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门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生殖带:14-16体节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受精
——头端互朝相反方向交配;精子进入对方 的受精囊孔(卵细胞尚未成熟)。
——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 殖带(14~16体节)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其中。 蚯蚓后退,受精囊移到粘液管时,向管中排放精 子----受精----粘液管两端封闭---卵茧(蚓茧)。
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 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 一定的体节中。
意义: 强化运动机制,加强身体对环境的适应 分节现象还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是无脊椎动物进化中
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真体腔(次生体腔)
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具体腔膜(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 间广阔空间)。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闭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血液从心脏流出,从一条血管流入 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连接,血液始终不 离开血管进入组织间隙。
血液呈红色,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和血色素 意义:有方向,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蛭纲为开管式循环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沙蚕的神经系统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6、出现了原始的运动器官--疣足及刚毛
疣足: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突起,为动 物原始的附肢形式。用于游泳和爬行。 海产种类具有。
疣足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刚毛:上 皮细胞内陷 形成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7、生殖与发育
多雌雄同体,有性生殖。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种类为直接发育。 对于海产种类为间接发育。
真体腔意义 : (1)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2)促进 了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形成和发展。(3)为肠的进一步分化创造了条件。 (4)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

第6章环节动物门

第6章环节动物门

前 一 体 节 的 体 腔
排泄孔
后 肾 管 型
(七).链索状神经系统
脑、
围咽神经索、 咽下神经节和
腹神经索组成
(八).生殖和发育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直接发育 ,不经过幼虫期。 海产种类经卵裂、囊胚,以内 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变态
二、
代表动物—环毛蚓
世界上最长的蚯蚓:澳洲,长3米,环毛属
寡毛纲 不明显 蛭纲
不明显 无刚毛和疣足 有环带 ♀♂同体 直接发育
多淡水 暂时性体 外寄生
刚毛 有环带 ♀♂同体 直接发育 多陆生
海生
(一).生活习性 (夜行,穴居)及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有许 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雌雄 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 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槽。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 为肌肉质的突起,有摄食、 掘土和感觉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 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 皮形成的突起。 环带上无 刚毛和节间沟。
(五).皮肤呼吸 多数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 表进行皮肤呼吸 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类出现专门 的呼吸器官—鳃
(六).排泄器官:后肾管型
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一 端封闭,另一端为排泄孔(肾孔),开口于体外, 排泄物靠渗透进入排泄管。
后肾管型具有 两个开口:在体内 的开口为肾口,向 体外的开口为肾孔, 排泄物直接从肾口 进入管内,效率更 高。
(2)分类 游走目
隐居目
吸口虫目
日 本 沙 蚕
游 走 目
能自由游动,体为同 律分节;感官发达, 咽能外翻,具颚;每 体节有一对疣足。
覆 瓦 哈 鳞 虫
隐居目
穴居,常有 栖管;异律 分节;头部 不明显,口 前叶小,无 触手;咽不 能外翻,无 颚;疣足退 化。

第四章 环节动物门

第四章  环节动物门

2. 疣足的有无;(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片状物,具运动、游泳 功能。)
3. 纤毛的口前叶的有无;(身体前端的肉质突起,在蚯蚓由于 体腔液压力的作用,口前叶饱胀时有摄食、掘土及感触的功能 。) 4. 吸盘的有无;
5. 体环或环轮的有无;(每个体节上又分多个体环。)
6. 葡萄状组织的有无。(蛭纲种类体腔常为葡萄状组织所填充 。)
6. 呼吸系统:沙蚕无特殊的呼吸器官。体表尤其是薄的背表面和 疣足的舌叶充满微血管网,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7. 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皆在血管中流动。 背血管:纵行于肠背部系膜之中,具收缩力使血液由后往前流, 也收集体壁、肾、疣足和体节的两对背肠血管来的血液。约在第 5体节分枝进入食道壁。 腹血管:纵行于腹中线肠下,为无收缩力的分布性血管,血液 由前向后流,并在每一体节通出两对腹肠血管。在肛节,背腹血 管以直肠血管环相连接。 连接血管:除第4、5体节外,每个体节两侧皆具两对环状的连 接血管,供疣足和体壁,并在此形成具呼吸功能的毛细血管网。 血液:亮红色,血红蛋白溶于血浆中,血浆中还含有变形的无 色具核的血球。
(1)头部:
头部由口前叶(Prostomium)、围口节(Peristomium) 、吻组成。
围口节 为体前一个大的环形节,腹面具横长的口,两侧各具4条细长的 围口节触须,背腹各两条,背须较腹须长。 口前叶 是围口节上方、口前的一个背腹扁平、多边形或卵圆形的肉质 叶(也可称为体节)。背面具四个眼。 具附肢,包括触手和触角: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下图): 体粗大,长200mm~250mm,体表满布大小不等的 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 圈9~13条褐色尾刚毛。生活在低潮线下泥沙中的“U”形 管内,为我国华北沿海习见种类。

