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大全_9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课件大全_9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课件大全_9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PHARMACOLOGY )第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Drugs )临床案例患者,女,29岁。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支气管炎,脓痰难咳出。处方:阿司匹林片0.5g×30 1.0g/次100g/l氯化铵溶液100ml 10ml/次以上处方出现什么问题?【基本作用】 1.解热作用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发热类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发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但高热或持久发热会消耗体力,引起并发症,适当选用解热药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特别对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应慎用。五、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复方制剂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相互配伍或与巴比妥类、咖啡因、抗组胺药组成复方制剂,以期增强镇痛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案例答案【分析】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氯化铵为强酸弱碱性盐,属酸性药物,两药联用可增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溃疡等,甚可能引起胃出血及穿孔。【建议】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用祛痰药时,可用粘痰溶解剂如溴己新。另外,脓痰患者还应加服有效的抗菌药。【禁忌证】溃疡病、帕金森病、精神失常、癫痫、支气管哮喘及孕妇、小儿禁用。吲哚美辛舒林酸(sulindac)又名天隆达。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作用强度不及吲哚美辛的一半,但强于阿司匹林。本药特点为作用较持久,不良反应少见。适用于各种慢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肩关节周围炎;也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及轻、中度癌症疼痛。舒林酸双氯芬酸(diclofenac)为邻氨基苯乙酸类的衍生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抗炎作用强大,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手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少,偶见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双氯芬酸布洛芬(ibuprofen)为苯丙酸的衍生物。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较强,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用于一般性解热镇痛。其特点是胃肠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但长期服用时仍应注意。偶见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出现视力障碍时应立即停药。布洛芬吡罗昔康(piroxicam)又名炎痛喜康。属强效、长效抗炎镇痛药,对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相同。其特点是t1/2长(36-45小时),用药剂量小(每日20mg),作用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良好。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剂量过大或长期应用可致消化道出血、溃疡等,故不宜长期服用。吡罗昔康美洛昔康(meloxicam)又名莫比可,为吡罗昔康的同类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强而不良反应少。较少发生胃肠反应、胃溃疡及胃肠出血。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疼痛性骨关节炎。美洛昔康1.比较解热镇痛抗炎

药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与临床应用有何区别? 2.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为什么用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思考题* * 1.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2.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理解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4.了解吲哚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萘普生、布洛芬、酮洛芬、保泰松、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学习目标】概述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化学结构不含甾核,与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类: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本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虽然不同,但具有共同的作用机制,即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发展简史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阿司匹林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20世纪70年代后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前列腺素的前体是花生四烯酸,游离的花生四烯酸经细胞微粒体内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酶)的催化,在体内生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前列腺素,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可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凝血、胃酸分泌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呈现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示意图 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无影响。这有别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发热:生理状态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某些病理状态下,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刺激前列腺素合成酶,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定点提高到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基本作用】1.解热作用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多,增加散热而降低发热者体温,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基本作用】 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只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等。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本类药物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应用广泛。解热镇痛抗炎药可抑制炎症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消除其致痛和增敏的双重效应,从而产生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基本作用】 3.抗炎抗风湿作用:本类药物除对乙酰胺基酚外,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对症治疗。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前列腺素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活性物质,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还能协同和增强缓激肽等致

