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议论文(文言文)上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一)----夯实基础抓住重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韩旺辰《大学语文》从2007年4月换新教材,到今年10月份已经考过6次。

从六次试卷情况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主要从四方面来考察学生。

1,考课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15分左右。

2,考提示(包括每课文后的提示、教材后面的考试大纲上的提示):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35分左右。

3,考语文知识:这部分内容每份考卷约占20分左右。

4,考作文。

占30分。

当然,这四方面内容划分,不是绝对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定交叉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依据这几年新版《大学语文》试卷情况,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供考生参考。

1、考课文的内容。

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上面所讲授的内容,是学习的根本,这是毫无疑义的。

并且提高一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有途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分析经典文章,精品文章这一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学语文》所选择的都是精品文章,这门课考核内容之一就是看看考生对于这些课文是否真正认真阅读,真正学习了。

考核考生对于课文的阅读情况,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属于浅层次的考核。

例题1.《长恨歌》的诗句中,描绘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情态的是()A.回眸一笑百媚生B.梨花一枝春带雨C.雪肤花貌参差是D.芙蓉如面柳如眉例题2.从《我的世界观》一文来看,爱因斯坦人生观的核心是( )A.为别人而活着B.为占有别人劳动而难受C.崇尚简朴生活D.对人对己都要宽容大度例题3.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的经验教训谈起,坦诚进行自我反思的是( )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B.胡适《容忍与自由》C.朱光潜《咬文嚼字》D.钱钟书《吃饭》例题4,下列《断魂枪》的语句中,属于孙老者肖像描写的有()A.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B.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C.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D.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E.嘴上几根细黄胡。

大学语文文言文

大学语文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秋水(节选)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大学语文议论文练习题附答案

大学语文议论文练习题附答案

议论文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2.《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B.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3.《寡人之于国也》中反映文章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成语出自()A.《秋水》B.《论毅力》C.《寡人之于国也》D.《五代史伶官传序》5.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左传》D.《庄子》6.《秋水》开头有一段河伯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7.“贻笑大方”这个成语出自()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论毅力》D.《五代史伶官传序》8.集中体现本文中心意旨的一组反义词是()A.天命与人事B.盛与衰C.忧劳与逸豫D.满与谦9.《秋水》中“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是用来说明()A.人的认识要受到性格的限制B.人的认识要受到个人习俗的限制C.人的认识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D.人的认识要受到环境的限制10.庄子《秋水》的中心论点是()A.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无限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无限C.宇宙有限,人的认识有限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2.从整体上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13.《论毅力》的核心观点是()A.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B.小逆之后必有小顺C.人生历程顺境亦居十三四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14.“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第⼀篇 《赵威后问齐使》 第⼀项:作家、作品 本⽂选⾃《战国策。

齐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部史料汇编,《战国策》分国记事,是属于国别体杂史,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策⼠游说各国或辩难的⾔论和⾏动。

第⼆项:⽂体知识 《战国策》也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书》、《修书》、《长书》诸名,本⽂是⼀篇对话体议论⽂。

第三项:主旨 本⽂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严厉批驳了齐使君,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

反映了赵威后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项:学习要点 要点之⼀: 本⽂的议论⽅式,本⽂以问答⽅式展开议论。

通过赵威后对齐使的⼀连串反驳,阐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段针对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

赵威后接连反击“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也?”前两个反诘句阐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个反诘句把“民⽐作树根,把君⽐作树稍”形象地说明了“民贵君轻”的道理,语调急促,且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量。

第⼆段中⽤“何以⾄今不业也?胡为⾄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万民乎?”等反诘句,据事实阐明赵威后的解见。

