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艺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与美学

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与美学漆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漆器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其精巧的工艺技术和起源悠久的历史渊源,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文化精髓。
漆器制品的材料以漆为主,辅以竹木等辅料,漆具有很强的附着力,耐酸碱腐蚀,防水、耐磨、不易变形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器物,尤其是食器、饰品和家具等艺术品。
漆器制品通常包括底漆、彩漆、贴金等工序,凭借纯天然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技艺,漆器制品具有着极高的实用和美学价值。
漆器工艺的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中国古代美学强调“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在漆器制品中这一观念得到充分体现。
漆器工艺不仅在色彩和纹饰上向自然取材,并将自然的繁华、瑰丽、圣洁等特点融入其中,从而客观地体现了自然美的感受。
例如,漆器中常见的瑞兽图案就是从我国古代图腾信仰和神话传说中演变而来,表现出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敬畏。
此外,漆器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等图案,也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二、强调中庸之美中国古代美学另一重要理念就是“中庸之美”,强调在美的表现中不可过度、不可缺失。
漆器制品在形制、装饰、色彩等方面,一般体现出具有宽容、沉稳、克制、内敛的审美特点。
例如,传统漆器制品多采用素雅质朴的基本色调,如红、黑、金等颜色,用银丝、金丝、彩色横线等简单的装饰方式勾勒出图案,没有过分的花哨和华丽,却体现出了淡泊、克制的美感。
三、强调应景思想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应景思想,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欣赏。
漆器制品在材料选择、施工技艺、形制、图案等方面,都考虑到了具体的使用需要、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例如,南方地区的漆器制品多用竹制为底,注重透气性和防潮;北方地区的漆器特别注重保暖性和防冻性,因而使用较厚的松木等质地硬实的材料作为底材。
不同地域的漆器还表现出了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中国现代漆画作为传统漆艺的延伸和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漆画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历史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运用漆料进行装饰和工艺制作的国度。
自商代以来,漆艺不断发展,成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进入现代,漆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漆画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性,漆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二是现代性,漆画在表现形式、材料运用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具有鲜明的现代感;三是工艺性,漆画以天然漆为主要材料,通过特殊的工艺制作手法,实现了画面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现代漆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现代漆画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既包括具象写实的描绘,也包括抽象形式的表达。
此外,漆画还常常采用拼贴、堆叠等现代工艺技术,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漆画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和谐性,漆画注重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协调,追求和谐之美;其次是韵味性,漆画善于运用材料的特性和工艺的细腻手法,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最后是装饰性,漆画在构图、色彩等方面强调装饰效果,既富丽堂皇,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现代漆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现代漆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漆画创作仍存在过于依赖传统、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其次,漆画行业存在人才短缺现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后,社会对漆画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中国现代漆画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漆画行业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创新性方向,即鼓励漆画创作者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动漆画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二是专业化方向,加强漆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三是市场拓展方向,积极推动漆画走进生活、走进市场,加强社会对漆画的认知和认同。
