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8、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后肾管型: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具有 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 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肾 管,效率更高。 每个体节都有,故又称“体节器”。
作用:排泄,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
种类:咽头小肾管,体壁小肾管,隔膜小 肾管。
比较原始的 种类其排泄 器官仍为原 肾管,但是 与扁形动物 的焰细胞不 同,由管细 胞和排泄管 构成。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此外还有: 入肠血管:由腹血管出发,连接肠壁 微血管。 出肠血管:连接肠壁微血管,通入背 血管。 腹皮血管:连接腹血管、神经下血管 和壁血管。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 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循环途径: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一、主要特征
9、 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环 、咽下神经节和腹 神经索组成
一、主要特征
脑神经节: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形成。
咽下神经节:一对神经节愈合形成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神经节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链:由两条神经索高度愈合,共同 包在一层结缔组织膜内,贯穿全身 脑神经节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 索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器官,司反射作用。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笫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小节 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 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 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 如节肢动物。
一、主要特征
第8章-环节动物门

1 多毛纲(Polychaeta)特征
① 头部明显,感觉器官发达,口前叶具有触手和触须。眼点两 对,具感光作用;前缘有一对触手,腹面两侧各有一触角。 ② 体节一般明显,同律分节,每一体节有一对叶片状疣足。 ③ 体壁主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纵肌及体腔膜构成。背 腹隔膜将每节体腔分隔成左右两个。 ④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或吻、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 ⑤ 循环系统:多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 ⑥ 多雌雄异体,无生殖带,无固定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在生 殖季节才出现 ,个体发育中,螺旋式卵裂,有担轮幼虫期。 ⑦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⑧ 身体一般细长,圆柱状或稍扁,分节明显。个体大小差别 很大,小的只有1mm,大的可达2-3m。
是环节动物中最多的及较原始的一类, 除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外,其他均为海洋生活。 常见的种类如沙蚕(Nereis),沙蠋(Arenicola)、 巢沙蚕(Diopatra)等。 多毛类一般有发达的头部及感觉器,具疣足,雌雄异体, 无生殖环带,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从生态习性上,多毛类 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一种是自由生活的,包括在海底泥沙 表面爬行的种类、钻穴的种类、自由游泳的以及远洋生活的 种类,通称为游走类(Errantia)。另一种是不能自由活动的, 包括一些管居的或固定穴居的种类,通称为隐居类 (Sedentaria)。多毛类包括了环节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可分为 两个亚纲,很难确定统一的分目标准,因此只能分成许多独 立的科。
• 真体腔在发展形成中不断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 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 腔留下遗迹—残留的原体腔。 • 血浆中含有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蚯蚓血红蛋白、 血氯蛋白),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 有效地提高了营养物与代谢废物的运输及携气机能。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18
(6)18节腹面两侧有雄性生殖孔 1对; 14节 腹面的正中央有雌性生殖孔1个。 ( 7 ) 6/7 , 7/8 , 8/9 节的节间沟的腹面两侧有 接受精子的受精囊孔。 (8)除1~3节和最后的一节外,每节的腹表 面上有一对排泄孔。 (9)7/8节起,在背中线的节间沟有一背孔, 体腔靠背孔与外表联系。体腔液排出后,可 湿润体表,有利于呼吸作用和在土壤中的穿 行。
13
蚯蚓的神经系统:
14
(七)体腔膜形成生殖系统:
生殖腺来源于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生殖 管起源于体腔膜向外突出的体腔管。 某些海产种类在生殖季节形成临时的精巢 和卵巢。海产种类,每节都有生殖腺。较高级 的类群,生殖系统集中在某几个体节内。
15
(八)发育:
海产环节动物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形似陀 螺的营浮游生活的担轮幼虫期。担轮幼虫保留 很多原始性特点,不分节,原体腔,原肾管。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直接发育。
16
第二节 代表动物
——环毛蚓(Pheretima)
环毛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和富有腐殖质的土 壤中。其身体结构除典型地体现环节动物门的 主要特征外,还表现有对土壤穴居的适应性。
17
外部形态:
(1)圆筒状体形,由体节组成,具 节间沟。 (2)头部及感官因适应土壤生活而 退化。 (3)最前端为口前叶,当其被体腔 液作用而膨胀时,有摄食、掘土及触 觉的功能。 (4)第一节称围口节,肛门在体末 端最后一节,除围口节和最后几节外, 每节有刚毛一圈,故称环毛蚓。 (5)14/16节有一环带,无刚毛,也 无节间沟,其分泌物形成蚓茧,与生 殖有关,故称为生殖带。
4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中肠:
胃(10-14节): 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分泌消化 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大部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肓肠笫26节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从肛门排出体外。
前肠:口腔、咽、 食道、素囊、砂 囊。
中肠: 包括胃、 小肠。 后肠: 包括直 肠、肛门。
1)来源
次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 笫二次 笫三次 囊胚腔 原肠腔 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