08第5讲 环节动物门

08第5讲 环节动物门
–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 促使神经系统完善
(三)刚毛和疣足
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 刚毛: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囊底部一 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物质,形成刚毛
– 疣足: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为海产种 类具有,每体节一对
无疣足无刚毛的一些种类,依靠吸盘及体 空肌肉的收缩进行运动
储精囊、输精管、雄性生殖孔。1对前列腺, 分泌物与精子活动有关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七)生殖和发育
环毛蚓的发育
– 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 – 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 – 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
内 – 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
子逸出,与卵受精 – 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
(五)后肾管排泄系统
结构
– 肾口:开口在体腔 内,多细胞的纤毛 漏斗
– 排泄管:布满血管 – 肾孔(排泄孔):
穿过节间膜,开口 在下一节的体壁
(六)链状神经系统
结构
– 脑(咽上神经节):1对 – 咽下神经节:1对 – 围咽神经节:1对 – 腹神经索:每个体节有1
对神经节,发出2—5条 侧神经
入淡水和陆地而发展起来的 身体分节而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
刚毛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交
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 落成卵茧,直接发育。 常见种类:杜拉蚓、环毛蚓
(三)蛭纲
约500多种 形态与寡毛纲种类有许多相似 如头部无触手、触须,无疣足,
体壁
– 角质膜:较薄,由胶原 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 上有小孔
–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分泌形成角质膜。有腺 细胞、感光细胞、感觉 细胞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
为排遗的出口。
2)真体腔的产生,促使排泄器官发生了新的 变化,产生了联系体内与外界环境的排泄
器官,从而扩大了它的排泄功能,即一方
面排泄代谢作用产生的废物,另一方面也 可以排生殖腺的产物。排泄器官从原肾管
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3)真体腔的形成与循环器官的产生和发展也
有密切的关系。真体腔的发展逐渐排斥了 原体腔,使之不断减小,最后只在心脏和 血管内腔留下遗迹。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 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蚯 蚓 前 段 解 剖 结 构
前肠:口腔、咽、食道、砂囊 中肠:胃、小肠 后肠:直肠、肛门
蛭纲 约300多种,多数生活在 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水或 陆地。暂时性外寄生 特征: 身体前、后有吸盘,
身体扁平
体腔退化
雌雄异体,有生殖带
利用医蛭吸取创口瘀血
第七章பைடு நூலகம்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简介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1、多毛纲(沙蚕) 2、寡毛纲(蚯蚓)
3、蛭纲(蛭)
二、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 2、具次生体腔(真体腔) 3、出现了跗肢(疣足和刚毛)
4、出现了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和开管式循环)
5、出现了后肾管
6、链状神经系统
1名词解释:真体腔,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后肾管,闭管式循环系统。
2 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和
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和意义? 3 环节动物分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
真 体 腔 的 形 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 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 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 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 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 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010环节动物门详解

