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环节动物门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8、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后肾管型: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具有 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 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肾 管,效率更高。 每个体节都有,故又称“体节器”。
作用:排泄,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
种类:咽头小肾管,体壁小肾管,隔膜小 肾管。
比较原始的 种类其排泄 器官仍为原 肾管,但是 与扁形动物 的焰细胞不 同,由管细 胞和排泄管 构成。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此外还有: 入肠血管:由腹血管出发,连接肠壁 微血管。 出肠血管:连接肠壁微血管,通入背 血管。 腹皮血管:连接腹血管、神经下血管 和壁血管。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 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循环途径: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一、主要特征
9、 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环 、咽下神经节和腹 神经索组成
一、主要特征
脑神经节: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形成。
咽下神经节:一对神经节愈合形成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神经节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链:由两条神经索高度愈合,共同 包在一层结缔组织膜内,贯穿全身 脑神经节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 索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器官,司反射作用。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笫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小节 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 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 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 如节肢动物。
一、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

5. 神经系统 典型的索式神经系统, 典型的索式神经系统, 有中枢神经系统、 有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 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 分化。有简单的反射弧。 分化。有简单的反射弧。 6.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 卵漏斗—输卵管 阴道— 输卵管—阴道 卵漏斗 输卵管 阴道 雌性生殖孔(ⅩⅣ节腹中线)。 ⅩⅣ节腹中线 雌性生殖孔 ⅩⅣ节腹中线 。 纳精囊3~ 对 纳精囊 ~4对。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精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精 巢囊内)—精漏斗 精漏斗—输精 巢囊内 精漏斗 输精 雄性生殖孔(ⅩⅧ 管—雄性生殖孔 ⅩⅧ节腹 雄性生殖孔 ⅩⅧ节腹 面两侧)。 面两侧 。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五)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两端均有 开口,即一端开口于体腔, 开口,即一端开口于体腔, 另一端开口于体表或肠。 另一端开口于体表或肠。
(六)索式(链索状) 索式(链索状) 神经系统
由一对咽上神经节 )、围咽神经 围咽神经、 (“脑”)、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和纵贯全身的 腹神经索构成。 腹神经索构成。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本章重点
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蚯蚓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主要外部特征。 蚯蚓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主要外部特征。 3. 熟悉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熟悉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4.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 5. 总结蛭纲适应暂时性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总结蛭纲适应暂时性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6. 名词概念:同律分节、次生体腔(真体腔)、闭管式 名词概念:同律分节、次生体腔(真体腔)、 )、闭管式 循环、刚毛、疣足、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 循环、刚毛、疣足、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链索状 神经系统)、担轮幼虫、项器、异沙蚕相。 )、担轮幼虫 神经系统)、担轮幼虫、项器、异沙蚕相。

动物生物学 环节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 环节动物门
• 进化意义
–由于消化道的壁具有肌肉,又有体腔——肠可自主蠕 动,而不依身体的运动——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消化能 力; –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 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 机能更趋完善 –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 件,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 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 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开始 出现循环系统 –促使神经系统完善
• 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 附肢形式的疣足,疣 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 片状突起双层结构, 体腔也伸入其中,一 般每体节一对。 • 疣足划动可游泳有运 动功能。疣足内密布 微血管网,可进行气 体交换。 • 退化现象: 寡毛类 由于对生活方式 的适应,疣足退化, 刚毛直接长在身体上。 蛭类 不具疣足、刚毛。
思考题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 2.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 征是什么? 3.比较沙蚕、蚯蚓和蛭的主要结构的 异同。 4.试述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环节动物——进化地位
• 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 椎动物的开始; • 雌雄同体或异体,间接发育的种类都有担轮幼虫期。 • 本门动物约9000种,常见有沙蚕、蚯蚓、水蛭等。 • 分布范围: • 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 • 生活方式: • 自由游泳 一般头部明显,有眼、触手等感觉器官 • 穴居 头部、感觉器官均不发达。 • 爬行、寄生
• 约3000余种 • 一般认为是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入淡水 和陆地而发展起来的。 •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 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 •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生殖带,直接发 育。 • 常见种类:杜拉蚓(Drawida)、环毛蚓 (Pheretima)。

