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
试析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实践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05文|孔姗姗斯霞老师的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而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以下简称“随文识字”)教学中,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寓识字于语文实践之中,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帮助儿童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文本语境中探寻识字规律,在识字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具身认知:体验式识字实践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是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能够“激活”心理感觉。
体验是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体验学习是“情感”和“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统一。
斯霞老师在教识字时,经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她能一边上课一边画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她还常常将实物、模型等各种教学道具请进课堂,成为“特邀嘉宾”……学生往往在斯老师的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汉字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心田。
斯老师的教学方式都鲜明地表现出学生能够通过生理体验,获得愉悦的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经验,生发新的认知的特点。
例如,斯霞老师在教学《蔬菜》一课时,让学生观察葱、蒜的外形,再把葱、蒜切开,比一比它们的不同,感受葱里面是空的,蒜不空。
接着,让学生闻闻葱和蒜的味道,辨别气味的不同。
在这样的体验式识字实践中,学生不但识字情绪高涨,还能够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对葱、蒜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脑海中形成了事物的概念。
再如,她在教《燕子》一课的“衔”“泥”“粘”这三个生字时,她左手从盒子里拿出一块黄胶泥,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泥’。
”接着,她把右手的拇指、中指、食指三个指头一撮,并成燕子的嘴去“衔”泥,然后把“衔”来的泥“粘”到左手的小泥块上面。
斯霞老师将名词还原成了实物,动词还原成了动作,把儿童的直观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
斯霞与分散识字

斯霞与分散识字(2012-11-25 13:01:12)转载▼分类:教育与健康标签:杂谈简介:斯霞,1910年生于浙江,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先后于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江苏南京等地小学、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先后获得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世家等荣誉称号。
并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五、六、七届代表主要贡献:斯霞创立了“分散识字”法1958年,斯霞率先对旧的分散识字方法进行改革。
她认为原来的识字教法效率低下,一二年级有潜力可挖,她大胆进行改革实验:教汉语拼音,增加看图识字、短语、句子,以及课文篇数。
当时,她将原先第一册13篇课文增至31篇,第二册由31篇增至43篇,第三、四册由32篇提高到50篇。
并修改课文的用词,从而增加了每个学期的识字量和识字密度。
这样,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能随时受到课文中规范化语言的熏陶。
刚学过的生字词,就在课文中及时重现,通过学习课文,既巩固了生词,又进一步领会了字词的运用。
这样有利于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分散识字又称“随课文识字”。
当年斯霞的试验班(1958年开始),在一年级识字1008个,二年级识字1000个,三年级共识3386个。
并且80%以上的字达到“四会”。
二年级期末已经能独立地阅读短篇和中篇小说,能力强的学生还能阅读《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能写几百字的短文。
所谓的“分散识字”就是把生字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识字时,使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识字数量和质量,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我们爱老师》课文中有两句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其中“园丁”、“花朵”都是新词。
离开句子环境,“花朵”就是一朵朵花,“园丁”就是种花栽树的人。
斯霞:给孩子的那片爱的霞光

学 认真 负责。 我 非常敬佩 她们 , 暗暗 立下 志愿 : 将 来也 一定要做这样 的教 师。 ” ( 《 我 的小学语文教学
之路 》 ) 从杭女 师范毕业后 , 斯 霞就在浙江绍 兴一带 当
语 文教师。 先 在 绍 兴 的省 五 中 附 属 小 学 ( 省 五 中设 在 绍兴 ) , 以后又 先后 在嘉 兴集贤 小学 、 萧 山 湘 湖
们爬 龙 山、 游东湖和 大禹庙 、 饲养 小动物 ……我爱 上 了我的工作 。……也有个 把 同事 觉得和孩 子们
在一起太烦人 , 决定弃教升大学 , 或改学别 的专业 ; 而我呢 , 认为读 了师范 , 就 应该 当老师 , 和孩子们在
一
高, 不枯燥 , 在识字的 同时 又提高 了阅读能 力 , 促进
来今 日; 不 明以往 , 又怎谈 未来 。 此 刻在 下的 引笔 著文 , 不仅是 为纪念斯 霞等老一辈 奉上心 香一瓣 , 也是要为 “ 浙派语文” 的继往开来 , 呐喊向前。
一
学 的一 口杭 州官话作为教学语言 , 使 孩子们 大感兴
趣。 她看 到绍兴 孩子 普遍 挂项 圈、 戴手 镯 , 男孩头 上还 留有胎 发编的小辫儿 , 便宣传杭 州孩 子不 戴项 圈、 手镯 , 不 留小辫儿 的好处 。 低 年级 的孩 子缺 乏良
出生长大 , 自然 离 不 开 与 “ 浙派语 文” 的血 脉 相 通 。 以后 , 她 又在杭 州女子师 范学校深 造五年 , 更为她 立 志 当 一 个 优 秀 的 语 文 教 师树 立 了 路 向 。 她 曾这
月, 她 已是 8 0高 龄。 其时 , 我们~ 起应邀 参加上 海
的徐根荣 老师( S 版 小学语文教 材副主 编 ) 教育 思 想研讨会 。 还 记得 我 的 发言 是《“ 论” 到 至处 品 自
学习斯霞1500字(15篇)

