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赏析
6《蒲柳人家》解析

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 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 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 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 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有 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 脚大吗? 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 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 封建礼法约束的人。
掂量一下自己这点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 经是鼓着肚子充胖;而中学大学的门槛九丈 九尺高,没有白花花的银洋砌台阶,怎么能 高攀得上?
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 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
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 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这和她“一丈青”的外号是全都的。
你觉得关于一丈青大娘的哪些文字富有鲜 亮的共性特点?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 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 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 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 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 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 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 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 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 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 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精彩8篇)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精彩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直观性。
2.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并感受诗歌语言之精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蒲柳人家课文精讲

蒲柳人家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其中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作品的重心在于为古运河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展现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
具体来说,该书的章节划分大致如下:第一章节: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描绘古运河的风土人情。
第二章节至第三章节:主线故事开始,主要描述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节至第十章节:这些章节主要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
第十一章节至第十二章节: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一家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以及他们最终战胜困难、迎来新生活的过程。
以上只是对《蒲柳人家》章节划分的大致概括,具体章节内容和划分可能会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建议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二、文章赏析《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望日莲的命运为线索展开情节,生动反映了运河边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以下是该小说的赏析:1. 鲜明的地方色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深深地扎根于运河边的农村。
运河的风土人情、独特的乡村文化以及地方性的语言和习惯都被精心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农村生活中。
2. 丰富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他们既有普通人的善良和纯朴,也有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
3. 独特的叙事结构:小说以何满子为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和经历,将各个故事和人物串联起来。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既有主线,又有分支,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艺术整体。
4. 生动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风格既简洁又生动,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小说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运河边的乡村生活。
5. 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通过描绘运河边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揭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节选)》赏析

《蒲柳人家(节选)》赏析《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通过对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描绘,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紧凑,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
一、主题思想《蒲柳人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地方特色,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小说中通过几户人家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贫富悬殊、官匪勾结等。
同时,小说也表现了人民大众的苦难和抗争,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美好品质。
整篇小说主题思想深刻,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人物形象《蒲柳人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
何大学问是一个豪爽坦荡、仗义疏财的人物形象,他敢作敢当,豪爽豁达,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
一丈青大娘则是一个刚毅坚强、勤劳淳朴的人物形象,她爱打抱不平,对待家人和邻居都非常热情和关心。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如望日莲、小狮子、六儿等,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使得整篇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三、语言特色《蒲柳人家》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京东北运河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得整篇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和立体感。
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和俚语,使得整篇小说更加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
此外,小说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独特,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几户普通人家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使得整篇小说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总之,《蒲柳人家(节选)》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小说节选,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京东北运河一带的乡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
九下课文蒲柳人家内容概括

九下课文《蒲柳人家》内容概述《蒲柳人家》是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富裕而幸福的农民家庭,通过对蒲柳人家的生活场景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勤劳、淳朴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章以描写自然景物为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祥和的农村环境。
接着,文章转向描写蒲柳人家的房屋、田地和庭院。
作者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农民家庭勤劳务实、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在描写田地时,作者特别强调了农民们对土地的热爱和依赖。
他们辛勤耕作,播种希望,在丰收时分享喜悦;在遭受灾害时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成为整个乡村社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动力。
文章的主要情节是描写了蒲柳人家的一次婚礼。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展示了农民生活中的欢乐和热闹。
整个村庄都为这场婚礼充满期待,人们忙碌着准备食物、布置场地,为新娘和新郎送上祝福。
在婚礼上,人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
这个场景充满了喜庆和幸福的气氛。
通过描写人们的笑容和眼神,作者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文章最后以表达对农民的敬意和赞美作为结尾。
作者认为农民是社会中最可爱、最伟大的人群。
他们默默耕耘、勤劳致富,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无数美好。
文章分析自然景物描写《蒲柳人家》开篇即以自然景物描写作为引子,通过对蒲柳树、田园风光等细致入微的描绘,营造出安静祥和的乡村环境。
“蒲柳之下,远近草泽、汀洲相间,烟波浩淼。
”“环绕四野,一片祥和宜人的田园风光。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为后续对蒲柳人家的生活描写打下了基础。
农民家庭的勤劳与团结文章通过对蒲柳人家房屋、田地和庭院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家庭勤劳务实、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门前两棵大柳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屋后有个花坛子,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
”这些描写展示了农民家庭对于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精心打理。
他们不仅勤劳耕作田地,还注重美化居住环境。
这种精神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蒲柳人家》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蒲柳人家》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由于课文较长,学生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生活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辛,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幸福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关系的把握。
2.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新单元的学习产生期待。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蒲柳人家》一、人物关系二、生活现状三、作者意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讨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这两节浓笔重彩地描写了全书的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一幅幅风俗画,运用语言、动作、外号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学法引导《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阅读它,有助于我们对乡土小说——包括作品题材、语言风格等有大概的认识。
由于课文是节选,因此,课后阅读全文,将使你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小说的主题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小说采用一个六岁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因此,阅读时,应尽可能的从我们青少年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任务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这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准确传神,诵读时应注意揣摩和体会。
(三)审美鉴赏贴切传神的称谓美《蒲柳人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除对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具有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描写外,给人物定的称谓尤其是绰号,对于展示人物性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作品中的何满子奶奶,她个高脚大,身体强壮,爱憎分明,泼辣大胆,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作者给她一个与《水浒》中的武艺高强的著名女将扈三娘同样的外号——“一丈青大娘”,可谓神似、贴切至极。
(四)重点难点突破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这样的外号表现了这两个人物怎样的性格?[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外号出发,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原文及赏析