第8章-环节动物门

第8章-环节动物门

1 多毛纲(Polychaeta)特征
① 头部明显,感觉器官发达,口前叶具有触手和触须。眼点两 对,具感光作用;前缘有一对触手,腹面两侧各有一触角。 ② 体节一般明显,同律分节,每一体节有一对叶片状疣足。 ③ 体壁主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纵肌及体腔膜构成。背 腹隔膜将每节体腔分隔成左右两个。 ④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或吻、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 ⑤ 循环系统:多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 ⑥ 多雌雄异体,无生殖带,无固定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在生 殖季节才出现 ,个体发育中,螺旋式卵裂,有担轮幼虫期。 ⑦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⑧ 身体一般细长,圆柱状或稍扁,分节明显。个体大小差别 很大,小的只有1mm,大的可达2-3m。
是环节动物中最多的及较原始的一类, 除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外,其他均为海洋生活。 常见的种类如沙蚕(Nereis),沙蠋(Arenicola)、 巢沙蚕(Diopatra)等。 多毛类一般有发达的头部及感觉器,具疣足,雌雄异体, 无生殖环带,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从生态习性上,多毛类 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一种是自由生活的,包括在海底泥沙 表面爬行的种类、钻穴的种类、自由游泳的以及远洋生活的 种类,通称为游走类(Errantia)。另一种是不能自由活动的, 包括一些管居的或固定穴居的种类,通称为隐居类 (Sedentaria)。多毛类包括了环节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可分为 两个亚纲,很难确定统一的分目标准,因此只能分成许多独 立的科。
• 真体腔在发展形成中不断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 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 腔留下遗迹—残留的原体腔。 • 血浆中含有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蚯蚓血红蛋白、 血氯蛋白),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 有效地提高了营养物与代谢废物的运输及携气机能。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中肠:
胃(10-14节): 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分泌消化 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大部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肓肠笫26节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从肛门排出体外。
前肠:口腔、咽、 食道、素囊、砂 囊。
中肠: 包括胃、 小肠。 后肠: 包括直 肠、肛门。
1)来源
次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 笫二次 笫三次 囊胚腔 原肠腔 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
1)次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 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 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 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 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 层围成的腔即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图8-19 正蚓的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 感觉器官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多毛类发达, 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寡毛类和半寄生类感觉器官一般不发 达,主要由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 吸器官,皮肤直接交换气体。
在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呼 吸器官为鳃
环毛蚓
(一) 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40~47cm,120~160体节。 每节有刚毛一圈,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 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 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 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008环节动物

008环节动物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六节 附:螠虫动物门 第七节 附:星虫动物门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体真分节 1 体节: 躯体由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 所构成,构成部分为体节。体节的出现是 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真分节: 体表体内均分节,一些重要器官按节排列 的分节方式。
三 蛭纲 一)代表动物:金线蛭 1 生活习性: 池塘、湖岸等,半寄生生活。 2 外形: 体扁长;具前、后吸盘;共27个体节,各 节具 体环。 雄孔:1个位于11节腹面; 雌孔:1个在12节腹面; 排泄孔:17对,从7节起每节1对,位于腹面两侧。 3 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口:内具颚; 咽:肌肉发达,具单细胞腺体分泌蛭素; 食道: 嗉囊:11对,细管状,无消化作用,储臧血 液; 胃: 。 肠: 细小; 肛门:
三.疣足和刚毛 运动器官 1 刚毛: 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 刚毛囊中的形成细胞 的分泌物而形成。 2 疣足 体壁外突的扁片状 物,有游泳、爬行 和呼吸的功能。
四 循环系统:
1 循环方式: 闭管式循环。 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出血管的循环方式。 2 特点: 血浆中具血色素;血细胞无血色素。 五 排泄系统:后肾管 1:概念: 体腔上皮来源,两端开口(一端开口于体外为肾 孔,一端开口于体内为肾口)弯曲的管道,具排 泄、调节体内渗透压、生殖的功能。 2:后肾管的类型 :
二)多毛纲常见目
1 游走目:自由游动,同律分节;感官发 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 疣足。 代表动物:沙蚕,鳞沙蚕,吻沙蚕。 2 隐居目: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 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 外翻,无颚;疣足退化。 代表动物:盘管虫,缨鳃虫。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27
• 有中枢、交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
• 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控 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 • 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 体壁和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 应迅速,动作协调。
28
• 感觉器官发达(多毛 类):有眼(感光)、 项器(化学感受器)、 平衡囊、触觉细胞等。 • 陆生种类(寡毛类和 蛭类)的感觉器官一 般不发达,主要是体 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1
环节动物的模式图
2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 2、具真体腔(coelom): 3、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4、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 7、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11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12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
13
(3)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 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 管型。 消化管与体壁为真体腔隔开,促进了循环、排泄 器官的发生,使结构更复杂,机能更趋完善。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23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 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节1至多对,比原肾管效率高。

