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法治基石(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宪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宪法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宪法意识不够强烈。

此外,学生在对宪法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的区别、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等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宪法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宪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探究宪法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分析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差异。

4.讲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增强宪法的权威性。

5.培养宪法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宪法的认识体会。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石》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法治精神,培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良好习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但对宪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宪法有关的问题,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法治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宪法、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2.教学难点:宪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3.案例分析:分析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宪法的力量。

4.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宪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培养学生尊重宪法、遵守法律的意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宪法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宪法有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_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_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九上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逐步树立法治意识。

(二)能力目标:辨别人治与法治(三)知识目标:理解良法善治,知道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法治的含义、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突破措施:(二)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辨别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突破措施:利用中国古代法治材料和当代中国法治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利用(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理论知识宏观,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如知道相关法律法规,但不知道法治的含义、要求,不明白为什么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不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蓝图。

存在着“有了法律制度就是法治”的认识误区。

四、教学过程:(课前ppt:我与爱车的合影)(一)导入新课比一比:比比谁知道的法律法规多。

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生活经验,说出所知道的法律法规【设计意图】比一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进入法治课堂。

同时,学生说出的法律法规为之后的课堂展开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车祸遭遇——引发法治思考师:本学期9月1日,葛某高高兴兴的开着爱车上班,刚出地下车库,就被一辆面包车从侧面撞击。

瞬间心情低落,愤怒无比,连忙报警。

心想:这车祸,我太无辜,面包车从侧面撞击我的车,而我是从地下车库出来,这次车祸应该面包车司机负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

1.困惑无比还原车祸现场:(可制作现场图)问题1:同学们,你们认为交警叔叔应该如何判罚此次交通事故?生:略师:最后,交警判我负主要责任,面包车司机负次要责任。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理论依据课标要求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的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中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与法治”的内容。

而第四课主要集中探讨法治的话题。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明确法治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强调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明确法治是实现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

为第二框探讨法治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在分析教材之后,明确本课时的核心知识点有两方面,共三个问题。

一方面是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这方面有两个核心知识点,一是实行法治的意义,包括对个人的意义和国家的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

另一个是实行法治的要求,包括良法和善治。

第二方面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依宪治国、崇尚法治精神等内容,已经了解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障。

但在课前调查中,我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你认为什么是法治?”“你认为实行法治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法治?”学生的答案暴露出几个问题点。

首先,学生对于法治的概念还有混淆。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仅有30%的学生能够答出法治是依法治理。

其他有54%的学生依然把法治与法制混淆,认为法治就是完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的法律,或是用法律制约人民。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的主要内容有: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法治的核心要素,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本课时内容是对法治的深入探讨,旨在使学生认识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从而自觉遵纪守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治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现实生活中法治实践的具体案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法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法治的核心要素。

2.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自觉遵纪守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的核心要素。

2.法治的重要性。

3.如何推进法治建设。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实践。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治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法治核心要素和重要性。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些成果,如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治观念的普及等,引起学生对法治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法治的核心要素,如法律、法治精神、法治体制等,并通过课件详细解释这些要素的内涵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法治的重要性。

讨论题目可以是:“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框“夯实法治基石”,主要讲述法治的概念、意义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法治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法治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治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法治就是法律法规,缺乏对法治本质的认识。

同时,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不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法治的概念,掌握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治的概念,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

2.教学难点:法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法治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教材、资料,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法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治?为什么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感悟法治脉搏,培养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感悟法治脉搏,培养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感悟法治脉搏,培养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法治是社会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

《夯实法治基石》是一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教材,其中突出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夯实法治基石》,深入了解法治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和感悟,加强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养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为学生提供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和进步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让学生明白法治的意义,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法治,让学生从历史中研究法治,从文化中感受法治,从精神中汲取法治;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法治的具体体现,从中领悟法治的重要性,以及法治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法治的理念和内涵,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法治的实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明白法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比如讨论、演示、活动等,来让学生体会法治的力量,让学生明白法治是一种伦理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情感和思想,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国家的宪法原则,是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让学生懂得如何受法治的约束,坚持正确的法律观念,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实践,严格遵守法律,坚持公正、公平、公正的法治原则,发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法治带来的社会价值,从而让学生掌握法治的重要性,理解法治的精神,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为学生提供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和进步的力量。

