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异同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中“孔家”和“孟家”是两个主要的流派。
虽然他们都从“仁”和“礼”方面来研究和传承儒家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两者有很多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关于“仁”的内涵1. 义利之争孔子提出的“仁”涵盖着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爱人、敬上、诚信、孝悌、辅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对“仁”的解释,孔子本人也曾经出现过矛盾的情况,例如,他曾经以利益为重,主张个人需要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之后才考虑到义。
而一些弟子则认为,“仁者先心诚而后行,利之后也”。
相比之下,孟子侧重强调“仁者先义之,后利之”,反对以利为先,倡导以义为先的原则。
2. 至诚之道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尚“诚”这一核心价值,但他提出了“至诚唯美”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最高境界是在事物中追求至诚,即在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中坚持真、实、诚,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礼”的观念,他们认为“礼”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合理行为规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不过,两者在具体内涵上仍然存在不同。
1. 礼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礼”是通过一系列仪式、规矩和仪态来达到防止混乱和维持秩序的目的。
而孟子则进一步强调,“礼”是一种超越了单纯仪式的人类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标准。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遵守社会的“礼”,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从而实现各类人群之间的互惠互利。
2. 礼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比较倾向于用“礼”这种形式化的外在习惯来解决问题,他认为“礼”是既包含感性又包含形式理性的。
而孟子则认为“礼”不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化行为,更是透过具体行为方式而体现的非常深刻的人际关系。
三、关于政治形态孔子和孟子在政治形态上也有不同的理念。
1. 政治观念孔子认为,政治是统治者的责任,核心应当是君主制度。
他强调依据等级、礼仪和尊重纲常来组织社会的秩序,他也支持君王有绝对的管理责任,以确保社会稳定。
孔孟思想的异同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容已经大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的不同点人性问题孔子主“仁〞为根本,而孟子主“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其对当代的借鉴作用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
治道即治理之道,为政之道。
在治道观上,孔子主施行德政;孟子主施行仁政。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一)、相同点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
《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
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是每个人, 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 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 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 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不违背规, 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并不认为违背规是可耻的,“道之以德” , 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 在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功能, 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 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一旦有机会, 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
“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无论力之大小强弱, 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 遵循社会伦理规。
孔孟一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能靠外在强制, 只有在人们心道德意识的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可靠的, 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被誉为“千古圣贤”,孟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共性,在某些方面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人性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人们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可以润泽天下,安定社会。
孔子强调人性善的本质,这为今后的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则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人就会落入道德败坏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善良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引导,其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然而然的形成善举的品质。
二、关于仁义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素质,包括仁爱、诚信、忠诚、恭敬、虔诚等美德,是一种道德准则,是社会稳定和治理的重要方面。
他提出“仁者爱人”,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儒家义理道德体系的形成作出巨大的贡献。
而孟子认为,仁义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必须是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实施,如果仁义成为释放人性的工具,就是一种错误。
他认为,仁义必须具有立法和执行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法制化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三、关于政治孔子倡导贵族统治和儒家的“君子治国”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依据礼、义等原则来治理国家,就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而孟子认为,“天命”是君王成为王的基础,君王应当依据民心来行事,要根据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制定政策,并且需要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的权利,并且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家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提高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要让孩子们先有“学而时习之”,然后可以遵循“敬事明理、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而孟子则谈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一定要作出改进。
他认为,教育机会应该向每个孩子开放,并且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样孩子们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总之,孔子与孟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增添了一份让人向往的生机和活力。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拟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开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正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局部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局部那么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局部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那么“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一样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开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差异
• 孔子时代:春秋五霸
• 孟子时代:战国争雄
孔孟之异
• 胆汁质——这种气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因而在行为上
• 多血质——这种人突出的特点是热忱和有显着的工作效能。他们对自己
表现出不均衡性。这种人脾气暴躁,好挑衅,态度直率,活动精力旺盛。他 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这种人就往往 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下来。
孔孟异同
•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 人也。”(《离娄》下) • “伯夷 ,圣之清者也;伊尹 ,圣之任者也 ;柳下 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 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下》 • 孟子又谓:“自有生民以来 , 未有孔子也。 《公孙丑礼容。
•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 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 “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 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 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 “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 “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 见之。” •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 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 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 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 妇无礼也。” •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二、面对混乱的世界开出的药方
•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 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 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 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 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 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 语· 雍也》)
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保持相当的时间。这种人有很高的灵活性,容 易适应变化了的生活条件,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他们精神 愉快,朝气蓬勃,但是一旦事业不顺利,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其热情就 会大减。情绪容易波动。这种人大都机智敏锐,能较快地把握新事物,在从 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时,成绩卓着。
• 孔子是敬畏诸侯大夫的。孔子说:“君子 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 •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 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 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 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 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 何?” • 宣王说:“抛弃他!”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易中天评
• 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 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 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 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 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 洗凡马空。
种人能够较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勃发,能严格地遵守既定的生活规律和工 作制度。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其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 粘液质——这种人安静、均衡,始终是平稳的、坚定的和顽强的人。这
• 抑郁质——这种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兴许易感性,因而最容易受
到挫折。他们比较孤僻,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在面临危险情势时会感到极 度的恐惧。
•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孟子· 尽心上》)
三、坚持不懈
•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 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 7.1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 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 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 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