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伪君子中的答尔丢夫
《伪君子》达尔丢夫形象浅析

《伪君子》——达尔丢夫的形象浅析现代文秘Y131 李梦Y01113121一、前言《伪君子》又译为《答尔丢夫》或者《骗子》,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顾名思义,《伪君子》一剧的中心人物就是达尔丢夫。
他是个利用宗教手段,打着上帝的旗号到处欺诈的骗子;他内心卑劣,心狠手辣,奸诈狡猾而又能言善辩。
他以伪善的手段,混进奥尔恭的家,妄图骗取人家的妻女财产;当其伪善面目被撕破后,他完全展露自身丑恶的本质,欲将奥尔恭一家置于死地。
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与贪婪,突出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达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伪君子”的代名词。
二、达尔丢夫形象(一)假仁假义的宗教伪善者达尔丢夫在教堂做祈祷,呼天抢地,引人注目。
口口声声说:“把世界上的一切看成粪土不如”实际上,却在奥尔恭家大吃大喝,肥的流油。
故意在奥尔恭面前装虔诚,装作捏死一只跳蚤都会忏悔流泪的教徒,骗取奥尔恭的信任和喜爱。
在达米斯揭露其虚伪,指责他调戏欧米尔时,达尔丢夫装作很温顺的样子,以退为进,反咬一口,很好的离间了奥尔恭父子间的关系。
(二)贪财贪吃贪喝贪色的贪婪者奥尔恭在教堂遇见达尔丢夫时,他形容枯槁,穷的连双鞋都没有,而现在“他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东西”,“一顿饭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丁的羊腿”。
现在长得是“又肥又胖,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
达尔丢夫表面上把自己伪装成清心寡欲的道德君子,看到访客对欧米尔抛媚眼就认为是大逆不道。
他一出场就碰见身着低胸衣裙的桃丽娜,连声惊叫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说什么,不便看见这种引起不洁的念头的东西,暴露了他欲盖弥彰的伪道学本相。
当欧米尔私下里找他商谈女儿婚事时,他立即色相毕露,动手动脚,口口声声“可爱的美人儿呀”,“甜美的宝贝呀”。
充分刻画了达尔丢夫色胆包天的卑劣内心。
(三)忘恩负义的狠毒残害者在奥尔恭面前,他装作十分感激,每天为其祷告,自动督责其家一切事务。
伪君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伪君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伪君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伪君子读后感1读了《伪君子》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物奥尔恭和答尔丢夫。
两个人的性格被夸大了,但是仍然很现实。
让我想到在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人,只不过现实中的人没有那么夸张罢了。
文中的奥尔恭和他母亲柏奈尔夫人被答尔丢夫迷得神魂颠倒,认为答尔丢夫是一位道德君子,是一名虔诚的信徒,他所做的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他关心的只是上天的利益。
奥尔恭无条件的相信了答尔丢夫,认为答尔丢夫是真心为了他们的友谊。
奥尔恭不仅为了答尔丢夫斥责他的家人,还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送给了答尔丢夫。
我觉得奥尔恭的性格被塑造的太夸张了,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像他一样无条件的完全相信一个人。
可是在戏剧中塑造成这么一个形象,的确非常让人印象深刻,他滑稽可笑,在莫里哀笔下,奥尔恭没有以悲剧结束,他让奥尔恭最终看清了答尔丢夫的真面目,而且让奥尔恭收回了自己的财产。
而答尔丢夫的为人并不是像奥尔恭等人所想的那样善良美好,他是一名实实在在的伪君子。
他表面上是一名虔诚的信徒,为了奥尔恭愿意做很多事,也为了穷人散发钱财,他在奥尔恭等人面前隐藏了他丑陋的内心。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骗取奥尔恭的信任,然后得到奥尔恭的财产。
很显然,他的计谋刚开始很成功,奥尔恭等人被他骗了,财产也被他得到了。
可是天网恢恢,最终他的阴谋被识破了。
在现在的社会上骗人的手段和方式多样,答尔丢夫骗人的方式并不高明,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让大家看到了信徒的虚伪,也表明了莫里哀对教会的不满。
答尔丢夫的真实面貌除了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外的其他人识破了,可是在奥尔恭面前,玛莉亚娜等人就算怎么说也没法使奥尔恭相信,最后还是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设计让奥尔恭看清楚了答尔丢夫。
