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种创作模式
阿嘉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

阿嘉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阿嘉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被人们誉为“侦探女王”。
她的作品都遵循逻各斯中心理论,以弘扬理性主义及二元对立中的优势项为己任;不仅如此,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抛却了侦探小说中常有的阴暗恐怖氛围,以及暴力血腥的场景,用细腻的情感赋予了作品理性、洁净的光芒,并以清晰的线性叙事结构完美地诠释了传统侦探文学惩恶扬善的主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其名篇《阳光下的罪恶》,充分展示其作品的魅力。
标签:逻各斯中心理论;熵;二元对立1.引言作为文学题材的一种,侦探小说可上溯到1841年,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
随后威尔基·克林斯,阿瑟·柯南·道尔,阿嘉莎·克里斯蒂,雷蒙德·钱德勒等作家前赴后继,推陈出新,终于在二十世纪20年代迎来了传统侦探文学的“黄金时代”。
传统侦探小说以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的结局,展示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众多的侦探小说家中,英国小说家阿嘉莎·克里斯蒂脱颖而出。
她的作品多达八十多部。
尤其是以赫邱里·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为主人公的作品不仅脍炙人口,更是为她赢得了“侦探女王”的殊荣。
不仅如此,传统侦探小说中的元素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
本文将通过分析《阳光下的罪恶》,充分展示二元对立原则以及线性叙事结构在传统侦探小说中的应用,从而完美地体现其魅力。
2.傳统侦探小说中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在逻各斯中心理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里达认为二元对立构成了一种默许的等级,处于二元对立中的首项总是扮演特权与优秀的角色,而末项仅仅是它的派生物与卑劣项”(摘引自艾布拉姆58),例如:男与女,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都是常见的二元对立关系。
传统侦探小说往往弘扬的是这些二元对立项的正面,如美、正义、忠诚,其它诸如自由、民主、独立、秩序也都成为二元对立中的正义项,并以此贯穿整部侦探作品的主题。
打破规则尧增加悬念——浅谈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的创作手法

打破规则、增加悬念———浅谈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的创作手法白德铭(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本文旨在比较常规推理小说的创作规则与《无人生还》的创作思路,探索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悬疑推理小说;创作规则【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03-01对比其他流派的作家,悬疑推理小说作家更倾向于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写作。
这是因为此类作品的读者期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特殊的体验感受:他们更想能赢得这场智力大挑战,抢在侦探之前解开谜题,破解悬案,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满意足,得意洋洋。
当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打破常规,设下无法破解的谜题,读者难免会心生挫败感。
但是书迷大可不必沮丧懊恼,就连苏格兰场的警官抓破头也破不了这个案子,若不是渔夫捞起那个漂流瓶,真相很难大白于天下。
对于悬疑小说创作,情节决定一切。
当读者在阅读一部侦探小说的时候,往往把这个过程视作一场游戏,读者是否能够快速入戏,情节设置是关键。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看似合情合理,带动情节不断发展推进,如果情节受到拖泥带水的背景故事拖累,读者很容易选择放弃。
谈到角色,侦探通常需要在开始的章节中现身;如果作为主角的真凶出场的时间太晚,那么他/她与罪案的联系会非常牵强,读者很难信服,甚至认为被作者欺骗。
案件的交代作者往往会在前三章完成,因为案件本身以及接下来环环紧扣的问题是抓住读者的不二法宝。
并且案件必须足够暴力,最好是凶杀,否则读者容易感到被轻视,内心破案的欲望也会大大减弱。
当然为暴力而暴力是不可取的,凶案的发生和破解必须具有可信度,牵强的解释只会带来失望的反应。
这样一来神探们要想大显神通,没有理性科学的办案手法是行不通的。
波洛和马普尔小姐都不是浪得虚名的小人物,他们能活跃在众多克里斯蒂的作品当中并且受到广大读者及评论家的喜爱,正是因为他们在破解的每个谜题的时候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判断。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引言《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经典推理小说。
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令人难以预测的结局而闻名,至今仍被视为侦探小说领域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读者和后续作品的影响。
1. 小说概述《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一个围绕在1930年代初期发生在欧洲旅途中的一起神秘谋杀案件。
主人公赫尔古勒·波洛(Hercule Poirot)是一个睿智且聪明过人的侦探,在这次旅行中不得不解开一个复杂的推理谜团。
故事描述了一列火车上发生了一宗离奇命案,而每个乘客都成为了嫌疑犯。
通过波洛的调查和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2. 反映社会背景作为一部揭示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矛盾冲突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固有阶级制度的不满。
小说中遵循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一贯的手法,将各式各样的人物、职业和国籍混合在一起,展现出社会多元性,并以此剖析暴露出的人性弱点和虚伪。
3. 引领侦探小说发展《东方快车谋杀案》对侦探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引入了“封闭密室”谋杀案这一经典情节设定,在隔离的环境中创造了紧张且令人着迷的推理氛围。
此外,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在逻辑推理与情感体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4. 对后续作品的影响《东方快车谋杀案》成为了悬疑类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它激发了无数作家对推理小说创作的热情,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标杆。
