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臭氧用量可增至3-6 mg/L。

对污水处理,污水中使用的臭氧浓度为100-200 mg/L,作用3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可杀灭或破坏其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毒素,并能改善水质。

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2、消毒空气:对密空间的空气用5-10 mg/ m3浓度的臭氧作用30分钟。

九、注意事项:由于臭氧为强氧化剂,对物品损害较大,很少用作熏蒸消毒,规定大气中允许0.2 mg/ m3,故消毒宜在无人条件下进行。

十、含量测定:在500ml锥形带塞玻璃瓶中,加入350ml蒸馏水和20ml20%KI溶液,在排气管分流取臭氧气2L通入锥形瓶,再滴5ml浓度为3mol/L的H2S O4溶液,静置5分钟后用0.1000mol/L的Na2S2O3滴定,反应至浅黄色时加1ml0.5%的淀粉指示剂,滴定至无色,计算消耗的量,每毫升mol/l的Na2S2O3溶液相当于48.00mg的O3。

O3浓度(毫克/升)=M×V×48×1000/2×2×100=12MV式中:M=克分子浓度,应标定小数点后四位;V=消耗毫升数。

当O3浓度较高时,可以取1升臭氧化气,则计算公式为O3浓度(毫克/升)=24MV臭氧灭菌原理"臭氧(O3)的消毒原理是: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将其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原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绿浓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素也很有效。

"1、臭氧的灭菌机制及过程类属于生物化反应学过程。

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

2、可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产和繁殖过程到破坏。

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本

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本
医务人员手相关标准:卫生手消毒≤10 CFU / cm2 外科手消毒≤5 CFU / cm2
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
1
通风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3 空气洁净技术
4 紫外线消毒
5
空气消毒器
6 化学消毒法
普通中央空调通风系统 带有净化装置的中央空调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空气净化方法
通风
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手术室 产房 导管室 洁净病房 器官移植病房
ICU 新生儿室 母婴同室 血透 烧伤病房
常规:每月监测一次
临时: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 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 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场所,根据洁净房间总 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 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不同部门空气净化方法
非洁净手术室: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洁净手术室:符合GB50333要求
中央空调
(有净化装置)
手术室
空气洁 净技术
空气 消毒器
紫外线
不同部门空气净化方法
通风
产房、导管室、新 生儿室、器官移植 病房、烧伤病房、 非洁净重症监护病 房、血液病病区
中央空调
(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装置)
对感染高风险部门 每季度进行监测( 实际:重点科室每 月,普通科室每季 度);洁净场所、 新建与改建验收时 以及更换高效过滤 器后应进行监测;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 疑与空气污染有关 时随时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室)及 其他洁净场所,根 据洁净房间总数, 合理安排每次监测 的房间数量,保证 每个洁净房间能每 年至少监测一次, 其监测方法及结果 的判定应符合 GB50333的要求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2.11.15
•【文号】卫法监发[2002]282号
•【施行日期】2002.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2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单位:
现将新修订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印发给你们。

请各有关单位严格依照本规范进行监督。

本规范自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以往发布的文件与本规范要求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

2002年11月15日。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是卫生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旨在明确消毒的目标、方法和操作要求,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一、消毒目标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通过消毒可以成功杀灭或去除空气、水、物体表面以及人体等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所,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通过提高温度、使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方法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干热消毒、紫外线消毒、电离辐射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氯化物消毒、过氧化氢消毒、醛类消毒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药剂的配方和说明书来选择适当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3. 生物消毒:生物消毒是通过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制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生物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消毒剂等。

三、消毒操作要求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下面是消毒操作的一些要求: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操作之前,需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2. 消毒操作的严格执行:在进行消毒操作时,需要按照规范中明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并根据规范要求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药剂浓度。

3. 消毒后的处理:消毒完成后,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四、消毒效果的评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

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2.1.8.4最小抑菌浓度试验(营养肉汤法)

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2.1.8.4最小抑菌浓度试验(营养肉汤法)

2.1.8.4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营养肉汤稀释法)2.1.8.4.1 原理本试验将不同浓度的抑菌剂混合溶解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然后接种细菌,通过细菌的生长与否,确定抗(抑)菌剂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本方法式用于可溶性抑菌产品。

2.1.8.4.2 试验器材(1)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 ,大肠杆菌8099 或ATCC 11229。

可根据抑菌剂的用途,选择特定的菌株。

(2)营养肉汤培养基,见附录A。

(3)稀释液,见附录A。

(4)吸管、试管(5)37℃培养箱。

2.1.8.4.3 操作步骤(1)按 2.1.1.2 所示方法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悬液(2)含抗菌剂培养基配制:将抗(抑)菌溶液用蒸馏水做对倍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受试液,取各稀释度受试液2.5ml 加入到含2.5ml 双倍浓度营养肉汤的试管中。

