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课件(共23张PPT).ppt

要求:标出节奏符,读出节奏感。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那么 文言文中哪个字是指司马光?还有哪些人?
光
群儿、众、一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4. 司 马 光
司马光(1019 ~ 1086),北宋时期著名
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为人温良谦 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历 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 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 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 闻》、《潜虚》等。
发现了吗?文中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读课文的时候,读到有注释的地方, 要把注释加进去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产生在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知道的?
庭院
群儿戏于庭
问:什么叫戏于庭?
在庭院里玩游戏
总结: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它的很多字跟我们 现代文的意思差不多,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 一个字的意思。
在庭院里游戏叫—— 在树林里游戏叫—— 在操场上游戏叫—— 在教室里学习叫——
戏于庭 戏于林 戏于场 习于室当这一群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产生了什么事?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小结:
登就是往上爬。在我们的 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爬山”, 我们也可以叫“登山”,通过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个字 的意思,这也是学习文言文 的好方法。
光/持石/击瓮/破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那么 文言文中哪个字是指司马光?还有哪些人?
光
群儿、众、一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4. 司 马 光
司马光(1019 ~ 1086),北宋时期著名
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为人温良谦 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历 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 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 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 闻》、《潜虚》等。
发现了吗?文中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读课文的时候,读到有注释的地方, 要把注释加进去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产生在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知道的?
庭院
群儿戏于庭
问:什么叫戏于庭?
在庭院里玩游戏
总结: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它的很多字跟我们 现代文的意思差不多,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 一个字的意思。
在庭院里游戏叫—— 在树林里游戏叫—— 在操场上游戏叫—— 在教室里学习叫——
戏于庭 戏于林 戏于场 习于室当这一群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产生了什么事?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小结:
登就是往上爬。在我们的 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爬山”, 我们也可以叫“登山”,通过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个字 的意思,这也是学习文言文 的好方法。
光/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ppt课件完美版(2024)

史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024/1/28
13
对后世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2024/1/28
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后世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推动了历 史编纂学的发展。
对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其客观、实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武器和方法指导。
对历史教育的影响
其通史编纂形式为历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促进了历史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
2024/1/28
6
02
《司马光》内容概述
2024/1/28
7
主要内容与结构
2024/1/2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详细叙述司马光在童年时期砸缸救人的英勇事迹。
司马光的成长历程
介绍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历史学 家。
10
03
司马光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
2024/1/28
11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及过程
编纂背景
北宋时期,历史文献丰富但缺乏 系统整理,司马光深感历史教育 的重要性,遂决定编纂一部通史
。
编纂过程
历经19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对 浩繁的历史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和 编纂,最终完成294卷的巨著。
创新之处
采用纪传体通史形式,以时间为经 ,以事件为纬,将1362年的历史囊 括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2024/1/28
18
05
司马光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
2024/1/28
19
书法造诣与作品欣赏
深厚的书法功底
司马光精通楷、行、草、隶等多种书体,其书法 风格独特,笔力遒劲。
2024/1/28
13
对后世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2024/1/28
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后世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推动了历 史编纂学的发展。
对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其客观、实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武器和方法指导。
对历史教育的影响
其通史编纂形式为历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促进了历史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
2024/1/28
6
02
《司马光》内容概述
2024/1/28
7
主要内容与结构
2024/1/2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详细叙述司马光在童年时期砸缸救人的英勇事迹。
司马光的成长历程
介绍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历史学 家。
10
03
司马光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
2024/1/28
11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及过程
编纂背景
北宋时期,历史文献丰富但缺乏 系统整理,司马光深感历史教育 的重要性,遂决定编纂一部通史
。
编纂过程
历经19年,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对 浩繁的历史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和 编纂,最终完成294卷的巨著。
创新之处
采用纪传体通史形式,以时间为经 ,以事件为纬,将1362年的历史囊 括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2024/1/28
18
05
司马光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
2024/1/28
19
书法造诣与作品欣赏
深厚的书法功底
司马光精通楷、行、草、隶等多种书体,其书法 风格独特,笔力遒劲。
《司马光》PPT课件

