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百家姓之“凌”
关于凌姓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凌姓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引言】凌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其分布广泛,与很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通过多方面的考察,探究凌姓的历史、现状和相关文化,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历史沿革】凌姓源于古代吴地,其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凌烟阁”一词中,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后来凌姓分布范围扩大,成为南方姓氏中的佼佼者。
在历史事件中,凌姓人物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晋代异姓王“凌烟阁”凌濮,东汉公卿凌损,唐代名将凌绍祖等。
这些人物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为凌姓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现状分布】现在,凌姓已经成为了中国姓氏中的常见姓氏之一,其分布集中在江南、八闽、湘、鄂、粤等地。
其中,江苏淮安、湖北黄冈、福建三明、广东揭阳等地是凌姓的发源地和代表地区。
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凌姓人口逐渐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约1200万人。
这也是凌姓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特色】无论是从姓氏本身还是与之相关的文化和风俗,凌姓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例如,凌姓的字形笔画以“氵”为主要组成部分,取意“水清流绕”,寓意清澈平和、放眼远大。
从字形中可以看出,凌姓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标志性文化。
此外,凌姓也有着丰富的家族文化。
比如,家族祖训、家族宗谱、家族祠堂等都是凌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凌姓人们提供了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持。
【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凌姓也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
未来,凌姓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突出和优异的成果。
同时,凌姓人们也要秉承着传统文化和家族精神,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自我修养和文化气质。
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凌姓人们在新时代中不断创新、发展。
【结语】凌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通过本文的探究,相信读者已经对凌姓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为凌姓人们传承文化、弘扬家族精神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于姓凌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姓凌的研究报告作文不知道从啥时候起,我对姓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凌”这个姓。
嘿,您还别说,这一研究,还真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儿。
我有个好朋友就姓凌,叫凌晓。
第一次听到她的姓时,就觉得特别好听,有种清冷又不失温柔的感觉。
为了搞清楚“凌”姓的来龙去脉,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
我先是去图书馆翻了好多本厚厚的姓氏书籍。
那些书啊,有的都积了一层灰,我找得那叫一个辛苦!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找到了一些关于“凌”姓的记载。
原来,“凌”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为氏。
据史籍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改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
在康叔的支庶子孙中,有被封于凌邑(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者,后世子孙以邑为氏,称凌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陵令,亦称陵台令,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
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等,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
在陵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
这历史渊源听得我是一愣一愣的,感觉“凌”姓背后藏着好多古老的故事。
我还特意去网上查了查,发现姓凌的名人也不少呢!比如凌统,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
那可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人物啊!每次想到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样子,我都忍不住在心里给他点个赞。
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身边这位姓凌的朋友凌晓的故事。
凌晓是个特别活泼开朗的姑娘。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爬山。
那山可真高啊,爬得我气喘吁吁的。
凌晓呢,倒是精力充沛,一路上像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快点儿,快点儿,咱们可不能落后!”她在前面喊着。
我累得直摆手:“不行了,不行了,我得歇会儿。
”她又跑回来,拉着我的手说:“别歇啦,山顶的风景可美啦,到了山顶你就知道一切都值得!”在她的鼓励下,我咬着牙继续往上爬。
凌姓的古代渊源与在东南沿海的发展

凌姓的古代渊源与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凌姓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凌姓的发展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凌姓的起源、在古代的渊源以及在东南沿海的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凌姓的起源凌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凌姓源于古代的山戎部落。
在部落社会中,姓氏起源于族群的命名和区别,凌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另外,凌姓在古代也与农田耕作相关,具有一定的土地属性。
二、凌姓在古代的渊源在古代,凌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凌姓常常被与南方古国吴越王朝的创始人有关联。
吴越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凌姓在该朝的建立和统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在吴越王朝的建立初期,凌姓的始祖凌继舟被封为鄞侯,并成为该地区的首领。
凌继舟及其后代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凌姓的影响下,吴越王朝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
三、凌姓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凌姓的发展尤为显著。
凭借其较早的起源和与吴越王朝的渊源,凌姓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姓氏。
凌姓家族在东南沿海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涵盖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在农业方面,凌姓人士经营着大片的农田,并且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
凭借着对农田的管理和发展,凌姓人士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商业方面,凌姓人士积极参与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活动。
他们经营着各种行业,包括海外贸易、渔业、航运等。
凭借着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凌姓人士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此外,在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凌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凌姓人士在这些领域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使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更加繁荣和多元化。
综上所述,凌姓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其在古代的起源和在东南沿海的发展都充分展示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凌姓来历的作文

