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异同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病发展的关系探究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病发展的关系探究近年来,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而亚健康状态作为慢性病的先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与特征亚健康状态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不适或失调的状态。
不同于健康和疾病的两个极端,亚健康状态常伴随着轻度症状或无明显症状,表现为疲劳、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机能指标轻度异常、免疫功能下降、代谢指标失调、心理压力增加等。
这些特征的出现提示个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调节和改善,可能演变为慢性病。
二、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1. 亚健康状态的风险增加慢性病的发展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是慢性病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相对于健康人群更易患上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这是因为亚健康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疾病的侵袭。
2. 慢性病的发展加重亚健康状态慢性病的发展也会加重亚健康状态。
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治疗不当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造成身体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
三、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病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缺乏体育锻炼、不规律的饮食、过度的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发生慢性病。
因此,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慢性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也会加重慢性病的发展。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对于解决亚健康状态和预防慢性病至关重要。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电磁辐射等自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发展。
亚健康的概念、特点及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关系(修改稿-2)修改过程new

[适用于研究与思考、讲座、继续教育、综述等栏目] ·研究与思考·亚健康的概念、特点及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关系王文丽周明洁王力张建新从1989年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N.Berhman)提出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至今,亚健康的研究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亚健康状态”的提法在我国已被公众所广泛使用。
然而,学术界对亚健康的概念、诊断标准、病因与病理机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基本问题还缺乏权威、统一的界定[1],国际上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公认的专业概念,这种状况制约了理论界对亚健康的进一步研究,临床干预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
本文梳理总结了文献中的亚健康的概念,提出了新的亚健康的定义,并就文献中常常混淆或争论的“慢性疲劳综合症”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一、亚健康的概念1.文献中对亚健康概念的描述性表述国内文献中对亚健康概念的描述性表述很丰富,主要包括:1)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临界状态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中间状态),是相对于健康和疾病而言的,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阶段,具有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2]。
2)亚健康具有健康低质及其主观体验的特点亚健康临床表现常常是主观体验的不适,主诉症状也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称“不定陈述综合症”,有多种与年龄不相适应的功能性低下的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不能满足现有疾病分类中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3] [2]。
3)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大多数的人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某种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不再详述。
4)亚健康有微小的病理改变,有病理基础亚健康表现为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它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包括了微生态失衡的状态,是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2],虽然还未患病,但已有患病的危险倾向,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1]。
解读亚健康和慢性病

各位伙伴、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谈一个健康的话题,拥有健康不等于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
世界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人民的忠告是: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
在对待健康的观念上,好多人觉得自己没有病,更不需要去预防;觉得自己有点小病也没有什么,认为很多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或终生治疗,所以就把健康交给了医生。
其实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健康,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健康知识,大部分人只知道爱吃什么,却不知道该吃什么,更不知道吃与健康有何关系,有位营养学家说得好,如果你吃的对,根本不需要看医生,如果你吃的不对,医生也救不了你!所以说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健康观念的落后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亚健康和慢性病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我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健康人占5%,疾病占20%,亚健康占75%,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非常可怕的,长期的亚健康会发展成为慢性病而且可能致人突然死亡。
社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压力对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精神压力会造成失眠,会产生疲劳综合症、免疫力下降、免疫失调、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我们的工农业发达了,高科技进步了,但它是用惨痛的代价——重污染换来的,我们呼吸空气污染、吃粮食化肥污染、吃水果蔬菜农药污染,51.6%的儿童铅超标铅中毒,交通警察的平均寿命47岁,白领阶层6年前的平均寿命是58.52岁,近几年他们的平均寿命降到了52.52岁。
由于这些重污染引起来的文明病、现代病,靠传统的中西医已经感觉力不从心,束手无策,世界食品药品检测组织美国的FDA最近宣布,靠传统中西医治愈的慢性病仅占8%,其余全靠提升自身免疫力而康复。