8.《蒲柳人家》原文及赏析介绍作者及背景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问题一:本文是什么文体?问题二: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问题三:还涉及到哪几个人物?问题四:概括原文两节的内容。
问题五:分析何满子的形象。
“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意在表现什么?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哪些句子体现何满子的性格特征,请试着描述一下?问题六:分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
你知道“一丈青”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吗?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有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脚大吗?你觉得关于一丈青大娘的哪些文字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问题七:分析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的形象。
何大学问的相貌——何大学问的性格——何大学问的经历——问题八: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问题九:理解文章主题。
(答案附后)一1.七月天,中伏大晌shǎng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jì的是拴贼扣儿。
2.那一年是1936年。
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cōng(烟筒)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3.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
人配衣裳马配鞍ān,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
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4.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
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sào得他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5.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赏析
刘绍棠是乡土文学的积极倡导者。
《蒲柳人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乡土小说多方面的特点。
和20年代台静农、许杰创作的乡土小说一样,《蒲柳人家》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
它写的是30年代京郊大运河边的乡村生活:何家那个杨、柳、榆、槐围绕着,篱笆上爬满豆角秧、房顶上长满大南瓜的小院;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七夕之夜的乞巧;周檎、望日莲、郑整儿、荷妞童年时代的“拜花堂”游戏;柳罐斗为了养活姐姐和外甥终身不娶;何大学问夫妇不怕刁难、不惜财产慷慨救助孤女望日莲;……这种描写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性。
但是,和20年代的许多乡土小说较多隐含着“乡愁”不同,《蒲柳人家》具有鲜明的牧歌情调和喜剧色彩。
这主要的是由于作家把传奇小说的因素带入乡土小说,并自觉表现时代精神给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
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及柳罐斗、一丈青等人物,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传奇性。
柳罐斗被何大学问称作活赵云、赛平贵,他与董太师女儿的恋情,他的逃走与练就百发百中的枪法后的还乡,他对蒋团长的忠诚,他与鼓书艺人云遮月的浪漫故事,他在7月15鬼节设美人计诱杀麻雷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传奇。
在对一丈青等人物的描写中,作家则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
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实际上“一丈青”本来就是《水浒传》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
《蒲柳人家》对时代精神的注重集中体现在对周檎父子的描写上。
20年代周方舟领导农民搞暴动,9年后其子周檎又投身抗日。
这类描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觉醒,使作品具有了昂扬的时代精神。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非常巧妙。
故事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
何大学问、柳罐斗、望日莲等许多人生动有趣的往事被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
这样一来小说实际在叙述着两个故事:正在进行的周檎的抗日活动,何大学问、柳罐斗的设计除奸;过去发生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故事和几个年轻主人公的童年生活。
这二者交织起来,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而且把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正在进行的斗争统一起来,互相映衬,既照顾到乡土性,又照顾到时代性。
此外,《蒲柳人家》也体现了刘绍棠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
比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何满子最喜欢到河
滩上玩耍。
光着屁股浸入河汊,捞虾米,掏螃蟹,摸小鱼儿;钻进苇塘里,搜寻红脖水鸡儿,驱赶红蜻蜓满天飞舞,更是有趣”。
通俗流畅而又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