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5课《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二、【重点难点】ﻩ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2.创作背景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教案设计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写简短的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入、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部分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预习检测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的预习情况。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3.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和短语。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结构。
5.口语表达教师设计口语练习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学生汇报口语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6.写作训练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作业内容包括:复习课文,熟记生词,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活动。
2.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4.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中学部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现代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的感情。
2.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3.了解比兴的夸张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
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
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
粉碎“四人邦”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2、什么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自学导航】一、基础训练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A.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ù 白羊肚dù手巾B.酿ràng酒杜甫p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C.酿rǎ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ù手巾D.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括弧里。
A.手()黄土我不放。
(捧、抓、拿、握)B.紧紧儿()在心窝上。
(放、搁、靠、贴)C.一头()在亲人怀。
(栽、扎、扑、倒)D.双手()定宝塔山。
(扶、搂、撑、抓)3、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A.红旗飘飘把手招。
()B.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C.头顶蓝天大明镜。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1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
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
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25 现代诗二首 导学案 - 不含答案

25 现代诗二首导学案回延安(第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知识链接】1 背景介绍,《我的中国心》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查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此歌由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
【自主学习】1.正音辨形搂定() 糜子()油馍()翅bǎnɡ() 浪cháo() 眼kuànɡ()2.据义填词(1):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2):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行动。
3.走进文本(1)《回延安》中按照延安、忆延安、话延安、延安、延安的顺序,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2)《回延安》中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的句子是:。
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答案:【合作探究】1.《回延安》一诗中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是什么?答案:2.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2)(3)(4)(5)【达标检测】归纳总结练习这首诗诗人按照回延安、、话延安、、的顺序,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
答案:【课后反思】再别康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理解拟人、夸张、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任务分析学习本文,应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标,当然也应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养成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要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其次要创设情境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的时间;以徐志摩诗为触发点,可以了解一些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①能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②能说出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③能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课前准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读准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计《回延安》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诵读欣赏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组织朗读、评价质疑精读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说说这对表现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②教师组织:交流写作背景资料;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
赏析诗歌请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课后学习: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板书设计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会亲人,欢聚话今昔逛新城,旧貌换新颜赞延安,圣地大贡献《再别康桥》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导入新课组织交流“我最难忘的地方”诵读欣赏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组织朗读、评价品读想象根据写作背景资料和这首诗的内容,用水彩笔绘出你心目中的康桥。
组织交流、评价(结合诗句内容)比较阅读组织比较《再别康桥》与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节选)在情感表达和表现方式的异同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现代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新)复习进程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赛诗会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想:用诗意的语言营造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美。
)二走近志摩1.展示预习成果:哪位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现代诗二首》(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了解现代诗
分发练习卷、学生当堂训练、教师巡视、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
板图
设计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
1两首诗歌的共同点
2两首诗歌不同点
本课时教
学评价与
反思
明确:(1)两首诗歌都抒发情感。都是倾吐对自己生活过的、与个人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某个地方。
(2)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法。
(3)两首诗歌追求形式的完美,在节奏、韵律等方面都致力推敲。
(4)现代诗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格律诗有相对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方面的要求,虽然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是也有自己的规定性。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情感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运用了通感和拟人,表现出河流、旗帜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2说说两首诗歌不同点有哪些?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明确:(1)诗歌内容的不同:
《回延安》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表现手法方面不同:
(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
(7)“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的感情。
2.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3.了解比兴的夸张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
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
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
粉碎“四人邦”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2、什么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
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自学导航】
一、基础训练
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A.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ù 白羊肚dù手巾
B.酿ràng酒杜甫p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C.酿rǎ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ù手巾
D.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括弧里。
A.手()黄土我不放。
(捧、抓、拿、握)
B.紧紧儿()在心窝上。
(放、搁、靠、贴)
C.一头()在亲人怀。
(栽、扎、扑、倒)
D.双手()定宝塔山。
(扶、搂、撑、抓)
3、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红旗飘飘把手招。
()
B.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
C.头顶蓝天大明镜。
()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情感。
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团支书又领进新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课内文段阅读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根,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亲山亲水有亲人。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天南海北想着你……
1.这是《回延安》中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2.分析第1节在诗中的作用。
3.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试具体分析。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②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种的书。
④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不超过六个字)。
《再别康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三美”。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知识链接】
1、徐志摩及作品: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留学美、英,1921年开始创造新诗,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
求灵性。
出版的诗集有《志摹的诗》、《斐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诗大多情感真实,构思巧,意境新,含蓄而不晦涩,鲜明却不浅露,长于比喻,想象丰富,颇具诗美。
他的诗从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中汲取营养,流利柔和、富有弹性,在创造既是白话又是诗化语言方面,实有功绩。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2、新月诗派:成立于1923年,结束于1933年。
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但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品。
后期由胡适、梁实秋等主编《新月》杂志,杂志不再只谈文学,也登载了各种政治论文,且政治倾向日趋反动,经过与左翼文艺界的斗争而声明狼藉,最终消亡。
【自学导航】
1.《再别康桥》很适宜朗诵,那么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并试着读一读吧。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2.学生演读
诵读指导: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3.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
③作者再来康桥和再别康桥时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4.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①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5.体会诗歌“三美”
闻一多三美理论:闻一多《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学生根据三美理论,讨论《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六.送别诗积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
七.作业
根据点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鉴赏点拨: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到是女郎道别时到一刹那到姿态。
准确地传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
“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