1)次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 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 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 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 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 层围成的腔即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图8-19 正蚓的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 感觉器官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多毛类发达, 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寡毛类和半寄生类感觉器官一般不发 达,主要由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 吸器官,皮肤直接交换气体。
在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呼 吸器官为鳃
环毛蚓
(一) 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40~47cm,120~160体节。 每节有刚毛一圈,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 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 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 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008环节动物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六节 附:螠虫动物门 第七节 附:星虫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体真分节 1 体节: 躯体由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 所构成,构成部分为体节。体节的出现是 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真分节: 体表体内均分节,一些重要器官按节排列 的分节方式。
三 蛭纲 一)代表动物:金线蛭 1 生活习性: 池塘、湖岸等,半寄生生活。 2 外形: 体扁长;具前、后吸盘;共27个体节,各 节具 体环。 雄孔:1个位于11节腹面; 雌孔:1个在12节腹面; 排泄孔:17对,从7节起每节1对,位于腹面两侧。 3 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口:内具颚; 咽:肌肉发达,具单细胞腺体分泌蛭素; 食道: 嗉囊:11对,细管状,无消化作用,储臧血 液; 胃: 。 肠: 细小; 肛门:
三.疣足和刚毛 运动器官 1 刚毛: 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 刚毛囊中的形成细胞 的分泌物而形成。 2 疣足 体壁外突的扁片状 物,有游泳、爬行 和呼吸的功能。
四 循环系统:
1 循环方式: 闭管式循环。 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出血管的循环方式。 2 特点: 血浆中具血色素;血细胞无血色素。 五 排泄系统:后肾管 1:概念: 体腔上皮来源,两端开口(一端开口于体外为肾 孔,一端开口于体内为肾口)弯曲的管道,具排 泄、调节体内渗透压、生殖的功能。 2:后肾管的类型 :
二)多毛纲常见目
1 游走目:自由游动,同律分节;感官发 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 疣足。 代表动物:沙蚕,鳞沙蚕,吻沙蚕。 2 隐居目: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 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 外翻,无颚;疣足退化。 代表动物:盘管虫,缨鳃虫。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六节 附:螠虫动物门 第七节 附:星虫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体真分节 1 体节: 躯体由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 所构成,构成部分为体节。体节的出现是 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真分节: 体表体内均分节,一些重要器官按节排列 的分节方式。
三 蛭纲 一)代表动物:金线蛭 1 生活习性: 池塘、湖岸等,半寄生生活。 2 外形: 体扁长;具前、后吸盘;共27个体节,各 节具 体环。 雄孔:1个位于11节腹面; 雌孔:1个在12节腹面; 排泄孔:17对,从7节起每节1对,位于腹面两侧。 3 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口:内具颚; 咽:肌肉发达,具单细胞腺体分泌蛭素; 食道: 嗉囊:11对,细管状,无消化作用,储臧血 液; 胃: 。 肠: 细小; 肛门:
三.疣足和刚毛 运动器官 1 刚毛: 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 刚毛囊中的形成细胞 的分泌物而形成。 2 疣足 体壁外突的扁片状 物,有游泳、爬行 和呼吸的功能。
四 循环系统:
1 循环方式: 闭管式循环。 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出血管的循环方式。 2 特点: 血浆中具血色素;血细胞无血色素。 五 排泄系统:后肾管 1:概念: 体腔上皮来源,两端开口(一端开口于体外为肾 孔,一端开口于体内为肾口)弯曲的管道,具排 泄、调节体内渗透压、生殖的功能。 2:后肾管的类型 :
二)多毛纲常见目
1 游走目:自由游动,同律分节;感官发 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 疣足。 代表动物:沙蚕,鳞沙蚕,吻沙蚕。 2 隐居目: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 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 外翻,无颚;疣足退化。 代表动物:盘管虫,缨鳃虫。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___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 体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___一些种类的动物,身体各体节有 所不同,如出现附肢等。
异律分节的意义: 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 对以后进化到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 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二. 次生体腔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 多毛纲 头部显著,感官发达,有触手,触须,有疣足,
无环带。如日本沙蚕,长吻沙蚕等。 异沙蚕相(体)——沙蚕科中一些种类,到了性成 熟时,由体后半部形成生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体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新长的刚毛,而 身体的前半部却无变化。
群浮、婚舞——性成熟个体,在月明之夜,大量 游向海面,群集一起,雄性排精,雌性放卵。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2对,很小,在精巢囊内)--贮精囊(精子发育)----精漏斗--输精管----雄性生殖孔
附属腺:前列腺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对)---体腔---卵漏斗--输卵管---雌性生殖孔---体外--受(纳)精囊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三. 疣足和刚毛 刚毛——是由表皮细
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 中的一个细胞分泌的, 是运动胞器。(环毛 蚓)
疣足——是由体壁向 外突出的扁片状物, 有加强游泳和爬行的 效用。(沙蚕)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四. 闭管式循环: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纵行血管、 环行血管、分枝血管,其中以微血管网相通)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七. 生殖和发育
