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2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消化与吸收PPT教案

⑵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抑制胃液分泌。
(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
⑶ 高渗溶液: ①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PEG→
抑制胃液分泌。 ② 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
小结: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
促进
机制:
① 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 ② 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G细胞 分泌胃泌素和壁细胞分泌胃酸↓。 ③ 12指肠pH≤2.5→刺激S细胞分泌胰泌素→胃泌素和 胃液分泌↓。 ④ 12指肠pH≤2.5→刺激12指肠球部分泌球抑胃素→ 胃泌素和胃液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素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secretin)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抑K) 促胰液(酶)、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也叫促胰酶素 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排空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动 作 电 位 与 收 缩
三、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消化道的分泌功能主要体现在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消 化液上:
(一)消化液的种类
唾液 胃液
胆汁
小肠液 大肠液
胰液
(二)消化液成份
1. 水:占90%以上 2. 无机盐:H+、Na+、HCO3-等 3. 有机物:各种粘蛋白、消化酶
(三)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1.分泌水、电解质:稀释食物,以利吸收;为 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 2.分泌黏液:保护消化道黏膜 3.分泌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4.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 (其他蛋白质)
汪长寿《动物生理学选讲》动物生理学考研试题荟萃及答案-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两侧,其疏 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中间。 7. 易化扩散主要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 的结构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 帮助,是被动转动的一种形式。 8 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是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时间和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9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动作电位。 10 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易出现传导 阻滞是因为局部电流的强度常可超过引起兴奋所必需的阈强度 数倍以上。
细胞的基本功能
简述 2. 叙述动作电位沿细胞膜传播的机理。 局部电流学说: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这样在兴奋部位 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 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 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 上升,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
河套学院
动 物 生 理 学(选讲) )
汪长寿
changshouwang2008@
494578045@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1
河套学院
1.学习要点提示 2.试题荟萃 3.试题答案精解 4.课堂作业
努力做到: 每天努力
河套学院 问题 ???
1.兴奋与兴奋性? 2.刺激? 3.抑制? 4.应激性?
15
细胞的基本功能
简述 1. 叙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 其其形形成成原原因是因膜是两膜侧离两子侧分离布不子平分衡布及膜不对平K+衡有较及高膜的对通透K能+有力。较细高胞的内 K胞胞通胞+内内浓透外)移度能(,到和力但细而带因胞负。细为外电细胞静,的胞息外而蛋时膜白内N细内质aK+胞带浓和+膜负浓度C只电都度l对的-大浓和K蛋于+度带白有细质相大胞负离对外于电子较(细的不高而能的胞蛋细透通胞内白出透外)质细性N胞a,,浓+和,K但度+C阻顺l因都-碍浓浓K度度为大+大差外静于由于流细息细细。 于时是细K+胞离膜子外只移对造成K膜+有内变相负对而较膜外高变的正通。外透正性内,负的K状+顺态一浓方度面可差随由K+细的 外一膜胞胞电移种内,位而K移+阻称增外为到加碍移K,(细K+另平因+胞衡一外浓电外方度流位面差,。,,)而实K和于+际膜阻外是上碍移内,K形K带+就+成外离是负的移安子外(电静正外因的时内电移细蛋负位胞造将差白膜阻)成质外碍相膜的离K平电+内衡的子位的外变不差状移。负能态。而最,透后这膜出是达外细的到 变正。外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 方面,K+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K+的外移。最后达 到一种K+外移(因浓度差)和阻碍K+外移(因电位差) 相平衡的状态,这是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实际上, 就是安静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差。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整理版

B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
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
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C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D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2+、3、等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F发情周期: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的生理过程与功能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的生理过程与功能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以及功能的运作机制。
通过对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体内各种活动和功能的调节与协调,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动物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以及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网络等。
通过研究神经传递的机制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的感知、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各种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二、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消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化道的构造、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消化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的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的机制。
三、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的是动物体内的循环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组织和器官。
通过研究动物心血管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循环的调节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的氧气供应、有害物质的排除、营养物质的输送等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四、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是研究动物呼吸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呼吸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呼吸器官的构造、呼吸气体交换过程、呼吸的调节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呼吸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调节机制。
五、泌尿生理学泌尿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尿液形成的机制以及排尿的过程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体内废物的排出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肾脏在体内维持稳定内环境的机制。
六、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是研究动物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
内分泌系统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以及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等。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2024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引言概述: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如何通过各种生理过程维持生命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学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能力。
正文:一、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1. 呼吸器官的结构:如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等。
2. 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的调控: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调节。
4. 不同动物的呼吸适应:如水生动物的鳃和肺、空气呼吸动物的气囊等。
5.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哮喘、肺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1. 心血管器官的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3. 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4. 血压调节与维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5.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预防和治疗。
三、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1. 消化器官的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通过肠壁上的微绒毛进行吸收。
4. 消化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实现。
5.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的治疗和饮食调理。
四、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1. 泌尿器官的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2.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
3. 水盐平衡的调节:通过肾脏调节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4. 毒物排泄:通过尿液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5. 泌尿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肾炎、尿路感染等的预防和治疗。
五、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1. 消化的过程经历了从细胞内消化向细胞外消化的过 渡.
