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期间核查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一、确定需核查的设备 那么,什么设备需要核查呢?这是每一个检测实
验室首先应搞清楚的问题。笔者在参加实验室现场 评审时发现存在两种皆然相反的认识和做法。
其中一种认为设备都按期检定了,而且没有发生 故障,肯定是准确的,因此不需要核查。这种认识 是将期间核查与设备故障后的维修相混淆了,显然 是错误的。如果设备出现故障了,应进行维修,然 后重新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而期 间核查是在设备使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对设 备准确度的检查、核实。
二、确定核查时间和核查方法 确定了需要做期间核查的设备后,接下来要考虑
的问题是核查方法,即如何做期间核查。有的实验 室认为期间核查就是设备的自校,开机运行后就认 为完成了期间核查,因此在现场评审时提供的仅仅 是“设备运行检查正常”的记录。我们说这并不是 期间核查,这仅仅证明设备没有发生故障,能够正 常运行。
期间核查
仪器设备及标准物质
期间核查
为保持检测设备使用过程中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设备在两次检定之间需进行期间核查。但由于 检测实验室在对期间核查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导致设备的期间核查不能有效的实施。我们从 实验室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检测 实验室开展设备期间核查的方法。
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s)是指为保持 对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两次检定之间进 行的核查,包括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参考标准器 的期间核查,二者合起来本质上相当于原 ISO/IEC导则25(1990)中的运行检查。这种 核查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通过期间核查可以 增强实验室的信心,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期间 核查分别提出了要求。
那么如何做期间核查呢?首先应确定核查时间, 一般规定检定后半年。然后明确采用什么核查方法, 目前实验室较常用的核查方法有三种。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一、引言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是指对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定期核查和检验,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确保核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作业目的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目的是:1. 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2. 发现和排除潜在的故障和隐患;3.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性;4. 保证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三、作业内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外观检查:对仪器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外壳、显示屏、按键等是否完好无损。
2. 电气安全检查:对仪器设备的电气系统进行检查,包括电源线、接地线、保险丝等是否正常工作。
3. 功能性检查:对仪器设备的各项功能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包括开机、关机、测量等功能。
4. 参数校准:对仪器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5. 清洁维护: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包括清理灰尘、更换滤芯、润滑部件等。
6. 记录和报告:对核查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核查时间、操作人员、核查结果等。
四、作业流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流程如下:1. 准备工作:确定核查的仪器设备和核查的时间,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外观检查:对仪器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记录外观状况。
3. 电气安全检查:使用电气安全测试仪对仪器设备的电气系统进行检查,记录测试结果。
4. 功能性检查:按照仪器设备的说明书进行功能性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5. 参数校准:使用校准仪器对仪器设备的参数进行校准,记录校准结果。
6. 清洁维护: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记录维护过程和结果。
7. 记录和报告:将核查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并撰写核查报告,包括核查时间、操作人员、核查结果等信息。
五、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2. 在进行电气安全检查时,确保设备处于断电状态,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
实验室仪器期间核查的要点及方法

实验室仪器期间核查的要点和方法一、仪器核查主要内容1、仪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2、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或预期要求。
由于仪器运行原理较为复杂,各部分功能的发挥有时有交叉性,有的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隐含性,且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对整机检测能力而言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功能核查和准确性、稳定性核查不能互为替代。
二、仪器核查基本要点1、将核查的技术实施与实际开展的检测项目的技术要求相结合,提高核查结果对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有效性;2、核查不同种类的仪器需区别对待。
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工作原理、复杂程度、使用频次、标准物质的作用等等;3、对复杂仪器的功能性核查,不同部件有时要从频次、管理层次等区别要求,充分体现其功能特点;4、为提高仪器核查工作的效率,可尽量将核查工作与具体检测工作过程相结合,相关记录的方式也可以灵活设置。
三、仪器部件功能核查的一般方法1、针对不同仪器确定其性能容易发生变化的部件及辅助设备,确定核查重点。
通常可参考仪器厂商的建议;2、针对不同的部件及其特性,确定必要的核查频次和方法。
四、仪器的性能指标核查的一般方法1、确认定期检定校准或期间核查结果;2、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核查;3、使用质控样品复测或留样复测;4、实验室内部或实验室间比对;5、实验室内部比对应尽可能安排不同操作人员,使用当天配置的工作曲线。
五、其它核查方法1、对仪器性能指标核查应考虑数据重复性、仪器检出限、信噪比、灵敏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要求,可主要针对实验室经常开展的检测项目。