生殖带——位于第14~16节,由表皮变成腺肿状隆起, 无刚毛,无节沟,其分泌物可构成卵茧。 受精囊(6/7,7/8,8/9),雌性生殖孔(14), 环带(14-16) 雄性生殖孔(18),精巢囊(10,11),储精囊(11,12) 卵巢(12/13)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形成蚓茧,内有1-3个胚胎
异律分节___一些种类的动物,身体各体节有 所不同,如出现附肢等。
异律分节的意义: 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 对以后进化到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 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二. 次生体腔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 多毛纲 头部显著,感官发达,有触手,触须,有疣足,
无环带。如日本沙蚕,长吻沙蚕等。 异沙蚕相(体)——沙蚕科中一些种类,到了性成 熟时,由体后半部形成生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体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新长的刚毛,而 身体的前半部却无变化。
群浮、婚舞——性成熟个体,在月明之夜,大量 游向海面,群集一起,雄性排精,雌性放卵。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2对,很小,在精巢囊内)--贮精囊(精子发育)----精漏斗--输精管----雄性生殖孔
附属腺:前列腺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对)---体腔---卵漏斗--输卵管---雌性生殖孔---体外--受(纳)精囊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三. 疣足和刚毛 刚毛——是由表皮细
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 中的一个细胞分泌的, 是运动胞器。(环毛 蚓)
疣足——是由体壁向 外突出的扁片状物, 有加强游泳和爬行的 效用。(沙蚕)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四. 闭管式循环: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纵行血管、 环行血管、分枝血管,其中以微血管网相通)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七. 生殖和发育
生殖带——位于第14~16节,由表皮变成腺肿状隆起, 无刚毛,无节沟,其分泌物可构成卵茧。 受精囊(6/7,7/8,8/9),雌性生殖孔(14), 环带(14-16) 雄性生殖孔(18),精巢囊(10,11),储精囊(11,12) 卵巢(12/13)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形成蚓茧,内有1-3个胚胎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27
• 有中枢、交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
• 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控 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 • 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 体壁和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 应迅速,动作协调。
28
• 感觉器官发达(多毛 类):有眼(感光)、 项器(化学感受器)、 平衡囊、触觉细胞等。 • 陆生种类(寡毛类和 蛭类)的感觉器官一 般不发达,主要是体 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1
环节动物的模式图
2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 2、具真体腔(coelom): 3、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4、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 7、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11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12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
13
(3)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 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 管型。 消化管与体壁为真体腔隔开,促进了循环、排泄 器官的发生,使结构更复杂,机能更趋完善。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23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 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节1至多对,比原肾管效率高。
• 有中枢、交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
• 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控 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 • 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 体壁和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 应迅速,动作协调。
28
• 感觉器官发达(多毛 类):有眼(感光)、 项器(化学感受器)、 平衡囊、触觉细胞等。 • 陆生种类(寡毛类和 蛭类)的感觉器官一 般不发达,主要是体 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1
环节动物的模式图
2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 2、具真体腔(coelom): 3、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4、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 7、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11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12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
13
(3)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 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 管型。 消化管与体壁为真体腔隔开,促进了循环、排泄 器官的发生,使结构更复杂,机能更趋完善。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23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 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节1至多对,比原肾管效率高。
8 环节动物门

异律分节的意义: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利于 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3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 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样就促进 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律分节是身体进一步分节——异律分节的基 础,使动物体分化出头、胸、腹有了可能。分 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 重要意义。 不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 部是动物外形的演化历程。
