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课标I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讲义(pdf)

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㊂ B. 准确地表述了吴文俊
专题五㊀ 实用类文本阅读
49 ㊀
考点二㊀ 分析概括( 主观简答题)
㊀ 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是传记阅读最常考的考点㊂ 它一般 考查: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个 性品质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概括㊂
常见 的 设 问 方 式: 传主事迹 的概括与 分析 些? 请简要概括㊂ 主的哪些事? 质的? 解题技巧:答题前,在文中找出时间 标出职位( 工作) 变化的词语,找出 人物在不同时间㊁不同地点㊁不同工 作中做了哪几件事㊂ 答题时,注意 关键句子的提示,注意试题的附加 条件( 对归纳内容的限制)㊂ 怎样的影响或意义㊂ 答题模板:某人在什么时间㊁ 什么 地点,做了什么事, 做的这些事有 续表 答题技巧: 需要 从 主 观 原 因 和 客 常见 的 设 问 方 式: 为什么会坚持 ˑˑˑ? 道路? 原因㊂ 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㊂ 主观 原因, 多 从 个 人 的 成 长 环 境㊁ 天 赋㊁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 客观原 因,多从社 会时 代 的 特 点 和 别 人 其一,联系 人物 生 活 的 时 代 背 景 和社会环境, 关 注 相 关 的 链 接 材 料㊂ 其二, 联 系 人 物 的 成 长 经 历 感悟人 物 的 心 路 历 程㊂ 其 三, 联 系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进 行分析㊂ 的帮助 等 角 度 考 虑㊂ 具 体 而 言: (1) 从全 文 看, 传 主 (2) 是什么原因让传 主走 上 了 ˑ ˑ ˑ 的 (3) 结合全文, 分 析 传主 成 为 ˑ ˑ ˑ 的
A. 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 是恩师陈
������������������������������������������������������������������������������������������������������������ ������������������������������������������������������������������������������������������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9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它的表现技巧与小说类似。
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甚至语言风格等都同小说类似,如遇到此类手法的赏析,可回顾并运用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这里不再重复讲解。
传记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引用”“映衬(正衬、反衬)”这两个方面命题。
因此,复习传记,应重点对这2种考法给予特别关注。
考法一赏析引用的作用[知能构建]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用内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常见设问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传记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赏析引用作用思考“4角度”[真题示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1传记选择题课件

•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 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 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 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 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 战略眼光。”
• 【相关链接】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 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 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 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 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 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 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 俊》) •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 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 语)
• •
• • •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 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 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 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 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

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微点突破一选材组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奔波为诗词①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
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
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
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
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
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
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②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③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④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
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⑤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
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
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
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⑥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
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2019届高考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复习(共84张PPT)

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
“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2019届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 一、2015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 朱东润自传
2019届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
考点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题设计: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 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 “推动力”。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 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
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③
• 2、《徐霞客传》一文中,只简略介绍了徐霞客 的足迹所到之处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如何登 雁荡山绝顶的事,这样详略处理有什么好处? • 答:好处:更具体地写出了徐霞客治学态度的 严谨
• 5)传记在叙述中的插叙要合理得当。插叙作用: • ①符合为别人写传记的文体要求。传记不管是 给别人写还是为自己写,都是一种回忆录的形 式,这样写符合整篇文章的真实感; • 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 ③体现了传主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
•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 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 理由。(8分) •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 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 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 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 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 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

• 【考查方向】
• 2017年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发生 了变化,由原来的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三道 简答题的形式变成了一道4选1和一道5选2的 选择题再加一道简答题的形式,更加注重考 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 合能力。加大了对选择题的考查力度,这在 复习时要引起重视。尽管2017年全国卷没有 考查传记,但传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一类实
•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 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 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 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 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 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 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
•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 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 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 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 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 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 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 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 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
• (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 面的题。
•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 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 《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 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
•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 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 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 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二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doc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微点突破一概括分析传主形象(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二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专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 专题入门

K12课件
4
1.按照叙述人称划分,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本人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多是回顾生活 往事、人生阅历、兴趣爱好、思想轨迹,形式如同一般的散 文形式,信笔写来,典型的“形散神不散”。他传是他人为 传主撰写的传记文章。
K12课件
5
2.按照表达方式划分,传记可分为叙传和评传
叙传以记叙为主,重在“叙”。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
侧面 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
描写
K12课件
11
3.侧面表现传主的手法——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 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 的评价。
引用类型
作用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 引用诗词
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
专题入门——抓“4要素”,想“8问题”, 理清
脉络最容易
K12课件
1
目录
CONTENTS
一、通文体知识,知高考考查点 二、学读文技巧,知读文关注点
K12课件
2
一 通文体知识,知高考考查点
K12课件
3
(一)传记的分类 作为一种文体,传记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成不 同的种类,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的言
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
他人物的介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
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K12课件
27
相关 链接
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考情纵览阅读素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文体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作者通过选择、剪辑、组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它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2.文体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朱自清自传》《鲁迅自传》《老舍自传》《沈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孔子评传》等。
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等,但由于考试的需要,高考文本的选取,多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选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1.理思路,明线索。
思路就是理解文本的线索,理清了线索,对文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传主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阅读时抓住那些叙述时间的词语,并标出段序和时间变化的词语以此来明确本文线索。
2.探经历,明特征。
传记阅读,要找到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和机遇、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正确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和成就,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基本特征。
传主的“经历”包括事迹、贡献、成就、经验等,阅读中需勾出。
3.知评价,明主旨。
读文章最终都要揭示主旨,传记的主旨需要借助对传主的评价来把握。
在传记中,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来。
明确主旨还需抓枝叶,明提示。
“枝叶”包括标题、链接、注释、出处、作者、写作时间等信息。
这些“枝叶”对疏通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把握传主特征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真题文本高效读文(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①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1.理思路,明线索。
①简要介绍陈忠实的出生、对文学梦的追逐。
②介绍陈忠实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初步成就。
③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青的影响中剥离出来的强烈愿望。
④写泰国之行给陈忠实带来的强烈刺激。
⑤陈忠实对自己以及文学的新认识,认为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⑥《白鹿原》对陈忠实的影响及陈忠实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⑦缅怀、赞美陈忠实。
2.探经历,明特征。
(1)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2)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3)1985年出访泰国,陈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⑤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⑥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忠实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知评价,明主旨。
相关链接①:高度评价《白鹿原》的地位。
相关链接②:高度赞美陈忠实的人格魅力。
表达了对陈忠实的缅怀、赞美之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B.“《信任》……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是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
C.“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有误。
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惑”。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1)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2)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与1985年相关的信息。
在文章第③段提到“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所以首先要和他创作的小说联系;第④段中的“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第⑤段中的“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都说明陈忠实的认识是分析该题的一点;第⑤段中有“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这也是本题的一个要点。
整合这些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1)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2)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3)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接,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①,然后分析相关链接层次,主要涉及艺术水平、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地位,筛选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