同时,该书的改编电影和剧院版本也深受观众喜爱,进一步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
结论《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和出色的剧情安排,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具代表性和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侦探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精彩细致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推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真相往往并不如表面所见,并促使我们思考社会、人性和正义等重要议题。
《无人生还》中的推理与悬疑

《无人生还》中的推理与悬疑简介《无人生还》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推理小说,也是她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一个荒岛上的豪华屋邸为背景,描绘了十个陌生人被困在其中并相继遇害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的推理和悬疑元素,展示克里斯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角色塑造能力。
推理手法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运用了多种推理手法,引导读者解开谜团。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手法:1.红色线索:作者巧妙地通过描写场景、对话和行为细节等方式,隐藏了关键线索,读者需要仔细寻找并联想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反转:故事发展过程中,克里斯蒂巧妙地设计了多次反转情节,在读者看似明朗的情况下突然改变方向,使得真相更加难以预测。
3.心理分析:作者深入描写了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读者可以通过对犯罪动机和人物心理状态的分析来推断凶手的真实身份。
悬疑元素《无人生还》作为一部悬疑小说,充满了扣人心弦和引人入胜的情节。
以下是其中几个引人注目的悬疑元素:1.封闭空间:豪华屋邸成为了罪案发生地,所有嫌疑人被困在其中。
这种封闭空间增加了紧张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压抑和隔离。
2.十个陌生人:小说中出现十个各具特点的陌生人,每一个都有可能是嫌疑人。
这些角色之间的相互怀疑和互动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3.暗示与误导:克里斯蒂通过暗示和误导性描述,让读者对每一个角色都产生怀疑。
她巧妙地设立多个红线索和假线索,带领读者思考解谜。
结论《无人生还》以其推理手法和悬疑元素成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者灵活运用各种推理手法,巧妙布局了令人捉摸不透的悬疑故事。
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了推理游戏的乐趣和紧张刺激感。
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推理小说的里程碑。
注:本文内容纯属虚构,与现实情况无关。
所有信息来源于个人创作和想象,并非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马普尔小姐——阿加莎·克里斯蒂矛盾女性主义观的体现

马普尔小姐——阿加莎·克里斯蒂矛盾女性主义观的体现1. 引言1.1 马普尔小姐的描写阿加莎·克里斯蒂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
而她创造的马普尔小姐,则是以其独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性著称于世。
马普尔小姐是一个风度翩翩、头脑灵活的女性形象,她善于观察和分析,处理各种谜团和案件。
与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男性侦探不同,马普尔小姐不仅具备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还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品质。
她独居在一个小城镇的小屋里,独立生活并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
这种独立性在当时社会尤为难得,体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女性的尊重和赞扬。
马普尔小姐的描写并非一味强调她的冷静和理性,她也有着感情丰富、温柔体贴的一面。
她与周围的人建立起复杂而深厚的情感联系,对待朋友和家人都表现出关怀和体贴。
这种感情的表达与她强大的分析能力形成鲜明对比,使她更加立体和丰满。
马普尔小姐是一个矛盾而完整的女性形象,她的独立性和聪明才智与感情和柔软一面相互交织,展现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矛盾女性主义观的精髓。
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们将深入分析马普尔小姐这一复杂形象,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对比分析。
1.2 阿加莎·克里斯蒂矛盾女性主义观概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展现了矛盾女性主义的观点,她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常常是多维度的,既有独立自主和聪明才智,又有感情细腻和柔软一面。
克里斯蒂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复杂的矛盾性格,既有坚强和果断的一面,又有脆弱和温柔的一面。
她通过马普尔小姐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索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呈现出了对女性命运和权利的深刻关注。
克里斯蒂的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常常是多层次的,她们在面对挑战和危机时展现出的才智和勇气令人钦佩,同时也展现出了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望和依恋。
通过对马普尔小姐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克里斯蒂对女性形象的思考是丰富多彩的,她展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矛盾女性主义观的立场。
无人生还读书分享

道德的探讨
道德困境
小说中的人物面临艰难的道德抉择,这些抉 择引发了对道德标准的思考和争议。
道德责任
故事强调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下应承担的道德 责任,以及逃避责任可能带来的后果。