代表动物:环毛蚓,爱胜蚓
3 蛭纲
体扁长,无疣足,无刚毛,有吸盘.如宽身扁蛭,鳃蛭 分目:
1.棘蛭目: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代表动物: 棘蛭 2.吻蛭目:具有可伸出的管状物,无颚;前吸盘有或无。 体腔退化,有循环系统。代表动物:扁蛭 3.颚蛭目:口腔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食性或 吸食血液。代表动物:宽身蚂蝗 4.石蛭目:无颚片,具肉质的伪颚,咽长。代表动物:带 状石蛭。
原肾型混合:原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排泄管和生殖管单独存在。 后肾型混合:后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混合肾:后肾管和体腔管的融合,完全混合为单一的管。
排泄器官的起源(补充内容)
体腔
肠腔
原肾管
体腔管
后肾管
原肾型混合
后肾型混合
混合管
六 索式神经系统(nerve cord)
1.组成
肠
咽上神经节
沙蚕头部
七 发育(development)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 虫期。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 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 过变态成为成虫。 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 义。许多外形差别很大的动物,如软体动物,苔 藓动物,腕足动物等都要经过担轮幼虫期,而且 与牟勒氏幼虫,帽状幼虫,轮虫都相似,可以说明 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索中一般有5条巨大神经纤维:
冲动传导速度 = 数倍、十几倍
——使虫体迅速逃避
—— 身体的任何部位受到刺激,巨大神经纤维 的传导可引起所有体节同时收缩
6.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器官,由于 循环系统的产生,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可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多毛纲的部分海产 种类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
• 食道(6-8节):食道壁 上有食道腺,能分泌钙 质,中和食物中的腐殖 质酸,以保持体内酸碱 平衡。 砂囊(8-9节):囊腔中 含有砂粒,能把泥土中 的食物磨成细粒。 • 中肠: 胃(10-14节):血管多 而富有腺体。胃前部有 一圈胃腺,功能同咽头 腺,能分泌消化酶使进 一步消化。
•
小肠(15节起):从第15 节起扩 大为肠,属中肠部分的是小肠, 肠壁多皱褶,背面有一凹糟, 即盲道。 在第26节处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为肓肠,是重要的消化腺,能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大部分营养物质可在小肠内消 化吸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 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黄色细胞:中肠外脏壁体腔膜 特化为黄色细胞,能贮存脂肪 和糖原,具有贮存和排泄的作 用。
三、体腔
• 位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之间的空 腔,被体腔膜所包围,是真体腔。 真体腔内有生殖器官、排泄器官,血管 和神经索。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始终浸浴着内部器 官,加强了各器官间的联系,同时也起 着进行物质运输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四、消化系统
• 环毛蚓的消化道自口至肛门 为一条直管,由口、咽、食 道、砂囊、胃、肠、肛门组 成。 前肠: 口腔(1-3节):无齿,可翻 出口外取食。 咽(4-5节):肌肉强大,咽 肌收缩使咽腔扩大,用以吸 进食物。咽头外围有咽头腺, 能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湿润 食物和对蛋白质初步分解。
循环系统的出现与真体腔的发生有着 密切关系。真体腔的发展,使原体腔(囊 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和血管的 内腔留下遗迹,即残存的原体腔。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 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开管式和闭管式循环系统 模式图 (上:开管式; 下:闭管式)
• 囊胚腔逐渐被真体腔所取代,
2. 形成真体腔(次生体腔)(true coelom)
•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第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 第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 第三次出现的腔:真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 而来。
•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 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
• 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便形成了相互连接的血管网— —闭管式循环系统:
• 出现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血液不进入组 织间隙。 • • 呼吸色素: 最原始种类缺乏;
• 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绿蛋白 (chlorocuorin)、蚯蚓血红蛋白(hemerythrin) • 有的种类同时具有1或2种,对底栖动物十分必 要。
• 意义:环节动物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 运动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
4.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第一次出 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 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 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 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 有些种类次生体腔被填充而缩小,血管完 全消失,形成血腔,代替了血循环系统。
•纵血管: 背血管(1条,后向前流动)、腹血管 (1条,从前向后流动)和食道侧血管(2条); •环血管:心脏4—5对,连背腹血管,可搏动,有 瓣膜。从背向腹流动; •微血管
肠腔学说(enterocoel theory):认为体 腔来自消化管壁外突形成的胃囊,因此棘皮动 物在胚胎发育时期,体腔与肠相通.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 消化道的壁具有肌肉,又有体腔——肠可 自主蠕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大大加强了 动物的消化能力。 ▲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 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 化为后肾管型。 ▲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 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 为身体出现分节现象提供了基础。
7.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后肾管型的排泄器 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 来的,一端封闭,另 一端对外开口为排泄 孔(肾孔),排泄物靠 渗透进入排泄管。
