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治疗现状的调查
基层医疗机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防治现况

F NGXa g—h a JNS n —l g, t 1X a w optlC ptl dcl nvrt ,e i 00 3 C ia A in u l og i e a. u n uH si ,a i i i sy B in 10 5 ,hn n a a Me a U e i jg
S a u fM a a e n fHy e t n i n f rPa e t t s h mi t o e i a i e ia n t u i n Z t t s o n g me to p r e so o t n wil I c e c S r k n B scM d c l si t s i s l I t o HAO Me —h a. i u
理 想 , 高血 压 药物 治 疗 还 欠 规 范 ,提 示 基 层 医疗机 构 医务 人 员 的 高血 压 防 治知 识 亟 待加 强 与规 范 。
【 关键词 】 高血压 ;脑卒 中;治疗;卫生服务
【 中图分类号 】R541 【 .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2 (08 1 16 0 07 97 20 )1 — 94— 4
【 bt c】 O jcv T s sh a s f r etnadta et yeesnf ogshmcsoe u i A s at r bete o s s t s t e no n et n hprni r m n ce i tk r— i a e e tu o p v i r m t o oa i r s v
t n , p e e ti n s itr , p th soy a d p r o a i o , w o d ce mo g 9 9 ic e c s o e s r io sfo 5 s c i s o r s n l e sh so y l s a itr n e s n l s r h ty s a c n u t d a n 9 s h mi t k u v r r m e — r v
高血压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床致 死率和致 残率近年来 逐渐升 高的主要原 因 。 因此 ,加强对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后并 发急性 缺血 性脑卒 中的临床诊断研究 ,对于提升高血压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 I _ 2 J 。本次研 究 选取 我 院进行 治疗 的原发 性 高血压 老 年患 者 3 6 例 为研究对象 , 分析其 降压治疗后并 发急性缺 血性脑卒 中发生后 的相关危险 因素和治疗 ,临床
以上 6 例,收缩压最高为 2 3 5 m m H g ,舒张压最高为
9 4 . 4 %远 远 高于对 照组 的 6 6 . 7 %, 两 组差 异 比较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两组 患者治疗 效果
对 比情 况 见 表 l 。
心血 管病 防治 知 识
2 0 1 3年 第 6期
缺 血 性 脑 卒 中几 率 较 大 ,临 床 致 死 率 、致 残 率 也 较 高 。一 般 情 况 下 , 患 者 服 药 至 血 压 恢 复 正 常后 ,
要高 , 耐受低血压能力较差 , 因此 降压 治疗过程 中
【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临床报道证实 , 高血压是脑梗死 ( 缺血性脑卒 中 )发生 的主要危险 因素之一 ,在实施 治疗 过程 中 ,如果不恰 当降压治疗将会导致脑部组织灌注
不 足 ,引发 急 性 脑 梗 死 ,这 是 造 成 高 血压 患 者 临
1 4 0 m m H g 。两组患者在血压、 性别、 年龄等方面无显 著差异 , 具有可 比性 。 1 . 2 检 查 分析 3 8例 患 者 主要 因为 降 压 药 物使 用 不 当 、 服 药量 过 大 、多种 药物 联合 使用 等原 因致 使 血压 下 降过快 、 过低 , 发 生急 性缺 血性 脑卒 中。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出院后应用降压药情况调查

死1 4例 , 依 从 性 好 组 患 者 的 卒 中 复 发 率 明显 低 于 依 从 性 差
组,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3 讨 论
药, 5 8例 ( 3 6 . 5 ) 是 对 高 血 压 病 的危 害 程 度认 识 不 够 , 不 重 视 服 药 治 疗 而 自行 停 药 , 1 6例 ( 1 0 . 1 ) 是 因为药物 的不 良 反应 , 如 钙 离 子 拮 抗 剂 所 致 的 双下 肢 水 肿 ,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换 酶抑 制 剂所 致 的干 咳, 使 患 者不 能 耐受 等 原 因停 药 , 8例
1 . 1 调查对象 : 2 0 0 8年 2月 至 2 0 1 1年 2月 唐 山 市 协 和 医
院 神 经 内科 收 治 的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合 并 高 血 压 的 患 者 , 入 选
标准 : ①所有患 者均 符合 2 0 0 3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 HO) 高 血 压 诊 断 及 分 级 标 准 ] , 并通 过 头颅 C T和( 或) 磁 共 振 成 像( MR I ) 扫描确 诊缺 血性脑 卒 中; ② 年龄 4 O ~8 O岁 ; ③ 出 院时 患 者 神 志 清 醒 , 能 够 自主 服 药 , 无 服 用 降 压 药 的 禁 忌 证; ④ 自愿 签 署 知 情 书 。排 除标 准 : ① 伴 有 明 显 认 知 功 能 障
孟 令 海 尚淑 玲 张 贺 齐 李 迥 于 心 洋 高血压病是缺 血性 脑卒 中 的重要 危险 因素 之一 , 大 部 分 脑 卒 中患 者 都 会 合并 高 血 压 病 , 那么 , 缺 血 性 脑 卒 中合 并 高 血 压 的患 者 出 院 后 是 否 能 按 医 嘱 规 定 应 用 降 压 药 物 , 对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药物使用及血压控制情况

