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第12章 消化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课件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课件

2.外来N支配
副交感N: 迷走N、盆N
分泌 Ach
交感N
分泌 NE
内在N丛
内在N丛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两端:副交感N 双重N支配 中间:交感N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中枢神经 系统
交感及副交 感传入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肌间神经丛
局部传入
黏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出
消化道管壁内的化 学和机械感受器
平滑肌、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管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图
第二节
单胃消化
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
肠嗜铬样细胞 D细胞 G细胞
一、胃的化学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3.微生物消化: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被分解过程。微生物(细菌、真菌、原虫)发酵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汇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 一般生理特性
1.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但较骨骼肌低,收缩缓慢
2.有一定的伸展性
3.紧张性: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自律性: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不如心肌规律
上升支:刺激→L-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
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产生。
平滑肌细胞的AP是在慢波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肌肉 收缩又是在AP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 控制了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强度和方向,是平滑肌的 起步电位。 胃肠平滑肌属于单一单位平滑肌,有缝隙连接,如同 一个合胞体,活动同步
(1) 慢波电位产生机制: 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 的Cajial细胞,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外液就是细胞赖以生存得体内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

2、细胞内液:机体内得水分及溶解其中得溶质称体液,存在于细胞内得体液称为细胞内液。

3、稳态: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外液得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得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5、体液调节:机体内能传递信息得化学物质经过体液得运输对生理功能进行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得分子结构得假说,其基本内容就是:细胞膜呈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膜中镶嵌有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镶嵌得蛋白质与磷脂双层分子交替排列。

2.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得现象,称为简单扩散。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得物质,在特殊蛋口质得协助下,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得现象,称为易化扩散、4。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得分子或离子山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得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5、钠泵:钠泵就是镶嵌在细胞膜上得一种特殊蛋口质,具有ATP酶得性质,就是Na+-K+依赖AT P酶。

活化得钠泵可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通过构型得改变来转动物质,不断地将Na+泵出细胞,同时乂将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内,维持细胞膜内外N&+与K+得不均衡分布,完成对其她物质得继发性主动转运。

6。

受体:受体就是细胞拥有得能识别与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得蛋口质大分子,它与配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引发细胞得生物学效应;根据其位于细胞得位置不同,分为膜受体、胞浆受体与核受体。

第三章血液1。

血浆:取抗凝血注入分血管(乂称比容管)中离心,压紧后分成两部分,上层为血浆。

血浆得成分复杂,除大量得水分外,主要有血浆蛋白(包括球蛋口、口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无机盐与非蛋白含氮物。

2.血清:采出得血液未经抗凝处理,静止后将凝固,首先生成血块,血块收缩后析岀得液体部分称为血清、3。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22. 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动物生理学消化生理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消化生理ppt课件
视觉器官 内耳前庭
传入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呕吐中枢
延髓外侧 网状结构 背外侧部
颅内压 升高
传出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膈神经 脊神经
效应器
胃 小肠 膈肌 腹肌
23
胃的分泌及其调节
胃液
无色,酸性,pH=0.9~1.5 无机物:HCl, Na+, K+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
胃内腺体
贲门腺:粘液 粘液细胞:粘液 胃腺: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 幽门腺:粘液,少量蛋白酶原,促胃液素等
VFA·H
46
皱胃内的消化
皱胃的运动
受采食活动的影响,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
皱胃分泌的胃液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幼畜)、盐酸和少量 粘液。分泌的量受进入皱胃内食糜的量和成分影响, 并受到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47
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运动及其调节
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分节运动 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蠕动 peristalsis 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回盲括约肌的舒缩运动
双向调节因素
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
盐酸
G细胞
D细胞
促胃液素
生长抑素
29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主细胞,颈粘液细胞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 胃蛋白酶 pH1.8~3.5
刺激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胨、少量多 肽和氨基酸
进食、促胃液素、组胺、胃酸
抑制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2泌乳(动物生理学)

12泌乳(动物生理学)

第五节 乳的排出及其调节
• 排乳:乳腺容纳系统的乳转入乳池最终排出体外 的过程。
• 排乳对泌乳的作用:随着乳腺乳生成量的增多, 容纳系统的内压升高,压迫乳腺血管和淋巴,导 致乳生成减弱。排乳后,容纳系统的压力下降, 泌乳重新加快。排乳对泌乳的重新进行是必须的。
• 乳的排出顺序:乳池乳-反射乳-残留乳 • 神经-内分泌调节:排乳反射-神经垂体催产素分
泌-排乳(是合理挤乳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乳腺的功能结构
乳腺是由皮肤腺体衍生 而来,为哺乳动物特有。 不同动物的乳腺个数与分 布部位有所不同,每个乳 腺都是一个完整的泌乳单 位。(鸭嘴兽例外,卵生, 孵化12d)
第二节 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