2、选择核查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时,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中列明的标准物质。
适当时也可选用实验室经常开展的检测项目所对应的标准物质。
仪器期间核查的9种方法及结果判断

仪器期间核查的9种方法及结果判断1、传递测量法当对计量标准进行核查时,如果实验室内具备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则可方便地用其对被核查计量标准的功能和范围进行检查,当结果表明被核查的相关特性符合其技术指标时,可认为核查通过。
当对其他测量设备进行核查时,如果实验室具备更高准确度等级的同类测量设备或可以测量同类参数的设备,当这类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不超过被核查设备不确定度的的1/3时,则可以用其对被核查设备进行检查,当结果表明被核查的相关特性符合其技术指标时,认为核查通过。
当测量设备属于标准信号源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多台套设备比对法当实验室没有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或其它测量设备,但具有多台套同类的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时,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首先用被核查的测量设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为y 1 。
然后用其它几台设备分别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分别为y 2、y 3……y n ,计算y 1、y 2、y 3……y n 的平均值为()n y y y n x +++= 211,则当U nn y y i 1+≤-时,认为核查结果满意,式中U 为用被核查设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时的扩展不确定度。
3、两台套设备比对法当实验室只有两台套同类测量设备时,可用它们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分别为y 1、y 2。
假如它们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U 1、U 2,则当满足:212212U U y y +≤- 认为核查结果满意。
若这两台套设备是溯源到同一计量标准,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在评定不确定度时应予考虑。
4、标准物质法当实验室具有被核查设备的标准物质时,可用标准物质作为核查标准。
若用标准物质去检查被核查设备的参数,得到的测量值为,判别准则为:1≤∆-Y y 式中:y ——测量值;Y ——标准物质标准值;△——被核查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
用于期间核查的标准物质应能溯源至SI ,或是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物质。
检测实验室仪器进行期间核查方法

检测实验室仪器进行期间核查方法1 期间核查定义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而对设备示值(或其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是否保持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的一种核查 .2 期间核查的目的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的对象是测量设备(包括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等,通常可简称为设备)。
期间核查的目的是“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confidence)confidence)",期间核查作为检测实验室测量过程的监控手段之一,对检测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两次周期性检定/校准间隔内对检测设备的中间检查,亦即,在校准后,使用中的被核查仪器的校准值X S的变化是否超出其给定的扩展不确定度区间±U;或者使用中的被核查仪器的实际值XS的变化是否超出其允许误差限±Δ。
以判断设备是否保持上次校准时的各项计量性能指标,保证测量过程受控。
一旦发现测量过程控制发生偏离,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由于设备或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成本和风险,保证测量过程的受控状态,有效地维护实验室和客户的利益.3 期间核查的主要对象不是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问核查。
通常来讲,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新购设备,使用频次高的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检测设备;主要或重要检测设备;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检测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检验、校验的设备;运行过程中有可疑现象发生的检验、校验设备;选择对关键参量的检测质量影响较大的检测设备。
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系统漂移,即其长期稳定性。
必须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的,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物质)的不进行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可以提高监测质量的可靠性,降低出错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期间核查的实施以及实施频次应结合监测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
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期间核查-常用方法及判定原则

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期间核查---------常用方法及判定原则一、期间核查定义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s)是指为保持对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两次检定之间进行的核查,包括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参考标准器的期间核查。
相当于ISO/IEC导则25(1990)中的运行检查。
这种核查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增强实验室的信心,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定义解释:实验室一般对仪器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其量值的溯源性,并加以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因此,大多数实验室认为,只要对仪器进行了定期检定或校准,仪器就是可靠的,出具的数据就是有效的,使仪器的期间核查成为实验室最易忽视也最不重视的环节。
实际上,使用频率高、易损坏、性能不稳定的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操作方法,环境条件(电磁干扰、辐射、灰邕、温度、湿度、供电、声级),以及移动、震动、样品和试剂溶液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检定或校准状态的持续可信度。