那么,靠什么才能调节人体的免疫力呢?靠中西药行吗?我们先看中药,过去的中草药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由药农或大夫亲自上山采集,能掌握药材的最佳生长期和采摘期,此时药材的药效较高,在方剂的用量上也少,而现在的中草药大多是农民种植,打农药施化肥,污染很严重,这样造成药材的生长期变短,而且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从而降低了药材本身的药效,所以在剂量上就加大用量,这样一来中草药的毒性相对就更大了,而且在熬制过程中80%的药理活性已经被破坏了,当然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成分。
试述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试述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与辨证论治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病机辨证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
疲劳是健康的人在长期的高压力、紧张、快节奏工作后,时常出现周身疲软、困乏与精疲力竭之感,被医学专家们称为“健康的隐性杀手”。
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
近年来,常被提到的一个新名词“亚健康”,按照医学界的认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与我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相似。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
中医学对医学目的的认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健康标准的认识等方面,都涉及亚健康的内容。
1 诊断标准1994年,美国提出仍用慢性疲劳综合征名称并明确其诊断标准[2]: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肉疼痛。
要明确诊断除具备以上主诉外,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促甲状腺素,这些结果必须未提示异常。
如患者具备如下情况之一,也不能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①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无呼吸综合征、发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疾病,如恶性肿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痴呆、神经性厌食;④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药物依赖史。
2 发病机制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空气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使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
pdf下载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范纯武1,江溧萍2,周刚1,周锋3,单胜华1[中图分类号]R7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81-6676(2007)07-0623-0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sub2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伏期等,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
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目前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标准是1994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Fukada等修订的[1]。
主要内容是:经临床评价后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慢性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
目前患者的各方面能力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并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1)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4)肌肉疼痛;(5)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6)头痛;(7)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8)劳累后肌痛超过24h。
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特征笔者对CFS人群进行了与之相关的30项症状学调查,出现频率最高为疲劳乏力与记忆力减退,出现率分别为100%与7116%。
聚类分析中,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佳、腰酸背疼以及精力下降出现率在50%以上,为CFS的核心症状。
容易激动、肢体酥软、思绪分散、情绪低落、晨不愿起、兴趣淡薄、局部麻木、咽喉疼痛以及耳鸣耳闭出现率在40%以上,为CFS的重要症状。
见表1。
表1 289例疲劳综合征患者30项症状频数聚类分析症状名称例数(%)症状名称例数(%)症状名称例数(%)疲劳乏力289(100)兴趣淡薄127(4319)口干舌燥94(3215)记忆力减退207(7116)局部麻木124(4219)胸痛胸闷89(3018)睡眠不佳170(5818)咽喉疼痛122(4212)孤独忧虑73(2511)腰酸背痛157(5413)耳鸣耳闭116(4011)憋气气急72(2419)精力下降151(5212)头昏脑涨113(3911)苔白口臭63(2118)容易激动143(4915)眼花目眩110(3811)食欲不振53(1813)肢体酥软140(4815)消化不良105(3613)易患感冒50(1713)思绪分散139(4811)便稀便秘103(3516)体重减轻50(1713)情绪低落136(4711)紧张焦虑102(3513)低热盗汗46(1519)晨不愿起134(4612)心悸心慌101(3419)口腔溃疡39(1315)3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我们对山西某电厂职工1631例进行了CFS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符合CFS者289例(17171%);男160例(16149%),女129例(1915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105)。
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关联

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关联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亚健康和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亚健康和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深入了解其相互影响和关联,对于我们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一、亚健康的定义和表现亚健康是指人体机能部分或者多个系统性能减退,低于正常水平,但未达到疾病标准的一种状态。
亚健康表现出多种症状,例如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焦虑等等。
这些症状常常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慢性病。
二、慢性病的定义和常见类型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癌等。
这些疾病往往不能被立即治愈,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关联亚健康是慢性病的一种过渡状态。
很多亚健康的人群最终会发展为慢性病。
这种关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生活方式因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常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因素会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产生。
而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2. 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问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下,身体的各个系统容易发生紊乱,从而导致亚健康的出现。
3. 免疫功能下降:亚健康状态下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会相应下降,使得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这样一来,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
