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一千年前,李白作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3.上述材料体现了下列哲学道理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据此回答4-5题4.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5.“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
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及答案(1)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6.《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A组高中政治精品习题

【备战2021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A组高考题 + 20届模拟题---- 教师版 ----1.(18全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
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
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
2.(18江苏)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2.C 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3.(17海南)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副《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回答1~2题。
1.下列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了人类实践活动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指A.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 B.主观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C.人有目的地从事的活动 D.直接现实性活动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说明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孔子的这段话最能体现的哲理是A.认识要与时俱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要和实践相结合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6.右图漫画《描红》启示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D.要深入实践,不断创新7.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这表明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神或上帝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D.人类的认识是无限深化、发展的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有条件的9.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时练习(答案不全)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下令修建长城去防御敌人,但却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A. 能动性B. 客观物质性C. 社会历史性D. 直接现实性2.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
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才会发现故乡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
2016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卷及答案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训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
2013年12月,我国实现了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实践是.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客观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蜘蛛结网.医生治病.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实践出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自从世纪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门以纳米一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
这说明、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②③.①③.①②.①②③④、“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需要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能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加大了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如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起草循环经济法等。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
这个传说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对事情要有耳闻.对事情要亲眼见之.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亲身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条件性.反复性.主观性、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真理是普遍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真理具有客观性.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
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回答—题:、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④、①②③、①③④、①②③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①③④、②③④、①②④、①②③二、非选择题、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实践证明,它促进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于年获得诺贝尔奖。
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
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参考答案题答: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题答: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题答: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题中前一句是正确的。
②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