元丰八年(1085年)去世,享 年六十七岁。
02 《资治通鉴》编 纂背景及过程
编纂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大型历史编纂提供了物质基础。 统治者重视历史,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加强统治。
学术界对历史研究和编纂的热情高涨,形成了一批专业的历史学家和编纂团队。
编纂团队与分工
01
02
03
主编
前期准备
选定编纂团队,制定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划 和大纲。
编纂阶段
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重要性进 行编排,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最终定稿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定 稿并呈献给皇帝御览。
03 《资治通鉴》内 容概述与价值意 义
内容概述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 史文献,全书共分为294卷,记载了自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
的历史。
该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采用纪 传体的编写方式,详细叙述了各朝代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
人物。
《资治通鉴》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史实 的考证和筛选,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评价也较为客观公正。
历史价值意义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 历史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历 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线索。
《资治通鉴》的编纂实践
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该书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止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294 卷,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巨著之一。
对后世历史学家影响
对历史编纂学的深远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长编考异法为后世历史编纂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对宋代以后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司马光》ppt课件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庭院
群 儿 /戏 于 庭
一 儿 /登 瓮
水缸
足 跌 /没 水 中
装水的叫:水瓮 装酒的叫:酒瓮 去
光 /持石/击 瓮/破 之
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儿得活。
司马光砸缸
复姓司马,名 光
如诸葛、东方、 上官。。。
24 司 马 光
司
注意先写外面的横折钩
精练又有些拗口的文字就叫 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叫
做文言文(古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第五关
指名背诵。 全班齐背。
一同桌合作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
第一关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 持石击瓮破之,水
迸 , 得活。
群儿
,一儿 , 。
众
,光
,,
儿。
第二关
给出图片,快速说出对应文言文。
6 1
2
5
3
4
第三关
师说大意,生用文言文对答。
第四关
我来问,你来答(用文言文答) 故事的起因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故事的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事的结局是: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瓮跌皆登 弃持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得破光中瓮于 活之持众足庭
庭院
群 儿 /戏 于 庭
一 儿 /登 瓮
水缸
足 跌 /没 水 中
装水的叫:水瓮 装酒的叫:酒瓮 去
光 /持石/击 瓮/破 之
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儿得活。
司马光砸缸
复姓司马,名 光
如诸葛、东方、 上官。。。
24 司 马 光
司
注意先写外面的横折钩
精练又有些拗口的文字就叫 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叫
做文言文(古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第五关
指名背诵。 全班齐背。
一同桌合作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
第一关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 持石击瓮破之,水
迸 , 得活。
群儿
,一儿 , 。
众
,光
,,
儿。
第二关
给出图片,快速说出对应文言文。
6 1
2
5
3
4
第三关
师说大意,生用文言文对答。
第四关
我来问,你来答(用文言文答) 故事的起因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故事的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事的结局是: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瓮跌皆登 弃持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得破光中瓮于 活之持众足庭
24《司马光》 课件(共31张PPT).ppt

课后习题
4、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 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 理解文意,其他课文 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感谢观看
课后习题
2、“持、击”重读,毫不粘连,读出司马光的冷静、镇定。
读“水迸,儿得活”,语速变缓,读出劫后余生的感觉。 背诵指导: 要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 背诵。背诵时,抓住司马光砸缸 的动作加快记忆。
课后习题
3、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示例: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共同在庭院里玩游戏。 一个小伙伴不知怎么站到了大缸上面,失足跌入 缸中,不一会儿就被水淹没了。小伙伴们见了不 知如何是好,都惊慌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沉着冷 静,他急中生智,拿起石头就往缸上猛砸。最后, 缸破了,水流了出来,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
整体感知
参考课文注释和对《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理解,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事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故事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事结果:水迸,儿得活。
古文品读
群儿戏于庭
单音节词
戏 : 做 游 戏 。 庭 : 庭 院 。 双音节词
代替法
译: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 戏。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序调整。
课文翻译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瓮上 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 没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 石头把瓮砸破,水从瓮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感悟形象
小孩落水后,孩子们都有哪些反应?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对比
其他小朋友 不知所措,纷纷跑开
司马光 拿石头砸破水瓮
司马光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目录
01
24.《司马光》课件(共36张PPT)

wèng
di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传承 中华 文化
jiē qì
chí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bèng
破之,水迸,儿得活。
tíng
庭
大好 中华 河山 传承
群儿戏于庭
中华
文化
wèng
登瓮 击瓮
大好 中华 河山 传承
中华 文化
学习活动二:
翻开课文102页,判断是不是瓮。
看注释
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看图猜故事
曹冲称象
孔融让梨
美好的品质,
犹如温暖的阳光,
大好 华 山
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建立班级“闪光人物”墙
大好 华 山
——穿越古代, 寻找闪光人物
看图猜故事
司马光砸缸
半包围结构
先写外面的横折钩,中间
的横和口,要朝左边偏一
大好 华 山
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24.司马光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jiē qì
chí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bèng
破之,水迸,儿/得活。
挑
水石皆跌一群 迸击弃没儿儿
司
儿瓮去水登戏 马
得破光中瓮于 光
活之持众足庭
战 朗 读 第 二 关
挑战朗读第三关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
以为图。
这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 用图画记载下来。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活动四: 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这个故事。
文言文
《司马光》PPT课件(共44张PPT)