四、如何防范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关联了解亚健康和慢性病的关联后,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改善这种状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健康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减少对高盐、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多吃蔬果、谷物和蛋白质食品,注意保持饮食的均衡。
2. 锻炼身体: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跳舞等,增加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3. 控制情绪:学会合理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亚健康与长期慢性疾病的关系

亚健康与长期慢性疾病的关系亚健康是指身体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亚临床状态。
长期慢性疾病是指发展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亚健康的管理和改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长期慢性疾病的发生。
一、亚健康影响长期慢性疾病的发展亚健康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和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不足以被诊断为明确的疾病,但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机体对于慢性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亚健康状态下的身体机制不完全正常,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展。
二、亚健康与长期慢性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亚健康的人群与长期慢性疾病的人群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风险因素。
例如,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不规律的饮食、缺乏运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同时导致亚健康和长期慢性疾病的出现。
因此,通过改善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减少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三、亚健康管理对于预防长期慢性疾病的重要性亚健康的管理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适时进行体检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状态,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降低长期慢性疾病的风险。
亚健康管理也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度的工作与休息,有效减轻心理压力等。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长期慢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如何管理亚健康状态对于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来说,保持亚健康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他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减轻工作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理。
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在管理亚健康状态方面要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的管理计划。
总结:亚健康与长期慢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对于长期慢性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亚健康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长期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同时,长期慢性疾病患者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亚健康状态,以提高慢性疾病的预后效果。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及诊断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及诊断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脑力、体力的透支,精神压力的增加是亚健康状态的根本原因。
适当地降低生活节奏,进行合理的心里调试才能真正脱离和远离该状态。
一、亚健康的表现形式一般认为亚健康的表现主要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信息过剩综合征、肥胖征等。
其他如空调病、夜班病、离退休综合征、考试综合征等也属于亚健康的范畴。
1.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时间至少半年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好发于20-50岁年龄组,绝大多数为30-40岁的中青年人。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依次为:疲劳、认知或识别障碍、关节痛、体力活动后全身不适、忧郁、发热、肌痛、头痛、肌无力、咽炎、睡眠障碍、淋巴结肿痛等。
2.信息过剩综合征:是指由于大脑长期大量接受和处理信息而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所致的各种病症的总称。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信息消化不良: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而来不及消化,时间一长,往往会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忧虑恍惚、精神抑郁、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以及神经性呕吐和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表现,还会导致高血压、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严重者可引起紧张性休克。
②信息干扰:大脑中可能贮存着大量的同类信息,对各种信息接触过多,又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会变得思维混乱、言语迟疑、行动犹豫不决、判断力下降,同时还伴有心悸、易怒、冷漠、多疑等。
③信息恐惧:由于知识更新过快,众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知识。
有些人因此而顾虑重重,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甚至会消极地躲避学习。
3.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系统虚弱而无器质性损害的功能性障碍。
个体的素质和人格可能是其发病的基础。
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环境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长期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等社会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情绪症状、肌肉紧张性疼痛及睡眠障碍等三个方面。
4.肥胖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即为肥胖。
肥胖早期属于亚健康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 现 活力 降低 、 应 力 不 同 程 度 减 退 的 一 种 生 理 状 态 , 介 适 是 于 健康 与 疾 病 之 间 的 第 三 状 态 。 人 群 中 约 有 7 % 的 人 处 于 0 亚 健康 状 态 。 但 到 目前 为 止 , 没 有 亚 健 康 状 态 的 确 切 定 还 义 。亚 健 康 内涵 丰 富 , 延 广 泛 , 以这 么 说 , 康 概 念 的 范 外 可 健 围有 多大 , 健 康 的 涵 盖 范 围就 有 多 大 ; 病 和 病 症 谱 涉 及 亚 疾 领 域 有 多宽 , 健康 谱 的 涉及 范 围 就 有 多 宽 。 许 多 医 学 专 家 亚
与 疾 病 状 态 区别 对 待 , 以考 虑 采 用 主观 指 标 与客 观 指 标 相 可 结 合 的综 合 评 估 体 系来 检 测 亚 健 康 。
3 2 流行 病 学资 料 .