雌激素:乳导管发育 雌激素+孕激素+催产素:乳腺泡发育 催乳素:乳导管和乳腺泡充分发育
乳分泌的调节
泌乳启动的调节: 1.孕酮↓,对泌乳的抑制解除; 2.胎盘生乳素↓,解除了对乳腺上皮细胞上催乳素
受体的封闭; 3.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泌乳维持的调节: 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1.催乳素依赖型 人、兔、鼠依靠PRL维持泌乳 2.非催乳素依赖型 反刍类 依靠GH维持泌乳
第四节 乳及其成分
乳腺发育的体液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乳腺发育也有影响
乳腺发育的神经调节
第三节 乳的分泌
• 一、乳腺上皮细胞从血液中选择性吸收原 料
• 二、除某些无机盐、激素、蛋白质外,腺 上皮对原料进行加工,分别合成乳糖、乳 脂、乳蛋白。
• 三、乳组分靠近腺泡细胞膜顶端,借助不 同方式排到腺泡腔形成乳。(顶浆分泌)
第十二章 泌乳
泌乳概述
1.泌乳的意义:母乳为幼畜提供易消化的全价营养。 妊娠时,胎儿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取营养物质等,而出生后 这条渠道切断了,仔畜一时未发育成完善的消化机能,同时代谢 水平高,需求旺盛,就需要有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母乳。 2.是哺乳动物与其它动物最大区别之一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产出足够大的卵,其子代在孵 出时已相当成熟,能利用环境中的食物。 3.泌乳的消耗: 泌乳(占母畜进食净能的近80%)比妊娠(占母畜进食净能 的10%)消耗的能量多得多。未经特殊选育的动物,泌乳专供哺 乳幼畜,泌乳期即哺乳期;人工选育的乳牛泌乳期长达300天左 右。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A.机体化学变化B.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C.机体物理变化D.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单选题】(1分)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机械变化B.肌肉收缩C.神经反射D.兴奋或抑制3【单选题】(1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适应C.负反馈调节D.反应4【单选题】(1分)体液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激素B.血液C.代谢产物D.细胞外液5【单选题】(1分)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A.反馈信息B.参考信息C.偏差信息D.控制信息6【单选题】(1分)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减压反射7【单选题】(1分)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体液调节B.正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D.神经调节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分)下列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是()A.肾小管重吸收水B.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C.肾小管重吸收尿素D.二氧化碳排出细胞2【单选题】(1分)下列哪种物质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外层()A.胆固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肌醇3【单选题】(1分)第二信使的化学本质是()A.DNAB.RNAC.糖蛋白D.小分子物质4【单选题】(1分)逐渐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A.不变B.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增大D.逐渐减小5【单选题】(1分)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被箭毒阻断后,即使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也不能发生()A.钙离子流入接头前膜胞质内B.神经递质由接头前膜释放C.接头后膜的去极化D.接头前膜的去极化第三章测试1【判断题】(1分)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前者纤维粗,阻抗小。

A.对B.错2【判断题】(1分)在一个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元的神经冲动是来自传入神经元,所以两者的频率是相同。