学习斯霞1500字(15篇)关于学习斯霞,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斯霞,在一个平凡的人的身边。
在那个时代,她是一个伟大的人。
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的一生,是用她的青春写下了这本书,是她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斯霞,她的生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的,也是在平凡的事物中。
这个人,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时代的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的。
他们的精神,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一个人。
他们的精神,不仅是平凡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工作。
她不仅仅是平凡的人,她的精神也是平凡的事情,她的精神,是平凡中的一种力量!。
学习斯霞(范文):1斯霞,在一个平凡的人的身边。
在那个时代,她是一个伟大的人。
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的一生,是用她的青春写下了这本书,是她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斯霞,她的生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的,也是在平凡的事物中。
这个人,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时代的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的。
他们的精神,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一个人。
他们的精神,不仅是平凡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工作。
她不仅仅是平凡的人,她的精神也是平凡的事情,她的精神,是平凡中的一种力量!斯霞的精神,不仅是平凡,也是平凡中的一种精神!斯霞,一个平凡的人。
她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人,她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一种力量!她的这种精神,不仅是平凡的事情,也是平凡中的一种精神!斯霞,她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人,她的精神也不仅仅是平凡,她的精神,是平凡中的一种精神!学习斯霞(范文):2这篇文章中说:“斯霞的心,在人间,在地上。
”斯霞的精神世界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她是那样的坚强、坚韧、坚贞、坚韧不拔,她是那样的坚强、坚韧不拔,她是那样的坚韧、坚韧不拔。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斯霞的这段人生经历,也不应该忘记斯霞对斯霞的教导和帮助,也不应该忘记斯霞对斯霞的爱,也不应该忘了她的身上那一份爱,而不要忘了斯霞对斯霞的爱。
斯霞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她不但不给予斯霞很多的物质上的帮助,也不让斯霞的爱心一直在斯霞身上延续下去,她也不忘了斯霞对斯霞的爱,她也不应忘了斯霞对斯霞的爱。
十大教育人物小传

十大教育人物小传作者:来源:《江苏教育》2009年第20期斯霞(1910—2004)[生平简历]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
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
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
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
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
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
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
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观斯霞老师事迹有感

观斯霞老师事迹有感11小教2班陈圆圆20111202217 今天课上,我们看了关于斯霞老师的视频。
她是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小学老师,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小学教育专家。
她对中国的小学教育、对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的贡献!斯霞老师强调:“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赏识学生。
”在工作中,她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天气有变,她总能及时地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大雨过后,门口积水,她总会一趟又一趟地背着学生进进出出;家长有事,她总是欣然地把学生接回自己家中;学生得奖了、进步了,她总是手舞足蹈,比谁都开心。
就如视频中的那位小时候紧张就咬手指的女孩,斯霞老师为了改变这个坏习惯,就每次上课的时候,站在她身边,拽着她的手,日积月累后,终于改变了她的这个坏习惯。
斯霞老师还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
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
在工作中,现在的老师这样做了吗?又做到了吗?我觉得还是有点距离的。
追寻斯霞老师的教学生涯,朴实而真挚,情深而博大,无私而浩瀚,她教过语文、数学、常识,她教学生歌舞剧;课后领着孩子去爬山,欣赏湖光水色;她带的学生成立了一个饲养小组,由她负责喂养了几只小白兔,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那别样的情趣;她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游玩,一起体验着乐趣……1958年她爱人因病重早早地离她曾为没有悉心照顾他而心生遗憾,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走过风风雨雨的她始终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
文革时期,斯霞老师被批斗,甚至好多学生家长向她吐口水、扔东西,她都能坚持去上课;她的学生被逼着写大字报,她看见了,并没有生气,而是指出其中的错别字……在动荡的年代她依然挺直胸膛耕耘于她钟情的事业,即使被整被折磨仍然阳光如初,始终如一,那份朴实的令人极其敬重的爱生情歌在我的骨子里已经深深地培植下无数个动人的音符。
斯霞:童心母爱,终身奉献育英才