2.肠的进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
❖ 涡虫纲消化系统虽不完全但有分化,吸虫纲有明显消化道,而绦虫纲全面的适 应寄生生活,无消化道。
线形动物门(原腔动物)
❖ 本门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它们都有原体腔,有发育完善的 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 消化管分前,中,后肠。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前肠又分化为口,口腔。口腔内有齿,口针等。咽外有单细 胞腺分泌消化酶行细胞外消化。而由内胚层发育来的中肠为 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后肠分直肠和肛门。 但寄生性线虫消化管较简单,或一直管贯穿全身;作为 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咽头肌肉特别发达。
从线形动物开始,肛门才在真正意义 上出现,它第一次将食物与残渣分开, 使生物体对食物的利用更加充分,同时 也有利于减轻口的负担,促使了口的再 进化,其后出现了牙齿及大小颚等各种 咀嚼及取食器官,使消化系统真正的完 善。
脊索动物中的无头类
❖ 尾索动物亚门:消化系统结构简单。入水管孔下 方具缘膜可滤去粗大食物,小食物进入咽部。背 腹壁有一沟状构造,分别叫做背板与内柱,可分 泌黏液粘住食物。接着食物进入胃、肠,残渣由 出水管孔排到体外。
环节动物门
❖ 本门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体分节,出现真体 腔,它的出现使肠开始出现机械性消化,大大提高了消化 效率。
❖ 寡毛纲 环毛蚓 食物由口经肌肉质的咽(咽可分泌粘
液和蛋白酶)进入食道和砂囔(研磨食物)。然后在狭长 而又腺体丰富的胃里被消化,最后进入肠。在肠背部还形 成了盲道,可增大吸收面积,,肠后端有一对盲肠可分泌 消化酶 ,帮助消化,最后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形成蚓 蝼。
鱼类消化系统的适应性
❖ 鱼类无唾液腺 ❖ 口的位置与食性关系密切 ❖ 牙齿形状多样:肉食性尖锐,杂食多呈切刀
形,磨形或刷形,咽喉齿强大有力。 ❖ 鳃耙:滤食器官。依食性不同而形状不同。 ❖ 肠:食草鱼的肠相对长一些。
颌的出现
❖ 鱼类开始出现上下颌。颌的出现,加强了 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了食物范 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方式的发展 和种族的繁衍,是这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 的一件大事。
软体动物门
❖ 齿舌是本门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细齿组成,带状伸展于口腔底 部的舌状突起上,后部藏于舌齿囊中,用时自囊中伸出)。可辅助捕食 ,消化管发达。
❖ 瓣鳃纲 无齿蚌 食物由口经食道入胃,在胃周围有肝脏可分泌淀粉
酶,且肠胃间有晶杆,可储存食物,也可以分泌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然 后经过直肠由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滑脱,无咀嚼功能。 ❖ 肉质舌:舌前端位于下颌内侧,后端
游离。常分泌黏液,利于捕食。
爬行类
❖ 多数爬行类是肉食的,其消化系统适应于这 样的食物。全部爬行类都有舌,鳄和龟的舌 大,肉质。并且鳄类具有类似腭褶能将食物 通道与空气通道隔开。某些爬行类,舌可伸 得很长,共用于捕捉捕获物。不用时,这样 的舌前部套入后部。
❖ 固体食物由伪足包围以后 通过吞噬作用形成食物泡 ,随内质流动,与溶酶体 作用,在食物泡内完成整 个消化过程。已消化的进 入周围细胞质中被吸收, 不能消化的留在后端经质 膜排出体外。
❖ 液体食物通过胞饮作用被大变形虫吸收。过程是 :大分子物质或离子吸附到细胞表面,并被它以 胞饮小泡的形式吸入细胞,接着与溶酶体结合进 行消化,残渣后端经质膜排出体外。
