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应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与课程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获得新的结论。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采用练习法指导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
联想:通过新旧词语的比较,建立知识的联系;
赫尔巴特简介
01
教育思想简介
02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03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运用及其发展
04
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一、赫尔巴特简介
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教育思想简介
01
02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新知识的强化;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由此发生的社会贡献之间的连接。
在柏拉图时代,赫尔巴特认为人民只有通过成为有生产力的公民,才可以实现自己真实的目的。
之巴公井开创作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取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坚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教学的简练性。
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但更为重要的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取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取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要求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特殊’的明确清楚,对于许多‘特殊’的联合,对于已联合的首尾一贯的次序,以及贯串于这个次序中进行的某种应用”。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管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

赫尔巴特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赫尔巴特的相关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上,期望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住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并能够运用其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教育问题。
在技能目标上,学生应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生应该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展开,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1.第一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概述,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系统介绍。
2.第二周:深入分析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3.第三周:详细讲解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情感教育等。
4.第四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赫尔巴特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系统地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赫尔巴特的理论。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4.实验法:学生进行教学实验,亲身体验和实践赫尔巴特的教育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经典的教材,系统地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赫尔巴特的理论。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生动地展示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赫尔巴特的教育方法。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晚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发展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以自由的方式去探索和创造。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二、玩耍的重要性赫尔巴特认为,玩耍是儿童自然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
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各种有意义的玩耍环境,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学习中玩耍,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感性教育的重要性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儿童的感性教育,尤其是在语言、语音、形体及社交礼仪方面。
他认为,感性经验是儿童增长知识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手段,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是深入生活的,也比较牢固、持久。
教师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平等对话和合作共生赫尔巴特主张,在幼儿阶段,要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和合作共生的氛围。
教师应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同时,儿童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和协作,共同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上就是赫尔巴特的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为现代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的个性化儿童。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李华550416课题:动能动能定律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a.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
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三)儿 童发展与 课程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身体养护
感官训练 荷马史诗
想象力 数学历史
青年期
理性
.
四、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教学进程”理论 •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
(一)“教学进程”理论
.
统觉过程
感官的刺激 新旧观念联合 统觉团形成
.
教学进程
• 单纯的提示教学 • 分析教学 • 综合教学
.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 在于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本 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
(三)道德教育
提出了六种基本措施: (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
.
三、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
.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
本章重点
•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
• 赫尔巴特(Herbart,1776 ~1841)是德国19世纪著 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 冠以“科学教育学之父” 的美誉。
.
• 审美兴趣 与审美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图画、唱歌、 文学等
• 同情的兴趣 与同情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本国语、外 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等
.
• 社会的兴趣 与社会的兴趣相适应学科是政治、历史、 法律等
• 宗教的兴趣 与宗教的兴趣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
(二)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高大上的学术术语,实际上它简单得很,像个老朋友一样亲切。
得说说赫尔巴特,他可是个教育界的大咖,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这个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学习中更轻松,效果更好。
哎,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老师,讲课的时候像是在念经,学生们一个个都快打瞌睡了?这种情况下,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就能大显身手啦。
咱们先聊聊这个法子中的第一阶段——“引起兴趣”。
你想啊,谁会愿意听一个无聊的课呢?赫尔巴特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强调得让学生们对内容产生兴趣。
就像看一部精彩的电影,前面几分钟就得抓住你的眼球,才能让你不离开座位。
老师们可以用故事、游戏或者视频来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心情都跟着爽快起来了。
接下来是“准备新知”,这时候可得好好打基础哦。
老师得先了解学生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再慢慢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知识。
就像搭积木,得先把底座打牢,才能盖得高。
老师可以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这样的过程不但能让学生觉得自己聪明,还能增加学习的乐趣,心里那个自豪劲儿,简直能飘到天上去。
然后是第三个阶段——“比较”。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就像吃饭的时候,老妈总喜欢把新菜和旧菜一起摆上桌,味道碰撞,才会更美味。
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习的动力也就更足啦。
接着就是“系统化”。
哎,这时候可不能马虎,得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系统。