中国古代漆艺的创作工艺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漆艺的创作工艺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漆艺是一项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采用天然漆、金箔、贝壳、珠子等材料,经过一系列独特的手工工艺技术,打造出非常精美的漆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漆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我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漆艺的创作工艺和文化传承。
一、漆器的基本材料和工艺漆器的基本材料是漆。
漆是一种植物分泌物,常见于长江流域、南方山区和东北地区。
漆有许多特点,如柔韧性好、强度大、防腐防潮等,是制造漆器的理想材料。
漆器制作的过程非常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基础处理漆是一种粘性物质,制作漆器之前需要对基础材料进行处理。
基础材料可以是木器、竹器、铜器、银器等。
对基础材料涂上一层薄薄的漆,然后晾干,以增加漆器与基础之间的粘性。
二、磨平底漆涂上漆后,需要将其磨平,以使漆面更加光滑。
如果漆面不平,那么后续的加工流程会变得更加困难。
在这个阶段,还可以给漆面上色或添加金箔、贝壳、珠子等装饰材料。
三、加工和涂装在磨平漆面之后,漆器就可以进行各种加工和涂装。
这里可以采用雕刻、烤漆、打蜡等多种技术。
对于大型漆器,还可以进行贴金箔的工艺。
四、多次髹漆髹漆是漆器制作中最重要的一步。
一般情况下,需要涂漆6-8次,每一次间隔时间需要晾干。
在最后一层漆面完成后,还需要加上一层精细的漆膜。
这样才能确保漆器足够坚固。
二、漆艺传承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漆艺的创作工艺非常精湛,历经千年仍然流传至今。
漆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
漆器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例如,作为皇家礼仪器,漆器在玉器、铜器等其它礼仪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漆艺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民间走向宫廷,从市井走向大雅,漆器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漆器所采用的材料,如贝壳、珠子等,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三、漆艺传承的发展漆艺传承对于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漆器制作流程技艺

漆器制作技艺漆器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以下是对漆器制作技艺的详细介绍:一、历史渊源漆器制作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天然漆树的汁液制作漆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漆器制作技艺逐渐成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种类丰富,装饰技法也更加多样化。
明清时期,漆器工艺更是达到了顶峰,漆器成为宫廷、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器物,并广泛应用于家具、器皿、文房四宝等各类物品的制作。
二、工艺特征漆器制作技艺的工艺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材与基础处理:漆器的基础材料通常为木材、竹子或金属。
制作时,工匠首先对基础材料进行打磨、刮平,确保表面光滑平整。
2. 涂漆:天然大漆是漆器制作的核心材料。
工匠将漆涂抹在器物表面,通常要经过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涂抹和打磨,才能达到理想的厚度和光泽。
3. 装饰技法:漆器的装饰技法多样,包括雕漆、螺钿、镶嵌、描金等。
雕漆是在多层漆面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形成立体感强的装饰效果;螺钿则是将珍珠母、贝壳等材料切割成薄片,镶嵌在漆面上,形成色彩斑斓的图案;描金则是在漆面上用金粉或金箔绘制图案,增加器物的华丽感。
4. 打磨与抛光:经过装饰后的漆器还需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抛光,直至表面光滑如镜,光彩照人。
三、主要种类漆器制作技艺根据地域和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徽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艺等。
这些漆器种类各具特色,制作技艺精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四、传承与保护漆器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也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展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漆器产业的繁荣发展。
五、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漆器制作技艺不仅被用于制作传统工艺品和美术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佛像、装饰等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巧法造化,质则人身,纹象阴阳。
《髹饰录》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
在中国, 漆之为用历史悠久。