颊腺变化相当大。蛇类的上唇腺变成 毒腺。胃呈纺锤形,内含胃脾。某些 爬行类(鳄类)只有能磨碎食物的细砾和 胃石。来自肝和胰的导管与短的十二 指肠连接。中肠壁形成褶,但无腺体 。泄殖腔是直肠、输尿管,生殖导管 汇合处。喙头类、龟类和多数蜥蜴类
具有膀胱,开口于泄殖腔腹壁。
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肝脏分泌的胆 汁流入胆囊,经胆管人十二指肠。胰
❖ 头足纲 乌贼 有发达肌肉质口球。除齿舌外还有鹦鹉颚,用以捕捉
食物。而且胃盲囊增加了消化吸收面积,食物残渣也由肛门排出,此时 的三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脏可分泌各种消化酶入胃助消化,并 且后唾液腺还可以分泌毒素毒杀或麻醉猎物。
节肢动物门
❖ 甲壳纲 日本沼虾 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口外由大,小颚等各种
脏位于十二指肠与胃之间的肠系膜
鸟类消化系统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 具角质喙,轻便颌骨和咀嚼肌群,无齿。 ❖ 口具唾液腺,可分泌黏液,润湿食物。 ❖ 食道较大有延展性利于整吞食物;有些种类食
道下端膨大为嗉囊,可储存和软化食物。 ❖ 胃:腺胃富腺体,分泌消化液,肌胃(外壁肌
肉发达,内壁为坚硬的革质层,腔内有砂砾) 具有极强的机械消化能力。 ❖ 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可吸收水分,有利于减 轻鸟类飞行时的负荷。 ❖ 盲肠:吸水,且可消化植物纤维。 ❖ 鸟类由进食到排出废物这个消化过程不会多于 一天的时间,这也可减轻鸟类飞行时的负荷。
哺乳类
❖ 哺乳类是最高等的动物 ,具有最为完善的消化 系统
❖ 哺乳类的消化系统从结 构和功能上来看,表现 在消化管分化程度高, 出现了口腔消化,进一 步提高了消化能力,与 之相关,消化腺非常发 达。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中的食物泡只是按一定的路
线在体内运输,在腔肠动物中虽然出现了消化循环 腔,但还是没有肠,只有到了扁形动物门才出现了 原始的肠,它不仅扩大了消化吸收的面积而且进一 步进化出现了盲肠,嗉囔等储存食物的器官。从原 腔动物开始,管中套管的形式将食物和残渣第一次 分开,且在以后所有高等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这种套 管形式都保存。这样的消化更完善,与胃循环相比 是个飞跃的进步。
❖ 珊瑚纲 海葵 食物入口经口道沟入消化循环腔,腔内由宽窄不同的隔
膜隔成小室。在隔膜游离的边缘有隔膜丝,到达消化循环腔底部的丝还 可形成游离的毒丝,其富含刺细胞,能杀死食物。并且其上还有腺细胞 ,可分泌消化液,行细胞内,细胞外消化。此时隔膜上已有了肌肉。
扁形动物门
❖ 本门动物有一体外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因此是不完全消化系统。除了内胚 层形成的盲管——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
鱼类
❖ 从鱼类开始,动物出现上下颌,这是脊椎动物进化 过程的一件大事。
❖ 鱼类的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 部分。
❖ 口咽腔 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向内开口 处成为咽,其前方为口腔。
❖ 食道 食道紧接在口咽腔后面,大部分鱼类食道粗 且短,其后为胃。
❖ 胃 位于食道和肠之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 肠 肠位于胃的后面,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位。
❖ 蛛形纲 园蛛 前肠由口,咽,食道,吮吸胃组成;管状咽及吮吸胃都可以把
液体食物吸进消化道运至中肠。中肠由中肠管和盲囊(储存液体食物)组成。 后肠短,有直肠囊(排泄物在此汇集)和肛门。
棘皮动物门
❖ 棘皮动物的胚孔发育为肛门,在胚孔的相对侧内外胚 层相贴最后穿成一孔,形成口,称为后口动物。
海星纲 海盘车 食物由口(可以张大吞入大型食