A.对B.错3【判断题】(1分)皮质脊髓束中的纤维大多数是直接经单突触终止于脊髓前角а运动神经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胃酸分泌
缩胆囊素
刺激胆囊收缩,增加胰腺分泌
促胰液素 抑胃肽
刺激胆管碳酸氢盐分泌,抑制胃酸分 泌,促进胰腺外分泌部分生长
刺激胰岛素释放,降低胃分泌
胃动素
增强胃和肠的运动
2.胃肠激素作用方式 1.内分泌:从内分泌细胞释放通过血液循环到靶细胞 2.旁分泌:分泌后通过细胞间组织液到邻近细胞 3.神经分泌:神经末梢释放后到细胞外液作用 4.外分泌:由管腺外分泌液排出 5.腔分泌:内分泌细胞释放后进胃肠腔 6.自分泌:胃肠激素分泌后直接作用于自身
四:胃液分泌的时相 1.头期(通过假饲测定)
进食后5-10min,胃液开始分泌持续2-3h 特点:胃液分泌与食物是否到胃无关,分泌量大,酸度高,含酶丰富 2.胃期: 食物对胃的机械化学刺激引起胃液分泌,分泌量占60% 3.肠期: 食物在肠内也可刺激分泌,组胺可刺激壁细胞
五:影响胃液分泌的物质 (一)内源性物质 1.Ach(乙酰胆碱):促进胃液分泌 2.胃泌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迷走神经兴奋均刺激胃液分泌。 3.组胺:促进胃酸分泌 4.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 有循环调节机制:
分布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等 小肠上部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小肠长度约5m,占整个消化管长度的3/4; 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分泌许多激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CCK)、肠抑胃素、促胃动素、促肠液素
小肠液在消化中只起辅助作用,其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
1.水解降解食物成分;2.提供适宜的pH环境适应消化酶活性;3.稀释食物,使其 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便于吸收;4.分泌物质保护黏膜
五:消化管功能的调节
(一)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胃肠激素:消化管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几乎全是肽 类又称胃肠肽。
1.胃肠激素的主要种类
激素
主要作用
促胃液素(胃动素)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咀嚼:口腔内的机械消化过程,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二)吞咽
动作可随意开始,但是动作的完成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1.口期:由口到咽,在大脑皮质控制下随意启动; 2.咽期:由咽到食管上端,引起一系列反射动作。 3.食管期:由食管下行到胃,反射性引起冲动。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胃的主要功能为储存食物,胃壁蠕动将食物搅拌为食糜并将之向十二指肠排空。 一:胃的功能解剖概述 胃电慢波和蠕动起搏点在胃区大弯侧,发出的周期性变化为起步电位(慢波电位) 二:胃的运动 空胃运动称为饥饿收缩。
第十二章 消化
机械消化+化学消化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分解食物分子; 微生物消化:食草动物中通过共生微生物消化纤维素; 吸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进入血液与淋巴。
二:消化管的结构功能特征 (一)消化管的结构特征
三:胃酸的分泌和调节 1.胃酸的分泌及作用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将胃蛋白酶原转化为活性的胃蛋白酶。 2.胃蛋白酶的分泌作用
胃蛋白酶只有在较强酸性下才起作用,最适pH为2 3.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
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与碳酸氢盐共同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的分泌与作用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黏蛋白,与维生素B12结合,内因子缺乏引起恶心贫血。
3.胃肠激素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与消化管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3.营养作用;4.免疫功能; 5.调节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腺和唾液的分泌
人和高等动物有三大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成分:唾液淀粉酶、黏蛋白、球蛋白等 唾液的作用: 1.主要作用产生唾液淀粉酶 2.唾液含溶菌酶与硫氰离子具杀菌作用,以及免疫球蛋白 3.唾液可进入胃中中和胃酸 4.唾液含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生长帮助伤口愈合
(一)胃运动方式 1.容受性舒张
主要发生在胃底和胃体,引发胃内压并不随着进食而增加。 食物对咽和食管的感受器刺激,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舒张 2.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某种程度的持续收缩状态 3.蠕动 尾区的唯一运动形式。 4.移行性复合运动 空腹时胃运动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长时期静息期为特征
(二)胃运动调节 3.胃的排空>脂肪 (2)自主神经通过幽门括约肌调节胃排空 (3)十二指肠对胃排空也有影响,称之为肠-胃反射,十二指肠抑制胃排空
(三)呕吐 当舌根、咽部、胃、胆总管、泌尿生殖系统及前庭器官感受到刺激时引发呕吐。 当颅内压升高,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起作用。
胃泌素→D细胞→生长抑素
(二)外源性物质 1.盐酸:自身可抑制胃液分泌,也可使十二指肠产生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 2.脂肪:抑制作用,产生肠抑胃素 3.高渗溶液:抑制胃酸分泌
细胞名称 A细胞 B细胞 D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抑胃肽 促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促胰液素
三:消化管的运动 运动形式 蠕动
节律性分节运动 摆动
紧张性收缩
部位
功能
食管、胃、小肠 小肠、大肠
推进使食物转运,不 推进使之混合
混合
小肠、大肠 胃肠括约肌
食糜柱上面的肠壁纵 行运动
阻滞通过分开
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位于消化管外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腺和肝脏,以及位于消化管黏膜层的胃腺、 肠腺。
主要作用: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肛门 消化管管壁由内向外: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二)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 1.消化管平滑肌电生理特性 基本电节律(慢波):安静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具一种有规律去极化波。 蠕动:动作电位一产生,沿着肠壁向下传播产生一个收缩环 2.消化管平滑肌收缩特性 1.收缩速度缓慢;2.紧张性收缩,收缩和舒张相互牵拉维持长时间张力;3.具有较 大伸展性;4.收缩需要的钙由细胞外液供给,故收缩持续时间长 3.消化管平滑肌功能合胞体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