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朱漆木碗,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碗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外壁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天然漆,微见光泽。
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
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
战国时期,设有专官对漆器生产进行管理。
《史记》记载庄子(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说明庄子曾任管理漆园的官职。
汉代的漆器生产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当时的漆器生产组织严谨,分工很细。
1932年,朝鲜乐浪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分工、工官等。
各工种各司其职,如素工制作漆胎灰底,髹工涂漆,画工彩绘,上工在漆器口缘上铜扣,清工最后修饰,漆工专门制漆,供工供应材料等。
战国早期彩绘漆内棺,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
到了后期,器胎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有轻便的木片卷粘胎、多变的夹(今称脱胎,由漆灰制成,再用麻布裱糊表面)和坚韧轻便的皮胎(由牛皮制作,多制成漆盾)。
战国漆器的制造以楚国为中心,主要出土地点在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
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红两色,以黑地红纹为多,对比明快,既朴素又华美。
装饰纹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车马、舞蹈、狩猎等社会题材,具有清新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
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
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以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为中心。
漆器发展脉络

漆器发展脉络
漆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漆器发展的大致阶段: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
漆艺学专家王世襄先生将漆艺史的起源上溯至这一时期,但尚未找到确切的用漆证据。
这一时期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
2. 商、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76年):
镶嵌、螺钿和彩绘等漆器装饰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个时期的漆器开始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
3. 战国、秦、西汉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5年):
形成了五百年的髹漆繁盛时期,漆器的种类和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多样。
这个时期的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开始被用于礼仪场合。
4.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年-公元589年):
虽然漆工业相对衰微,但漆工艺的发展并未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漆器继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新的风格和装饰手法。
5. 唐、宋、元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
主要髹漆品种已基本齐备,雕漆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顶峰。
漆器工艺进一步精细化,对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
不同髹饰的变化结合,使漆器迎来了千文万华的时代。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漆器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技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漆画的历史

漆画的历史漆画艺术,是我国古代漆艺传统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
漆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漆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碗便是一例。
战国时的漆瑟彩绘着神怪龙蛇和狩猎舞乐场面,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漆"九"彩缤纷,是现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漆画之一。
历经艺在我国的土壤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漆"、"金银扣"、"金银平脱"、"金银彩绘",更有刻、"立线填堆、雕、嵌、绘、磨诸艺结合的技法,正如《髹饰录》所载,漆艺发展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境地。
漆画要古为今用,要在那些陈旧的程式化的精致工艺中有突破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提炼现代生活,推敲形式法则,并使漆画的艺术审美与漆工艺之特性融为一体,从传统材料美中焕发出现代造型之美,将漆画引进到现代审美领域。
