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口腔消毒技术规范2019

口腔消毒技术规范2019
口腔消毒在牙科手术与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预防感染并保障患
者安全。
2019年的口腔消毒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消毒原则
•彻底灭菌:使用高效消毒剂或灭菌剂,确保灭菌达到100%。
•全面消毒:对所有用具、器械和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消毒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严格遵循用具消毒、工作服清洁等规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消毒程序
•表面消毒:使用专业消毒剂对牙椅、手术台面等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器械消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化学灭菌剂对牙科器械进行消毒。
•手部消毒:医护人员应定期洗手,并使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操作。
3. 消毒工具
•高温灭菌器:常用于高温蒸汽灭菌,能快速有效地消毒器械。
•消毒剂:如酒精、过氧化氢等可用于表面消毒和手部消毒。
•防护用具: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对医护人员进行有效防护,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4. 消毒检测
•生物指标检测:通过生物指标检测消毒灭菌效果,确保消毒过程的有效性。
•化学指标检测:监测消毒剂的浓度,保证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定期检测:定期对消毒设备、消毒剂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口腔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牙科医疗工作至关重要。
遵循规范,确保
消毒操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治疗质量、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
希望口腔医护人员和牙科机构严格执行口腔消毒技术规范,共同维护口腔健康和患者利益。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 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七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八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九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一、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二、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三、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Q/GFD.YXZY-033-2005【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诊所等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将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消毒效果。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
第六条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第八条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
口腔科消毒标准规范

口腔科消毒标准规范
介绍
本文档旨在制定口腔科消毒标准规范,以确保口腔科诊所的消毒工作达到卫生要求,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目标
本标准规范的目标是:
1. 提供口腔科消毒工作的操作指南;
2. 确保口腔科诊所的消毒流程符合卫生要求;
3.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消毒原则
口腔科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高效杀灭病原微生物;
2. 防止交叉感染;
3. 确保设备、仪器和器械的有效消毒和清洁。
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在每个工作日开始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的工作状态;
2. 验证消毒剂的有效性;
3. 准备所需的消毒工具和材料。
消毒流程
1.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和
防护眼镜。
2. 对诊室、器械和其他表面进行清洁,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
毒剂,确保达到消毒标准。
3. 对使用过的器械和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包括针头、镊子、抽吸管等。
4. 维护和保养消毒设备,定期清洁和验证设备的消毒效果。
5. 严格执行消毒时间要求,确保消毒剂充分作用于被消毒物体。
记录和监测
1. 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消毒剂使用情况和消毒效果。
2. 定期对口腔科诊所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卫生检查,确保消毒符合标准要求。
总结
本文档制定了口腔科消毒的标准规范,旨在确保口腔科诊所的消毒工作达到卫生要求,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所有口腔科医疗人员都应遵循本规范进行消毒工作,并进行记录和监测,以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诊所等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将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消毒效果。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
第六条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第八条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在医疗领域中,口腔科由于其特殊的诊疗环境和操作方式,消毒隔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不仅能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也是口腔科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人员管理1、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熟悉并掌握消毒隔离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暂时调离口腔科工作岗位。
二、环境消毒1、诊疗区域应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定时进行清洁消毒。
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拖地,每日至少 2 次。
2、诊室的工作台面、治疗椅、器械柜等物体表面,在每次诊疗结束后,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3、每日诊疗结束后,对诊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紫外线灯管定期监测强度,强度不足时及时更换。
三、器械消毒与灭菌1、口腔科器械应按照“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原则进行处理。
2、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如拔牙器械、手术器械、根管治疗器械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等离子体灭菌。
3、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如口镜、探针、镊子等,应达到消毒水平。
可采用中效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氯消毒剂、碘伏、酒精等。
4、消毒后的器械应保存在清洁干燥的容器内,有效期为 7 天。
灭菌后的器械应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柜内,有效期为 180 天。
5、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四、口腔诊疗操作中的消毒隔离1、进行口腔诊疗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为每位患者治疗前,必须更换治疗椅上的隔离防护用品,如头套、胸巾等。
3、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器械、材料等被污染。
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一、总则1.1 为了保障口腔诊疗活动的安全,预防交叉感染,提高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口腔科的消毒工作。
1.3 口腔科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经济的原则,确保诊疗环境、设备、器械、物品和人员的卫生安全。
二、组织管理2.1 医疗机构应设立口腔科消毒管理组织,明确责任人和管理人员,负责口腔科消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2 口腔科消毒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口腔科消毒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2.3 医疗机构应制定口腔科消毒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消毒工作的流程、要求和标准,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考核。
2.4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口腔科消毒工作进行自查、评估和改进,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消毒与灭菌3.1 消毒方法3.1.1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擦拭或喷雾消毒。
3.1.2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应根据其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3.1.3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应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确保消毒时间、温度和浓度的适宜性。
3.2 灭菌方法3.2.1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灭菌。
3.2.2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应根据其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和设备。
3.2.3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应按照灭菌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确保灭菌时间、温度和压力的适宜性。
四、清洗与清洁4.1 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清洁,去除其表面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
4.2 清洗与清洁应采用适宜的清洗剂和清洁设备,按照清洗流程进行,确保清洗质量。
4.3 清洗后的口腔科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或灭菌,确保其卫生安全。
五、效果监测与评价5.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口腔科消毒工作进行效果监测与评价,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024年整理】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2024年整理】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口腔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由于其操作的特殊性,消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消毒技术规范不仅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预防交叉感染,还能维护医疗环境的卫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一、口腔科消毒的重要性口腔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的口腔密切接触,而口腔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如果消毒不彻底,这些微生物就有可能在患者之间传播,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交叉感染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健康风险,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
因此,严格执行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
二、消毒前的准备工作1、环境清洁保持口腔科诊疗区域的清洁是消毒工作的基础。
每天诊疗结束后,应使用清洁剂对地面、桌面、治疗椅等表面进行清洁,去除污垢和血迹。
2、器械分类将使用过的器械按照污染程度和材质进行分类。
一般可分为高度污染器械、中度污染器械和低度污染器械。
不同类型的器械需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3、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消毒操作前,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等,以防止自身受到感染。
三、器械消毒技术1、高温高压灭菌对于能够耐受高温高压的器械,如手术器械、拔牙钳等,应首选高温高压灭菌。
灭菌过程应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确保灭菌效果。
2、化学消毒对于一些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如口腔镜、探针等,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意浓度、作用时间和消毒后的冲洗等环节,以确保消毒效果,并防止化学残留对患者造成损害。
3、低温灭菌对于一些特殊的器械,如精密的电子设备等,可以采用低温灭菌的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
四、口腔诊疗设备的消毒1、治疗椅治疗椅的表面应每天使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扶手、头枕等部位应使用一次性防护套,并定期更换。
2、口腔综合治疗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水路系统容易滋生细菌,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
通知
卫医发[2005]73号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本《规范》实施前,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消毒质量,达到本《规范》要求,预防和控制因口腔诊疗器械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二、加强《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全面贯彻本《规范》,有关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
二○○五年三月三日
附件: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诊所等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将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消毒效果。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五条开展口腔科诊疗科目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
第六条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
者灭菌”的要求。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第八条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第九条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条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三章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第十一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一、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二、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三、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第十三条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第十四条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第十五条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
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第十六条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第十七条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第十九条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在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发生改变时,应当进行灭菌效果确认性生物监测。
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第二十条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裸露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第二十一条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
浓度监测:对于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
测浓度,对较稳定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应当每周监测浓度。
微生物污染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规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原《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其它与本规范不一致的规定以本规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