“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在斯霞所著的《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印着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一段话,读起来让人回味百般。
躬耕讲坛68载,斯霞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用爱陪伴学生成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九月,孩子们迎来开学季,再次拥抱和老师们亲密相处的日子。
让我们跟随文字,一同缅怀深受孩子们尊敬与爱戴的斯霞老师。
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斯霞出生于1910年12月,浙江诸暨人。
1927年,17岁的她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
在旧社会,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
一次乘坐人力车时,连憨厚老实的车夫看着斯霞都不禁叹息:“好端端的一个姑娘,怎么去当一个小学教员呢!”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很多教师选择另谋生路。
有人劝斯霞也换个“体面”又轻松的工作,甚至有颇为阔气的亲属表示可以介绍她到机关当个秘书、干事,但斯霞拒绝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觉得自己很适合当教师,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也颇有乐趣。
斯霞曾在《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一文中写道:“我耳闻目睹祖国的贫穷落后,国力衰弱,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亲眼看到了民众的愚昧无知、穷困潦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无以自拔。
因此,我带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不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如何复杂,如何艰难困苦,我都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我所热爱的教育工作……我爱我的教育工作,我爱我的学生,我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
”战争年代,斯霞辗转于绍兴、杭州等地,始终没有离开教育第一线。
1932年,斯霞来到南京,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任职。
1949年4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日益逼近,国民党政府仓皇逃离南京。
斯霞老师的教学思想

