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一用中国的“启蒙运动”来描述新文化运动,几乎已成为一种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去认真追问,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种启蒙运动?或者说,“启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涵盖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如果不去思考和澄清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只是不假思索地借用“启蒙”来界定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日趋单薄和僵化而不自知。
之所以使用“借用”一词,是因为“启蒙”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我理解。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
晚清知识人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动,征诸史实,可谓名实相符。
但这里的“启蒙”尚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Enlightenment的对译语,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
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
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启蒙运动”,是后来者的历史阐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开始把新文化运动比附为启蒙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左翼文化人的论述中,“启蒙”并未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今人想象中的那种荣光,相反却标示出这场运动的缺陷和不足(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
“五四启蒙运动”成了被批判和有待超越的对象,左翼文化人借助对新文化运动相对负面的历史评价,获得了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方向感。
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一百年来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阐释中是很常见的。
一九四○年发表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点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论成为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范式,启蒙运动式的理解随之隐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浮出水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都强调理性,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

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其中,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传统的扭转、新思潮的兴起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三个方面,探讨清末民初文化变迁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一、文化传统的扭转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以及内忧外患的局势加剧,中国人民对于旧有传统的支持度逐渐下降。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倡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其一,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象征,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清朝晚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其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解构。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潮,例如“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等。
他们试图用现代科学与西方文化来重塑中国的精神面貌,改革旧有的文化传统。
其三,新教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些新式学校取消了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开设更多实用的科目,如数理化、外语等。
这些变革使得年轻人接触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新思潮的兴起清末民初,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社会民生问题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文化和思想,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
首先,启蒙思想的传入。
启蒙思想是欧洲启蒙时代形成的,主张理性、宗教宽容和人权等理念。
这些思想通过翻译和传教士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国。
启蒙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
其次,新文化的引进。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社会在思想、科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使中国思想家开始思考传统理论的合理性,西方文艺作品的引进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风格。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4)指导思想: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 “科学”
(5)结果和影响:都打击了封建专
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不同点:(1)时间不同:启蒙运动 主要发生在17、18世 纪。而中国新 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
新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 发展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2)倡导者:都是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 进的民主主义者
(3)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 的思想解放运动 (4)内容:都强调民主与科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 等。
都强调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和迷信追求自由平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都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解题思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
我们一般从时间、背景(国内: 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等; 国际背景:世界局势、国际关系,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内容、 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思考
(2)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成为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 化运动,而启蒙运动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运动。 (3)影响范围不同:新文化运动局限于中 国,而启蒙运动兴起于欧洲,却对整个世界 都产生了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7课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背景:①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③政治:A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起了启示和榜样作用;B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④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⑤法国社会现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对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3、过程:(1)兴起: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2)高潮:18世纪中叶,法国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3)发展: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国:康德)4、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否定封建权威,提倡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法治观念,敬畏事实,提倡科学。
5、性质:是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从而使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四、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②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对世界的影响:①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西属、葡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赢得独立。
②在亚洲鼓舞中国和日本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③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社会转型和各国政体的影响(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比较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

比较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部编版九上历史课本讲述了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基础回顾】一、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总之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二、欧洲三大思想运动的指导革命范畴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外,欧美甚至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的理论皆来自启蒙运动;而马克思主义则指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1、联系:实质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注重人的价值,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两次运动都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启蒙运动发起的条件之一。
2、区别:(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2)内容不同:文艺复兴提倡恢复“人性”(即感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3)方式不同: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恢复古希腊的文化,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启蒙运动重在社会哲学方面,提出了新的社会思想。
(4)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运动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封建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及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四、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的民主、科学等思想,均来源于欧洲的启蒙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于俄国十月革命,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干货: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

高中历史干货: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考纲要求:(星标重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复习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学习:一.文艺复兴运动:1.概念:是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后又扩展到西欧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表面上看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兴起的原因:①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实行愚民统治和文化独裁,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被消灭。
②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符合其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式。
③意大利比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和人才。
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理性精神和世俗化的内容。
3.表现和内容①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前三杰:中世纪最后一位和新时代第一位诗人但丁,代表作是《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小说集《十日谈》,批判教会,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②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后三杰:达芬奇的代表作是绘画《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画圣”拉斐尔的代表作是众多的《圣母像》,歌颂了人和人性的光辉。
③英国的代表人物是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是其多部戏剧,创造了一些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
④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开始产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科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
⑤社会思潮:人文主义。
也称为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启蒙运动重点解读

启蒙运动重点解读一、启蒙思想原因分析1、启蒙运动兴起条件〔1〕经济条件:17世纪、18世纪,欧洲手工工场开场广泛建立,工场手工业成为欧洲工业生产组织的根本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开展。
〔2〕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条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束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思想条件:兴起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使欧洲开场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思想得到一定解放;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以进一步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们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场挣脱封建迷信的束缚。
2、启蒙运动高潮在法国的原因〔1〕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锋利,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根底;〔2〕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根底;〔3〕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那么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历,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二、启蒙运动的性质、特点分析1、启蒙运动的性质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根底上,又向前深入开展的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启蒙运动的特点从批判的对象分析: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那么,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其本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另外,伏尔泰批判和否认教会当时享有的法律和经济特权,孟德斯鸠以“天赋人权〞反对教会作为第一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卢梭用“社会契约论〞对抗“君权神授〞,就是批判教会享有的超国家的权力和世俗特权,从本质上反对教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是近代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两个重要事件,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
也许是由于它们分别发生在东方和西方,而且在时间上相差近三个世纪,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极少有人将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现简要归纳其主要相似之处,供师生们参考。
一、历史背景相似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陳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兴起的标志,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历史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广大人民群众抓起了“爱用国货,抵抗洋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也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积极奔走。
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其次是化工、皮革和卷烟等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达到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加的投资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
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针对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刮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首先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然后向甚至全世界蔓延,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反,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主旋律,为了争取政治权力,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就这样兴起了。
二、性质相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三、内容相似
其一、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的口号,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1916年2月,陳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
国民政治。
”5月,李大钊也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理性与天赋人权思想,呼唤人们用理性的阳光来驱散现实的黑暗,强烈要求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其二、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把斗争锋芒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反对儒家学说,反对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以革命的英雄气概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猛烈抨击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
其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提出了“科学”的口号,崇尚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和愚昧,号召人们树立科学的进取精神。
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刊物《科学》月刊,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组织,如天文学会等,而且,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经常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批驳鬼神思想,宣扬无神论。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也主张崇尚科学,宣扬无神论思想,反对天主教会关于“造物主”的伪说和“创世纪”的神话。
这一时期,狄德罗主编了《百科全书》,包含了大量关于自然科学的条目;伏尔泰在《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讯》等著作中,也记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
四、造就了一大批时代英才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陳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高一涵和沈尹默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在启蒙运动中,也产生了格劳秀斯、斯宾诺萨、弥尔顿、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魁奈、毕封和博马舍等进步思想家。
五、作用相似
尽管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
件,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启蒙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为即将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下,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运动成为人们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历史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