010环节动物门详解

环毛蚓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 卵 巢:1对,位于13节前方,腹
神经链两侧; 卵漏斗:1对,位于13节内; 输卵管:1对,连接卵漏斗; 雌性生殖孔:1个,输卵管在14节
腹神经链下合并并开口于14节腹面 正中。
受精囊:3对,位于7、8、9、节 由坛、坛管、盲管(接受精子)组 成。 。
生殖环带
性成熟时,14—16节的刚毛消失,体壁变厚变硬 ,在生殖时分泌粘液形成指状卵茧,以保证在陆 地上受精的顺利进行,使胚胎发育避免了干燥环 境。
• 约3000余种, • 身体分节,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 • 生殖发育
–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 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Clitellum); – 交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落成卵茧
(cocoon),直接发育。 • 根据生殖腺、环带及刚毛构造等分三目。
– 常见种类:杜拉蚓(Drawida)、环毛蚓(Pheretima)
• 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 进农业增产。
• 世界的蚯蚓约有18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 环毛属种类多,我国有100多种.
二、外形形态
•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其身体的形态和结构 表现了对土壤环境的高度适应:
– 1)头部退化,触手、触须、眼点等感官均已消失; –2) 口前叶富有肌肉,当内腔充满体液时,可向前伸张,
一、进化地位
环节动物是在动物进化史占有重要地位的一 个类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 身体(同律)分节,出现疣足或刚毛 – 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循环系统 – 链式神经系统
二、生物学特征
1 . 身体同律分节,出现了原始的附肢(疣足) 2 . 两侧对称、三胚层、发达的真体腔、闭管式
循环系统; 3 . 后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4 . 链状神经系统; 5 . 雌雄同体或异体,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都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中肠:
胃(10-14节): 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分泌消化 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大部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肓肠笫26节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从肛门排出体外。
前肠:口腔、咽、 食道、素囊、砂 囊。
中肠: 包括胃、 小肠。 后肠: 包括直 肠、肛门。
1)来源
次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 笫二次 笫三次 囊胚腔 原肠腔 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
1)次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 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 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 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 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 层围成的腔即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图8-19 正蚓的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 感觉器官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多毛类发达, 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寡毛类和半寄生类感觉器官一般不发 达,主要由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 吸器官,皮肤直接交换气体。
在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呼 吸器官为鳃
环毛蚓
(一) 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40~47cm,120~160体节。 每节有刚毛一圈,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 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 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 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09环节动物门