C S在 1 F 8岁 以 上 成 人 发 生 率 仅 为 0 04 , 亚 健 康 则 .0 % 而
为 7% , 0 两者 间悬 殊 甚 大 。
必须 具 备 下 列 2项 :1 新 近 起 病 的严 重 而 虚 弱 性疲 劳 。 () 持 续 至少 6个 月 ;2 没 有 发 现 引 起 疲 劳 的 内科 或 精 神 科 疾 () 病, 恶性肿瘤 、 如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 染 性 疾 病 、 经 肌 肉疾 感 神 病、 物成瘾 、 药 中毒 等。
日本 是 C S 病 率 最 高 的地 区之 一 . 合 C C 美 国 疾 F发 符 D( 病 控 制 与 预 防 中心 ) 19 在 9 4年 公 布 的标 准( 9 4 C C诊 断 标 19 D 准 ) “ 国诊 断标 准 ” 人 数 均 达 15 。 美 国符 合 “ 9 8 和 英 的 .% 在 18 C C诊 断 标 准” “94C C诊 断标 准 ” “ 国诊 断 标 准 ” D 、19 D 及 英 的
和 月经 周 期紊 乱 等 ;2 心 理 亚 健 康 。 主要 表 现 为 不 明 原 因 () 的 脑 力疲 劳 、 感 障 碍 、 情 思维 紊 乱 、 慌 、 虑 、 恐 焦 自卑 以及 神 经 质 、 漠 、 独 、 率 , 至 产 生 自杀 念 头 等 ; 3 社 会 适 应 性 冷 孤 轻 甚 ()
认 为, 健康正成为威胁全人类的世纪病。 亚 我 国对 亚健 康 的研 究也 在 不 断 增 多 , 有 亚 健 康 研 究 网 并 向社 会 公 布 关 于 亚 健 康 的研 究 成 果 。 概 括 亚 健 康 研 究 中心 近 年 来 的研 究 成 果 和 多 数专 家 的研 讨 意 见 , 健 康 的分 类和 亚 主要 内容 可 概 括 为 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1 1 以 wH 四位 一体 的健 康 新 概 念 为依 据 . O 亚健康可划分为:1躯体 亚 健康。 主要表现 为不 明原 () 因 或排 除 疾病 原 因 的体 力 疲 劳 、 弱 、 身 不 适 、 功 能 下 降 虚 周 性
维普资讯
【 综述】
试 述 亚 健 康 状 态 与 慢 性 疲 劳 综 合 征 之 异 同
訾 明 杰 杨 金 生 王 兵 , ,
( 国中医科 学院 针 灸研 究所 , 京 10 0 ) 中 北 0 70
关 键词 :亚健 康状 态 ; 慢性疲 劳综合征 中图分 类号 :R0 1 -3 文献标 识码 :A
痛 、 节痛 、 热 、 喉 痛 、 部 或 腋 窝 淋 巴 结 疼 痛 、 肉无 关 发 咽 颈 肌 力 、 度 劳 动后 持 续 2h以上 的 倦 怠 感 , 神 神 经 症 状 ( 易 轻 4 精 如 激 惹 、 忘 、 意 力 不 集 中、 维 困 难 、 郁 等 ) 睡 眠 障 碍 及 健 注 思 抑 、 突然发生的疲劳等。
展。
对 于 C S和 亚 健 康 状 态 , 发 病 原 因 方 面 可 能 存 在 不 F 在
同。
在 病 因上 。 同领 域 的 专 家 从 各 自的 角 度 出发 , 望 借 不 希 助 本 领 域 特 有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探 索 C S发 生 的机 制 , F 因此 目前 对 于 C S病 因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病 毒 感 染 、 疫 系 统异 常 内 F 免
2 2 次 要 标 难 . 要 求 至 少 有 下症 状 中 的 8种 症 状 : 泛 的 头 痛 、 肉 广 肌
发病率为 0 1 ~ .%, .% 02 在英 国符合“ 国诊 断标准” 英 的发病