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中,漆画正式列为独立画种走进中国画坛。
1980年、1983年、1986年、1990年相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专业性的漆画展。
漆画强调材美工巧,突出了工艺手段和物质材料的独特价值,又强调现代设计思维,两者的结合使漆画的艺术更富现代性,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这里展出的作品,是睛点艺术工作室的漆画艺术家们的最新作品。
在创作中,他们把审美放在第一位,以诗化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中的诗,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诗意,从而使这些漆画既有东方艺术的神韵,又富现代生活的风采漆画今天漆画艺术,是我国古代漆艺传统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
漆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漆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碗便是一例。
战国时的漆瑟彩绘着神怪龙蛇和狩猎舞乐场面,"九"彩缤纷,是现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漆画之一。
历经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漆艺在我国的土壤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立线填漆"、"金银扣"、"金银平脱"、"金银彩绘",更有刻、堆、雕、嵌、绘、磨诸艺结合的技法,正如《髹饰录》所载,漆艺发展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境地。
《漆艺》学习指南

教案具体内容第一章:漆艺历史讲解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国漆艺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祖先就开始了对漆的认识,中国人最早认识了漆,也最早使用了漆,从而揭开了漆艺的历史。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朱红色木胎漆碗,是我国最早对漆器的发掘,也是至今为止世界漆器最早的发掘。
商代青铜器文化处于鼎盛时期,在漆器方面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黑漆,朱漆等素漆形式以外,逐渐出现了黑漆朱地及朱漆黑底的装饰,开始了漆器的装饰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逐渐以它轻、薄、保温、耐腐的效果取代了青铜器重、厚、笨的地位,漆器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其中以楚国的漆器最为发达。
由于楚国地处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适宜于大量漆树的生长,为漆器的发展开创了先决条件。
这个时期的漆器装饰手法有彩绘、针刻技法,线条流畅,装饰细腻,主要用于杯、碟、碗、盘、乐器及祭祀的棺木装饰。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形漆盒,器形为鸳鸯,背部有孔可以注水,身腹部绘有精美漆画,是集器、塑、画于一身的漆器精品。
秦汉时期精巧华丽的漆器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广泛应用于贵族生活,并用于建筑和屏风。
装饰手法上有堆漆、金银镶嵌、戗金、犀皮等新技法。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84件漆器,是数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一次发掘。
堆漆彩绘棺木分为两层,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内部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女尸。
内层为朱底,外层微黑底,会有上百个图像,极其精美秉赋与浪漫主义色彩,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大兴,夹纻脱胎技法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漆艺雕塑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宋时期是我国漆器艺术的鼎盛时期。
进入唐宋时期,由于唐代金银工艺的发展,对漆器上金银平托技法起了引导作用,《金银平托飞凤花鸟镜》,直径36cm,中间嵌金银片,镂刻八瓣莲花座,四周满布花鸟飞蝶,是金银平托的代表作。
唐代还发明了雕漆,开创了之后盛行雕漆的先河。
撒金技法后来发展成日本的莳绘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漆艺的历史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7000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
7000年以前,还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其中就不乏成片的漆树。
我们的祖先用石刀或石斧砍伐树木时,邂逅了漆树,源源流出的神秘汁液就难免粘付在石刀、石斧上,也可能偶然流滴于陶器之上,干燥成膜后,既坚牢又美观。
于是,祖先们最早认识了漆,也最早使用了漆,从而揭开了漆艺的历史。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而且是朱色的,这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早的漆器。
由此可以推断,在出现朱漆器之前一定先有黑漆器。
漆的天然本色虽为红棕色,但厚涂即呈黑色。
从利用漆的本色到调和朱色颜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间所经历的岁月可想而知是相当漫长的。
原始社会漆器的另一重要发现,是1987年在浙江余杭安溪乡瑶山九号墓出土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红漆与白玉交相辉映,也是镶嵌技法的最早证明。