A nt i hy pe r t e n s i v e me di c a t i on us a ge a nd hype r t e ns i o n c o nt r o l o f i s c he mi c s t r o ke pat ie nt s i n c om m uni t y-
3 8 7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5 0 6 2 .2 0 1 3 .0 4 . 0 0 1
・
流行学及 人群 防治 ・
社 区缺 血性 脑 卒 中患 者 降压 药 物 使 用 及 血压 控 制 情 况
张 璐 方 向华 穆丽媛 刘宏军 张红梅 秦 晓明 江滨
心肺血管病杂志 2 0 1 3年 7月第 3 2卷第 4期
J o u r n a l o f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P u l mo n a r yD i s e a s e s . J u l y 2 0 1 3 . V 0 1 . 3 2. N 0 . 4
b a s e d me d i c a l c e n t e r s Z H A N G L u ,F A NG X i a n g h u a , MU L i y u a n , L I U H o n g j u n ,Z H A N G H o n g m e i ,Q I N Mi n g x i a o , J I A N G B i n E v i d e n c e — b a s e d Me d i c i n e C e n t e r ,C a p h a l Me d c i a l U n i v e m i  ̄, X u a n w u H o s p i t a l a f i f l i a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

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1-07-07T09:52:17.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汤斌张声睿刘伦张红斌[导读] 另一方面,缺血性脑卒中如果有高颅压症状,血压升高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之,随颅压下降,血压也会随之下降。
汤斌张声睿刘伦张红斌(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文山 663000)【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215-02【摘要】目的老年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常见,积极降压治疗有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但是,不恰当的降压同样容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方法本文通过病例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方案及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降压措施。
结果老年高血压病在明确有无脑血管病变前不可盲目、过度降压治疗。
并总结了一套处理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措施。
结论老年高血压病降压宜缓慢;老年高血压病宜在判定保障脑供血的主干血管病变之前,如果收缩压不高于180mmHg,一般不考虑降压处理。
【关键词】高血压病降压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病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2/3患有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恰当的降压治疗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本文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恰当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8-83岁,平均68岁,高血压病程为0-25年,平均为8年。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前有高血压病史者22例,除6例较规范使用降压药外,其余均未正规治疗及定期复查,用药随意性较大。
入院时检查收缩压在140-220mmHg,舒张压在90-140mmHg,本组病例均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头颅CT或MRI证实。
1.2方法1.2.1所有病例均因服用降压药量偏大或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致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所致。
基层医疗机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防治现况

