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禹治水》(优秀7篇)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精选17篇)《大禹治水》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字词来挡路三、自探提示。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思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淹没、倒塌、冲走、冲毁、逃荒)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淹没、倒塌、冲走、冲毁、逃荒要重读。

4、学生自由练读。

5、集体齐读。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

五、解疑合探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谁治水?(鲧、大禹)2、他们俩治水的结果是?(鲧——失败大禹——成功)3、为什么大禹成功了,而父亲鲧却失败了?第2自然段,鲧治水的方法——堵4、那大禹用了什么方法治洪成功的?读第3自然段。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5、那禹为什么能成功?你能用一个字概括他治水的方法吗?(这五个问题前后衔接紧密,这样问太琐碎,建议表格出示,自学讨论解决)6、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总结、思考、有智慧的人)六、质疑再探1、文中还有哪里在写大禹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第4自然段)2、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7篇)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7篇)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的7篇《大禹治水》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大禹治水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

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16 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

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

(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欢迎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
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5。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

《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大禹治水》教案1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禹陵、禹庙】同学们,浙江绍兴有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那是纪念谁的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大禹的古代英雄。

同学们,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的父亲是鲧。

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他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人世世代代所传颂,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吧!【课件出示课题:15 大禹治水】请齐读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想要了解些什么预设: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始,引导学生质疑,抛出两个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同学们,请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段落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带音节生字】同学们,认识它们吗自己拼读拼读。

提示:“洪、伤、耕”是后鼻音;“难”是前鼻音;“蛇、兽、伤”是翘舌音;“灾”是平舌音;“难”在本课中读nàn。

同学们,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拼读拼读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男女生PK拼读,看看哪组拼读等更精彩同学们,一起来拼读拼读吧。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

(交流)引读:结果——(出示句子)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

(板书:伟大)[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

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1)指名读。

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禹治水》(优秀7篇)《大禹治水》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

2通过课文留白处理、角色换位等方法,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感悟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一:复习检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

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小老师带读)2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有个人教“大禹”,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治水)。

关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上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治水的原因、方法、结果。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精读课文分析原因:1首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哪一小节是说大禹治水的原因的?(第一小节,指读)2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水很多,很大,到处弥漫,这样的洪水我们说是“滔滔”,你能读出洪水的汹涌吗。

(指读)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之前啊真的是很久很久啊(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会有什么后果?大水把房屋也冲到了会有什么后果?凶猛的洪水袭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没有家住了,这就叫无家可归。

(指导朗读)可恶的洪水,是人们失去了生命,人们只好过着痛苦的无家可归的生活,现在你再用心读读,把你的感受都都出来。

(指读)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来读读。

(齐读)了解方法:1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这滔滔的洪水中,看着人们随时会被大水夺取生命,你会怎么想。

2是啊,禹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引读指导朗读。

大禹治水的决心就是这么大,可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怎么治理的呢?请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3(1)出示填空题:大禹治水,它先是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

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千山万水)只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每座山都翻过,每条河都游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2)大禹治水的过程可真是复杂啊,那么你能想象出他在治水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路过山崖他可能………...会山洪暴发他可能会…………..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夜晚,他……………..走了太多的路,脚都磨破了,露出了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着。

终于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3)指导朗读(4)吃了那么多苦,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了,然后他又怎么做的呢?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讨论:①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真的只是九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②四千多年前,人们有起重机吗?有挖土机吗?就连铁锤、斧头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刀、石斧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来完成。

③人们在开山挖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啊,但是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最后(引读)④指导朗读。

故事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

2填空3十三年多长啊?4700多天啊,他回过家吗?至少路过家门时也要看一看啊,但他……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吗?如果你是大禹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治水结果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结果怎么样啊?齐读第三段这时人们会对大禹说写什么?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后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齐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共鸣今天,上了这节《大禹治水》。

总的来说一节课比较完整,重点也比较突出。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洪水的严峻,人们的生活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过度到大禹治水的必要性。

又通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辛的情感。

现在玄武区正在推进“三全”、“五优化”的课堂实践和探究。

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要优化学习目标,这里就要求在提出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具体、明确以及可测性。

