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6 药物的镇痛作用
镇痛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 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的掌握镇痛药的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受,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动物接受不同的药物处理,然后评估其对疼痛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热刺激和化学刺激两种方法来诱发疼痛反应,并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在热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小鼠的热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和药物B的镇痛效果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然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在化学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C对小鼠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药物B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而药物C可能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减少组织损伤来减轻疼痛。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镇痛药物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和效果。
药物A和药物B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这些结果为临床上的疼痛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
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结尾: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为药理学镇痛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不同药物的了解。
药理学镇痛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实验报告篇一:镇痛实验报告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 ;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3#, 4# 小鼠给安痛定,0.1ml/10g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 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的掌握镇痛药的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一、热板法【实验原理和目的】热刺激体表可产生疼痛反应。
通过测定小白鼠给药前后热板痛阈的改变,用以判断药物的镇痛作用。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学习的热板镇痛实验方法,掌握吗啡或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实验对象】雌性小白鼠,体重18—22g。
【实验器材和药品】1. 仪器电热恒温水浴槽,电子称。
2. 器材1m1注射器,秒表,鼠罩。
3. 药品0.1%盐酸吗啡溶液或0.4%盐酸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1. 动物筛选将水浴温度调至55土0.5℃。
然后将小白鼠置于热板上,测定各小白鼠的正常痛阈值,以舔后足出现的时间为疼痛指标。
共测2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值不超过30s的小白鼠供实验用。
2. 正式实验取筛选合格的小白鼠4只,称重并编号,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小白鼠给药前的痛阈值,将每只小白鼠所测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给药前痛阈值。
1、2号鼠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0.1 m1/10 g,3、4号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
用药后第15、30、45min分别测定各鼠的痛阈值,对于痛阈值大的小白鼠按60s计。
将整个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各药不同时间的镇痛百分率,把结果填入表3-4-7-1。
表1 药物的镇痛作用组别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给药后平均痛阈值(s)镇痛百分率(%)15min 30min 45min 15min 30min 45min对照组实验组药物镇痛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用药前平均痛阈值【注意事项】1.小白鼠宜用雌性,因雄性小白鼠遇热时睾丸易下垂,阴囊皮肤对热刺激敏感。
2.热板法个体差异较大,实验动物应预先筛选,一般以痛阈值在30s内者为敏感鼠,可供实验用。
3. 用药后小白鼠痛阈值超过60s者,应立即取出,防止足部烫伤而影响实验结果,其痛阈值按60s计。
4. 室温以15℃左右为宜,过低动物反应迟钝,过高则敏感。
二、化学刺激实验方法【实验原理与目的】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可使小白鼠很快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即扭体反应。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扭体法【目的】了解用热板法和腹腔注射刺激性药物法筛选镇痛药的方法【原理】各种伤害如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疼痛。
中枢性镇痛药和外周性镇痛药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或者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了解用,引起扭体反应来筛选药物的方法【原理】腹腔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材料】1. 动物小鼠,雌性,体重18-22g2. 药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每ml含氨基比林50mg,安替比林2mg,巴比妥9mg),使用时稀释5倍后使用;生理盐水、0.6%醋酸【方法】1.将动物编号空白组10只,给药组10只2.动物选择将热板调节到55度,置小鼠于热板上,测定小鼠的正常痛反应时间,共测两次,每次间隔5min,以平均不超过30s为合格,共选出3只小鼠。
3.给药空白对照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腹腔注射0.1ml/10g生理盐水,给药组每只小鼠按照体重给予0.1ml/10g复方氨林巴比妥稀释液4.痛反应时间测定将热板调节到55度,30分钟后将各小鼠置于热板上,测定痛反应的时间1次,如小鼠在热板上60秒无痛反应,按60s 计算。
计算两组痛反应提高值,并比较空白对照组与给药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5分钟后,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6%醋酸0.2ml,观察15min内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及其扭体次数。
比较两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痛阈提高率(%)=【注意】1、用♀小鼠,痛阈反应时间超过60s应立即取出以免烫伤足部。
2、室温以15℃左右为宜,过低反应迟钝,过高则敏感。
药物化学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二、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
药物名称
X
R1
R2
R3
甲芬那酸
Mefenamic Acid
CH
CH3
CH3
H
氟芬那酸
Flufenamic Acid
CH
H
CF3
H
甲氯芬酸 Meclofenamic Acid CH
Cl
CH3
Cl
单氯那芬那酸 Chlofenamic Acid
尼氟酸 Niflumic Acid
1.羟布宗的代谢
一、3,5-吡唑烷二酮类
1.羟布宗的合成
二、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