09环节动物门

四、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蛭纲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只在血管中流动, 而不离开血管到组织间隙中去。
五、后肾管排泄
两端开口的迂回盘曲管。
特点:肾管的管细胞代替了焰细胞,肾管两端开口。
肾口:开口体腔的多细胞纤毛漏斗
组成 排泄管:
排泄 (肾)孔:
功能:排除含氮废物;
平衡体内渗透压。
异沙蚕相、异枝裂相和行婚现象
行婚现象:上、下眩时,月光朗照,受月光刺激,虫体 纷纷游到海面,雌虫前面排卵,雄虫在后撒精,以此完 成体外受精的现象。 异沙蚕相:多毛类沙蚕科某些种类,在生殖季节,身体 后部的刚毛变多变长,疣足变成叶状,便于游泳,这部 分体节称为有性节,而身体前半部无变化,称为无性节。 这种现象叫异沙蚕相。 异枝裂相:多毛类枝裂虫科的枝裂虫,平时行裂体或出 芽生殖,在性成熟时,身体后半部变为有性节,前半部 为无性节,此现象称为异枝裂相。
类型 肾口 肾孔 存在部位 体壁内每节都有。
体壁小肾管 体腔 体外
隔膜小肾管 体腔 后节体腔 第15节后的每节隔膜前后
咽头小肾管 体腔 消化道内 4、5、6节咽周围。
(五)神经系统和感官
1、神经系统: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具有简单反射弧。 特 殊: (1)神经索背面具5条巨纤维。 特 点:电阻低,传导快,适于快速反射活动(比其它 神经快5倍) ; (2)有些种类中枢神经具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作 用:调节影响生殖活动,与再生也有关。 2、感觉器官:不发达。 皮肤感受器; 包括 口腔感受器; 光感受器。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环节动物门的动物约有13000种。 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分三个纲: 多毛纲:自由生活 寡毛纲:土内穴居生活 蛭 纲:暂时性外寄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uestion/23266224.html
2014-4-5 36
蚯蚓再生的笑话
• 蚯蚓一家这天很无聊,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 两段,打羽毛球去了。 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 麻将去了。 没过一会,蚯蚓爸爸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 蚯蚓妈妈哭着说:“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 死的。” 蚯蚓爸爸弱弱地说: “ ……突然好想....... 踢足球…… ”
冰虫的学名为Mesenchytraeus solifugus,solifugus来自拉丁文,意为“flees the sun”,躲避太阳的意思。冰虫做为Melanenchytraeus solifugus是由Emery在1898 年首次报道的。是由1894年在第二次阿拉斯加Mount Saint Elias探险中采集的 Malaspina Glacier样品中获得。Moore(1899),后来给这虫子更名为 Melanchytraeus solifugus,并且在世界上首次对此种进行了确认。 2.生活环境: 冰虫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的沿海冰川中,是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0°C左右的冰 川环境中的动物。 3.形态: 关于冰虫的体长,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一般认为,冰虫体长2厘米,直径 0.5毫米。皮肤颜色比较暗,为暗棕色或黑色,在冰雪中非常显眼。 4.生活习性: 由于寒冷地区特殊的天气状况,在冬天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还没有报道。而且由 于冰虫一般是在夏季活动,所以目前关于冰虫夏季的活动研究比较多。 39 2014-4-5
Anglela(2003)[4]等人对冰虫的体内分子其他种类的生物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对冰 虫头节做了大规模的cDNA序列分析。他们发现冰虫所编码的蛋白质有几个特点,一 是蛋白质体积小,二是不极化,三是带电量小。这些特点都是适合冰虫的寒冷生活 环境的。 8.研究意义: NASA2005年资助Daniel Shain教授4,206来研究冰虫。主要是因为冰川温度和很多外 星球表面温度类似,他们希望找到生物耐低温的奥秘。另外,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 投入资金研究冰虫。他们认为了解冰虫机理对研究在冰冻状态下的器官移植有重要 作用。 此外,由于冰虫分布的特点,利用冰虫的分布范围的变化还可以检测世界温度气候 的变化。 9.弱点: 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四摄氏度,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 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粘稠物。
2014-4-5 21
6.呼吸 蚯蚓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蚯蚓不时地从背孔排出液体使皮肤保持湿润。 皮肤下面富有毛细血管,通过气体扩散进行 气体交换。
2014-4-5
22
7. 排泄系统 蚯蚓以小肾管为排泄器官, 小肾管为后肾管型。
2014-4-5
23
蚯蚓的小肾管有3种: ▲咽头小肾管:位于笫2-3节, 肾孔开口于咽上。 ▲隔膜小肾管:自环带笫2节后,每节一对, 肾孔开口于肠内。 ▲体壁小肾管:每体节数百条,肾孔开口于体壁
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2014-4-5 41
1. 形成真体腔
1)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I) 笫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II) 笫三次出现的腔:体腔(III)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2014-4-5 42
笫一次出现的“ 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 1
2014-4-5
45
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 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 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 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 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 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雄性生殖系统:
2014-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2
输精管: 2 条,于笫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至笫18 体节,以雄孔开口于体壁。 前列腺: 一对,位于雄孔内侧, 分泌粘液,与精子的 活动和营养有关。
2014-4-5
33
生殖
▲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 ▲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 ▲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 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 ▲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 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 逸出,与卵受精。 ▲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 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 ▲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2-3 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13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肛门排出体外。 黄色细胞:
中肠外为脏壁体腔膜特化为黄色细胞,能贮 存脂肪 和糖原。亦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 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2014-4-5
14
黄色细胞:
2014-4-5
15
5.循环系统 蚯蚓有高度发达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 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
2014-4-5
29
卵巢
2014-4-5
30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 2 对,很小,位于笫10、11 体节内的精巢囊内。 贮精囊: 2对,与精巢囊相通,充满 营养液,精细胞形成后先进 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精子 后再回到贮精囊。 精漏斗: 2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 后接输精管。 2014-4-5
31
2014-4-5 37