所以在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时,在表述时一定要很细致,起初我的目标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比较模糊,在大家的评课中我们将其改为“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千辛万苦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在课堂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标的达成度。

这一节课另一重点是体会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这里可以从两个地方体会,一个是大禹治水走进千山万水,一个是故事“三国家门不入”。

在这里孩子虽然体会到了,但是自主体验还不太深刻。

究其原因,我想是故事背景比较远,孩子无法得到情感共鸣。

那么怎么合理设计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在随后的评课上,何校长对这一难点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千山万水”可以与平时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游山玩水联系在一起,产生矛盾,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好的?从而得出大禹走遍千山万水是为了治水,他的肩头是有沉重的任务。

在感叹何校长批文入情如此精妙的同时,我也反躬自省,只有联系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与文本发生共鸣获得更深刻得体验。

明确目标,敲出语文课堂的重音朱晓菲在我们玄武区大力推进“三全”、“五优化”的大背景下,朱晓琳老师紧承何校长、杨主任接下了“相约星期一”的第三棒,为我们呈现了《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朱老师是位年轻教师,可每次听朱老师的课都能深刻感觉到朱老师的进步和飞跃。

上课伊始,学生良好的课堂风貌、准确的吐字发音,无不显示了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和扎实。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朱老师紧紧抓住每小节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朗读再到升华内容,层层深入、有条不紊。

应该说,朱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诸多,结合我区“三全”“五优化”中“优化学习目标”来谈谈一点想法。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备课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离不开“老三样”: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学习了我区“优化学习目标”的要求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说的“理解生字词”到底理解哪些词语?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底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走进朱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朱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抓住了每一小节的重点词语如“滔滔、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13年、代代相传”把每个词语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中去,在课堂上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了这些词语,进而从词语入手去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如果朱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不明确到具体是哪些词语,不把教学的重音敲向这些词语,那么她的课堂很可能是面面俱到学生却无所得。

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运用了图片、视频、问题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我看来,朱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已经很明确了,可是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何校长的点评又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到底要更加优化哪一个?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辛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更要侧重体会哪个词语呢?何校长以为“千山万水”是具象的,“千辛万苦”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理解什么叫“千山万水”,大禹可能会翻越哪些山?怎样翻越?会遇到哪些困难?大禹会渡过哪些水?夏季涉水会怎样?冬季呢?当学生对“千山万水”一词有了深入了解后,“千辛万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比先讲解“千山万水”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再讲解“千辛万苦”再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要高效的多。

都说成熟型教师的一句点拨往往会让年轻教师收益匪浅,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像何校长这样去反复揣摩教学目标的设定、去揣摩高效地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那么学生习得的课堂将像鼓点敲出的节奏那样重点突出、轻重缓急了然于胸。

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兼评朱晓琳老师《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今天再听朱老师的公开教学《大禹治水》,我觉得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学校的校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进步,看到教师成长了。

朱老师的课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课堂节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这是一位老师“课感”的成熟,有了上课的感觉,进入了游历课堂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除了“课感”,朱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以下几点足以证明:一、理解词语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

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朱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太极式理解”,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说词语语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予以巧妙点拨,让学生明了词语的意思,犹如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如理解第一自然段“无家可归”一词,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想象“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的情景,想象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然后,老师巧妙点拨:“滔滔洪水,使老百姓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农田,没有房子住,没有田地种,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情感悠然而现,可谓大道无形,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二、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老师以“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由学生生发的问题切入教学,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脉,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层层推进,最后总体回顾故事,从整个故事中领悟大禹这样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

从局部处理来看,对于段的教学朱老师依然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课堂基本结构。

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大禹怎样治水”,老师首先出示一道填空“大禹先是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

”,学生初读之后很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语)然后分别品读“如何吃尽千辛万苦察看地形”“如何带领百姓开山挖河”“最后将洪水引入大海”的,再整体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听朱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对于我区本学期推出的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1、问题由学生生成。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和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学生读题质疑的环节,老师又以学生生成的“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架构全文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提的,阅读当中当然更为主动地去探究,阅读的指向当然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效率当然有所提高。

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生成,对于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