两栖类
我们两栖类的消化系统的分化比鱼类 复杂,由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 食道、胃(包括贲门胃及幽门胃)、小 肠(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即直肠)、 泄殖腔、泄殖腔孔,以及消化腺组成 。 消化腺有肝脏、胰脏和唾液腺。
两栖动物利于捕食的进步性特征
❖ 唾液腺:有润湿食物的作用。 ❖ 下颌边缘具齿,摄取食物,防止食物
❖ 涡虫纲 三角涡虫 口后有可伸出的咽,
紧接着是分三支的肠,每一支末端都是封 闭的盲管。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仍由 口排出。既可行细胞内消化又可行细胞外 消化。
❖ 吸虫纲 中华枝睾吸虫 口后有富肌肉的咽,用以吸吮食物。食物经食道到二
肠支,这两肠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无肛门,以细胞外消化为主。由于营寄 生生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
消化系统
什么是消化与消化系统
❖ 消化是指动物将摄食的大分子的,结构复杂 的有机物转化为能为机体吸收的结构简单的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 消化的分类:机械消化与化学消化 ❖ 消化系统是消化作用的场所。它由消化道与
消化腺组成。
消化系统的重要地位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新陈代谢是他们最基本 的特征。新陈代谢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部分——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原生动物门
❖ 本门动物大多是单细胞动物 ,少数聚合群体也是相互独 立的。其消化,排泄都是由 细胞不同的部分完成。
❖ 纤毛纲——大草履虫 ❖ 胞咽内纤毛的摆动使水流入
胞口。的食物经胞口在胞咽 下端形成食物泡。食物泡按 固定路线在虫体内流动时可 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消化成残 渣由动物后部的胞肛排出 。
❖ 肉足纲——大变形虫
消化在同化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动物来 说,同化作用是指动物体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并 使之转化为自身组成成分,储存能量的过程。
矛盾存在:新陈代谢在细胞内进行,而细胞膜 具有选择透过性;动物从外界获取的食物大多是 结构复杂,分子量大的有机物,无法直接进入细 胞内。
消化——解决这一矛盾的机制。
消化系统的重要地位
腔肠动物门
❖ 从本门动物开始出现了最原始的消化循环腔,这是一个由内外胚层所围 成的腔,不仅具有消化功能,行细胞内外消化,还具有循环作用,因而 得名。有口,没有肛门,因此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 水螅纲 水螅 有口,消化循环腔与触手相通,食物入口进消化循环
腔,腔内腺细胞分泌酶进行细胞外消化,且消化后的食物可储存在内胚 层细胞或扩散到其他细胞。不能消化的残渣再经口排出体外。位于基部 的反口孔具部分肛门生理功能。
❖ 综上,消化系统在同化作用中占有重要地 位;生物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一定的 物质基础,从而消化系统在动物的生命活动 中具有极重要作用。
贯穿的几个原则
❖ 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 沿生物进化的方向,消化系统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消化系统的发展阶段
❖ 无消化系统,行胞内消化——原生动物等 ❖ 出现原始消化腔,胞内外消化结合 ❖ 出现肛门——纽形动物 ❖ 出现机械消化 ——环节动物 ❖ 结构进一步分化,机能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