炎物质的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炎症反应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基本作用】第二节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一、水杨酸类二、苯胺类三、吡唑酮类四、其他有机酸类五、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复方制剂一、水杨酸类水杨酸类(salicylates)是应用最早的非甾(音灾)体抗炎药(NSAIDs),临床使用最为广泛和持久的为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体内过程】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酯酶水解为乙酸和水杨酸,并分布到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代谢,由肾排泄。尿液的酸碱度可影响其排泄速度,碱性尿可促进水杨酸解离,减少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排出增多,酸性尿时则相反。当阿司匹林中毒时,碱化尿液,可加速药物排出。阿司匹林(Aspirin)【作用和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能使发热者的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体温正常者一般无影响。其镇痛作用对轻、中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症性疼痛有明显疗效。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痛经等。阿司匹林(Aspirin)【作用和临床应用】 2.抗风湿:使用最大耐受剂量(3?4g/d)下有明显的抗炎、抗风湿作用,能使急性风湿热患者在用药后24?48h内临床症状缓解,血沉下降,因此常作诊断性用药和治疗;也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和疼痛。阿司匹林(Aspirin)【作用和临床应用】3.抑制血栓形成: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诱导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内存在COX-1和TXA2合成酶,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TXA2。阿司匹林能抑制了COX-1的活性,干扰了TXA2的生物合成,进而使血小板和血管内膜TXA2生成减少。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较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有溃疡病患者症状加重。引起胃肠反应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酸性药物刺激胃粘膜;②抑制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弱了前列腺素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③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饭后服药、服用肠溶片或同服抗酸药,可减轻胃肠反应。胃溃疡患者禁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2.凝血障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服用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可用维生素K防治。严重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和血友病患者禁用。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3.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其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用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

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4.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5g/d)可发生水杨酸盐中毒,称为水杨酸反应,可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严重者出现高热、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促进药物排出,并给予对症治疗。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5.瑞夷(reye)综合征:患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出现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病毒感染的小儿不宜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 1.阿司匹林影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分泌而增强其毒性;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阿司匹林排泄,发生蓄积中毒。

2.阿司匹林可与香豆素类抗凝药、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抗凝作用增强,易引起出血;使降血糖作用增强,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3.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加剧胃出血,诱发溃疡。苯胺类衍生物中,以非那西汀使用最早,但因毒性大,目前除少数复方制剂还应用外,均为其活性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取代,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量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二、苯胺类【作用和临床应用】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解热作用强而持久,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很弱,故镇痛作用较弱,几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等慢性钝痛及对阿司匹林过敏和不能耐受的患者。【不良反应】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偶见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长期或过量应用可致肝、肾损害。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保泰松(phenylbutazone)保泰松(phenylbutazone)解热镇痛作用较弱,而抗炎抗风湿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效果较好。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较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用于治疗急性痛风。不良反应较多,已少用。

三、吡唑酮类四、其他有机酸类吲哚美辛(indometacin) 【作用和临床应用】吲哚美辛为最强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之一。有显著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20-40倍,对炎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多,一般不用于解热镇痛,可用于:①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②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③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及其他难以控制的发热。【不良反应】1.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泻,诱发或加重溃疡,偶可引起穿孔、出血。宜饭后服用。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偶有精神失常。3.造血系统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4.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严重者可引起哮喘,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反应。吲哚美辛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机制是: A 抑制中枢PG合成 B 抑制外周PG合成 C 抑制中枢PG降解 D 抑制外周PG降解 E 增加中枢PG释放 2、解热镇痛药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脊髓 C 丘脑 D 脑干 E 外周 3、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A 阻断传入神经的冲动传导 B 降低感觉纤维感受器的敏感性 C 阻止炎症时PG的合成 D 激动阿片受体 E 以上都不是 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的是: A 水杨酸钠 B 阿司匹林 C 保泰松 D 吲哚美辛 E 对乙酰氨基酚 5、可防止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是: A 水杨酸钠 B 阿司匹林 C 保泰松 D 吲哚美辛 E 布洛芬 6、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疗效的机制是: A 减慢其在肝脏代谢 B 增加其对细菌膜的通透性 C 减少其在皮肤小管分泌排泄 D 对细菌起双重杀菌作用 E 增加其与细菌蛋白结合力 7、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机制是:

A 减少尿酸的生成 B 促进尿酸的排泄 C 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 D 抑制黄嘌呤投氧化酶 E 选择性消炎作用 8、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 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B 抑制环加氧酶,减少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C 抑制环加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D 抑制环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E 激活环加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9、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是: A 促进炎症消散 B 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 C 抑制抑黄嘌呤氧化酶 D 促进PG从肾脏排泄 E 激活黄嘌呤氧化酶 10、阿司匹林与甲磺丁脲合用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是由于前者: A 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甲磺丁脲 B 抑制肝药酶,减慢甲磺丁脲代谢 C 加快胃粘膜血流,增加甲磺丁脲吸收 D 酸化尿液增加甲磺丁脲在肾小管重吸收 E 以是都不是 11、保泰松降低强心甙作用的原因是: A 增加其与血浆蛋白结合 B 增加其排泄 C 减少其吸收 D 增加其代谢 E 增加其分布容积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 (一)共同特点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 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意义: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 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 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 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 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 (二)常用药物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 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 “阿依水、抢蛋白” 格列类、华法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 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改变尿液的PH值,使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作用 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三、抑制血栓形成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急性风湿热患者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因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故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可使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 三、抑制血栓形成: 注意:小剂量(100mg/日) 机制: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血栓素A2)的生成。 应用: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不良反应】 乙酰水杨酸,抑制COX(PGE) 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 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 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易。 “为”——胃肠反应 “您”——凝血障碍 “扬”——水杨酸反应 “名”——过敏反应 “易”——瑞夷综合征 1.胃肠道反应: 原因:直接刺激胃黏膜; 抑制COX-1,抑制胃黏膜PGs合成。 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畏食常见。

14、【药理学笔记】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共同的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由于有抗炎作用,且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NSAIDs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环加氧酶(COX) 而抑制前列腺素(PGs)的合成,从而缓解或消除PGs(特别是PGE2)的致痛、致热和致炎作用。 1.解热作用 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无影响。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是通过抑制中枢主要抑制PG合成酶(环氧酶COX-2),减少PG(特别是PGE2)的合成,从而消除PG对体温调定点的上调作用,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而发挥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 中等程度镇痛,对慢性钝痛镇痛效果好(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痛无效。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临床广泛应用。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 抗炎机制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它们不仅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还能增强缓激肽等的致炎作用。NSAIDs通过抑制PGs合成而产生抗炎作用. 药物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3. 吡唑酮类-保泰松 4.其他-吲哚美辛 5.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又叫乙酰水杨酸。 作用及应用: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用剂量0.5g):用于感冒发热,增强散热过程、使发热者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用于轻、中度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等。 2. 抗风湿 大剂量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1-2天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和疼痛。亦可用于鉴别诊断急性风湿热。 3.抗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影响血栓形成(小剂量),主要是抑制TXA2(血栓素)的生成-临床用于血栓的预防。用以防治冠心病及术后血栓形成等血小板高聚集性疾病。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①恶心、呕吐:Ⅰ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Ⅱ较大剂量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 ②胃溃疡、胃(无痛性)出血。因抑制COX-1,干扰了PGs(PGE2)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2.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3.过敏反应 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阿司匹林哮喘”:白三烯相对升高。

药理学课件大全_9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PHARMACOLOGY )第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Drugs )临床案例患者,女,29岁。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支气管炎,脓痰难咳出。处方:阿司匹林片0.5g×30 1.0g/次100g/l氯化铵溶液100ml 10ml/次以上处方出现什么问题?【基本作用】 1.解热作用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发热类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发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但高热或持久发热会消耗体力,引起并发症,适当选用解热药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特别对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应慎用。五、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复方制剂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相互配伍或与巴比妥类、咖啡因、抗组胺药组成复方制剂,以期增强镇痛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案例答案【分析】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氯化铵为强酸弱碱性盐,属酸性药物,两药联用可增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溃疡等,甚可能引起胃出血及穿孔。【建议】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用祛痰药时,可用粘痰溶解剂如溴己新。另外,脓痰患者还应加服有效的抗菌药。【禁忌证】溃疡病、帕金森病、精神失常、癫痫、支气管哮喘及孕妇、小儿禁用。吲哚美辛舒林酸(sulindac)又名天隆达。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作用强度不及吲哚美辛的一半,但强于阿司匹林。本药特点为作用较持久,不良反应少见。适用于各种慢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肩关节周围炎;也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及轻、中度癌症疼痛。舒林酸双氯芬酸(diclofenac)为邻氨基苯乙酸类的衍生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抗炎作用强大,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手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少,偶见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双氯芬酸布洛芬(ibuprofen)为苯丙酸的衍生物。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较强,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用于一般性解热镇痛。其特点是胃肠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但长期服用时仍应注意。偶见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出现视力障碍时应立即停药。布洛芬吡罗昔康(piroxicam)又名炎痛喜康。属强效、长效抗炎镇痛药,对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相同。其特点是t1/2长(36-45小时),用药剂量小(每日20mg),作用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良好。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剂量过大或长期应用可致消化道出血、溃疡等,故不宜长期服用。吡罗昔康美洛昔康(meloxicam)又名莫比可,为吡罗昔康的同类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强而不良反应少。较少发生胃肠反应、胃溃疡及胃肠出血。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疼痛性骨关节炎。美洛昔康1.比较解热镇痛抗炎