1957~1960年,江苏吴江出土的漆绘黑陶杯河漆绘黑陶罐,为太湖地区良渚氏族遗物,属良渚黑陶文化,距今也有四五千年,证明了我国最早将漆应用于陶器。
表现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商代漆器最高水平的,是发掘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4件漆器,均为朱漆地黑漆花,有的花纹上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的贴着金箔。
这是最早镶嵌绿松石的证明。
1981~1983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园墓地的发掘,让我们见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周漆器:出现了运用蚌片、蚌泡的镶嵌工艺。
其中有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其镶嵌蚌片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迄今为止所见时代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可以说,西周时期开创了螺钿镶嵌之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日渐衰微之时,漆器异军突起,走向空前的繁荣。
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
楚国的中心位于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温润的气候,生长着大片漆树、油桐和其它树木,为漆器的发展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发现楚国漆器的地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中以江陵、随县、长沙、信阳等地楚墓发掘最为重要。
下面就是几例:1、彩绘漆瑟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
描绘有狩猎、乐舞、烹调、龙蛇神怪以及巫师作法等神奇故事。
自由挥毫、形象生动,表现了战国时期漆绘艺术的最高成就,可说是我国漆艺最早的绘画表现。
2、针刻凤虎云气纹漆奁出土于长沙楚墓。
奁身和奁盖通体花纹,采用细针刻画而成。
凤虎等追逐奔驰于云气中。
流动简练的线条细若游丝,表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这种针刻技法是漆艺的新发展。
3、鸳鸯形漆盒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器形整体为鸳鸯形,为漆艺的雕塑表现。
其身部雕空,背上有一长方孔,可注水,有实用价值;腹身两边绘有精彩的漆画,一边为撞钟图,另一边为击鼓、舞蹈图。
这是器、塑、画三位一体的漆艺精品。
4、彩绘漆奁出土于江陵楚墓。
漆奁高10.4cm,直径28cm,奁外壁绘有人物车马图,该图通长87.4cm,高5.2cm。
作者巧妙地利用树木把画面分成了5个部分,共绘有26个人物,极其精细地描绘了楚国贵族聘礼迎行的场面。
画中不论人物、车马、鸟兽,无不神形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先秦绘画艺术的珍品。
秦汉时期更是漆艺的盛世。
轻巧华丽的漆器进一步代替了青铜器,在贵族豪门的生活用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漆艺也表现于建筑以及室内屏风之上。
这一时期的漆艺作品在国内外广大地区不断发现。
举例如下:1、堆漆彩绘漆棺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同时共出土漆器184件。
这是数量最大、漆器保存最好的一次发掘。
彩绘漆棺有内外两层,内为朱地,外为黑地。
黑地漆棺尤为精彩,在云气间绘有上百个图像:怪神、怪兽、仙人、鸾鸟、鹤、豹、枭、牛、鹿、马、兔、蛇和多尾兽等10余种。
其中的怪神和怪兽共57个,它们形态各异、变化万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绘制方法与建筑彩画的沥粉作法相似,想必是将稠厚的漆液装进特制的工具,再用手握紧挤出。
这种堆漆方法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发明。
这一漆棺是研究汉代绘画的艺术的重要材料。
2、竹编彩箧出土于朝鲜北部古乐浪郡。
汉武帝时,朝鲜北部有乐浪等郡,该地官吏拥有许多汉代日用器物,成为物主死后的随葬品。
出土漆器最多的是王旴墓(1920年发掘)和王光墓(1932年发掘)及彩箧冢(因出土彩箧而得名)。
该彩箧下层上缘口周围四方和四角、箧盖四角,绘有孝子传故事以及吴王、越王、西施、纣王等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亦为一件漆艺珍品。
3、金银镶嵌彩漆盒1973年出土于连云港海州西汉霍贺墓,是妇女日常使用的妆奁。
器身和器盖的周围贴有银质兽纹(先用银箔片制成图像,再贴到器物的表面),使漆器制品更加华贵精美。
这是最早的金银镶嵌技法的证明。
这一工艺为唐代金银平脱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4、戗金漆卮出土于湖北光化墓,上刻有虎、兔、鸟等动物文样与流云纹。
线纹内填金彩,如铜器上特有的金银错效果。
此为针刻的新发展,可谓最地道的戗金工艺。
同时出土于马王堆三号墓的竹简上,有关于“锥画”的记载。
所谓锥画,即针刻技法的另一种称谓。
一些有铭文的汉代漆器的发现,可知当时漆艺技术分工精密。
由于工场组织制度化,漆艺行业称得上是一门精密的手工业。
三国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动乱迭起,加之陶器的发展,漆器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大大下降,但漆艺的品种和技法仍在发展、改进。
最能代表三国时期漆艺水平的,是1986年于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出的漆器。
其中宫闱宴乐图漆案尤为精彩。
其主题图案为宫闱宴乐场面,绘有55个形象不同的人物,画面中间并绘有百戏,表现如此宏大宫闱生活场面的漆画是绝无仅有的。
过去,美术界对三国时期绘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朱然墓漆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此外,其墓中还发现了一对犀皮黄红耳杯,背面黑黄红相间,表面光滑,花纹自由流畅,如行云流水。
