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皮肤
皮系统的名词解释

皮系统的名词解释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身体的外部界面,起到保护和隔离内部器官的作用。
在医学上,我们将这一系统称为皮肤系统,它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皮肤系统的最外层,它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
这些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道防止外部物质进入体内的屏障。
表皮还含有色素细胞,它们根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肤色。
此外,表皮还含有许多毛囊,通过毛孔将毛发延伸到皮肤表面。
在表皮下面是真皮,它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弹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真皮中含有血管、神经末梢和汗腺、皮脂腺等特殊的结构。
其中,汗腺负责排泄汗液,从而对身体进行散热。
而皮脂腺则分泌皮脂,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润滑和保护皮肤。
最内层的是皮下组织,它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
皮下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保温和储备能量。
此外,皮下组织还起到减震和吸收外部冲击力的作用。
皮肤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屏障,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有感知的能力。
皮肤表面富含感受器,包括疼痛、温度和触觉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能够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触感和刺激。
其次,皮肤系统还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当体温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吸热的方式来降低体温。
而在寒冷的环境下,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皮肤还具有免疫功能。
它通过表皮中的特殊细胞和分子来识别并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免疫系统会进一步介入,促进修复和愈合过程。
最后,皮肤在美学和社交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外观和肤色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些人会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保持皮肤的健康和外貌。
此外,由于我们通过肤色传递了许多信息,如不同人种和文化的背景,因此皮肤也与社交和文化因素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皮肤系统是人体内外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扮演着保护和界面的角色,还具有感知、调节体温和免疫功能。
而且,作为外观和美学的一部分,它也在我们的社交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皮肤的生理功能名词解释

皮肤的生理功能名词解释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外在屏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备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皮肤的生理功能进行解释,包括保护屏障、温度调节、感觉传导、代谢调节和免疫防御。
1. 保护屏障皮肤的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提供一个保护屏障,阻止外界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人体。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由多层角质细胞组成,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防止水分的散失以及一些无害或有害物质的进入。
皮肤表面的酸性环境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2. 温度调节皮肤还具备温度调节的功能。
通过汗腺和血管的调节,皮肤可以控制体温的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上。
当体温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带走部分热量,使体温下降。
而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热量在身体内部。
这种温度调节机制使得人体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适宜的体温。
3. 感觉传导皮肤是人体感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肤表面散布着大量的感受器,包括触觉、热感受器和寒冷感受器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使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
触觉感受器可以感知物体的触感和压力,热感受器和寒冷感受器则能感知环境的温度变化。
4. 代谢调节皮肤还能通过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途径对人体进行代谢调节。
当人体活动剧烈时,皮肤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流量,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活动的肌肉组织。
汗腺则通过分泌汗液,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代谢产物,保持身体的平衡。
5. 免疫防御皮肤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免疫防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皮肤层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此外,皮肤的益生菌群也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帮助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
总结: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备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保护屏障、温度调节、感觉传导、代谢调节和免疫防御。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