8 环节动物门

8 环节动物门

异律分节的意义: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利于 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3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 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样就促进 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律分节是身体进一步分节——异律分节的基 础,使动物体分化出头、胸、腹有了可能。分 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 重要意义。 不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 部是动物外形的演化历程。
代表动物:环毛蚓,爱胜蚓
3 蛭纲


体扁长,无疣足,无刚毛,有吸盘.如宽身扁蛭,鳃蛭 分目:

1.棘蛭目: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代表动物: 棘蛭 2.吻蛭目:具有可伸出的管状物,无颚;前吸盘有或无。 体腔退化,有循环系统。代表动物:扁蛭 3.颚蛭目:口腔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食性或 吸食血液。代表动物:宽身蚂蝗 4.石蛭目:无颚片,具肉质的伪颚,咽长。代表动物:带 状石蛭。

原肾型混合:原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排泄管和生殖管单独存在。 后肾型混合:后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混合肾:后肾管和体腔管的融合,完全混合为单一的管。
排泄器官的起源(补充内容)
体腔
肠腔
原肾管
体腔管
后肾管
原肾型混合
后肾型混合
混合管
六 索式神经系统(nerve cord)

1.组成


咽上神经节
沙蚕头部
七 发育(development)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 虫期。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 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 过变态成为成虫。 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 义。许多外形差别很大的动物,如软体动物,苔 藓动物,腕足动物等都要经过担轮幼虫期,而且 与牟勒氏幼虫,帽状幼虫,轮虫都相似,可以说明 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答: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一)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次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

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带继续发育中胚带内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

因此,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

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各体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

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2.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3纲。

(一)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

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

约10 000种。

多毛类身体一般呈圆柱状,或背腹稍扁,长lmm~20mm,最大的可达lm以上。

体节多,分头部和躯干部。

头部分化良好,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前缘中央有一对短的口前触手其两侧各有一分节的触角。

围口节是身体的第Ⅰ体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的围口触手,腹面为口,吻可翻出,前端有一对颚,吻可分近颚的颚环和近口的口环,划分为Ⅰ~Ⅷ区,上具乳突、小齿或平滑,这在鉴定属种上有重要意义。

躯干部为围口节以后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两侧均具一对薄片状的疣足,为双叶型。

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

在疣足的腹侧有一极小的孔。

(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睹,称水蚓。

寡毛类约有6 700多种。

(三)蛭纲蛭纲动物一般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

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体内无隔膜)。

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无刚毛。

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

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

蛭类的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等。

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一,侧腹面二,上有齿,可咬破宿主的皮肤。

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有抗凝血、溶解水栓的作用。

食管短,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时盲囊(医蛭有11对,蚂蟥有5对),可储存血液。

蛭类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具有生殖带。

3.了解蛭类的次生体腔的演变与血循环系统的关系。

答: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

棘蛭目较原始,次生体腔发达,血管系统存在,为闭管式,如寡毛纲一样。

吻蛭目舌蛭科中体腔形成背腔隙(内含背血管)、腹腔隙(内含腹血管和腹神经索)及侧腔隙等,背腹腔隙由网状结构的连接腔隙相连接,皮肤下尚有皮下腔隙。

颚蛭目医蛭科中体腔进一步被间质占据而退化缩小,真正的血管系统已消失,代之以背血窦、腹血窦和侧血窦等。

窦是指血管系统的内腔。

所谓血液实为血体腔液,通过源出于体腔的管道循环,即一系列血体腔管。

因此血体腔系统代替了血循环系统。

4.从缢虫类和星虫类的结构特点,了解它们在演化上的地位。

答:①缢虫体呈蠕虫状,不分节。

体前端有吻,不能伸缩,可辅助摄食。

吻后端常具一对腹刚毛。

肛门位体末,周围有成圈的尾刚毛1~2圈,有的则无之。

缢虫次生体腔发达;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腹神经索无神经节;闭管式循环系统;螺旋形卵裂,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其体后端有分节现象。