后肾管: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 开口:向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 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排泄管,效率更 高。
肾口:开口在体腔内,多细胞的纤毛漏斗。
3.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 分泌形成的,有肌肉牵引,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退化现象: 寡毛类 由于对生活方式 的适应,疣足退化,刚毛 直接长在身体上。 蛭类 : 不具疣足、刚毛。
• 疣足:体壁的向外突起的中空构造,与体腔相通, 内部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为海产种 类(随种类不同,形态各异,如蚯蚓只有刚毛而无 疣足;蛭类则刚毛、疣足全无)具有,每体节一对。 • 特点: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
假体腔的形成: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 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 了一层内衬,而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 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 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为假 体腔。
真体腔的形成:
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
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 的体壁。 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 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
• 多数为后肾。
• 后肾 两端开口 的管状结构(体 壁小肾管): • 喇叭口收集体 腔液内的代谢废 物; • 血液中的代谢 废物也在血管网 处进入肾管,并 重吸收某些盐离 子、水分。 • 隔膜、咽小肾 管 开口于肠道内。
——围咽神经(circumpharyngeal connective) ——1对咽下神经节(subpharyngeal ganglia) ——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每一体节上 都有1对神经节。 形成纵贯全身的神经链(nerve chain)。
各神经节有神经(2-5条侧神经)支配相应部位。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肉发达,增强 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
口 ———— 咽 ———— 食道 ———— 砂囊————
分泌酶初步消化 有食道腺,中和酸性物质 肌肉发达内 有角质膜
胃————肠————肛门
初步消化 黄色细胞盲肠1对.消化吸收
五、循环系统
• 蚯蚓有高度发达的闭 管式循环系统,由纵 血管、环血管和微血 管组成,血液在血管 内流动。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 含有血红蛋白,但血 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第八章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
附:无脊椎原口动物小门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 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课程信息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 点。理解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在 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 真体腔、同律分节的定义;环节动物门的进化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蚯蚓是常见 的一种陆生 环节动物, 已知约1800 种。环毛属 种类多,我 国有100多种。
生活习性
• 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质为 食,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
一、外部形态
• 身体圆而细长,有许 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 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第一节, 为肌肉质的突起,有 摄食、掘土和感觉功 能。
环节动物-后肾排泄系统
8. 担轮幼虫(trochophore) 1)、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 无幼虫期。 2)、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 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 虫,再经过变态成为成虫。 3)、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 重要意义。
多毛类的担轮幼虫
环节动物——进化地位
• 身体出现原始分节; • 普遍具有发达的真体腔(coelom); • 闭管式循环系统; • 出现扁平状的疣足(parapodia)。 • 一种看法认为:环节动物介于软体动物和 节肢动物之间。
生物学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 闭管式循环系统; 2、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相同; 3、同时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 4、一些内部器官(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也依体节重复排列;
• 闭管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 可以更有效、迅速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 物的输送。
•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 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5.
链索状神经系统
• 结构:由脑(即一对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围咽 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以及腹神经索组成。腹 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贯穿全身的链状 神经系统。每个体节的神经节发出2—5条侧神经。有中 枢、交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 作协调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 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标志。 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 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分节, 而且象血管、排泄管、 生殖腺、神经节、消化道等重
要内脏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
分节是特化的开始。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围口节和肛节之外,其 余各体节均相似,神经节、排泄器官、血管等 重要器官均按节排列,外表分节和内部分节均 一致的现象。 身体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 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 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 肢等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