7、皮肤附属器(cutaneous appendages)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29、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为甲真菌病。甲癣(tinea unguium)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30、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3、皮沟(skin grooves)、皮嵴(skin ridges)、皮野: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并受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称为皮沟,皮沟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称为皮嵴,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型的微小区域,称为皮野。
4、表皮(epidermis)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20、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在发病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皮损消退后(通常4w)神经痛持续存在。
21、Kobner现象:同形反应(isomorphism):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20、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新生的角质生成C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d,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d,共28d。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2皮病肤学研是皮肤及究属附和器各种与之关疾相的科病,其学容包括内常皮肤正及属附器结构的功和能各种皮、肤附属及器病的疾因、发病病制机临床表现、诊、方法断、治疗预防及。
3性病、学研究性是传疾播病的科,其内学包括容种各性播传疾病病的因发、机制、临床表现病、断方法诊、疗及预防。
治、皮沟(sk3in gr ovose、)嵴皮(sik nidregs)、皮:野皮附肤于着深组织部并纤受束维引形成致牵密的多走向沟,纹为皮称沟,沟将皮肤划分皮为大小不的细等长起称隆为皮嵴,较的皮沟将皮肤表深划分成面菱或多角型形的微小区,称域为野。
皮4、皮表(peidreis)m属复层鳞状于上,皮主由角质要成形细、胞素细黑、胞格朗斯细汉胞和克尔麦细等胞成构20、表。
皮通过时/间替时间更:新生的质生成角有次C序逐地向上移渐动基底由移层至颗行粒层需1约4,再移d行至角质层表并脱面落需又14d共,2d821。
表皮、素单元:黑个黑色一素胞可通细其过枝树突状起向周约围0~16个角3形质细胞提供黑成素,成一个表皮形素单黑元。
5真皮 (、drmes)i:由中层胚分化而。
全身来部位各厚不薄一一,约1般3~mm眼,最睑,为薄0.m3。
m真皮有内各种皮附肤器及属血、淋巴管管神、和经肌。
肉6、皮组织下sub(utcnaoue sitssue)位:真于下皮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连相,疏松结缔由织及组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脂下层。
肪含血管有、淋管巴、经神小汗腺和、顶汗泌腺等皮下组。
的织厚随部位度、性及营别状况的养不同而有差所异7、。
皮肤附属(cu器taenuo s apepnadge)包括毛s发皮脂、腺、汗和腺甲由外胚,层分化来。
而、8细胞子因:皮内肤多种胞均可细在适宜刺下激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后和者仅在细不胞分化增殖、、活等方化面重有要作用,且而参与免疫还稳机自和病制理理过生。
程、9附分黏:子是介导细胞与胞细细胞或基与质间相互接触结合或的一类分,包括整子素家合(integri族 nfaimyl、免疫球)蛋超家族(i白mumonlobuling su epfamirly)、择选素族(家eslecit n fmali)和钙y粘家素族c(ahdrien amfil)y。
皮肤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皮肤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皮、面部和体干部位的红肿、脱屑和瘙痒。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油脂分泌过多、真菌感染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炎药物和外用护理。
湿疹(Atopic Dermatitis)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干燥、瘙痒、红肿和起疹。
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
治疗方法包括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抗炎药物、避免诱发因素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牛皮癣(Psoriasis)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皮肤异常增生,形成红斑、鳞屑和瘙痒等症状。
病因尚不清楚,但认为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外部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和生物制剂等。
银屑病(Eczema)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厚鳞屑和瘙痒等症状。
其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相关。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抗炎药物、内服免疫调节剂、光疗和皮肤保湿等。
痤疮(Acne Vulgaris)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毛囊闭合和炎症。
其病因主要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油脂分泌过多、毛孔堵塞、细菌感染和荷尔蒙等因素。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局部抗生素和维A酸)、口服药物和生物刺激治疗等。
疤痕(Scar)疤痕是在皮肤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结缔组织瘢痕。
其形成原因包括创伤、手术、烧伤和疾病等因素。
疤痕分为瘢痕性疤痕和肥厚性疤痕,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手术切除和激光治疗等。
良性痣(Mole)良性痣是皮肤上的一种常见肿瘤,通常为黑色或棕色小斑点,多数是先天性的。
良性痣一般无需治疗,但如果有形状、颜色、大小或其他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黑色素瘤(Melanoma)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的皮肤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可形成黑色或棕色的痣。
皮肤生理知识

皮肤生理知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不仅起到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还参与体温调节、感觉传导和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详细介绍皮肤的生理知识。
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最外层的一层,由多层角质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它起到了防止外界物质和微生物侵入的作用。
表皮中还含有黑色素细胞,它们产生黑色素来赋予我们的皮肤颜色。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
真皮中含有毛囊、汗腺和神经末梢等结构,它们与皮肤的感觉和调节有关。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起到保护和绝缘的作用。
皮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体温。
当我们体温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散发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另外,皮肤中的血管可以调节血液的流动,通过扩张或收缩来调节体温。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失;而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血管会扩张,增加热量散失。
感觉传导也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
皮肤中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刺激,如触觉、痛觉和温度等。
这些感觉信息会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使我们能够感知和反应外界刺激。
例如,当我们触碰到热物体时,神经末梢会立即传递热觉信息到大脑,引发我们的回避反应。
皮肤还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它作为我们与外界环境的第一道屏障,能够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
表皮细胞的角质化过程使得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微生物进入体内。
同时,皮肤中的免疫细胞也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
总结起来,皮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器官,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感觉传导和免疫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皮肤的生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皮肤健康。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皮肤护理,才能使我们的皮肤保持光滑、健康和年轻。
皮肤表皮层名词解释