道德与法律
小说通过角色对法律和道德界限的跨越与反 思,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社会现象的探讨
社会阶层
小说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不同阶层的人物在故事中的命运和选
作品背景
时间
作品背景设定在二战后的英国。
地点
故事发生在一个孤岛上,与世隔绝,只有十个客人。
主题
探讨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沦丧。
作品概述
01
故事简介
十个互不相识的人,应邀到孤岛 上的豪宅里,却一个接一个地神 秘死亡。
02
03
悬念
结局
每个死者临死前都说了一句预言, 似乎与童谣有关,但真相究竟如 何?
最后一名死者在临死前揭示了真 凶的身份,但真凶的动机却令人 震惊。
第八个死者
在地下室被发现,死因是被人用枪打死
结局解析
• 最后一个人幸存下来,并揭示了真相:这八个人都是被同一个凶手所杀,而这个凶手正是那个陌生的人。原来, 这个陌生人在来到岛上之前就已经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决定策划这起谋杀案,以 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布局和线索,他将这八个人一一杀害,并伪装成自杀或意 外死亡的假象。最终,这个陌生人被警方逮捕并判处死刑。
无人生还读书分享
目 录
• 简介 • 故事情节 • 主题探讨 • 人物塑造 • 写作风格与技巧 • 影响与评价
01
简介
作者介绍
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无人生还》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于1939年出版的侦探小说,也是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富裕的美国寡妇姑娘,她邀请了几个人一起度过一个周末,在降雨中被困在一座私人岛上,然后这些人陆续死去。
小说中克里斯蒂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无人生还》中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推理小说。
克里斯蒂巧妙地使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叫纸牌屋(庄园名)的富裕美国姑娘,她亲眼目睹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她的叙述中,不仅描述了每个角色的举动、言辞和心理活动,还对其他角色的说话和动作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而在每个角色死去之后,故事会切换到另一个人的视角来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克里斯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观察,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每个角色的动机,增加了推理的难度和悬念。
克里斯蒂运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
小说最开始是关于主人公姑娘邀请客人并他们一起被困在岛上的描述,然后是依次揭示每个角色的背景故事和死亡情节。
而小说的结局部分,克里斯蒂利用了回顾过去的方式,通过一个角色的独白来逐一点出每个角色的死因与真相。
这种倒叙的叙事结构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的也给予读者更多的空间来猜测和推理真相,让故事变得更加扣人心弦。
克里斯蒂运用了信息屏蔽的技巧。
在小说中,克里斯蒂故意隐瞒了一些关键的信息,通过这种手法来误导读者的推理,使得读者难以轻易猜透真相。
在《无人生还》中,克里斯蒂刻意遗漏了凶手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同时还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便让读者产生错觉。
这种信息屏蔽的技巧巧妙地在小说中营造了悬疑的氛围,也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可推理性。
克里斯蒂通过人物描写和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的举止言辞和相互间的互动也为故事增添了趣味和推理的线索。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无人生还》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推理小说之一,通过对叙事技巧的研究,不难发现其独特之处。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使用了多种叙事技巧,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例子,从多个角度对《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运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手法。
这一手法可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小岛上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谋杀事件,每位登岛的人物都可能是嫌疑人,因此阿加莎•克里斯蒂让不同的人物对事件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交叉叙述,读者可以跟随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推测事件的发生和真相,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性。
阿加莎•克里斯蒂善于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在《无人生还》中,她通过描写小岛上的环境和气氛,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
在小岛上突然断电后,所有人都处在黑暗中,这样的描写增加了整个故事的紧张感。
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也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加深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转的叙事手法。
她通过设置多重谜团和伏笔,将读者引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然后再通过巧妙的反转,让读者对事件的真相大吃一惊。
在小岛上的女管家明显地有着无法解释的行踪,而当真相揭露时,读者也随之豁然开朗。
这种反转的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也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推理才华。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还善于通过叙述顺序的变化来增加故事的层次感。