这些反诘句的作⽤不仅即有逻辑⼒量,⽽且绘声绘⾊的描绘出赵威后的声情语⽓,使本⽂具有了⽂学⾊彩。

学习要点之⼆: ⽂中的铺陈排⽐句。

1.“岁亦⽆恙耶?民亦⽆恙耶?王亦⽆恙耶?”。

2.“苟⽆岁,何以有民?苟⽆民,何以有君?”。

3.“有粮者亦⾷,⽆粮者亦⾷;有⾐者亦⾐,⽆⾐者亦⾐”。

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

5.“上不⾂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第五项:赵威后问齐使的层次段落 第五项:层次段落 全⽂分两段: 第⼀段(1⾃然段):记叙赵威后“先岁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段(2⾃然段):记叙赵威后对齐国如何选⽤⼈才治理国政的议论。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秋水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议论文部分议论文:基本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4、驳论的着眼点: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二)《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四)重点字句:1、樊迟未达2、举直错诸枉3、富哉言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五)往年考题:(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A、《墨子》B、《论语》C、《庄子》D、《孟子》E、《老子》(六)练习: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论语》C、《孔子》D、《墨子》2、单选题:《论语》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A、艰涩深刻B、微言大义C、言辞犀利D、逻辑严密《老子》二章(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

(三)老子文章的特点:1、语言朴素流畅;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四)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3.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着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在练习翻译时,我们都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 是要字字有着落,考生必须严格地按用原文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字句。
(四)关于常见的修辞手法
识记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 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并能具体说明其表 达作用。
知识要点总结
1*《季氏将伐颗臾》(重点课文)《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一、《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
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1.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 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
见《学习要点》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 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 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 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二)关于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解释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生得 分率比较低的题目之一。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 文言实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特别 应该重点掌握那些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一般说来,凡是有关地名、人名、典故、语法、考证 以及有歧义的注释是不会进入试题的,因此考生可以 将这部分内容剔除,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语义肯定、 注释简明的词语上来。
大学语文(二)
学习目标
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识记、翻译; 文言文的论证结构与层次 艺术手法、修辞手法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约束,制止;发:发放。)
四、《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 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的过失。
2.孔子反对伐颛臾的论据是什么?
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治国以礼。事实论据 有三:第一,从历史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即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伐先 王所封属臣,非礼;第二,从地理位置看,“且在邦 域之中矣”,即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构不成任何 威胁,没有理由伐;第三,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 “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伐之 非礼。
1.理解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
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 批判的思想观点; 2.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 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 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三、《疑难词句》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 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重点课文)《孟子》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 同属儒家学派。
1.概括孟子所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主要措施。从这里 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王道的主要措施有四点:一是划分宅基,二是发展家 畜,三是重视农耕,四是加强教育。可见孟子王道政 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保民而王。
2.这段论述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 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考试大纲特别要求,要“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 运用的文言词语。”现代作品中文字障碍比较少,因 此对词语的注释相对也比较少。对于现代作品中已有 的注释,考生固然应当重视,对于教材中没有注释的 文言词语,考生也不能放松。
(三)关于文言句式
考试大纲规定,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 状语、名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要求能够将它们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 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一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讨伐颛 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 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 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玉在匣中被毁,都是看管 人的失职,而季氏动武,颛臾被攻,则是季氏家臣 冉有、季路的失职。
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疑难辞句》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4.直不百步耳。(直:只) 5.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
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谨:认真办好。庠序:学校)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
稷之臣,不当伐。
二、《学习要点》
2.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 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以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展开批驳,破 中有立。具体来说,第一段:第一轮师生对话,指出季氏行 为违背“礼”的原则(驳论;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反 诘句——何以伐为?)
3.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重点 难点 考点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 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 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 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 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让他当)
四、重点段落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 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而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1.在这段话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这是冉有
1.这段话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是“王道之始”,是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2.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连锁推理。本段运用连锁推理句式,使说理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先以“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 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再 以这一结论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 新结论,再以这个新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 的更新结论。
3.*《秋水》(节选)(重点课文)《庄子》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 同属道家学派。
一、《课文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
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 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 学习,不断进步。
二、《学习要点》
三、疑难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