凌姓来历的作文说起“凌”这个姓,那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来历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凌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传说,凌姓最早是源自官职。
在古代,有一种官职叫“凌人”,这“凌人”是专门负责掌管藏冰之事的。
您想想,在那炎热的夏天,能有冰块来消暑,那是多么珍贵和重要的事情啊!这些担任“凌人”官职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后来就以“凌”为姓啦。
还有一种说法,凌姓是出自姬姓。
据说是周文王的后裔,因为封地上的一些缘由,从而有了凌姓。
不过,具体是怎样的曲折情节,还真得细细探究一番。
但要说起凌姓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那可真是波澜壮阔。
就拿凌统来说吧,他可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猛将。
凌统年少时就勇猛非凡,跟随孙权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战斗中,凌统的队伍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
那场面,真叫一个凶险!敌军密密麻麻,像潮水一般涌来。
但凌统毫无惧色,他挥舞着长枪,左冲右突,大声呼喊着激励着士兵们。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无畏,仿佛在说:“兄弟们,别怕!跟我一起杀出去!”士兵们看到凌统如此英勇,也都鼓足了勇气,跟着他奋力拼杀。
凌统身上的铠甲已经被鲜血染红,脸上也沾满了尘土和汗水,但他的动作却没有丝毫的迟缓。
他的长枪每一次挥动,都能带起一阵劲风,让敌军不敢靠近。
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突围。
这场战斗让凌统声名远扬,也让人们对凌姓有了更多的敬佩和赞叹。
到了宋朝,凌姓也有不少杰出的人物。
有一位叫凌景夏的,他为官清廉,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据说,他在治理地方的时候,非常注重农业生产。
他亲自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们一起劳作,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他还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让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百姓们都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凌姓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说,在某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姓凌的老人,他医术高明,常常免费为村民们看病。
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疑难杂症,他总能找到办法治好。
村民们都非常感激他,把他当作活神仙一样尊敬。
新建凌姓约述

新建凌姓约述⼀:新建凌姓分布与⼈⼝新建凌姓主要分布在流湖镇,⼈⼝5000以下。
北宋建隆年间,凌⽒从⽯岗迁⼤岗江下湖开基后,衍⽣出⼗来个村庄。
⼆:凌姓得姓始祖及新建凌姓迁徙情况康叔为凌姓得姓始祖。
第⼀个以凌为姓的⼈,是出⾝于周代初年周⽂王幼⼦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姓纂》说:“康叔⽀⼦为周凌⼈,⼦孙以官为⽒”。
所谓“凌⼈”,是当时的⼀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
凌⽒是源⾃周⽂王的孙⼦,由于在周天⼦的朝廷上担任“凌⼈”,以官为⽒,称凌⽒。
故凌⽒的后⼈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新建凌姓分布情况。
流湖有:江下湖、门头、上洲、中房、沿⼭、下洲、四房、柏树凌家等村庄;厚⽥有北下凌家;⽯岗有凌家。
松湖有南岸凌家。
三:凌姓家规家训凌⽒家规有:⼀、顺⽗母⼆、和兄弟三、睦宗族四、教⼦孙五、择姻婚六、守祖茔七、课农桑⼋、⽏侵税粮九、守基业⼗、戒赌博凌⽒家训有:1.罢黜浮华崇尚俭朴2.孝敬⽗母善待他⼈3.谨慎交游勿近⼩⼈4.⽏贪酒⾊⽏好赌5.尊重长辈怜恤孤苦6.勿贪⼩利轻财重义7.敦睦宗族礼让乡邻8.亲近君⼦崇敬有德9.⾃律⾃强淡泊名利10.⾏万⾥路读万卷书四:新建凌姓历代名⼈简介新建凌⽒⾃元末以来,诗书传家。
凌⽒杨林⽀凌云标,元⾄正⼗六年(1356)举⼈第⼀名,是新建科举史上第⼀位解元。
潜⼼学问,⽆⼼仕途,主讲云⼭书院。
凌志魁,明万历⼗年(1582)举⼈,⼭东泰安知州,为官清正廉明。
凌壁,明贡⽣,湖⼴荆门知州,修堤治⽔,百姓爱戴。
凌昊,明贡⽣,棠⾢知县。
凌元璟,清康熙五⼗九年(1720)举⼈,⼭西解州盐⼤使。
北下村凌之调,清乾隆元年(1736)进⼠,诗⼈,⼯部屯⽥司员外郎。
克⼰奉公,拒绝贿赂,归家办学,教授乡⾥。
后掌湖北汉江书院。
凌之调之侄凌家梧、凌家芝、凌家剑兄弟,皆为乾隆年间举⼈,主要受益于凌之调主讲的位于北下的丹陵书院。
五:新建凌姓历代名⼈简介故事⼀:云标拒官凌云标(1306---1370,元代新建南乡杨林⼈(今流湖杨林⼈),以《易经》中元⾄正丙申(1356)科解元,是新建县⾃建县以来的第⼀位解元。
凌姓起源-凌姓的由来 -