发育至成体时,分节现象则消失。

缢虫体腔发达,具刚毛,雌雄异体,后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这些特点都近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

缢虫成体不分节,而幼虫仍保留分节现象,且形态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

故缢虫可能是由原始的多毛类在演化过程中较早分出的一支。

②星虫体呈圆柱形,不分节。

前端有一吻,可伸缩,称翻吻。

吻前端为口,周缘有一圈触手。

肛门位体前端背侧。

次生体腔发达;消化管“U”形;后肾管一对,兼有生殖导管功能。

腹神经索无神经节。

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个体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期,幼虫无分节现象。

星虫次生体腔发达,雌雄异体,后肾管有生殖导管作用,螺旋型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

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多毛纲类似,但星虫的成体及幼体均不分节,无刚毛,U形消化管,幼虫具后肾管,这显然又不同于环节动物。

因此星虫的演化地位较难确定。

有人根据星虫的幼虫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这个特点,认为它们是由原始的多毛类退化的一支,与其演化关系较为疏远。

5.试述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答:多毛类许多种类的成虫和幼体是一些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担轮幼虫为幼对虾的食物。

沙蚕类又可作钓饵,已大量向日本出口,又因其营养价值高,制成的沙蚕粉对幼鲤增重效果明显,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有的取沙蚕盐溃、烤煎或制酱,可食用。

日本沙蚕可溯长江而上,可引入内湖繁殖,为鱼类养殖提供饵料。

有些多毛类可做为海洋污染及水体冷暖的指示动物。

一些多毛类附着外物上生活,如龙介、螺旋虫等,危害海藻等人工养殖业;附着船底影响船的航速。

有的腐蚀贝类,沙蚕、矶沙蚕等钻居贝壳中食幼贝或为害竹蛏、扇贝、牡蛎等食用贝类。

才女虫蚀透珍珠贝壳,导致其死亡,对育珠业危害甚大。

寡毛类中的水蚓类都可作为淡水鱼类的饵料,但它们繁殖过多时,可损害鱼苗或堵塞输水管道。

陆蚓类穴居土壤中,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

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一170t,增加氮素75kg一125ke。

同时蚯蚓还可将酸性或碱性土壤转化为近中性。

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的50%~65%,含18~20种氨基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的。

故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

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药。

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

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

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

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

蛭类的吸血习性,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

蛭类吸血的伤口血流不止,易感染细菌,引起化脓溃烂等。

一些种类在吸血过程中还可以传播皮肤病病原体和血液寄生虫,或为其中间宿主。

内侵袭吸血蛭类可随人畜饮水进入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营寄生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些蛭类寄生在鱼体上,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或发生细菌性溃烂。

在整形外科中,利用医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再植或移植组织器官中,用医蛭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

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之功。

6.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出现了次生体腔,这在动物演化上是个很大的进步。

它们起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学说。

一种认为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

前一种学说根据是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这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相同。

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和涡虫纲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涡虫纲三肠目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

后一种学说主要以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为依据,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动物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

因此环节动物起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前一种学说更易为人们接受。

多毛类比较原始,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具担轮幼虫。

原环虫类的神经与上皮未分开,有的种类体节不明显,无疣足,无刚毛等,都表现出原始性状。

寡毛类直接发生,头部退化,无疣足而有刚毛,可能是多毛类较早分出的一支,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果。

颗体虫科具纤毛窝,后肾管兼生殖导管的功能等,有多毛类的原始性特点,或许是多毛类和寡毛类之间的过渡类型。

蛭类与寡毛类的类缘关系较近,这两类动物均为雌雄同体,具有生殖带,有交配现象,产生卵茧等,可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

蛭类中棘蛭类的体腔发达,具血管,体前端数体节仍有刚毛,这些都是寡毛类的特征。

寡毛类中某些寄生性的蛭形蚓,口腔具颚,体末端有吸盘,与蛭类有着相似的特点。

这些说明蛭类与寡毛类有着较近的类缘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