朱漆等素漆形式以外,逐渐出现了黑漆朱地及朱漆黑底的装饰,开始了漆器的装饰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逐渐以它轻、薄、保温、耐腐的效果取代了青铜器重、厚、笨的地位,漆器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其中以楚国的漆器最为发达。
由于楚国地处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适宜于大量漆树的生长,为漆器的发展开创了先决条件。
这个时期的漆器装饰手法有彩绘、针刻技法,线条流畅,装饰细腻,主要用于杯、碟、碗、盘、乐器及祭祀的棺木装饰。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形漆盒,器形为鸳鸯,背部有孔可以注水,身腹部绘有精美漆画,是集器、塑、画于一身的漆器精品。
秦汉时期精巧华丽的漆器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广泛应用于贵族生活,并用于建筑和屏风。
装饰手法上有堆漆、金银镶嵌、戗金、犀皮等新技法。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84件漆器,是数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一次发掘。
堆漆彩绘棺木分为两层,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内部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女尸。
内层为朱底,外层微黑底,会有上百个图像,极其精美秉赋与浪漫主义色彩,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大兴,夹纻脱胎技法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漆艺雕塑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宋时期是我国漆器艺术的鼎盛时期。
进入唐宋时期,由于唐代金银工艺的发展,对漆器上金银平托技法起了引导作用,《金银平托飞凤花鸟镜》,直径36cm,中间嵌金银片,镂刻八瓣莲花座,四周满布花鸟飞蝶,是金银平托的代表作。
唐代还发明了雕漆,开创了之后盛行雕漆的先河。
撒金技法后来发展成日本的莳绘工艺。
漆艺课件ppt

漆艺源于中国,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天然漆涂抹器具,以保 护和美化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漆艺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
漆艺的起源
漆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漆对陶器进行涂饰。随着 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漆艺逐渐从生活用品向工艺品转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 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漆艺的应用与传播
漆艺的应用
漆艺在古代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涂饰。如:屏风、桌椅、木箱等木质 家具,以及杯、盘、碗等生活器皿。此外,漆艺还被用于建筑物的装饰和雕塑的 制作。
漆艺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漆艺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对这 些国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中国漆艺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备受 瞩目的艺术形式之一。
05
漆艺的创新与发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传统漆艺的创新应用
传统漆艺的元素再利用
将传统漆艺中的图案、色彩、材料等元素重新组合,应用到现代 设计中,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传统漆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印刷、3D打印等技术,将传统漆艺与 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保养和维 护,确保作品长久保存。
漆艺作品的市场行情与投资价值
市场动态
关注国内外漆艺市场动态,了解作品价格走 势和拍卖行情。
稀缺性
珍稀的古董漆器和名家作品更具投资价值, 因为其稀缺性和艺术价值高。
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权衡
投资时需综合考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 力。
风险与回报
投资漆艺作品需谨慎,了解市场风险,寻求 合理的投资回报。
漆艺发展史

漆艺发展史(实用版)目录一、漆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1.漆艺的起源2.漆艺在古代的发展3.漆艺在现代的发展二、漆艺的种类和制作工艺1.漆器的种类2.漆器的制作工艺三、漆艺的价值和意义1.漆艺的艺术价值2.漆艺的文化价值3.漆艺的实用价值正文漆艺发展史一、漆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漆艺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工艺技术,起源于中国。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漆树分泌的汁液来制作日常用品和装饰品。
随着历史的推移,漆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古代,漆艺主要用于制作漆器,如漆器家具、漆器工艺品等。
漆器因其色彩鲜艳、光泽亮丽、耐磨耐腐蚀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漆艺达到了巅峰,制作工艺和装饰技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以来,漆艺逐渐从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化,漆艺家们开始探索漆艺的新领域,将漆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富有现代感的漆艺作品。
同时,漆艺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如嵌骨、贝母、金箔等新材料的运用,使漆艺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漆艺的种类和制作工艺漆艺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漆器:漆器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
漆器种类繁多,如漆器家具、漆器餐具、漆器屏风等。
2.漆画:漆画是指将漆涂在纸或布上,然后绘制成画。
漆画具有色彩鲜艳、画面细腻等特点。
3.漆塑:漆塑是指用漆堆塑成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山水等。
漆塑作品具有立体感强、质感细腻等特点。
漆艺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漆:将从漆树上采集的漆树汁经过加工提炼成漆。
2.髹漆:将制好的漆涂在器物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3.描绘:在漆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4.镶嵌:将贝母、金箔等材料镶嵌在漆面上,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三、漆艺的价值和意义漆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漆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漆艺作品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漆器家具、漆器餐具等,因其耐磨耐腐蚀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传承光大海派漆艺的博大精深——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漆器制作技艺