凌姓起源|凌姓的由来-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京1、通州区潞城镇凌家庙村河北一、沧州市1、泊头市四营乡凌屯村、赵三番村。
2.河间武强县二、承德市1、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凌营村三、衡水市1、景县杜桥镇凌庄村2、故城县郑口镇西城镇村四、保定市1、安新县寨里乡增庄村五、唐山市1、迁安市于洪庄乡后沱村六、邢台市1、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七、邯郸市1、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八、廊坊市1、香河县大罗屯乡凌家吴村九、石家庄市1、高邑县西富村镇贾村山西一、晋中市1、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胡峪村二、晋城市1、阳城县町店镇凌家沟村2、高平市三甲镇徘北村内蒙古一、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头牌子乡、广德公乡、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黑龙江一、绥化市1、海伦市扎音河乡二、哈尔滨1、宾县三宝乡凌家屯辽宁一、本溪市1、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北甸村、田师府镇南甸村二、鞍山市1、岫岩满族自治县县岭沟乡山城村2、海城市感王镇他山村三、葫芦岛市1、南票区暖池塘镇团山子村2、连山区沙河营乡地藏寺村上海1、青浦区华新镇凌家村2、浦东新区高桥乡群力村3、浦东新区张江乡团结村江苏一、盐城市1、盐都区葛武镇杨师村、凌华村、舍孙村。
楼王镇丁马港村2、亭湖区凌家桥村3、东台市溱东镇草舍村、广山镇胡家堡村4、建湖县卢沟镇凌葛村、庆丰镇北凌村5、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6、响水县小尖镇四丰村二、常州市1、武进区湖塘镇凌渡村、丁沟坝、姚家桥、马家巷、与宁头、古方村、墙门头、凌道村,雕庄镇柏墅村、勤丰镇城巷村2、钟楼区西林街道凌家村3、武进区奔牛镇祁家村委夏家塘、谢家塘、贺家塘4、武进区卜弋镇蔡庄村5、武进区邹区镇段庄村委姜家村三、徐州市1、铜山县汉王镇路沃村四、苏州市1、吴县封溪开发区宝南村五、无锡市1、江阴市青阳镇里新工业园区2、无锡市滨湖区华庄凌甲里六、扬州市1、高邮市龙虬镇周庄村、高邮开发区灯塔村2、宝应县西安丰镇、泾河乡泾阳村3、江都县(扬州市)城内东关大街观巷口七、镇江市1、润州区大凌家湾小凌家湾(史称润城京岘山)2、丹徒区荣炳镇蒲干村、小蒲干村、汪甲、洋湖棚、小柳巷、宝堰镇后亭村、上党镇义村3、句容市茅山镇郭干村,后白镇芦江村4、京口区汝山镇方家湾村八、宿迁市1、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2、沭阳县悦来镇沟崴圩、方凌村。
五年级下作文关于自己姓凌氏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下作文关于自己姓凌氏的研究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姓氏研究报告第一节:姓氏来源。
凌氏姓源自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属于以国名、地名、山名、河名或者民族名称为姓氏的复姓。
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

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凌姓(淩,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凌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姓之凌姓凌姓(淩,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
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位置在今河北、河南一带,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东吴才有一位大凌统,以赫赫军功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
郡望河间郡、渤海郡。
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凌姓姓氏源流凌(líng)姓源流有:源流一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
淩,就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
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
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
源流二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
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故事:百家姓之“凌”
凌姓(淩,读音作líng(ㄌㄧㄥˊ)),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
头一个以凌为
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位置在
今河北、河南一带,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凌氏在早期历,似乎
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军
凌统,以赫赫军功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
郡望河间郡、渤海郡。
历史
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
称为氏。
淩,就
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
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
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
元鼎元年(公元前12020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
在汉末
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
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
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
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
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
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
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
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
凌人,亦称凌阴、凌室,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典籍《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
”在
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
为氏,吴志有凌统。
”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最初源自周文王的孙子
姬封,因为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
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
该支凌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陵令,亦称陵台令,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
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
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
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
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
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
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
为氏。
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
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
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
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所以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
品文官一样。
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