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中医知识讲解
糖尿病中医药知识健康讲座课件

新型治疗技术前沿动态关注
新型中药制剂研发
关注新型中药制剂在糖尿病治疗 中的研究进展,如纳米中药、微
乳制剂等。
针灸治疗技术创新
关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技术创新, 如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方
法的应用。
综合治疗方案优化
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 化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生活质量。
政策法规对行业发展影响剖析
证候表现
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选用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咽干口燥、多饮多尿等。
气虚和阴虚同时存在, 多因久病耗气伤阴所致。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等,常用药物包括黄芪、
党参、山药等。
阴阳两虚型平衡调整策略
01
02
03
04
证候表现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多饮多尿等。
病因病机
阴虚及阳,导致阴阳两虚,多 因病情迁延日久所致。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包括保持合理体重、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此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重要性
预防糖尿病对于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也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避免病情恶化。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糖尿病中医理论
阐述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 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等方面。
中药治疗方法
介绍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 则、常用药物及方剂,以 及其在改善症状、控制血 糖等方面的作用。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
介绍针灸、拔罐、推拿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 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知识科普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知识科普糖尿病是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病,也是临床多发疾病。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病症又分为I型、II型两种。
关于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多方面有关。
我国对糖尿病的认识较早,具体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
本次特从中医药治疗角度探究,具体阐述辩证施治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一、关于糖尿病历史记载《内经》中将糖尿病称“消渴”、“消瘅”。
《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类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肉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由于古代研究条件受限,从现代医学视角分析,糖尿病和消渴病间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例如甲亢病、尿崩症也有消渴相关症状,但其血糖、尿糖正常。
如图1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者对于糖尿病的初步认识:图1二、关于糖尿病中医药的辩证施治(一)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又被称作气阴两伤,患者多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表现,也有患者食欲不振,舌质黯淡,脉象沉细。
此证型多出现在II型糖尿病患者中,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
可选择生黄芪、生地(若患者大便溏稀则改为熟地)、太子参、黄精、天花粉、石斛、玄参、葛根、丹参等药材。
生黄芪有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水肿、补气升阳之效,对于阳气不足、气虚的改善效果显著。
太子参可补益脾肺,养阴生津,增强免疫功能。
黄精补中益气、能补益脾肾之阴。
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有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血糖、增加免疫、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而生地、天花粉、玄参等能生津止渴,综合运用后对内热消渴效果都不错。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表现适当增减。
例如有多汗症状,可增加适量的麦冬、五味子;若有皮肤瘙痒之症,可加入地肤子、白蒺藜等药物;若患者常失眠,可加入适量酸枣仁、柏子仁等。
(二)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又称之阴虚火炎、虚火、阴火,指阴液亏虚、虚火旺盛,常见症状有口燥咽干、失眠、盗汗遗精、有饥饿感等。
糖尿病与中医ppt课件

• 少数消渴病患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 。迅速导致阴津极度损耗,阴不敛阳 ,虚阳浮越而出现面赤烦躁,头痛呕 吐,皮肤干燥,目眶下陷,唇舌干红 ,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若不 及时抢救,则真阴耗竭,阴绝阳亡, 昏迷死亡。
消渴病的论治
辩证分型论治
• 一 辨证要点 • 二 治疗原则 • 三 证治分类
• 若心肾阳衰,阳不化阴,水湿浊邪 上凌心肺则出现胸闷心悸,水肿喘 促,不能平卧,甚则突然出现心阳 欲脱,气息倚息,大汗淋漓,四肢 厥逆,脉微欲绝等危侯。
• 若肝肾阴竭,五脏之气衰微,虚阳外 脱,则出现猝然昏仆,神志昏迷,目 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 自遗等阴阳离决之象。临床资料表明 消渴病晚期大多因并发消渴病心病、 消渴病脑病、消渴病肾病而死亡。
孕育萌生期
• 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首见于《黄帝 内经》, 《素问》称之为“消渴” 、“肺消”、“鬲消”、“热中”、 “消中”。 • 消渴的临床症状,《素问· 气厥论》“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 消渴的病因,《灵枢· 五变篇》“闻百 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 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五脏 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这里论述 了先天不足、五脏亏虚,外感六淫之 邪均可引发糖尿病的成因。
•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消渴 的论述中,分叙论、脉证、治法三节 ,发明病机“精血走耗,津液枯乏” ,把握主症“引饮既多,小便必利, 寝衰微,肌肉脱剥”。脉证提絜消渴 纲领:“消渴有三:消渴、消中、消 肾。”
流派争鸣期
• 刘完素承前启后,写成有关糖尿病 的专著《三消论》总结消渴的种种 病因和症状表现,把握消渴的症结 所在——燥热亡津,并制定黄芪汤 、麦门冬饮子以为治。 • 张从正继承刘完素“燥热烁津”的 观点,发明心相之火,燔灼脏腑津 液的理论,提出“三消之说当从火 断”。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它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
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
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1)肾阴亏虚证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三、针灸治疗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学对于糖尿病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以及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
下面将对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与脾胃功能减退有关。