传承人风采 Inheritors’Profile传承光大海派漆艺的博大精深——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军访谈采访人:陈思旻受访人:王师军欣闻上海漆艺博物馆馆长王师军在2019年5月28日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漆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漆艺委员会主任,我感到非常高兴。
2013年,上海“漆器制作技艺”列入上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项目。
上海漆器凭借独特的漆器雕刻技艺在众多地方性漆器髹饰技艺中亦占得一席之地。
王师军如何从一个漆器收藏爱好者转变到海派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建馆人到构建海派漆艺产业化平台的追梦人,从单纯守护漆器到重塑漆艺辉煌,进而担任漆艺委员会主任,这些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和深思。
一、从爱好者到传承人漆器技艺传承至今,有近8000年的历史。
经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开始制作和使用漆器,如今漆器已成为珍贵的工艺品,但漆器制作技艺如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失传。
您是如何与漆艺结缘,从一个漆器收藏爱好者转变为一名海派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的?说起我与漆器的结缘,如果真要追溯,可能要从我的幼年讲起。
我从小便是听着外公如何经营纱厂、外婆如何开办喷漆厂、太外婆的染坊如何手工染色这些故事长大的。
我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也未曾预料到我与工艺美术会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35岁的时候,在随闵行私营企业协会赴云南大理参加闵私希望小学落成暨开学典礼活动时,我偶然遇到了一件非常精美的竹胎漆盒老物件,这是我收藏的第一件漆器,也是我收藏生涯的正式开始。
从这件漆器的一勾一回里,我仿佛就能感受到匠人师傅一琢一磨间的修行。
望着这件漆盒,我心中一下子便十分熨帖,安静得好像只能听见匠师一寸寸雕漆的声音,听见我自己的声音。
它一下就点亮了我心中埋藏多年的对于工艺美术的喜爱,也照亮了我接下去的人生道路。
这之后,我便陆续结束了手上所有的经营活动,以文化人的视角与理念走进了收藏领域。
中国漆艺的历史

中国漆艺的历史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7000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
7000年以前,还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其中就不乏成片的漆树。
我们的祖先用石刀或石斧砍伐树木时,邂逅了漆树,源源流出的神秘汁液就难免粘付在石刀、石斧上,也可能偶然流滴于陶器之上,干燥成膜后,既坚牢又美观。
于是,祖先们最早认识了漆,也最早使用了漆,从而揭开了漆艺的历史。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而且是朱色的,这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早的漆器。
由此可以推断,在出现朱漆器之前一定先有黑漆器。
漆的天然本色虽为红棕色,但厚涂即呈黑色。
从利用漆的本色到调和朱色颜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间所经历的岁月可想而知是相当漫长的。
原始社会漆器的另一重要发现,是1987年在浙江余杭安溪乡瑶山九号墓出土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红漆与白玉交相辉映,也是镶嵌技法的最早证明。
1957~1960年,江苏吴江出土的漆绘黑陶杯河漆绘黑陶罐,为太湖地区良渚氏族遗物,属良渚黑陶文化,距今也有四五千年,证明了我国最早将漆应用于陶器。
表现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商代漆器最高水平的,是发掘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4件漆器,均为朱漆地黑漆花,有的花纹上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的贴着金箔。
这是最早镶嵌绿松石的证明。
1981~1983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园墓地的发掘,让我们见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周漆器:出现了运用蚌片、蚌泡的镶嵌工艺。
其中有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其镶嵌蚌片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迄今为止所见时代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可以说,西周时期开创了螺钿镶嵌之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日渐衰微之时,漆器异军突起,走向空前的繁荣。
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
楚国的中心位于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温润的气候,生长着大片漆树、油桐和其它树木,为漆器的发展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漆艺」“漆都”是怎样炼成的——福州

「漆艺」“漆都”是怎样炼成的——福州【一、福州脱胎漆器】简介: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
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
福州脱胎漆器鼻祖· 沈绍安(一)“脱胎漆器”历史源流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清乾隆金漆夹纻旃檀佛像“夹纻”制作技术“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
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後,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
③“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
阳江漆艺院读后感