莫里哀以这个故事,揭露了天主教信徒的伪善和欺骗手段,同时嘲讽了上当受骗者的糊涂昏庸。
那七分虚伪外的三分贪婪

那七分虚伪外的三分贪婪----- 分析《伪君子》中的答尔丢夫摘要:《伪君子》主要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贡家里,图谋勾引其妻子并谋取其家财,最后在精明的欧米尔的设计下中了圈套,并锒铛入狱的故事。
在故事中答尔丢夫的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满口胡言、信口雌黄,但却让奥尔贡这“一家之主”深信不疑,但是答最后的贪婪却让他身陷囹圄,万劫不复。
在整个故事中,我认为答尔丢夫的虚伪固然可耻,但终究是贪婪要了他的性命,既然如此下面我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大家展现一个融虚伪和贪婪于一身的教会缩影----答尔丢夫关键字:答尔丢夫、虚伪、贪婪《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莫里哀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高超的写作技巧,崇高的美学价值,使得这出喜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这部莫里哀的代表作,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
《伪君子》中答尔丢夫伪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的。
这个形象既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虚伪拖出了教会荒淫,他骗子精神是当时宗教的本质表露,暴露了宗教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答尔丢夫的虚伪概括了人性中所不齿的恶行,揭露了道德的危害性。
为什么《伪君子》能成为莫里哀的喜剧中的典范?为什么几百年来社会都在强调重视道德观?在21世界的今天,如何看待答尔丢夫的形象,进而从积极的层面深沉的理解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为现当代人们建设文明社会提供道德上的参阅一、关于七分虚伪和三分贪婪首先,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
答尔丢夫他利用了宗教伪善者的化身来骗取奥尔恭的信任,并居住在奥尔恭家。
即使奥尔贡家人的层层“考验”中露出马脚,但依然用虚伪的外表试图去迷惑大家。
其次,答尔丢夫在奥尔贡家的好吃好喝的招待下不但没有以思图报,还假装虔诚,骗取财产。
在奥尔恭要赶走儿子,把财产继承权给他时,答儿丢夫的那一系列话语堪称经典:“可是,这件事关系着上帝的利益。
浅谈《伪君子》

浅谈《伪君子》莫里哀的《伪君子》是一部十分生动有趣的喜剧,故事篇幅虽短,但语言精辟,内容生动,主题深刻,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主人公答尔丢夫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他的十分“高明”的骗人伎俩使得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对他十分信赖。
奥尔贡对他十分痴迷,他被答尔丢夫的虚伪蒙蔽了眼睛,竟要亲手撕毁女儿已经定下的婚约,要把她重新许配给答尔丢夫。
但答尔丢夫看上的却是奥尔贡的续妻欧米尔,当欧米尔为了女儿的婚事想向答尔丢夫求情时,他对欧米尔诉说了自己的爱恋。
他的虚伪无耻被奥尔贡的儿子达米斯看见,盛怒之下,他把事情告诉了刚好走来的父亲,但答尔丢夫使用苦肉计再一次赢得了奥尔贡的信任。
不仅如此,他还用计谋使奥尔贡赶走了亲生儿子并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
转眼间,他从一个贫困的教士变成了一个富翁,他获得了奥尔贡的全部财产。
最终,欧米尔巧施计谋,使奥尔贡亲眼看见答尔丢夫向自己调情的丑态。
奥尔贡终于醒悟,要把答尔丢夫赶出去。
答尔丢夫终于露出自己的狰狞面目。
为了报复,他把奥尔贡藏匿的政治犯文件向国王告密。
但英明的国王早已看出破绽,他故意假装相信了答尔丢夫,但早已设下布局,在答尔丢夫回去逮捕奥尔贡时命人就地捕捉了他,并赦免了曾经功勋卓著的奥尔贡。
奥尔贡十分感激不计前嫌的瓦赖尔,重新把女儿许配给他。
故事便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和欺骗性。
主人公答尔丢夫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披着虚伪的外衣,口中宣扬“苦行主义”。
他时常带着教鞭和苦行衣,但一顿能吃下6个人吃的东西,他养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
作者在这里巧用笔法,极大地讽刺了答尔丢夫的虚伪。
若是一个真正的苦行者,那日子肯定过得十分清苦,哪来这一身的肥肉?他当众把募捐来的钱施舍给穷人,忏悔不该弄死一只跳蚤,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奥尔贡的好感,因此才有混入奥尔贡家的机会。