基层医疗机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防治现况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在对基层医院中的脑卒中病人进行高血压预防的效果,并总结了心得和体会。
方法: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基层医院中的出现脑卒中的病人共800名,对这些病人的一些基本信息、患病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和记录,分析这些患者中高血压预防状况。
结果:在这800名脑卒中病人中,存在高血压的病人有620名,占比77.5%;其中,病人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为88.23%,对高血压采取治疗人数为530人,比例为66.25%;在进行高血压治疗的530例病人中,采取复方类降压药的病人有255人,占比48.11%,采取非复方类降压药的病人有275人,占比51.89%。
此外,随着病人的文化水平的升高,高血压构成比例越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基层医院的脑卒中病人中,对于高血压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对脑卒中病人进行高血压的预防宣传,提高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的高血压知晓率。
【关键词】脑卒中;高血压;基层医疗机构;防治情况[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351-01随着现代生活物质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疾病也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高发的疾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身体机能损伤,甚至触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会导致死亡[1]。
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病人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并且一旦血压升高将有很大几率导致病人脑卒中复发,很有可能会危机病人的生命,因此,对脑卒中病人进行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针对基层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中高血压的并患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现在将研究的结果详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基层医院中的出现脑卒中的病人共800名,其中有男性408人,女性392人,年龄分布在61-79岁之间,平均为(67.2±5.2)岁。
高血压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高血压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高血压治疗状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结果:不同程度脑卒中患者之间的既往高血压治疗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既往高血压不规律治疗、不治疗与不知情的患者,有更高风险表现为重症脑卒中。
结论:高血压治疗状况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针对高血压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举措。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238-01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有十分严重的威胁。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众多诱发因素中,高血压是首要可控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mmHg,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能够得到20%到30%的降低,对于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更加显著[1]。
然而,我国居民对于高血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高血压控制率仅为5%;更多的患者是不规律接受治疗,甚至根本没有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高血压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我院实施此次研究,现就此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并且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中包括60例男性患者与4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5岁到80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患者入院后,当天即对患者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于3分的患者,为重型脑卒中患者,小于等于3分的患者,为轻型脑卒中患者。
同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高血压治疗状况,包括患者的高血压病程、用药状况、控制状况;并根据患者的治疗状况,将患者分成四种治疗方式:患者积极接受高血压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视之为规律治疗;患者治疗态度不佳,用药不连续,或者只在血压升高或有相关症状时用药,视之为不规律治疗;患者知道自身高血压,然而不接受药物治疗,视为既往高血压不治疗;患者不知道自身有高血压,视为既往高血压不知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治疗现状的调查李静1,张丹1,李希2,冯芳1,刘佳敏1,高岩1,张海波1,乌汉毕力格1,魏小帅1,李丽1,葛蕾1,庞鑫1,C H EN Y i2ping3,C H EN Zheng2ming3,L ANDRA Y Martin3,ARM ITA GE J ane3,CH EN Fang3,蒋立新1代表H PS22T HRIV E协作组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3.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英国牛津,OX37L F摘要:背景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脑卒中复发。
目的 了解中国非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
方法 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对病史超过3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
利用电子问卷采集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结果 2007206-2009210期间,在中国14座城市共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17名,平均年龄64岁。
74%(4733)已知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中2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仅21%(995)血压控制达标。
血压控制率随服用降压药种类增多而逐渐增高(P<0101)。
合并糖尿病者血压控制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
合并心肌梗死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血压控制率均高于无此病史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不服药者(P<0105)。
1684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有60%血压升高。
结论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距指南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加强其血压控制,将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高血压;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现状调查Survey of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 I Jing3,ZHAN G Dan,L I Xi,FEN G Fang,L IU Jia2min,GAO Yan,ZHAN G Hai2bo,Wuhanbilige,WEI Xiao2shuai,L I Li,GE Lei,PAN G Xin,CH EN Y i2ping,CH EN Zheng2ming,L ANDRA Y Martin, ARMITA GE Jane,CH EN Fang,J IAN G Li2xin on behalf of HPS22T HRIV E collaborative group.3Cardiovascular I nstitute&Fuw ai Hos pital,Chinese A cadem 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a O x f ord Cent re f orI nternational Health Research,B ei j ing100037,ChinaAbstract: B ackground 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of stroke in Chinese people. Antihyperten2sive treatment can reduce recurrence of stroke considerabl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and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ischemic stroke and deter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blood pressure control. Method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screened to consider participation in a clinicaltrial and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about their disease history and medication use. Also with E2questionnaire,their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as well as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was recorded. R esults BetweenJ une2007and October2009,6417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f rom14cities in China were interviewed. Theirmean age was64years.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as present in4733(74%)patients,20%of whom took no an2tihypertensive drug,and only995patients(21%)reached the goal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ccording to currentguidelines. The incidence of comorbid diabetes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blood pressure control(P<0101). A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previ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blood pressure control.So was the taking of anti2platelet agents or statins(P<0105).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occurred in1684(60%)pa2tients without th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have not reached the target blood pressure recommended by current guidelines. The prognosis of these patientsshould be improved by effect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K ey w ords: Hypertensio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 Cross2sectional study 脑血管病业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第一位致通信作者:蒋立新,E2mail:lixin.jiang@残和死亡的原因。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 roke, IS)。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
初次罹患IS后,5年内再发脑卒中的风险可高达30%[2,3]。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4],降压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3210],其益处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1]。
因此,对高血压的管理是IS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指南推荐有IS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为很高危,必须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将血压严格控制在140/90mm Hg(1mm Hg=01133kPa)以下,合并糖尿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4]。
本项研究旨在了解中国非急性期IS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1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均来自“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筛选门诊的受试者。
入选标准为病史超过3月的IS患者。
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中国有14个城市(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呼和浩特、包头、潍坊、青岛、徐州、郑州、武汉、苏州)的51家医院(50家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参加。
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入选标准:①年龄50~80岁;②至少有明确的下列病史中的一项: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IS或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即间歇性跛行或血管重建术病史);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要求有明确的客观依据)。
排除标准:近3月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脑卒中;严重慢性内科疾病史如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等;既往对他汀类药物有明确不良反应;活动性炎性肌病等。
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各家医院符合条件的既往住院病人和少数门诊病例,均为所在城市或近郊的居民。
研究人员通过核查所有研究对象的身份证明和病历记录,对其身份及临床诊断进行严格确证。
研究方案经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心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12 调查方法 邀请初筛合格的对象携带全部正在服用的药物至研究筛选门诊,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医生进行询问并将结果直接记录于电子问卷中。
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病史、吸烟、饮酒情况以及调查时使用的所有药物。
使用统一提供的欧姆龙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获得欧洲高血压学会和英国高血压学会认证)测量血压。
要求测量血压时患者取坐位,安静5min以上,测量过程中保持安静。
记录电子血压计显示的血压数值。
在随机分组门诊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
电子问卷系统设有自动逻辑和缺漏等检查功能。
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 Hg为控制达标,收缩压≥140mm Hg未达标,舒张压≥90mm Hg 未达标;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 Hg为控制达标,收缩压≥130mm Hg未达标,舒张压≥80mm Hg 未达标。
如果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调查时测量血压<140/90mm 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 Hg)视为正常,收缩压≥140mm Hg(合并糖尿病者≥130mm Hg)视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90mm Hg (合并糖尿病者≥80mm Hg)视为舒张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