率 为 05 % 。 .6 目前 ,F C S在 儿 童 和 青 少 年 中发 病 增 加 . 然 预 虽 后 较 好 , 对 患 者 的 生 活和 教 育 构成 了较 大影 响 。 但 各 国亚 健 康 状 态 的发 生 情 况 各 不 相 同 , 资 料 表 明 。 有 人 群 中符 合 世界 卫 生 组 织 健 康 标 准 者 约 占 1% , 有 各 种 疾 5 患 病者也约 占1%, 5 而处 于 亚 健 康 状 态 者 却 占 6 % 左 右 。 美 5 国每 年 有 60万 人 被 怀 疑 处 于 亚 健 康 状 态 。 我 国 亚 健 康 人 0 群 发 生 率在 4 % 一 0 之 间 , 生 年 龄 主 要 在 3 5 7% 发 5岁 ~6 0岁 之 间 。人 群 分 布 特 点 为 : 中年 知 识分 子和 从 事 脑 力 劳 动 为 主 的 白领 人 士 、 导 干 部 、 业 家 、 领 企 影视 明 星 是 亚 健 康 高 发 的 人
l 亚 健 康 状 态 亚 健 康 状 态(uhahs ts是 指 机 体 虽 无 明 确 疾 病 , sb el a ) t tu 却
文章 编号 :10 —2 0 20 ) 1封 三一2 0 63 5 (0 7 0 一 0
至少 具 有 以 下 症 状 、 征 中 的 2 项 : 热 (: 腔 体 温 体 低 I / 3 . ℃ ~ 80 76 3 . ℃或 肛 门体 温 3 . ℃ ~ 8 8C) 非 渗 出 性 咽 喉 79 3 .o ; 炎 、 喉 部 疼 痛 , 续 时 间较 长 , 部 或 腋 下 淋 巴 结 轻 度 肿 咽 持 颈 大 , 压痛。 有 3 亚 健康状 态与 慢性 疲 劳综合 征的 区另 与联 系 Ⅱ 亚健 康 状 态 与慢 性 疲 劳 综 合 征 在 症 状 表 现 上 有 相 似 之 处 , 亚 健 康 状 态却 并 不 等 同于 慢 性 疲 劳 综 合 征 , 以下 几 但 从 个 方 面 我 们 可 以 区别 。 3 1 诊 断 标 准 . C S具 有 国际 统 一 诊 断 标 准 , 健 康 至 今 没 有 国 际 统 一 F 亚 诊 断标 准 。 亚健 康 状 态 没 有 明 确 的 诊 断标 准 , 检 测 方 式 也 其 并不统 一, 尚缺 乏严 格 的 诊 断 标 准 , rn 等 提 出 的 自测 健 康 G at 测 量 法 可 以对 自 己的健 康 状 况 作 出 自我 判 断 , 已经 得 到 广 现 泛 的认 可 。 目前 , 内研 究 者 在 研 究 中 对 亚 健 康 的 检 测 方 法 国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类 : 表 检 测 ( 奈 尔 医 学 指 数 C me e c 量 康 o lM  ̄ M l Id x C I 亚健 康 状 态 自测 表 ) 血 液 学 检 测 ( 高 倍 显微 诊 ne , M 、 、 超 断仪 M I 健 康 评 估 法 、 媒 体 显 微 诊 断 仪 T M I 测 D 亚 多 H MD 检 法 、 液 流 变 学检 测 、 液 细 胞 阻 抗 测 量 ) 慢 性 疲 劳 综 合 征 血 血 、 C S检 测 、 D F T S检 测 。 殿 斌 等 人 则 提 出 利 用 客 观 指 标 活 体 穆 血 液 分 析 ( B ) 氧 化 足 迹 验 血 试验 ( L ) 诊 断 亚 健 康 状 LA和 HB 来 态有 较 高 的敏 感 性和 特 异 性 , 以及 亚 健 康 研 究 网提 出亚 健 康 生理 测 试 的“ 指 甲测 健康 ” 观 舌测 健 康 ” 观 面测 健 康 ” 。 观 、 、 等 中 医传 统 医 学 对 亚健 康 的“ 诊 综 合 评 估 ” 认 为 是 一 套 科 九 被 学 的 亚健 康 评 估 体 系。 外 还 有 学 者 提 出 了 元 素 和 激 素 检 另 查 , 体 反 射 区检 测 , 电波 检 测 等 方 法 。 的 来 说 . 人 脑 总 目前 对 亚 健 康 的 检 测 还缺 乏 统 一 的公 认标 准 。 健 康 作 为 人体 的 一 亚 种状态 , 是相 对 于 健 康 和 疾 病 而 言 的 。 亚 健 康 的 检 测 应 该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