他表面上仁慈正义,但实际上却内心狠毒狡诈。
被揭穿后,他不念恩情,竟狠心报复,想置人于死地。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读后感伪君子主要讲的是奥尔贡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听信了小人答尔丢夫假话,把答尔丢夫当成圣人,并自己的一切秘密及财产交给他。
答尔丢夫不但靠自己的花言巧语令奥尔贡把揭露真相的儿子赶出了家门,而且还骗得奥尔贡把女儿嫁给他。
最后,由于答尔丢夫对奥尔贡的妻子图谋不轨,奥尔贡终于认清了答尔丢夫的真实面目。
可是答尔丢夫已经拥有奥尔贡的房产,并且掌握了能置奥尔贡于死地的证据。
然而英明的王爷发现了伪君子答尔丢夫的阴谋,不但免了奥尔贡的罪,而且还把答尔丢夫送进了监狱。
整个故事至此圆满地完毕了。
在这篇文章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他外表上道貌岸然,但是实际上鄙俗卑劣。
他假冒为善,冒充心中以慈悲为怀;但是实际上他贪财好色,并由于自己的这些特点而露了马脚。
他通过虚假的"忏悔"和"劝导"冒充虔诚。
使得不幸的奥尔贡上了他的当,并因他的花言巧语冲昏了头脑。
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
例如在文中,欧米尔--奥尔贡的妻子假意爱上了答尔丢夫并且表示没有勇气违抗上帝做出这种事时,答尔丢夫说:"有一种学问,它可以用动机的纯洁来补救行为上的恶劣。
这里有种诀窍,太太,我可以慢慢教给您;",又说奥尔贡是"一个可以牵了鼻子拉来拉去的人",他们的谈话他还认为是给他"增光露脸"。
可见其的不顾廉耻。
从此,答尔丢夫的名字就成为了伪君子一词的同义语。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人性,是可悲的。
一个总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心中却总是充满着欲望和肮脏的伪君子--达尔杜弗,也许是从遇见奥尔贡和他母亲的那一刻起,他就觉得时机来了吧,讲人性最美的的臭皮囊披在身上,一步一步,蒙蔽了有势者的眼睛,一切伪装只为到达目的--拥有奥尔贡的财富,占有美丽的艾尔密尔,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理解,虽然有个美满结局,但其行为确实令人愤怒。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这部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里哀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哀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伪君子的形象,他的名字就是“达尔丢夫”。
达尔丢夫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他的外表看似高尚,实则内心充满了虚伪和贪婪。
他利用他的伪装,欺骗了许多人,包括他的朋友和家人。
然而,他的虚伪并没有逃过莫里哀的眼睛,他用他的笔,揭示了达尔丢夫的真实面目。
莫里哀的笔下,达尔丢夫的形象生动而鲜明。
他的虚伪和贪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伪装,被揭示得无处可逃。
他的行为,被批评得毫不留情。
他的内心,被剖析得深入骨髓。
这样的描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里哀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我也被莫里哀的勇气所震撼。
在那个时代,伪君子的形象是被社会接受的,甚至被一些人追捧的。
然而,莫里哀却敢于挑战这种社会现象,他用他的笔,揭示了伪君子的真实面目,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虚伪和贪婪。
这种勇气,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读完《伪君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里哀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伪君子的真实面目,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
同时,他的勇气,也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我相信,莫里哀的作品将会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思考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蔺云洁:谈谈莫里哀的《伪君子》及答尔丢夫形象

蔺云洁:谈谈莫⾥哀的《伪君⼦》及答尔丢夫形象莫⾥哀《伪君⼦》中的答尔丢夫是披着宗教良⼼导师的外⾐,打着上帝旗号进⾏欺骗和掠夺的伪君⼦形象。
虚伪就是他性格主要特征。
作者采取⽅法就是由表及⾥⼀层⼀层撕下他假的外⾐,揭露出他流氓恶棍的本质以及危害。
答尔丢夫表⾯上对⼀切珠宝⽆所谓,但是却尽情的享乐。