(3)取0.1ml 含菌量约为108cfu/ml 菌悬液接种于含抗(抑)菌剂的营养肉汤的试管中,作为试验组样本。

(4)以同样方法接种不含抗(抑)菌剂的营养肉汤的试管中,作为阳性对照组样本。

(5)取2 支含营养肉汤的试管中,作为阴性对照组样本。

(6)将试验组样本、阳性对照组样本及阴性对照组样本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48h,观察结果。

(7)试验中应将试验用菌悬液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其作用浓度应为5×105cfu/ml~5×106cfu/ml。

2.1.8.4.4 评判规定当阳性对照管有细菌生长(混浊),阴性对照管无菌生长(透明),试验用菌悬液的作用浓度为5×105cfu/ml~5×106cfu/ml 时,试验组无菌生长的最高稀释度所对应的抗(抑)菌剂浓度,为该样品对受试菌的MIC。

2.1.8.4.5 注意事项接种时,应由低抗(抑)菌剂浓度向高浓度依次接种。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结核病防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1.2 名词术语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

):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1.2.6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1.2.7 预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防治院、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名词术语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

):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本文档旨在概述卫生部对消毒程序的规范要求,确保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1. 消毒程序的必要性
消毒是预防传染病传播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

正确执行
消毒程序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

2. 消毒程序的基本要求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场所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消毒剂,确保其安全有效。

- 正确操作消毒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消毒设备操作培训,掌
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定期检查设备状况: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
正常工作。

- 规范记录消毒过程: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和消毒
剂使用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记录。

3. 消毒程序的执行流程
- 准备工作:清理工作区域,确保环境卫生。

-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 配制消毒溶液:按照要求正确配制消毒溶液。

- 执行消毒过程:使用配制好的消毒溶液对目标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覆盖面广。

- 清洗处理:消毒剂的残留物应进行正确的清洗处理。

- 消毒效果评估:对消毒后的区域进行效果评估,确保达到卫生标准。

4. 消毒程序的注意事项
- 遵守剂量和接触时间:按照标准要求,确保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接触时间达到要求。

- 人员防护措施:执行消毒程序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

- 储存和处置消毒剂:严格按照要求储存和处置消毒剂,避免误用和污染环境。

请按照本文档的要求制定消毒程序,并确保执行过程中遵循卫生部规定的相关要求,以维护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二年十一月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二年十一月
第一部分
Part 1
总则General Principle
第二部分
Part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
第三部分
Part 3
医疗卫生气构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ructures
第四部分
Part 4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消毒技术规范名目
第一部分
总则
1.1 引言1
1.2 适用范畴1
1.3 术语1
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差不多原则和要求3
1.4.1 消毒产品检验差不多要求3
1.4.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差不多要求7
1.4.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差不多原则8
1.4.4 医疗卫生气构消毒、灭菌差不多要求9
1.4.5 疫源地消毒差不多要求12
第二部分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2.1 消毒产品消毒成效检验技术规范15
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15
2.1.2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43
2.1.3 空气消毒成效鉴定试验53
2.1.4 水的消毒成效鉴定试验56
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62
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75
2.1.7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80
2.1.8 抗(抑)菌试验83
2.1.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94
2.1.10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99
2.1.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102
2.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109
2.2.1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109
2.2.2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 23
2.2.3 消毒产品稳固性测定124
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24
2.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126
2.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26
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28
2.3.3 皮肤刺激试验129
2.3.4 急性眼刺激试验131
2.3.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132
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134
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135
2.3.8 致突变试验136
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146
2.3.10 致畸胎试验147
2.3.11 慢性毒性试验148
2.3.12 致癌试验149
2.3.13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150
第三部分
医疗卫生气构消毒技术规范
3.1 消毒与灭菌方法152
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168
3.3 输注器材的灭菌169
3.4 一样诊疗用品的消毒 170
3.5 内镜的消毒灭菌171
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173
3.7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74
3.8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175
3.9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176
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178
3.11 检验有关物品的消毒179
3.12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182
3.13 织物的消毒183
3.14 污水的消毒处理 184
3.15 污物的消毒处理 188
3.16 尸体及其有关环境的消毒192
3.17 医院消毒灭菌的成效监测194
第四部分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4.1 常用消毒方法 206
4.2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206
4.3 消毒剂的应用 207
4.4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211
4.5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212
4.6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治理214
4.7 疫源地消毒成效的微生物学评判216
4.8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218
附录A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226
附录B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