因此,实验室应对这些仪器进行期间核查。
二、期间核查的重点设备实验室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项目的主标准器;现场使用频繁的主要计量标准器;新建项目的计量标准器及量值易发生变化的计量标准器;参加各类量值比对项目所用主要计量标准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期间核查。
并不是对所有的仪器均需期间核查,仅对不太稳定的或使用频次较高的仪器进行期间核查,期间核查应按规定进行。
需要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制定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
三.核查对象及核查时间间隔通常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两次周期检定(校准)间隔时间的中期进行期间核查。
量值比对项目所用主要计量标准器使用前进行期间核查,检测人员对计量标准、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发生疑问时,及时对所怀疑装置(设备)进行期间核查,特殊情况根据需要而定,质量管理部门根据计量标准器、检测设备的周检时间制定期间核查实施计划。
期间核查通常在下述情况下进行:(1)按照年核查次数进行;(2)仪器设备导出数据异常;(3)仪器设备故障维修或改装后;(4)常期脱离实验室控制的仪器设备在恢复使用前(如外界);(5)仪器设备经过运输和搬迁;(6)使用在中心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包括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维护和检验。
定期的校准可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无误,维护则可以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检验则可以及时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复。
此外,还需要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以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实验室操作流程、数据处理和记录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实验室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记录和归档,以便日后的查阅和追溯。
总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只有加强对仪器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及严格控制实验室内部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质量,才能确保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校准、维护、检验和记录。
定期校准是指通过与标准物质对照,确保仪器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而维护包括对仪器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修,以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检验则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仪器设备台账,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
这些工作的进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则是实验室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建立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和实验记录程序,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可以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
建立数据处理程序可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处理规范和一致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实验记录程序可以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操作细节,便于后续数据的追溯和核查。
仪器期间核查9种方法

仪器期间核查9种方法仪器的期间核查非常重要,但很多实验室不重视,认为官方检定或校准就可以了,自己无需核查。
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检定或校准的周期一般是一年,而仪器和设备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的灵敏度降低,这就需要你定时的期间核查,发现它们的潜在问题。
一、传递测量法当对计量标准进行核查时,如果实验室内具备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则可方便地用其对被核查计量标准的功能和范围进行检查,当结果表明被核查的相关特性符合其技术指标时,可认为核查通过。
当对其他测量设备进行核查时,如果实验室具备更高准确度等级的同类测量设备或可以测量同类参数的设备,当这类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不超过被核查设备不确定度的的1/3时,则可以用其对被核查设备进行检查,当结果表明被核查的相关特性符合其技术指标时,认为核查通过。
当测量设备属于标准信号源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二、多台套设备比对法当实验室没有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或其它测量设备,但具有多台套同类的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或测量设备时,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首先用被核查的测量设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为y1。
然后用其它几台设备分别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分别为y2、、y3……yn,计算y1、、y2、y3……yn的平均值为,则当时,认为核查结果满意,式中U为用被核查设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时的扩展不确定度。
三、两台套设备比对法当实验室只有两台套同类测量设备时,可用它们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分别为y1、y2。
假如它们的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U1、U2,则当满足:认为核查结果满意。
若这两台套设备是溯源到同一计量标准,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在评定不确定度时应予考虑。
四、标准物质法当实验室具有被核查设备的标准物质时,可用标准物质作为核查标准。
若用标准物质去检查被核查设备的参数,得到的测量值为,判别准则为y:式中:y─测量值;Y─标准物质代表的值;△─与被核查设备准确度等级对应的允差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如何做期间核查?
实验室一般对仪器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其量值的溯源性,并加以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因此,大多数实验室认为,只要对仪器进行了定期检定或校准,仪器就是可靠的,出具的数据就是有效的,使得仪器的期间核查成为实验室最易忽视也最不重视的环节。
期间核查如何定义?
