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资料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被称为儒家思想。

它由孔子
(孔夫子)和孟子(孟轲)创立,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孔孟思想主张“仁爱”、“礼义”、“容让”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至今产生了深远
影响。

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提倡仁
爱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孝敬长辈,亲近朋友、待人有礼,在和谐共处中实现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来化解人际矛盾,实现
和谐共处。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善良本性,追求道德完
善与高尚品质。

他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统治者应当用仁义来
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伦理和
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传统的经典,在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孔孟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一直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塑造中国人道德品质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力量。

结语
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追求道德的完美与高尚。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愿我们能从孔孟思想中汲取智慧,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有关书法、
绘画、造型艺术、建筑学等多重文化元素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建筑学领域,孔孟教义对建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历史文化及建筑中融入了孔子及墨子的思想。

孔子和墨子在道家理念的基础上,主张循守规则及“不燕巢致谡”的建筑思想,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更看重的是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与环境融合的态度。

“五行十二建筑”理论就是以中坚观点运用建筑表示材料的方式来设计,通过形式及空间布局彰显五行之道,强调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追求内在空间诗意及丰富层次,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此外,孔孟之道也倡导节俭原则,采用简洁朴素的方式建筑,传统意义上也蕴
含着节约原则,追求建筑的简约性及功能性,简介而不失高雅华丽,不刻意把外在的五花八门的材料施加在建筑上,崇尚自然,以当代设计手法贴近传统,融合新旧,以“廊”“楼”“园”院”等元素,构筑出一个层次分明而美观耐看的空间体系。

总之,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学在古典精神及美学追求的融合下,
留存了众多古典优秀的建筑杰作,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当今的建筑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定式,不断指引着建筑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实现其融合美学的可能性。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孟主要思想选译

孔孟主要思想选译

3.君子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 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 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 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 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
文化经典阅读 孔孟的主要思想 附录内容选译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关于做人的思想 2.做人要重视“仁德”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知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 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译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 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 译文: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 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 “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
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卫灵公》)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 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 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 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 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 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 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 行得通。”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1。

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4)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2:孟子的主要思想:(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孟子的主要思想。
• • •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 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 (2)“仁政”思想: •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 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 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 “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 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 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 和提高。
• (3)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 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 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二、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 1.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共同点。 • 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他们 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 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 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行教化去愚昧等诸多 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 继承 • 孔子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 承与发展。 •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 孔子思想的超越。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 人格问题 •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王权和上下尊卑的等级次 序,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 要“温、良、恭、俭、让”。 •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对独 立精神品格的坚守,不能畏首畏尾,唯命是从。
一、孔孟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 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 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 修养的最高标准。
•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 名”。 •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 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 民,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 认为上起天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 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人伦观。
• 对待学问 • 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人”,即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而 不是为了炫耀于人。 • 孟子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做学问是为了达到兼善天下的目的。
• 道德境界 • 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 其次是“君子”。而达到理想境界离不开对“仁” 的追求:①欲仁得仁,②善学知仁,③克己为仁, ④内省思仁,⑤力行近仁,⑥磨炼成仁。 • 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 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 愿意去追求,去实践。实践方式包括:①存心保 善,②寡欲养心,③反求诸已,④尽心知性,⑤ 动心忍性,⑥以义求仁。
• 品德培养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成就仁德。 • 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 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 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
• 君臣关系 •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伦常等级次序,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君 主和臣子都要各守本分。 • 孟子则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 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 易位”。
• 仁义礼智 •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强调“义” 的作用。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 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认为“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仁”以爱人为核心, “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 体规定。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 四种品德的发端,就是说每个人天性中即具备这 四种品德,只是君子能保持它们而不丧失,“万 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 (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 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 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 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 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 在优先地位。
• (4)孔子的教育观—— • ①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 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 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 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 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 ③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 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④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 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 射、御”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可谓 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