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通过交错叙述的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的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时间节点了解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种创作模式
【摘要】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被誉为侦探推理小说女王。
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侦探小说并在前人基础上又创新设计出了多种模式,对后世侦探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很多侦探小说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模式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如果说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克里斯蒂则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
最为可贵的是她的侦探小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新设计出了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在后来不断地被其他推理小说作家所借鉴和模仿,从而推动了世界侦探小说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她的几部创作模式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作品。
一、暴风雪山庄模式
代表作:《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中八位互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一座孤岛上,用晚餐的时候,餐厅的留声机里一个神秘的声音忽然响起并指控他们八人及管家夫妇二人都曾犯有谋杀罪,却都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如今他们将要按照一首童谣所描述的方式一一被处死。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泥人,从第一天开始,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泥人就会少掉一个。
最终十个人全部惨死在了这座孤岛上。
这部构思奇特的侦探小说,是“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开山之作。
所谓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是指互相认识或不认识的一群人,聚集于一座建筑物之内。
接着由于各种原因,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与外界隔绝,非但个人无法进出,甚至也无法与其他人取得任何联系。
然后,在这期间发生事件(多是连续杀人事件),而凶手就在众人之中,侦探就多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在警察无法介入的情形下,进行有限度的搜查、推理和破案。
这类故事通常情节紧凑、气氛紧张,往往营造出一种使人透不过气的氛围,所以倍受推理爱好者的推崇和青睐。
虽然后世有很多推理小说以及影视作品都反复地模仿这一模式,但《无人生还》无疑是这一模式的巅峰之作,至今无法被逾越,这也正是其被认为是史上成就最高的推理小说之一的原因。
二、合作谋杀
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
发表于193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克里斯蒂在中国最为家喻户晓作品之一。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比利时的大侦探波洛乘上了一列东方快车。
一个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夜晚过后,一名美国乘客被刺死在包厢中。
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对同车人士的讯问,成功地揭开了一桩12人合作杀人的“复仇”奇案。
谋杀发生在一列由于大雪被迫停在不可预知的地点的封闭的火车中,而且与外界失去联系,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在“密室杀人”这一古典推理小说手法基础上的一种演变。
但这部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克里斯蒂开创了“合作谋杀”的这一新的犯罪模式。
在侦探小
说里,一般都是一到两个嫌疑人是真正的凶手,这一模式在侦探小说里已经被创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但是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车子上的乘客却一个接一个地被发现都和被杀的美国乘客多年前所制造的阿姆斯特朗绑架案有关,克里斯蒂把这些人物巧妙地安排了在一起,并且让他们在这次共同谋杀中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可以说这部小说构思的精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无与伦比的。
三、叙述性诡计
代表作:《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主要讲述了金斯艾博特村的乡绅罗杰·艾克罗伊德被人刺死在家中后,家中的所有人都被怀疑有作案动机,大侦探波洛应邀参与了破案,并且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指出了真正的凶手。
这部克里斯蒂的成名作开创了推理小说的新的类型——叙述性诡计。
所谓叙述性诡计,是指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
这部小说里克里斯蒂正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即用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来达到这一效果,使读者先入为主,进入“我”的角色,从而刻意诱导读者向假象的方向靠拢。
这样一般的读者都会轻易的相信“我”所描述的事实,并且都会假定这个“我”不会是凶手。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猜测着其他嫌疑人中到底谁是凶手,而随着其他除了“我”之外的人物的嫌疑一一被排除,读者这时变得更加的迷惑不解,这时候小说的结尾却意外的揭示凶手正是这个叙述者“我”。
此时的读者感到恍然大悟,随之为小说的精妙设计而击节叫绝。
曾经有评论认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不是站在任何巨人肩膀上,而是自创了无数经典模式。
以上的这三种模式是那些经典模式当中最为世人所称道和推崇的,并且成为了后世侦探小说创作的模板,为侦探小说这一通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都文娟.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 王兰. 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及特殊魅力[J].理论观察.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