• • •
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生物-冰虫
• 冰虫是分布在寒冷冰川中 的一种环节动物。终年生 活在冰雪中,其生存机理 目前仍然不十分明确。因 为冰虫的奇特生态环境, 对于研究寒冷状态下的生 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冰虫 研究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 注。
2014-4-5 38
1.分类地位:
2014-4-5
16
纵血管: 背血管:位于消化道背面,血液自后向前流动 腹血管:位于消化道腹面,血液自前向后流动 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下面,血液自前向 后流动 侧血管(食道外血管):位于消化道前部两侧, 2014-4-5 血液自前向后流动。
17
环血管: 心脏:位于笫7、9、12、13体节,有自主节律地 搏动,连接背 腹血管,血液自上而下。 壁血管:除身体前端外大部分体节各一对,连 接神经下血管和背血管,血液自下而上。 2014-4-5 18 环血管:连接侧血管和胃上血管,血液自下而上。
笫七节 环节动物门
• 一 代表动物----环毛蚓 • 二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 三 环节动物的分类
• 四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 五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2014-4-5
1
一.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蚯蚓的外部形态及其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 适应性结构:体长而圆;头部和感官退化; 具口前叶;疣足退化,有刚毛,有背孔
雌性生殖孔
雄性生殖孔
2014-4-5
4
2.体壁 体壁由四部分组成:
▲角质膜 ▲表皮
▲肌肉
▲体腔膜
2014-4-5
5
▲角质膜:薄,由表皮细胞分泌而成 功能: 保水,能防止身体在干燥环境中失水
▲表皮层:由单层柱形 上皮细 胞组成,其间有 腺细胞、感觉细胞分布 功能: 组成体壁的主体,分 泌角质膜 腺细胞能分泌粘液, 湿润体表
2014-4-5 12
中肠:
胃(10-14节): 血管多而富有腺体。胃前部 有一圈胃腺,功能同咽头腺, 能分泌消化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从笫15 节起扩大为肠,属中 肠部分的是小肠,肠壁多皱褶, 背面有一凹糟,即盲道。
在笫26节处伸出一对指状突 起,为肓肠,是重要的消化腺, 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 酶,大部分营养物质可在小肠 内消化吸收。 2014-4-5
2014-4-5 6
2014-4-5
7
▲肌肉层:
外侧是薄的环肌 内侧是厚的纵肌 呈羽状排列
▲体腔膜:
为一层中胚层来源的 体腔上皮 环节动物体壁的四层 结构一起组成皮肌囊
2014-4-5 8
▲体腔膜:为一层中胚层来源的单层体腔上皮
2014-4-5
9
3. 体腔
位于体壁中胚层 和肠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被体腔 膜所包围,是真体腔 真体腔内容有生殖、排泄器官,血管和神经索。
此外还有: 入肠血管:由腹血管出发,连接肠壁微血管。 出肠血管:连接肠壁微血管,通入肠背血管。 腹皮血管:连接腹血管、神经下血管和壁血管。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红蛋白存在于 血浆中。 2014-4-5 19
血液循环途径:
2014-4-5
20
.tw/plog1/2/archives/2004/12/
5.食物来源: 冰虫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冰表面生活的微型藻类和细菌。另外也有报道认为,冰虫 的摄食过程也是不加分辨的吞食的。只要是冰表面的有机物都会被吞食掉。 6.寿命: 目前相关的专门实验还没有开展。Shain[7]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冰虫最权威的专家。他 曾经将冰虫放进冰箱中培养,没有投喂任何食物,冰虫存活了两年之久。Shain推断 冰虫的寿命大概在五年到十年之间。 7. 分子生物学特征
2014-4-5
2
1.体表的孔 背孔:
笫11/12节间沟开始,在腹中线 上每节一个背孔,能放出体腔液, 湿润皮肤,以便于呼吸,减少摩擦, 保护皮肤。 三对纳精囊孔: 位于6/7、7/8、8/9节间沟的两 侧 雌性生殖孔: 一个,位于笫14节腹面中央 雄性生殖孔: 一对,位于笫18节腹面两侧
2014-4-5 3
2014-4-5 34
蚓茧
2014-4-5
35
蚯蚓再生 ?
• 将赤子爱胜蚓从特定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 无头有尾3种类型18个处理体段,在20℃人工气候箱中培养, 观察其再生情况。结果发现,剪切处理后的蚯蚓体段在10 d 左右开始再生,且从头至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的蚯 蚓再生能力不同,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的体段再生速度比无 头有尾体段的要快。其中,无头无尾蚯蚓体段的头部、尾部 都可以再生,但尾部再生的速度显著高于头部。剪切后所剩 蚯蚓体段的多少对蚯蚓存活率有很大影响。所剩的体节数越 多,蚯蚓体段的死亡率越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