皮肤的名词解释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以下是对表皮及其相关名词的解释:1.表皮(Epidermis):1.皮肤的最外层,由多层细胞构成,没有血管。
2.主要功能包括防护、感知和参与免疫反应。
2.基底层(Stratum Basale):1.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相连。
2.包含经常分裂的基底细胞,负责表皮的持续更新和修复。
3.也含有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3.棘层(Stratum Spinosum):1.由多边形的细胞组成,具有很好的连接性和强度。
2.细胞间通过桥粒相连,提供机械强度和弹性。
3.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朗格汉斯细胞。
4.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1.细胞开始角化,充满角质蛋白,并开始死亡。
2.形成保护性脂质屏障,减少水分流失。
5.透明层(Stratum Lucidum):1.仅存在于掌心和足底的皮肤中。
2.由透明、无核的细胞组成,提供额外的保护。
6.角质层(Stratum Corneum):1.最外层,由扁平的、无核的角化细胞组成。
2.提供坚固、防水的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和水分流失。
7.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1.表皮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通过分化形成角质层。
2.为皮肤提供保护和储水功能。
8.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1.分布于基底层,负责合成黑色素。
2.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保护细胞核DNA免受损伤。
9.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1.存在于棘层,作为表皮的免疫细胞。
2.识别并呈递外来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这些名词定义了表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其在人体屏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皮肤名解简答整理

一、名词解释(20分)1.原发损害:是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损害,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继发损害:是由原发损害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感染、治疗处理不当等进一步产生的损害。
3.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向上移动至角质层脱落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表皮更替时间。
4.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皮肤划痕试验: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1划后3-15s,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2划后15-45s,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3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5.棘层松解征(尼氏征):Nikolsky sign: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1、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4、牵扯已破损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6.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7.同形反应: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或Kobner现象。
8.Auspitz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即为Auspitz征,它是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萎缩: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2、蜡滴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后发展成为呈多种形态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称为蜡滴现象。
3、弹力纤维变性:指弹力纤维断裂、破碎、聚集成团或粗细不均呈卷曲状,量减少甚至溶解消失。
见于弹力纤维假黄瘤。
4、醑剂:是挥发性药物酒精溶液。
5、疥疮结节: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直径3~5cm暗红色结节,为疥螨死后引起的异物反应。
6、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的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在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7、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8、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和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细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9、皮肤损害(皮损):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称体征。
10、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11、斑块:为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
12、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3、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见于荨麻疹。
14、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为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为血疱。
15、脓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
脓疱的疱液可混浊、稀薄或粘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水疱继发感染后形成的脓疱为继发皮损。
16、结节: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侵润感。
17、囊肿:为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18、瘢痕: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
可分为增生性或萎缩性两种。
19、萎缩: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20、痂: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
21、抓痕:也称表皮剥脱,为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皮层的剥脱性缺损,常由机械性损伤所致,如搔抓、划破或摩擦。
22、苔藓样变: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痒。
23、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平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
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4、角化过度:由病理性改变所造成的角质层增厚,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见于扁平苔藓、掌跖角化病、鱼鳞病。
25、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角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见于银屑病、玫瑰糠疹、汗孔角化症。
26、角化不良:表皮或附属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未至角质层即显示过早角化。
27、颗粒层增厚:颗粒层变厚,因细胞增生和肥大所致,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
28、棘层肥厚:指表皮棘层细胞增厚,常伴有表皮突延长或增宽,一般由棘层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由细胞体积增大所致者称为假性棘层肥厚。
见于银屑病及慢性皮炎等。
29、疣状增生:指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四种病变同时存在,表皮宛如山峰林立。
见于寻常疣。
疣状痣等。
30、棘层松解:指表皮或上皮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至表皮内裂隙或水疱。
见于天疱疮、毛囊角化病。
31、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崩解,重者基底层消失,使棘细胞直接与真皮接触,常伴真皮内嗜黑素细胞浸润。
32、蜡滴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后发展成为呈多种形态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称为蜡滴现象。
33、薄膜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刮去红色斑块上覆着的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透明薄膜的现象,称为薄膜现象。
34、点状出血(Auspitz 征):寻常型银屑病剥去红色斑块的薄膜后可见点状出血,是由于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所致。
35、Kogoj微脓肿:颗粒层或棘层上部海绵形成的基础上中性粒细胞聚集成的多房性脓疱。
36、Munro微脓肿:角质层内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形成的微脓肿。
37、Pautrier微脓肿:指表皮内或外毛根鞘淋巴样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巢,见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