世界上⼀切事他看了都⽆所谓,财宝迷惑迷不住他的眼睛的。
但是他⼀顿饭就能吃两只鹌鹑,还有外加半个⽺腿。
舒服的床上安逸的睡觉。
醒来了和四⼤杯葡萄酒。
《伪君⼦》全剧分为五幕。
情节就是以揭穿答尔丢夫伪善⾯⽬的过程,地点就是在奥尔宫家,时间呢?就是不超过24个⼩时,从⽩天到晚上国王派⼠兵来抓⼈。
符合三⼀律要求。
《伪君⼦》的开创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和最好的开场。
没开场是有两帮⼈在噢尔恭家门⼝说话。
⼀帮⼈就是认为说答尔丢夫是⼀个不好的⼈,另⼀派认为他是⼀个好⼈。
在全剧的每⼀幕之间和每⼀场之间衔接得就⾮常的紧密。
不会给⼈⼀种强烈空间不相容的感觉。
这就让观众感觉情节与看剧时本⾝的时间是⼀致的。
⽐如第⼀幕的第三场⼤家谈话中。
达⽶斯话还没说完,陶丽娜说道,他回来了。
紧接着就是⼆公的出场,构成了完美的衔接,减少时间的流逝感。
全场的开场标明了地点是在巴黎⼆公的家⾥,同样,这⼀地点也是全剧情节发⽣的地点。
⼜在这个现有的空间之中,然后通过⼈物的语⾔来扩⼤了全剧的空间。
⽐如第三场,欧⽶尔说我;“丈夫回来了,她可没看见我,我还是到楼上去等候它吧。
”第三幕第⼆场陶丽娜对答尔丢夫说:“太太,这就下楼到这⾥来请你,允许她和你谈⼏句话。
”⼤家多次谈到楼上观众知道欧⽶尔是住在楼上,给这个平⾯的地点增加⼀个复合的空间,随着剧情进展⾃然就⼈物有地⽅可去,不然就让⼈觉得⼈物全都是在同⼀个⼩地点中等待上场。
英国作家福斯特把⽂学作品的⼈物分为扁平⼈物和圆形⼈物两种。
扁平⼈物就是其特性被创造出来并被⽆限的放⼤,从⽽达到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的⼈物。
答尔丢夫就是扁形⼈物的典范。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是外表的君子,内在的小人。
他的伪装,是为了更好的露出尾巴;他的虚假,是为了让我们揭露真相。
而莫里哀的《伪君子》则以种喜剧式的荒诞手法来写出了伪君子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目。
首先,作者通过他人的言行来“赞扬”答尔丢夫,反衬出他的虚伪。
“答尔丢夫所说的话他听起来都像是神的口谕”、“他不大关心世俗的事物,而把整个精神都灌注在永恒不灭的事物上面”,这些感觉过于夸张的形容,反衬出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把一件事情给夸张化,会让人觉得很假,即使是真实发生的,在别人的眼中也是非常的假。
奥尔恭开始的时候非常敬重他,简直把他当做是神一样供奉,在他的眼中,答尔丢夫是神一样的存在。
其实,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他就是要在奥尔恭极尽夸张的赞扬中来慢慢展现出旁人对于答尔丢夫的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他虚伪的一面。
而且,这样子能够用比较轻松荒诞的手法来叙述,既给人一伪善,也可为这伪善而讽刺嘲笑一番。
这是从侧面来变现伪君子的面目。
而对于伪君子真实的刻画,则表现为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
他是表面严谨刻板的伪教徒,他几乎不允许年轻人的任何消遣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
而奥尔恭这个封建专制制度下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一切事情的源头也是来自于他。
使他将答尔丢夫带入这个家中,是他轻信迷信,对达尔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是他一味相信答尔丢夫而赶走了自己的儿子并且将自己的财产拱手相让,正是他对答尔丢夫的几近盲目的膜拜造成了这一局面。
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
虽然他最后幡然悔悟,但如果没有王爷的贤明,他们的结局必定不会如此有惊无险的完美结束。
至于女仆桃丽娜,他是作品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她最早发现达丢夫弗的险恶用心,他对主人大胆直接的言明答尔丢夫的真面目,即使主人没有听信他的话,但他依旧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智慧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
达尔杜弗是《伪君子》的主角,这是一个伪善的典型,达尔杜弗也成了“伪善”的代名词。
答尔丢夫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作品把他刻画成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混进奥尔贡家里充当良心导师。
奥尔贡将他俸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不断的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最后把家产全部赠送给答尔丢夫,而所有这一切正式答尔丢夫的目的。