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培养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和感悟,加强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养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为学生提供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和进步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发挥法治的作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

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4.1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总议题:探究法治如何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一、教材分析《夯实法治基础》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法治含义、作用、要求,展示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明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据此,本课选用时政热点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的素材探究,近年来,不断有博主的无底线博流量被曝光制裁,展示了我国打击相关不法行为的力度,同时也值得探讨为何还有相关视频上架传播,各方应该如何努力共护网络空间更清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在本课的议学中找寻答案。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法律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法治”这一宏观概念,还是缺乏具象认知。

学生学习这一课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法治”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架构复杂,比较抽象,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涉及法治的相关素材存在一定困难;学生真实生活比较远,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感。

因此,本课需要在拉近学生与“法治”相关内容之间做足功夫,所以本课选择切口较小的网络短视频来设计内容。

三、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了解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历程,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观念: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责任意识:积极做守法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法治,增强道德法治修养。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教学难点:了解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历程,明确国家法治发展道路,建设法治国家五、教学过程导入:无底线博流量播放视频:网红袁某带着摄影师到某市妇幼保健院假装做尿检,将冰红茶倒入向医生索要的尿检杯后,在尿检台与医生交流的过程中,当着医生的面将尿检杯中的液体喝下。

并将全过程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迅速引起了20万余名网民浏览、点赞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夯实法治基石
一、教学模式分析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通过已有认知问题带入,思维交流,观点碰撞,探究形成共识,最后价值认同达到行动自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的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本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入门课。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逐步向学生渗透我国相关法律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懂得法治的含义,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从阅读与老师的讲解中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过程与方法:梳理我国的法治历史发展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从搜集整理的资料中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我国为描绘法治新蓝图的基本做法。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法治歌曲的音频资料或法治案例的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疑问和困惑做好记录。

查阅有关依法治国或违法乱纪的事例,课上共同分享探讨。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法治歌》
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会唱的可以跟随歌唱。

感受法治歌的魅力与威严。

【设计意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游戏讲规则,天地讲方圆国家建设需要法治这份强大力量。

●讲授新课
(一)选择法治道路
带领同学观看书中44页运用你的经验以及课件中图片,并提问书中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内容。

对问题分别进行回答。

公职人员有警察、公务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员、法官、检察官等等。

教师:强调总结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的保证是法治。

【设计意图】通过书中图片与课件图片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有关于我国公职人员职业名称,以第二问引出即将讲授的第一个知识点,图片加深导入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

教师:PPT呈现第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实行法治?(法治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的同时,将重点字句标出,便于学生识记。

并将法治的含义带领同学落实到书中。

学生:紧跟教师,明确法治含义以及法制作用这一知识点。

教师:设问学生,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法治,也了解到了法治的作用。

所谓“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那么,现代国家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明确法治要求是实行良法之治以及善治。

教师:PPT总结并拓展有关良法之治和实行善治的知识。

【设计意图】直问直答并补充总结,使学生快速直接明确知识点。

教师:PPT出示相关法律条款,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与自己相关的法律有多少。

学生:将书中相关链接部分与课件相结合,结合法律规定,思考法治与自己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法律与自己息息相关。

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开展小小总结会。

对法治和人治的含义、特点以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将错误改正,正确表扬。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PPT利用时间段的形式,展示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使学生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道路。

引领学生阅读相关链接部分,并提问,从两位领导人的话语中你获取什么信息?引出知识点,为什么要走法治道路?
学生:认真阅读两位领导人的话语,并将知识点落实。

【设计意图】以材料带入知识点,便于理解记忆。

(二)描绘法治蓝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48页相关链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绘制法治蓝图的历程。

学生:仔细阅读,标注重点。

教师:ppt出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设计意图】使学生清楚认识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材料展示:PPT展示一段材料,设问学生,读出哪些信息。

学生:关于材料内容,各抒己见。

师生总结:建设法治中国的方法,并出示ppt总结内容。

七、课堂小结
教师:请两位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分别进行课堂小结,加以指导与点评。

学生:自主完成总结。

展示习题,进行课上练习。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课堂小结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完成,及时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就掌握学生信息,同时以学生总结为主的课堂小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

八、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依法治国给我们带来变化的例子。

九、板书设计
框架式板书。

十、教学反思
(1)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出现了几次口误。

这是不应该的.
十一、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

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

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多听、多学、多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