就像拼图,把每一块都放到对的位置,才能看出整体的美。
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让他们明白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可不是光靠死记硬背能做到的,得动脑筋,想明白。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心里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啊”的豁然开朗。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应用”。
这个阶段简直就像是给学生们发了一张“通行证”,可以自由地去探索世界。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西方近代教育第三部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一、导入新课赫尔巴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充满光明,飞向上帝,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在他1841年去世20年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教育理论首先在德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包括八个方面:(一)、历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理论基础,(四)、教育理论,(五)、历史影响,(六)、课堂小结,(七)、巩固提高,(八)、布置作业。
(一)历史地位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1935年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生平概况1776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
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西方近代教育第三部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案)一、导入新课赫尔巴特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的鸪的。
此刻,他的自由的灵魂,充满光明,飞向上帝,此地,安息着他的躯体。
多数伟人,在他们在世时,好象并不怎么令人钦佩;但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伟大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伟人的称呼往往是他们的后代给的,他们的荣誉往往是迟到的,赫尔巴特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在他1841年去世20年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教育理论首先在德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包括八个方面:(一)、历史地位,(二)、生平概况,(三)、理论基础,(四)、教育理论,(五)、历史影响,(六)、课堂小结,(七)、巩固提高,(八)、布置作业。
(一)历史地位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德国19世纪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1935年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生平概况1776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
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着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
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6年,他的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出版。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授哲学和教育学。
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义纲要》,进一步发展了《普通教育学》中的思想,完善了他的教育学体系。
1841年8月11日突患中风,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逝世。
(三)理论基础1、心理学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
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寻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2、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仁慈”的观念。
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它要求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和谐一致,当个人意志与他人意志发生冲突时,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
(4)“正义”的观念。
当两种以上的意志发生冲突时,为防止纷争,须凭赖多数意志的同意来进行协调,以求得意志相互间的完全调和与互让。
(5)“报偿”的观念。
即某人的意向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意向时,必须有适当报偿的观念,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四)、教育理论1、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1)、“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2)、“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2、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1)、原因: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2)、方法:a、惩罚的威胁;b、监督;c、命令和禁止;d、惩罚;e、做功课或进行活动;f、权威和爱。
3、教学理论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
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
a、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
b、思辩的兴趣:是通过思考探索事物间的关系、规律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等。
c、审美的兴趣:评价、判断自然、艺术和行为美丑的兴趣,与之相适应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学科。
d、同情的兴趣:在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中,愿与人共享苦乐的兴趣,通过本国语、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等学科来培养。
e、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关心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历史、政治、法律等。
f、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2)、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用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3)、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a、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b、概念: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为了使教学具有教育性,他提出,教学的目标应与整个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
4、道德训练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
(1)、重要性:训练则能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它的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
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
(2)、方法:a、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b、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
c、良好的健康状况。
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
(五)历史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他曾哀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
”从19世纪60年代起,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德国得以复兴,并很快传播到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欧美乃至世界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68年,齐勒尔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办了“科学教育学会”,宣传赫尔巴特理论,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892年,为了促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和实践,全美赫尔巴特协会在美国成立,美国掀起了赫尔巴特研究的热潮,形成了“赫尔巴特运动”。
后来在欧洲以及亚洲各国开始学习并且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我国20世纪初开始翻译和引进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
(六)课堂小结学习本章应在了解赫尔巴恃的生平活动、心理学和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的形式阶段和道德训练等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进而了解赫尔巴特在建立科学教育学进程中的贡献。
(七)、巩固提高1、填空题(1)、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2)、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___、“完善”、“仁慈”、“正义”、“报偿”。
(3)、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_____。
(4)、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2、概念题(1)、“教学形式阶段”(2)、“教育性教学”(3)、“五道念”3、论述题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八)、布置作业1、学过赫尔巴特的生平概况和教育理论后你有何感想?你有什么启发?2、对比传统教育理论流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与现代教育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杜威两者之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