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_刘园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刘园摘要:从5首都计划6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计划,干道规划,城市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
1928年6月北伐战争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推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国家重建运动。
同年,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0,推动国都规划建设。
1929年12月,一本名为5首都计划6的都市计划报告书制定完成。
国民政府南京5首都计划6共分为28章,从整体架构上来说分为调查统计、规划编制和执行计划三部分。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其中的干道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1干道规划制定背景1.1西方规划思潮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城市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也不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探索,比如巴黎改建、伦敦重建等,都通过城市规划手法对城市肌理进行了重构,使城市格局更加清晰,城市意象更加便于识别。
而干道规划更是这个时期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都市计划发展。
1919年,孙科发表了题为5都市规划论6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城市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欧美时兴的/都市计划0思潮。
1.2近代中国干道规划的探索)))以广州为例1911年,广州仅有长堤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
政府首先大举拆城墙,填平濠沟,然后是拆房筑路。
拆除旧城墙约10.5km,市内平濠筑路,拆除房屋3000栋。
先后在老城墙基上施工修建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建起了约26km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包括人行道)拓宽了2.4m~4.6m。
2干道规划的动因2.1城市发展对干道系统改良的需求19世纪以后,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其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体系变革所需,城市干道系统的改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南京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并对这种演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南京的历史城市规划南京作为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南京的城市规划一直以宏伟的城墙和皇家建筑为特点。
著名的南京城墙是当时规模最大、完整程度最高的城墙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壮丽景观。
而南京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夫子庙等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南京开始经历城市化进程。
以城市规划为导向,南京的城市建设逐渐朝着现代化和功能分区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流畅、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划分、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南京的道路网逐渐完善,大量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相继兴建。
3. 当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目前的南京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的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道路交通逐渐与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相结合,大力推动低碳出行方式。
另外,南京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使其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
4. 南京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南京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从传统的风格,如古典园林式建筑和红墙黛瓦的民居,到现代风格,如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公共建筑,南京的建筑风格变得多样化。
同时,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也逐渐增强,许多国际建筑公司在南京承建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项目。
5.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功能逐渐多样化。
另外,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国际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总结: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古代的城墙和皇家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生态城市,展现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基于GIS的南京都市区空间扩展规律研究

基于GIS的南京都市区空间扩展规律研究摘要: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本文利用GIS技术,在南京市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分析都市区范围内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其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并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的规律,即定向开发规律与城市空间的边缘扩展规律。
关键词:都市区;空间扩展;GIS;南京1 引言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展,城郊间的功能联系日趋紧密,都市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在南京市多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都市区范围内城市用地扩展特征,探讨城市空间扩展规律。
在都市区范围内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的规律对促进主城及外围区的密切联系,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协调整个都市发展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决策资讯。
2 研究区域与方法2.1 南京都市发展区范围有不少学者对都市区范围的界定进行过研究[2]。
本研究采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制定的都市区范围进行分析,其界定的南京都市区范围如图1所示。
南京都市区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县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平方公里。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南京市1986年、1998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卫片(2007年为Landsat ETM图像)作为信息源,制作三个时期的1:10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南京城市空间拓展机制及发展思考

式城镇群体”规划模式
进入九十年代,基于市场经济的规划实施。老城
! " # $ 合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项目“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 间布局研究”(合社科联[2018]14号)。 % & ' ( 季文媚(1973-),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建 筑历史与文化。
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原有的城市 工业开始向外迁移,老城区内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老 城区的改造方式也由原来的旧城、旧区改造转变为旧 区再开发。使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改善,这一时
图 1 南京城市形态演进图
改革开放以后(1979~1989年),在市场经济的驱 动下,南京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以改 变,由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消费型城市。这一时期南京 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居住问题,为了用最少 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主要对老城区内少量 未开发用地进行规划。此时非生产性建设用地比例由 大跃进期间的 13%上升到 27%,城市空间采用“圈层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与古城的相互融合铸就了 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以至于后期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主 要是受自然地貌和历史遗迹影响相对较大。城市格局 发展要考虑原有的城墙,水系及道路街巷等。
因明代京城面积广阔,1947年以前南京的建成 区始终未能突破明城墙范围,直到 50年代后期才开 始向城外扩张(图 1)。在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之前这