此类药物又称为灭酸类药物。邻氨基苯甲酸类衍生 物都具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 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多, 主要是胃肠道障碍,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等,亦能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等
如过量服用Paracetamol,使肝脏中贮存的谷胱甘肽 大部分被消耗,毒性代谢物可与肝蛋白质形成共价加成物 ,导致肝坏死。此时,可服用解毒药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来对抗。N-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类似谷 胱甘肽,可与活性代谢物轭合,使之失活。轭合物溶于水 ,可从肾脏排除。
三、吡唑酮类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二、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的合成
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杂质
阿司匹林化学稳定性
阿司匹林的代谢
阿司匹林的作用
本品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和消炎抗风湿作用。临 床上用于感冒发烧、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 等,是风湿热及活动型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本品是 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的不可逆抑制剂,结构中的乙酰基能 使环氧合酶活动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从而阻断了酶的催 化作用,乙酰基难以脱落,酶活性不能恢复,进而抑制了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本品对血小板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 ,可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TXA2)的合成。而TXA2具有 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可引起血管收缩形成血栓,因此,本 品还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三、方法与步骤: 方法与步骤:
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 只称重,观察每只动物的活 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3只称重 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 只称重, 动情况。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 动情况。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 鼠尾的1/3~1/4浸入 ℃热水中,约6s内小鼠出现 浸入55℃热水中, 鼠尾的 浸入 内小鼠出现 甩尾动作,作为小鼠痛阈值。超出6s的小鼠应弃 甩尾动作,作为小鼠痛阈值。超出 的小鼠应弃 除。 2. 甲鼠腹腔注射 %盐酸哌替啶 甲鼠腹腔注射0.4%盐酸哌替啶40mg/kg 乙鼠腹腔注射3%安乃近 (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 安乃近 ) 乙鼠腹腔注射 安乃近300mg/kg 丙鼠腹腔注射点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0.1ml/10g),丙鼠腹腔注射点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 丙鼠腹腔注射点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并于注射后10、 、 并于注射后 、20、30、4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 分别再次测定小 鼠痛阈值。其中,对于60s不甩尾的小鼠 不甩尾的小鼠, 鼠痛阈值。其中,对于 不甩尾的小鼠,痛阈按 60s计算。 计算。 计算
4/11/2012 free teamplate from 14
4.汇总实验结果,将各组发生扭体反应和 汇总实验结果, 汇总实验结果 未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记入下表, 未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记入下表,并计 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药物镇痛百分率=(实验组无扭体反应数-对照组 药物镇痛百分率=(实验组无扭体反应数- =(实验组无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 对照组扭体反应数 对照组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对照组扭体反应数×100%。 %。
2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它除了表现为痛觉即由 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外, 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外,还经常在痛觉的 基础上伴发并表现出各种痛反应如自主神经反应、 基础上伴发并表现出各种痛反应如自主神经反应、躯 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 为减轻疼痛而在临床上应用的镇痛(催眠)药、镇痛 为减轻疼痛而在临床上应用的镇痛(催眠) 药和麻醉药等, 药和麻醉药等,一般就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来达到镇 痛目的。本实验应用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法, 痛目的。本实验应用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法,观察镇痛 药吗啡或哌替啶对小白鼠痛觉阈值的影响及其表现。 药吗啡或哌替啶对小白鼠痛觉阈值的影响及其表现。
药理学6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目的】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
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
【材料】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1.小鼠标记,称重;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前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
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
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哌替啶生理盐水【注意】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目的】
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
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
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
【材料】
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
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
1.小鼠标记,称重;
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
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
前
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
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
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
(“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
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
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
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
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
哌替啶
生理盐水
【注意】
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3. 测定疼痛反应出现时间时,若小鼠置于热板上60 s内仍未出现疼痛反应,则
均视为6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