斯霞老师的教学思想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文献综述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
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
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
”[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
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
”[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读课文。)
(读后提问)小壁虎为什幺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
生:因为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所以要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去借尾
巴。
师:这课的生字多,我们先来把生字新词学会,再学课文。(第一课时主要
是教学下面的生字新词,课堂纪实从略。)(事先在大黑板上写好带有拼音的
生字新词,“壁虎”和“借”三个生字已结合课题进行教学了。下面是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略)。
师:壁虎的标本、幻灯我们都已看过了,它是有尾巴的。课文里的小壁
虎,它为什幺要借尾巴?向谁去借?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指名读第一、二
小节。)
生:(读第一、二小节。)(读后提意见,略。)
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幺用单人旁的“他”,不用宝盖头的
了保护自己,挣断尾巴逃走了。这是壁虎尾巴的功用。壁虎的尾巴长得不很
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一用力就会挣断,这是壁虎尾巴的特点。
生:“墙角”是什幺意思?
师:这个生词我们已经学过了,因为你昨天生病没有来,所以不知道。谁
来告诉他?
生:墙的角落。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用手指墙角)。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第一、二小节。
生:表示对小鱼尊重、客气。
师:它向小鱼借尾巴,应该用怎样的口气说?
生:不是不客气的,应该用很和气,很尊敬的口气。
师:那幺,你们能读出这样的口气吗?
生:(齐读)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读得很好,现在把小鱼回答的话读一下。可以看幻灯片上的句子读。
生:(齐读)“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师:“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这里的“行吗”可不可以换别的词
生:小壁虎看到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
师:(放出小鱼在河里游和小壁虎对话的幻灯片。)
小鱼为什幺要摇着尾巴?
生:小鱼摇着尾巴拨水。
师:(板书:鱼摇着尾巴拨水)
小壁虎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它说话的口气怎幺样?把小壁虎的话说一
说。
生: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为什幺要称“您”?
生:表示对小鱼的尊敬。
的解释。)蛇shé——原是二类字,但考虑到“蛇”的意义学生懂得,“虫”和
“它”学生都已学过,字形掌握不难,且下一课《农夫和蛇》又可得到巩固,
故这里作为一类字教。尾wěi巴——认识“尸”字头,重点正音,因为南京口
音“尾巴”念成“yi巴”。爬pá——形声字。认识“爪”字旁,“爪”的一捺要写
好,“巴”字要写在一捺的上面。鱼yú——在第一册《小猫钓鱼》里已掌握
以前出现过几次,学生已掌握。要学生用“啦”说话。巩固生字新词:读生字
新词;去拼音读;读单字;读重点字(即学生不易掌握的字词);课堂书写练
习。
师:(指要求掌握的字)每个字写两遍,要求写得正确、端正。(学生写字
时,教师在课桌行间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下课铃响。)
没有写完的字,回家继续写;回家读两遍课文。
第一册“姐”字作二类字,学生已掌握。以上是一类字。蝇yīnɡ子——重点
在正音,注意后鼻音。课文中的蝇子是指专门叮牛的牛蝇。屋wū檐yán—
—房屋顶向外伸出的边沿。指实物。掌zhǎnɡ握wò——把握。傻shǎ孩
子——注意“傻”是翘舌音。“傻”就是呆或蠢的意思。转zhuǎn——多音
字,区别“飞转”与“转身”的读音。用动作演示什幺叫转身。啦lɑ——轻声,
了。摇yáo——重点分析右边一部分的字形。用红粉笔标明,并指名一个学
生在黑板上写“摇”字,以便指导字的笔顺。游yóu——在第一册《小公鸡和
小鸭子》里已作二类字学过。这个字是左中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注意右面上边的一撇一
横不能丢。这个字让学生书空。拨bō水——已在本册里学过发芽的“发”,
“发”字加“扌”旁就是拨水的“拨”。用动作演示。当一类字教。姐jiě姐——
“它”?
师:问得很好,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写书的叔叔把小壁虎当人来写,所以用单人旁的“他”。
师:对!这是一篇什幺故事?
生:童话故事。
师:童话故事中,常常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所以用单人旁的“他”。还有
什幺问题?
生:小壁虎的尾巴为什幺会断?
生:给一条蛇咬住了。
师:小壁虎不让蛇咬,用力一挣,尾巴就挣断了(用动作演示)。小壁虎为
“壁虎”这两个字,再读一遍。
生:壁虎、壁虎。
师:再把“借”字的拼音读一读。
生:(直呼音节)jiè、jiè。
师:谁能说说,怎幺记住“借”字,借的意思懂吗?
〔在本册“比一比,认一认”里学过“错”字,在第一册里学过“昔”字,故学
生分析字形不难。〕
生:单人旁一个“昔”字,就是借东西的“借”。
师:小壁虎不是自己有尾巴吗?为什幺要借尾巴呢?因为这课的生字多,
生:(齐读一、二小节。)
师:小壁虎断了尾巴又为什幺要去借呢?
生:他说,没有尾巴多难看啊!
师:这两小节主要讲小壁虎认为没有尾巴很难看,所以要借尾巴。(放出小
壁虎断尾巴的幻灯。)那幺它到哪儿去借?向谁借?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第三小节,读完提意见。)
师:这一节有什幺问题?
生:“告别”是什幺意思?
生:就是再见的意思。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幺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
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雪花飘呀飘。
师:不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到了什幺?
斯霞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十五课《小壁虎借尾巴》。(揭示课题,介绍壁
虎。)
你们看见过壁虎吗?
(拿壁虎的标本给学生看,在课桌的行间来回巡视,让学生看清壁虎的外
形。玻璃瓶里的壁虎标本不易看清。放映出壁虎的幻灯。)
壁虎是什幺样子的?
生:壁虎是灰色的,有四条短短的腿,它的脚爪像梅花,还有一条尾巴。
生:壁虎能在墙上爬。
而意思不变呢?
生:您的尾巴借给我好吗?
生:您的尾巴借给我可以吗?
生:您的尾巴借给我好不好?
生:壁虎还能在玻璃上爬,不会滑下来。
师:对!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轮一轮粗糙的东西,叫脚下趾,所以能在墙
上、玻璃上爬。现在把课题上的拼音读一遍。(指“壁虎”上的拼音。)
生:bìhǔ。(直呼音节。)
师:注意看“壁虎”这两个字的写法。“壁”字左上角不是两个口(用红粉笔
标明)。这是“”字头,不要把“”上的一钩漏写了。(用红粉笔写“”。)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