图 2 南京城市规划新城示意图
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是以一个复 杂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 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产生影响其空间拓展的因素也是 多种多样,每一个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来控制空 间的拓展。通过对城市空间拓展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 预测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南京的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也深刻的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政策推动、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对其产生 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机制的分析 也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其中古城内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和建设活动对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城市化和建设对南京古城的影响,为保护和维护南京古城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南京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探讨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与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南京古城内路网、建筑布局、场院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剖析南京古城空间内的文化价值。
(3)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高强度开发对比分析通过对南京古城多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之中,分析和探究南京古城的高强度开发所造成的空间形态变化。
(4)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优化在探究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优化南京古城的方案与建议。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关于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古城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采集。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规律。
(4) 专家咨询法:请代表性专家咨询,了解南京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上的局面和趋势,获取宝贵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测评其古代和现代的价值,为南京古城的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通过对南京市老城区中的鼓楼区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相应的商业空分布进行,解读该地块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探求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相互影响,并为旧城改造、城镇更新运动中城市空间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分异;老城区;发展1、空间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 [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实际上,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一个基础工作, 就像国家和大洲地域分化一样,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基本效用的描述性假设, 并依据特征鲜明和表现相对均质的要求对城市内部区域进行定义[[[] Knox P,Pinch S.Urban Social Geography:A n Introduction.4th edn.Englew 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2000.]]。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者特别强调对差异和不平等以及基于它们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认为它们能够展示充满了隔离、交叠和极化作用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 因而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1.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的基本空间类型,是一种由邻里单位有机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连续系统,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空间含义的变化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其分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它的分异是居民阶层化的重要表现,亦是各阶层居民社会地位的体现,其形成过程极为复杂。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历来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是城市空间由一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个体不断演变的社会空间过程。
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及空间结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中心的引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中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消费、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商业中心的演变和空间结构的构成上,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南京商业中心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
1. 历史时期的商业中心南京在历史时期就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
在南京的商业中心,流行着“东市西市之说”,即主要商业街区东西两市。
东市位于原来的金陵城内,现在是珠江路、中华路、建康路等商业街区,西市则位于原来的外城,现在是南京的玄武门、西康路、五台山等区域。
这些区域都是南京历史上商业繁荣的中心。
2. 近代时期的商业中心到了近代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开始转移,从旧城区转移到了新城区。
特别是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南京后,南京商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中心逐渐从东西两市转移到中央区域。
在这一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了以新街口商业区为中心的“南京新市区”。
3. 当代时期的商业中心进入当代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南京的商业中心又发生了变化。
南京商业中心的重心逐渐又向南部转移,具体表现在新街口商业区和夫子庙商业区逐渐衰落,鼓楼商业区和南京南站商业区逐渐兴起,以南京南站为中心的“南京南市区”逐渐崛起。
南京南站商业区不仅有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汇聚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商业、科技等资源,成为南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二、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比较分散,但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1. 东市商业区东市商业区主要围绕着现在的珠江路、夫子庙商业区和南京火车站商圈。
这个区域历史悠久,以珠江路为主的商业区已经是南京商业中心的传统商业区域。
夫子庙商圈是南京最为有名的饮食和文化中心,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
南京火车站商圈则是由于交通便利而成为南京商业中心的新兴区域。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成为的焦点。
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关于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上,如明孝陵、总统府等重要历史遗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后来的研究逐渐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景观塑造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构等进行深入探究。
结果与讨论1、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分析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
然而,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景观缺乏特色等。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被拆除,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其次,城市景观缺乏特色。
南京城市景观的塑造缺乏与地域文化、历史遗产的有机结合,导致城市景观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城市魅力。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策略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