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课件一等奖
牛顿第三地定律一等奖说课稿二

牛顿第三地定律一等奖说课稿二4、《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等奖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他们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互作用力之间满足的关系。
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行定量地探究。
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并且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
接着,教材又用实验探究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并且,教材上的“做一做”栏目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形象准确地呈现相互作用力在大小和方向之间(包括相互作用力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关系。
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或)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规律正确分析说明具体实例,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首先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应用传感器动态地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然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介绍完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之后,通过分析几个实例比如用力压黑板、分析座位上学生的受力等生活情景中的事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优秀9篇-最新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优秀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点:(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二、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否平衡?(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吗?三、教具:弹簧秤若干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举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用手敲门、用脚踢球,你有何感受?总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演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互拉两弹簧秤,请学生给秤读数。
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两秤读数变化。
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继续演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性质相同的力。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平衡)力的性质(不能简单认为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本节课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
进入高中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归纳、具体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和问题进行反省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思维能力的准备。
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更深刻。
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其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喜欢怀疑、争论。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受力分析,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1.通过观察三个演示实验,总结实验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找出共同点,得出物理规律。
2.通过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分类简化的问题分析法。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1.通过列举和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学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197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试讲 (14)

同
性质相同
点
性质不一定相同
具有同时性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不能求合力(效果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效果能抵消)
规律运用
未来单人飞行器
10
规律运用
11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FAB=-FBA 或F=-F’
4
实验探究
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以下问题: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哪个先产生呢?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吗?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相互抵消吗?
5
实例分析
问题讨论:马车启动时,马拉车的力与车 拉马的力谁大?
6
实例分析
T T’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 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若物体A对B的作用力称为作用力FAB (或F) 那么物体B对A的作用力称反作用力FBA (或F’)
猜想: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呢?
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
3
归纳总结
大量事实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与反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
f
F
7
实例分析
1.没被推动的B同学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作用? 画出她的受力分析图 2.这两个力是什么关系? 3.这两个力性质相同吗? 4.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吗? 5.与B同学有关的,有几对相互作用?
8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相互作值、反向、同一直线
不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创新说课课件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在学生得到牛顿第三定律的结论后,使 用DIS(数字信息系统)传感器,进行 动态学生演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通过计算机屏幕的实时变化的图像,说 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准确性。
3
实验探究
4
总结归纳 规律应用
5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分析相互作用力与平 衡力的区别。加深定 律的理解。
一 二 三 四 五
提出问题
2
认识概念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3
实验探究
4
总结归纳 规律应用
论证评估
5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总结归纳 规律应用
5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教材的实验 观察和学生们的 鼓掌和相互击掌 的实验,认识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 在此,强调作用点。设 计意图: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与平衡力的重要区 别之一就是作用在不同 的物体上。为了之后的 对比做好知识铺垫。 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1
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探究、归纳、 列表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
2
学生以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和探 究性实验为主。
5
教学过程
Supporting text here. When you copy & paste, choose "keep text only" option.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能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学过程
提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存在怎样的关系?
大小 ?大小变化关系?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方向 ?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猜想假设
猜想: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如何验证猜想?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1 引入新课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P83练习与评价(1)(2)(3)
5 规律应用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相同 点 大 方 小 向 作用力 与反作 用力 一对平 衡力 作 用 点 不同点 作用 性 时间 质 能否 合成
2 认识概念
实验器材: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弹簧秤两只
细线一根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1.如何测量一对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大小?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2.观察不同运动状态下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如何变 化? 3.如何确定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的方向? 4.如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火箭为什么能升空?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练习:
1. 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 有(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 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 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 的力 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 力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二、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已经具有一定 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 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 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不足:对定律的认识既熟 悉而又比较片面,对相互 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认识 不清
本节难点:1.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四、教法学法
教 法 学 法
(教师引导 式)实验探 究法、归纳 法、列表比 较法。
以自主性学 习和探究性
学习为主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
Newton third law
高县中学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理 解牛顿第三定 律,并能用它 解决实际问题 。
地位和作用:把 物体受到的力与 其他物体受到的 力联系起来的桥 梁,是对牛顿第 一、二定律最有 效的补充。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练习:
2.下列对牛顿第三定律理解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 作用力消失后,反 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与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 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 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能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 况下都不会平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亲身体验, 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大胆猜想、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力 的相互作用规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将物理知识 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 探究等活动,养成尊重 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 合作的团队精神。
说明:方 向在一条 直线上
5 规律应用
说明:大 小总是相 等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且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Isaac Newton)
F = -F,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应用一: 要求画出重物的受力 分析图,并找出这些 力的反作用力?
3 实验探究
F
4 归纳总结
G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应用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比较
相同点 大 方 小 向 作用 力与 反作 用力 一对 平衡 力 不同点 作用 作用 性 点 时间 质 能否 合成
2.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 律,能用它解决实际问 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 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论证评估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F
,
F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 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应用二:“拔河”比赛问题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乙
甲
乙
甲
甲赢
5 规律应用
甲输
为什么?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应用三:反冲现象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反冲小车
火箭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5 规律应用
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五、教学过程
论证评估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交 流 实 验 成 果
5 规律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2 认识概念
论证评估
教师 演示:
3 实验探究
4 归纳总结
二、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 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
总是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F = -F/
四、反冲现象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四
五 六
教学反思
六、教学反思
1.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2.本节的知识学生在前面已有接触,但没 有深入了解,因此本节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