儿得活。
那个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儿得 活
熟读成诵记心中
光持石击瓮破之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众皆弃去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做游戏, 众皆弃去 活 只有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把瓮砸破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光持石击瓮破之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只有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把瓮砸破了,
曹冲称象
凿壁借光
孔融让梨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司马光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个小孩爬上了一口大瓮,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他官至宰相,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小朋友们都吓得四散而逃,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光持石击瓮破之 活 光持石击瓮破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三字经》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wèng
一儿登 瓮
wèng
【瓮】
口小肚大的陶器
一儿登瓮
光持石击瓮破之
chí
光持石击瓮破之
chí
光持石击瓮破之
ɡǔ
dòu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三字经》
注释: ①本文选自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⑤【光】指司马光 ⑥【迸】涌出
24.《司马光》课件(共34张PPT).ppt

登瓮
跌入瓮
击瓮
儿得活
登瓮
起因:登瓮 跌入瓮
击瓮 儿得活
跌入瓮
经过:击瓮 结果:儿得活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sī
司马光①
wèng
diē
jiē
群儿戏于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众皆④
qì
chí
bèng
弃去,光⑤持石击瓮破之,水迸⑥,儿得活。
听师读文,读出节奏
sī
司马光①
wèng
diē
jiē
群儿戏于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众皆④
理解文意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群儿戏于庭 庭院
扩词法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⑤〔光〕司马光。 ⑥〔迸〕涌出。
谁在庭院里呢?他们在庭院里干什么?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
请你再用“扩词法”分析一下这句话。
群儿戏于庭
一群 儿童(孩子) 游戏 庭院
拓展练习
一群孩子在树林里玩耍,我们可以说:
群儿戏于林
一群孩子在田野里玩耍,我们可以说:
群儿戏于野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学习,我们可以说:
群儿习于庭
想象一下:孩子们此时的心情如何?
群儿戏于庭
高兴、开心
可正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换词法
爬
试一试:用“扩词法”或者“换词法”理解句子。
缸
借助注释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⑤〔光〕司马光。
瓮
②〔庭〕庭院。 ④〔皆〕全,都。 ⑥〔迸〕涌出。
我会读 “没”“得”这两个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sī√shī)机 众•(zhò√ng zhùn)多 弃•(qì√pì)去
跌(diē
biē •
)入√
登(dēn•g d√ēn )瓮
庭(tíng t•ín)院√
比一比,再组词。 司( 司机) 挺( )挺立持( ) 登坚(持 ) 同( 同学) 庭( )家庭诗( ) 瞪古(诗 ) 句( 语句) 蜓( )蜻蜓待( ) 澄等(待 )
/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句子时,有的要进行调整,有 时还要增添,翻译时才会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通顺 的讲述。
运用:如课文第一句话,调整为:群儿于庭戏, (庭中有瓮)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司马光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核心问题)
课文结构
原因:戏
司
马 经过 登 跌
光
持击
结果:活
没 破迸
沉着冷静 破瓮救人
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
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 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在文章中指语意的断和 连,分为句间停顿和句中短暂停顿。
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 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 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 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
这是课后第2题哦!
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 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 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 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 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 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
戏:做游戏 于:在 庭:庭院 登:爬 瓮:缸 足:失足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
持:拿 击:击打
跌:掉进 没:沉没 众:大家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皆:全,都 弃:丢弃 去:离开
破:被打破 之:瓮 迸:涌出
诗意: 一天,一群小孩 在庭院里嬉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 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家都丢弃他失足者离开了。 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 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认
sī
diē
马光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倒
jiē qì
chí
大欢喜 丢 刀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水迸,儿得. 活。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děi (得亏)
得 dé (得救)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得.d(é)d救ěi)了亏。司马光反应快砸破水缸,掉进缸里的孩子才得.
登山 瞪眼 澄清
24 司马光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重点) 3.了解文章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懂得关爱他人。(难点)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串珠问题1)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
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 故事情节完整。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 岁男孩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 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在体会课文 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好处:正确停顿,能帮助理解课文意思,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 朗读时富有节奏。
运用:本文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反复诵读后,可以用“/”画出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这样都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作者在描写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时, 简洁的语言中还有对其他孩子的描述,“众皆弃 去”反衬出“光持石击瓮”的难能可贵,突显出 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凸显出司马光机敏聪慧。
24 司马光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当堂检测
司 马 光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难点)
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 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 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 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 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 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使用过程中,有传承,有变 革,有创新,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去”, 古义是离开。例句:“众皆弃去”(《司马光》)“我以日 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现在的意思是:到 ……去。又如“交通”, 古义是: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现在的意思是主要用于称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
伴的故事。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司马光的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一锤定音(在带点的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举例: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
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 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 飞翔。——《海燕》高尔基
这段文字用海鸥、海鸭、企鹅的惊慌衬托出海燕 的勇敢,重点突出。
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人?认真观察后写一写,注 意试着运用其他人的表现,衬托这个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