脾胃是人体营养摄取的重要器官,若脾胃功能不佳,则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导致体内营养代谢紊乱。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就是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是糖尿病的内源性病因之一。
肝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若肝肾功能减弱,则会影响体内液态代谢,使得体内的血糖无法得到良好的调控。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会采用一些补益肝肾的中药,以调理肝肾功能。
中医认为,气血虚弱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血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若气血虚弱,则会导致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受损,出现各种代谢障碍。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会注重调理气血,增强气血的供应。
中医认为湿热瘀阻是糖尿病的外源性病因之一。
湿热瘀阻是指人体内湿气过重、热气偏盛,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影响糖代谢。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会采用一些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以改善湿热瘀阻的病理状况。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调理饮食以及运动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方法之一,中医会根据病人的体质、病程以及症状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以达到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糖代谢紊乱的状况。
调理饮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控制进食量和进食时间,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调理糖尿病的作用。
运动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对于改善糖代谢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诊治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疗效。
中医强调从整体的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糖尿病,注重调整脏腑的功能,改善体内的湿热瘀阻,提升气血功能,达到糖尿病的疗效。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腺功能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
在中医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坐少动等因素有关。
中医提出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所致。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以调整脾胃为主,促进阳气的生成,防止阳气的流失,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消渴,大便干燥,口干、多尿、疲乏无力,脉细弱等,根据不同的证候,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
1.调整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节是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吃糖分高和脂肪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粮食等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适当控制餐后食量和时间。
建议避免采用油炸、炙烤等高脂、高糖类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中药进行调节,可采用单味药或复方药。
具体应用的中药有黄芪、山楂、枸杞、覆盆子等,其中黄芪、枸杞等具有益气补阳的作用,山楂、覆盆子、苦瓜等具有清热解渴、健脾利尿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血糖。
3.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身体机能,改善血糖代谢,缓解症状。
常选取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不适,若合理饮食,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建议注意饮食摄入的均衡,适当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保持适量的运动。
2.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绪波动,通常导致体内气血失调,影响脏腑功能,久而久之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
因此,建议平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使血糖回归正常水平,减轻生活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缓糖尿病的发病进程。
建议患者逐步增加运动量,切不可剧烈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总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完全不同于西医,中医重视调理体质,贵在治本,旨在保持健康,以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保健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保健知识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防治糖尿病的保健知识: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节,建议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
2.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抑郁,可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进行情志调节。
3. 适当运动:中医提倡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运动可以帮助调节血糖,增强体质。
4. 中药调理:中医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运用中药进行调理。
一些中药如黄芪、山药、葛根等被认为具有降糖、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
5. 艾灸和按摩:艾灸和按摩特定的穴位被认为可以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防治糖尿病应在正规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尝试中药或治疗方法。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积极配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如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2024版糖尿病中医药知识健康讲座课件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胰俞等。
02
拔罐疗法
通过在特定部位拔罐,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刺激人体自我修复机制,
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常用部位包括背部膀胱经、腹部任脉等。
03
饮食疗法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
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 免疫等多个方面。其中,胰岛素抵 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 的主要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无力 等,可伴有视网膜病变、下肢溃疡、 蛋白尿、心悸等症状。
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和临床表现,糖尿病可 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 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了解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如出汗、颤抖、头 晕等。
急救措施
立即补充含糖食物或饮料,如葡萄糖片、果 汁等,并通知医生。
预防低血糖
遵循饮食计划,避免过度运动,随身携带含 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与医生沟通