等到奥尔贡醒悟过来认清其嘴脸时,答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密欲置奥尔贡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本性。
他没有在一开始时就上场,而是在第三幕第二场才出现。
戏剧开场,全家人为了达尔杜弗争吵不休,而达尔杜弗上场的第一句话就是“……祷告上帝,神光永远照亮了你的心地,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
”虚伪的个性暴露无遗。
接着,他假装正经,要用手绢遮住道丽娜的胸脯,理由是害怕引起人有罪的联想,而在第三场却振振有词对艾耳密尔表达非份之想:“我是信士,却也是人”,“您要是怪我不该同您谈情说爱,就该责备自己貌美迷人才是。
”为了让艾耳密尔放心,又信誓旦旦,“像我们这样的人,谈爱小心谨慎,永远严守秘密,女方大可放心”。
当大密斯告诉父亲真情时,他又一次拿出看家本领,“我的生命只是一堆罪行和粪污,没有一分一秒不是肮脏的”,“相信人家告诉你的话吧,大发雷霆吧,把我当作罪犯,赶出你的家门吧。
”基督的“当别人打你左脸,把右脸送上去”,本意是宣扬人的顺从,在这里却成了达尔杜弗的欲攻先退的情感战术,乖戾的言辞又一次博得奥尔恭的信任,与奥尔恭认识的最初,每次都把钱散给穷人,口口声声说一半都嫌多,但当奥尔恭盛怒之下将财产全部转到他的名下时,却一点都不推辞,还派承发吏催促奥尔恭一家搬走;奥尔恭在克莱昂特面前夸耀达尔杜弗虔诚的例证,竟是他在作祷告时,不小心弄死一只跳蚤,而抱怨自己不应该。
表面上一个基督教徒,内心是十足的伪君子,莫里哀用滑稽、讽刺的语言,将达尔杜弗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答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
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
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
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读者看。
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斑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
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
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
一家至于死地。
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
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尔丢夫的总和”。
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与贪婪,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天主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时的法国,它又成了反动势力的代表,而伪善正是它最显著的特点。
17世纪初期,教会势力和贵族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组织了反动谍报机构“圣体会”,打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幌子,派人混进“良心导师”的行列,监视人们的言行,陷害进步人士,更露骨地体现了宗教的虚伪性。
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有着明显的针对性,他把讽刺的锋芒对准了这种宗教伪善,揭露它的罪恶本质。
伪善的风气还流行于整个上流社会,莫里哀在他的一些剧本中就曾揭露过当时法国社会的这一特征,《伪君子》里的克雷央特说:有许多人“以假虔诚来配合他们的恶习”,从事罪恶活动。
莫里哀的剧本切中时弊,触到了反动势力的痛处,抨击了庞大的反动集团,正如他自己在剧本的序言中所说:“这出喜剧,哄传一时,长久受到迫害;戏里那些人,有本事叫人明白:他们在法国,比起到目前为止我演过的任何人,势力全大。
”几百年来。
这一形象始终保持了它的生命力。
到现在,由于答丢失的形象的高度的典型性,他已经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答尔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才,一边嘴里说着圣洁的言辞。
当时的法国教士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尔丢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
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至,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
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