阳江漆艺院读后感阳江漆艺院,那可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一走进那里,就像掉进了一个漆艺的魔法世界。
刚进门的时候,我就被各种各样精美的漆器给震住了。
那些漆器的颜色,简直就像打翻了彩虹的调色盘一样绚烂。
你看那红色,红得就像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活力;再看那蓝色,蓝得如同深邃的大海,神秘又迷人。
而且啊,这些颜色可不是随随便便涂上去的,它们相互交融、渗透,就像是漆艺师们用色彩在器物上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故事。
漆器的造型也是五花八门。
有小巧玲珑的盒子,盒盖上的花纹细致得就像微雕一样,我都怀疑那些漆艺师是不是有一双能绣花的巧手,在那么小的地方竟然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图案。
还有那种大的花瓶,线条流畅得就像模特儿的身材一样,优雅极了。
花瓶上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鸟儿仿佛要从瓶身上飞出来,虫子好像在缓缓蠕动,真的是太厉害了。
在阳江漆艺院里,我还了解到漆艺的制作过程那可叫一个复杂。
从选料到最后的成品,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
先得挑选合适的木材或者其他材料做底,这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
然后就是上漆,这漆可不是刷一层就完事儿了,要一层一层地刷,每一层都得等干了才能刷下一层,就像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一样需要耐心。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时不时地对漆的表面进行打磨、修饰,就像给姑娘梳妆打扮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当时就在想,这些漆艺师可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啊。
他们每天就对着这些漆器,一点点地雕琢、一点点地描绘,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他们就像是一群坚守古老技艺的守护者。
他们不追求快速地出成果,而是把心思都花在每一个细节上,这种工匠精神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从阳江漆艺院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漆器。
我觉得阳江漆艺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阳江漆艺院,去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希望阳江漆艺能一直传承下去,永远都不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漆艺、漆画
中国漆艺历史悠久,它独特的抗腐蚀性,使它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保存下来,成为传统文艺的象征之一。
我为什么会那么感兴趣漆艺、漆画呢?是因为我爸爸是木匠,做的家具总会上漆,当然这漆不同于漆艺的天然漆。
但我就喜欢它那绚丽的颜色。
所以公选课我果断选了它。
也就是这课程我才走近漆艺、漆画。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名家、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乔十光,苏星,关慧仪等的作品。
还有我们学校学生优秀作品。
其中老师那幅《醉舞》让我看到了莲花凋零那种美,我所见识的都是花盛放的绚丽,可这幅画也让我看到生命的蓬勃与不息,毫无凋零,死气之感。
还有就是那幅两只鹤的,我忘了它的名字。
据说那白色的鹤毛是鸡蛋壳做的,青色的则是鸭蛋壳儿为原料的。
青与白的颜色,更显示了鹤的那种仙风道骨,那种给人的高雅感觉。
正是如此,我觉得神奇。
更主要的是我偏爱蛋壳漆画。
不但因为它的青白色,更因为它有一种纹理感,就如哥窑纹裂瓷器。
这种皲裂纹很美,给人一种创伤感,缺陷感与陈旧的历史感,就像一首忧伤的江南歌谣。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水乡》就用了蛋壳做了江南白色的房子,再结合黑色的屋顶,塑造了江南水乡形象,诗一般的意境,呈现了多么独特的美感。
于是我就着这兴趣去了解了漆画、漆艺。
我由此加深对漆文化的认识。
漆文化在中国已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漆艺作为漆文化传承的手段,在几千年的时光隧道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漆画以漆为媒介。
而漆艺主要体现在漆画与漆器上,漆的使用凸显于这上面。
漆画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它独有的、通透的、与众不同的色泽,不是油画的浓重,不是水彩的简洁。
漆画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完成一幅作品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几年的光阴,由于漆的使用,使制作过程显得不是很干净的样子,似乎有点脏,但这只是一些偏见。
我看来正是这些漆使这些画颜色更鲜艳。
也正是这漆,画才能更持久保持本色,保留下来。
使画即使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也不受太多影响。
这都因为漆的独特性,而且黑与红是传统漆器的主要颜色,显得神秘、深厚、含蓄、温润,时间越久越耐人寻味。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 “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
朱红漆极具华彩而又沉稳,且经久不变色,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安康。
尤其是红色,中国的喜庆之色,闻名的《十里红妆》便是其代表表现。
然而漆画,漆器等漆艺品的制作却极其复杂,过程繁复,历时长。
不是三五个小时就能完成,往往是几个月甚至一些要几年。
由《十里红妆》中工匠打造一套嫁妆可知漆工艺的打造确实需要很多的物力、人力、财力,还费时。
其中还有可能因为用生漆而过敏。
这些都是影响漆艺发展的因素。
在我看来漆画、漆艺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漆画家高超技艺的支持与努力,也需扩大人们对它的了解,增加对它的关注与支持。
走近漆艺、漆画,我看到一个不一般的世界,体会到了不一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