定期与医生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及时调整 用药和生活方式。
THANKS
感谢观看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散步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慢跑或快走
适合病情较轻、体质较好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 游泳: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对关节无负担,有助于全 身锻炼。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包括 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险。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影响内分泌系 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
从而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臻善期
明清时期,在糖尿病的领域,病因病 机得到了发展,治法得以更加完善。
这一时期,对肾虚的研究成为当时的 突出特点,如张景岳认为消渴多肾元 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 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 气。
周慎斋《慎斋遗书》认为,糖尿病的 治疗,重点在脾:“盖多食不饱,饮 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 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孙氏非常强调消渴病的饮食治疗“其所 惧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 面。”由此可见,孙氏在消渴病的治疗 中将饮食治疗法置于重要地位,为后世 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开创了先河。
隋唐时期,已十分重视消渴患者的运动 情况,《诸病源候论》“先行一百二十 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王焘《外台 秘要》“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
糖尿病与中医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孕育萌生期 隋唐时期——发生完善期 两宋时期——鼎盛向荣期 金元时期——流派争鸣期 明清时期——大成臻善期 近代、现代时期——中西医学汇通期
孕育萌生期
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首见于《黄帝 内经》, 《素问》称之为“消渴”、 “肺消”、“鬲消”、“热中”、 “消中”。
《黄帝内经》确立了消渴病的病名, 论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 及预后,为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奠 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 利淋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 气丸主之”,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发生完善期
隋唐医家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 确立了糖尿病的定义:“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 也。”开创了中医学对糖尿病认识的 新纪元。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 之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 于
中焦而及于上下”。他对糖尿病的见
解,着重于脾土的运化,治以益气升 陷,培补脾肾,所制玉液汤(黄芪、 葛根、山药、知母、天花粉、鸡内金、 五味子)颇为后人所注目。
施今墨先生认为糖尿病因于“火炎于上, 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故习 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等 药,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热。 最常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认为 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玄参 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既可降低 血糖,又可减除尿糖。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根据临床 证候,把消渴病归纳为八种证候。巢 氏还首次详尽地阐述了消渴病并发痈 疽的病因病机“其渴利虽瘥,热犹未 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 相搏,所以发疮”。这一认识及临床 症状与现代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是一 致的。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消渴病的 治疗上创立了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等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他所创立的玉泉丸、玉壶丸、 黄连丸等方一直应用至今。《千金 方》中黄连、生地黄使用率已很高, 反映了孙氏对消渴病的认识上已突 破了唐以前的经典中多从肾虚立论 重视肾气丸的思路。
张从正继承刘完素“燥热烁津”的 观点,发明心相之火,燔灼脏腑津 液的理论,提出“三消之说当从火 断”。
李杲《兰室密藏·消渴门》继承张元 素虚实分治的观点,采用益气清热的 方法治疗消渴,书中载和血益气汤、 生津甘露汤等方,熔清泄胃热、益气 升清于一炉治。
朱丹溪继承刘完素三焦受病学说和李 东垣上、中、下分治的方法,融会贯 通,倡导养阴降火生血为主的治疗方 法。
鼎盛向荣期
《太平圣惠方》中首见“三消”之名: “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 消肾……一则饮水多小便少也,消渴也; 二则吃食多饮水少也,小便少而黄赤也, 消中也;三则饮水随小便下,小溲味甘而 白浊腰腿消瘦,消肾也。”
《圣济总录》消渴统论中,阐明消渴原因 为肥甘、醇醴、金石。病机为“虚阳暴悍, 肾水燥涸”,指出“久病不愈,可并发水 肿、痈疽”。并告诫:“须绝嗜欲薄滋 味”。
费伯雄提出了化痰利湿法治疗消渴的 观点“上消者……于大队清润药中佐 以渗湿化痰之品;中消者……清阳明 之热,润燥化痰;下消者……急宜培 养真阴,少参以清利……”
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分治,颇得 要领:“治上消宜润其肺,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 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分重视精 神因素对糖尿病的作用:“经营无有 不老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消耗、液 枯,阳愈燔炽……用景岳玉女煎。”
郑钦安《医理真传》认为消渴有风火 相煽主病:“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气, 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 生消渴诸证。
戴原礼《证治要诀》中有糖尿病致盲、 致残的记录:“三消之久,或目无所 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
中西医学汇通期
19世纪中叶,欧风东渐,西方 医学知识传至国,国内有识 之士汲取西方医学新知,以为 我用。在糖尿病领域以张锡纯、 施今墨、祝谌予、任继学为代 表。
消渴的临床症状,《素问·气厥论》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消渴的病因,《灵枢·五变篇》“闻百 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 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五脏 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这里论述
了先天不足、五脏亏虚,外感六淫之 邪均可引发糖尿病的成因。
消渴的发病机制,《素问·阴阳别 论》“二阳结,谓之消”,这里二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消渴 的论述中,分叙论、脉证、治法三节, 发明病机“精血走耗,津液枯乏”, 把握主症“引饮既多,小便必利,寝 衰微,肌肉脱剥”。脉证提絜消渴纲 领:“消渴有三:消渴、消中、消 肾。”
流派争鸣期
刘完素承前启后,写成有关糖尿病 的专著《三消论》总结消渴的种种 病因和症状表现,把握消渴的症结 所在——燥热亡津,并制定黄芪汤、 麦门冬饮子以为治。
阳指胃与大肠,这一理论对后世影 响很大。《素问·气厥论》“心热移
于肺,传为鬲消”等,这是以后提 出“三消论”的依据。
消渴病的预后,《素问·通评虚实论》 “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 不可治”,指出火热而渴,消瘅病也,
其脉实大,脉病皆为有余,虽久可治;
脉悬小坚,则病有余,脉不足,久则 正气益虚,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