据文献记载,犀皮始用于唐朝。
之前已知的最早实物则属明代。
朱然墓犀皮漆器的出现,比文献记载早了600多年,比原知的明代实物早了1300多年。
北魏时期的漆艺以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中发掘的木板屏风漆画最具代表性。
这套屏风共5块,每块长约80cm,宽约20cm。
其内容取自《烈女传》、《孝子传》,或是歌颂帝王表彰将相、高人逸士,或是劝诫寓意,宣传的是“三纲五常”、“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
这件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战国和汉代漆画的彩绘传统,出现了色彩渲染及铁线描的技法,作风极近顾恺之。
屏风的出现始于汉代,然而就实物而言,特别是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屏风,这还是首例。
这说明漆画的审美意识已大大加强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大兴,夹苎(麻布脱胎)佛像非常流行。
如果说从战国的漆瑟漆画到南北朝的屏风漆画,漆艺的绘画表现得到了发展的话,那么从战国鸳鸯形漆盒到南北朝的夹苎佛像,漆艺的雕塑表现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车乘装饰的“斑漆”也是南北朝时代漆艺的一种创造。
所谓斑漆,即用两种以上的色漆,有意识地使其相互交错,成为各种彩纹,有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
这种技法,就是后来的彰髹,又称变涂。
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这种技法的实物。
至隋唐,分裂已久的中国又一次归于统一。
漆器虽不象绘画、雕塑、陶瓷那样繁荣,但在品种和技法方面仍有创新。
由于唐代金银工艺的发展,在漆艺上大大发展了金银平脱。
如1951年出土于河南郑州的金银平脱飞凤花鸟镜,直径36.2cm,中间嵌金银片镂刻八瓣莲花座,四周满布金银毛雕的花鸟飞蝶,为金银平脱的代表作。
成都王建墓出土的银平脱作品也有很高水准。
唐代的夹苎造像水平更加提高,并东传日本。
唐代还发明了雕漆并首开先河,后盛行于宋、元、明、清各朝。
唐代还出现了洒金技法,后来发展成日本的莳绘。
日本正仓院所藏“金银钿装唐大刀”,其刀鞘上“末金镂”的装饰方法就是证明。
金银平脱以及洒金工艺的出现,说明唐代已经出现了研磨的技巧。
宋代漆艺。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有产阶层的扩大,民用漆器作为商品大大发展起来,出现了专门制造漆器的犀皮行、金漆行等。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绘有卖漆器的铺子。
由于民用漆器的发展,廉价实用的“一色”漆器大大发展起来。
所谓一色漆器是指通体一个颜色的漆器(也包括表里异色的漆器)。
因其朴实无华,又称“光素漆”。
这种只重造型不加文饰的作风,成为一个重要流派,至今对日本仍有影响。
宋代漆艺发展的另一突出成就即雕漆的兴起。
尽管文献记载,唐代就已有雕漆,但至今未见实物。
现知最早的雕漆实物为宋代的,历代文人作家对其极尽推崇赞誉。
元代漆艺在雕漆和螺钿漆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并出现了永垂青史的雕漆名家。
浙江嘉兴的张成和杨茂便是最突出的代表。
此时,雕漆技术也东传日本。
日本称“剔红”(红色雕漆)为“堆朱”,并取杨茂之“杨”、张成之“成”合为“杨成”,将开始制作堆朱者称为“堆朱杨成”。
螺钿漆器的代表作品是70年代出土于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的广寒宫残片。
螺钿漆器虽然早已有之,而这一件最具规模,而且还是薄螺钿漆器,又称“软螺钿”。
色彩艳丽,五光十色。
明代漆艺开始了我国漆艺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官营手工艺品和民间手工艺品互相媲美,名工巧匠辈出。
官办果园厂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雕漆的繁荣。
明代漆艺的另一重大成就即《髹饰录》的问世。
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漆艺专著。
其作者黄大成,安徽新安人,是一时名匠。
书后又有杨明逐条加注。
书中内容涉及制作漆器的工具、原料、设备以及各种漆器品种的制作方法。
此书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总结,具有特殊价值,又由于处处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特质而启示着后人。
如书中讲到漆工的“三病”,其一就是“独巧不传”,他反对“独巧不传”的保守观念,因此才写下这本书。
再如书中讲到“仿效”,说仿效的目的是因为真品不易得,而不是为古董商人牟利。
杨明在注中并说,必须另加一款,注明“某某仿制”,可见其光明磊落的态度。
如此等等,书中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基本意愿,那就是:法天、敬业、敏求、负责。
这些观念也代表着我国漆艺的传统精神。
由《髹饰录》可知,明代的漆器除雕漆外,在螺钿镶嵌、戗划、雕填、描金、堆漆等方面都有多姿多彩的发展,真正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繁不可胜识”的繁荣境地。
清代漆艺以宫廷造办处为中心,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名工巧匠,不惜工本,创造了体现皇家审美情趣的作品,技术上走向繁琐,艺术上走向萎靡,失去了生气。
这种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
不过,这个时期还是出现了有创造性的漆艺家,扬州卢葵生、江千里、福州沈绍安最有代表性。
卢葵生的作品以漆砂砚为主,主要手段是百宝嵌,所用料石极少珍贵的珠宝,而以螺钿、象牙、岫岩石等,题材多为山石、野花、游鱼等,深受文人喜爱。
江千里则以螺钿漆器蜚声大江南北。
福州沈绍安以制作脱胎漆器著称于世。
沈氏的贡献还在于用泥金、泥银如漆,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鲜艳色彩,首开泥金泥银彩绘技法。
民国以至现代,福州的脱胎、成都的雕填、扬州的螺钿、山西新绛的云雕(雕漆的一种)、北京的雕漆……多在传统的轨迹上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