《药理学》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机体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正常人为37℃左右)。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1(IL-1),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研究表明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微量PG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注意:发热是受感染患者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发热,可刺激人体内对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形成消灭病原菌的抗体;增强白细胞消除病菌的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作用可以共同抵抗病菌对人体的侵袭,以促进康复。但高热也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高热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对氧的消耗也增加;加上高热时小儿的入量不足,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很容易发生体内代谢的紊乱。发热时,小儿的心跳会增快,高热时增快的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发热还可导致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表现为烦躁,甚至出现惊厥或表现为高度抑制,出现说胡话、昏睡、甚至昏迷等现象。长期发热还会导致人体消耗过多,反而出现防御感染能力的下降。发热对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达到高热的程度,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就非常突出了。所以,在高热时才有必要应用退热药物。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 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 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3.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将极微量(ng水平)PGE2皮内或静脉或动脉内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 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实验心理学课件

绪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使用生理学、物理学和数学方法运用在心理学研究之中,使心理学走上了实验研究的科学之路。 ?一些哲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等人率先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一些感觉和知觉范围内的问题,他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冯特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基础之后,众多后来者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展出了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流派。 一、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一)韦伯 ?韦伯(1795-1878)是德国解剖家、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1795年6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任该校医学院讲师,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力教授,1821年任教授。主要从事血液循环和感觉,特别是触觉的研究工作。代表著作有:《论触觉》(1834)、《触觉与一般感觉》(1846)等。 ?韦伯对心理学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念,二是发现了韦伯率。?韦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 ?阈限概念本来是赫尔巴特提出的,但是缺乏实验的根据。韦伯先用圆规的一个尖端同两个尖端交错着接触被试的各部分皮肤,然后一点点扩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不用视觉的情况下,让他把从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感觉报告出来。韦伯把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称为两点阈限。这一概念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至今仍在广泛的应用。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定律即韦伯率 ?韦伯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异,确定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异与标准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表面的两点阈,线的长度和音的高低,发现它们的比值也是一个常数。据此,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韦伯率,即差别阈限的定律。 ?刚能察觉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得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韦伯率用数学公式表示:△I / I = K ?(I :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I :代表刚能一起感觉的刺激曾量,亦即差别阈限 K :代表常数) ?韦伯既打破了对阈限的哲学思辨,又超越了对感觉现象用经验检验的局限,在心理学史上他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出人的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率。这样,韦伯不就不仅把赫尔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事实,而且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立下了功绩。 ?(二)费希纳 ?费希纳(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 ?费希纳接受过物理学和数学的训练,他感觉到,当刺激的强度增大时,它应该要求更大的差别(绝对值上的差别)来产生一定大小的感觉增大。从数学上来说,刺激在长度上的几何增大会导致感觉的算术增大。 ?例如:按照传递到耳朵上的能量,一阵雷声的响声比日常谈话的声音要响好多倍;按分贝——分贝是指人耳能够分辨的最小响度差别——来说,它只是响两倍而已。 ?为了表达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费希纳从数学上转变了韦伯定律,重新加以调整然后写出来:S=klogR ?费希纳拼命要把这份荣誉还给他以前的老师,因此,他把这个公式称作韦伯定律——是他本人给韦伯的公式和他自己的公式命名的——可是,后来的心理学家按照这些公式各自的归属把修改后的公式叫做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余下的9年花在辛苦的实验工作当中,收集着大量能够确证这个定律的数据。他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