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s)是指为保持对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两次检定之间进行的核查,包括设备的期间核查和参考标准器的期间核查,二者合起来本质上相当于ISO/IEC导则25(1990)中的运行检查。
这种核查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增强实验室的信心,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为什么要进行期间核查
实际上,使用频率高、易损坏、性能不稳定的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操作方法,环境条件(电磁干扰、辐射、灰邕、温度、湿度、供电、声级),以及移动、震动、样品和试剂溶液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检定或校准状态的持续可信度。
因此,实验室应对这些仪器进行期间核查。
几个例子
1.比如分析天平是实验室称取物质质量的常用仪器,使用频率最高,容易受到被称量物质的污染,过载、使用不当还会造成刀口损坏,影响天平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2.又如,分光光度计对光波长的要求很高,在叶绿素的测定中波长偏差1-2nml~p可造成叶绿素b浓度测定结果10-20%左右的相对误差。
此外,仪器的信噪比、单色光带宽、杂色光强度和样品室、比色皿的污染等都可能影响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除了在开机前和关机后检查仪器外,对重要的检测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校准)之间需进行期间核查。
最终使其满足监测工作要求,保证监测结果的质量。
了解仪器的精度、准确度和灵敏度是否有变化,也对从上次检定到本次核查期间所做的工作作一结论,如以后仪器再发生问题,无需核查本次核查前的结果。
核查原因
期间核查通常在下述情况下进行:
(1)按照年核查次数进行;
(2)仪器设备导出数据异常;
(3)仪器设备故障维修或改装后;
(4)常期脱离实验室控制的仪器设备在恢复使用前(如外界);
(5)仪器设备经过运输和搬迁;
(6)使用在中心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
核查内容
核查内容一般为:
(1)仪器设备的基本漂移、本底水平、信噪比、零点稳定度检测;
(2)光学仪器设备的波长重现性和灵敏度检测;
(3)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对仪器设备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检测;也可将以前做过的工作再做一次(留样再测)、使用标准样再测(作质控图)。
(4)制作测量工作校准曲线,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获得修正因子,确认仪器设备的检测范围和检出限量。
期间核查的方法分类
开展“期间核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基本上以等精度核查的方式进行,如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单点自校等都是可以采用的。
更多的期间核查是通过核查标准来实现.所谓核查标准是指用来代表被测对象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仪器、产品或其他物体。
它的量限、准确度等级都应接近于被测
对象,而它的稳定性要比实际的被测对象好。
核查标准本身也应进行校准和确认。
①使用标准物质核查。
标准物质包括各种标准样品、实物标准。
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的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够溯源、在有效期内。
如pH计、离子计、电导率仪等采用定值溶液进行核查,气体检测仪采用标准气体进行核查,气体采样器采用标准流量计等。
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的标准物质的量值
能够溯源,并且有效。
②使用仪器附带设备核查。
有些仪器自带校准设备,有的还带有自动校准系统,可以用来核查。
如电子天平往往自带一个校准砝码。
③参加实验室间比对。
④与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另一设备或几个设备的量值进行比较。
⑤对保留样品量值重新测量:保留的样品性能(测试的量值)稳定,也可以用来作为期间核查的核查标准。
⑥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采用高等级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
核查结果
期间检查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期间检查中发现设备运行有问题时,应停用报修。
对运行有问题的设备所涉及检测结果有效性有影响时,应对检测项目进行重新检测。
基本要求:
(1)使用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进行测定,误差应不超过允许差值的2/3。
(2)对适宜保留的样品进行再检验,比较检验结果,偏差应不超过相关检测方法标准规定的平行允差的1.5倍。
(3)与其它实验室进行比对实验。
偏差应不超过检测方法标准规定的平行允差的2倍。
是不是全部仪器都要做?
不是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问核查。
通常来讲,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新购设备,使用频次高的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检测设备;主要或重要检测设备;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检测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检验、校验的设备;运行过程中有可疑现象发生的检验、校验设备;选择对关键参量的检测质量影响较大的检测设备。
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系统漂移,即其长期稳定性。
必须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的,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物质)的不
进行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可以提高监测质量的可靠性,降低出错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期间核查的实施以及实施频次应结合监测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
对于采用相对测量方法的仪器,一般不必进行期间核查。
包括: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色谱类仪器等。
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或计量标准的各自特点,从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相应的期间方法。
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
期间核查重点关注的10类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并不是每一个都要做,有些仪器并不需要做期间核查,下面这十类设备需要在做期间核查的时候重点关注:
1.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比如在用液相色谱测醛类物质含量,液相色谱需要期间核查);
2.检定或校准周期较长(比如校准和检定周期超过两年的设备);
3.频繁使用的(比如一把卡尺每天使用的次数非常多);
4.容易损坏的仪器设备;
5.性能不稳定的仪器设备;
6.检测数据有争议、易漂移的仪器设备;
7.易老化的仪器设备;
8.经常带到现场使用的仪器设备;
9.贵重的仪器设备(比如ICP-MS);
10.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导致了仪器设备的性能可能发生改变的。
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仪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仪器分析原理和性能特性以及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因素,确定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仪器名称,编制相应的期间核查方法。
仪器的期间核查并不等于检定周期内的再次检定,而是核查仪器的稳定性、分辨率、灵敏度等指标是否持续符合仪器本身的检测/校准工作的技术要求。
针对不同仪器的特性,可使用不同的核查方法,如仪器间比对、方法间比对、标准物质验证、添加回收标准物质等。
条件允许时,也可以按检定规程进行自校。
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在仪器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进行一二次为宜。
对于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仪器,应增加核查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