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术语、税收分类、税负转嫁等税收原理性知识点。

本章重点和难点:税收的特征、税收分类、税负转嫁的方式。

一、税收的概念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三、税收术语

四、税收的分类

五、税收的原则

六、税负的转嫁和归宿

七、税收效应

八、国际税收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国民收入中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the nature of taxation)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指征税以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和课征额度,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三、税收术语The terminology of taxation

1. 征税主体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征税机关。

我国的征税主体包括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

2.纳税人与负税人

纳税人(纳税主体)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人

3.课税对象

又指征税客体,指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共同指向的对象,即对什么征税。

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财产三大类。

4.税目

课税品目,是征税客体的具体化,代表着征税界限或征税范围的广度。

资源税税目税额明细表

5.税源

税收收入的源泉。是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形成的纳税人的各种收入。

课税对象是课税的直接依据

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最终来源

6.税基

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

狭义上税基指计税依据

7.税率

税率指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

(1)定额税率, 按照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2)比例税率(proportional tax rate),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

分数额大小,均规定相同的征税比例。

(3)累进税率、累退税率

累进税率(progressive tax rate):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退税率(regressive tax rate)与之相反,是边际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税率。

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8.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和超过起征点的应按其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则不征

税。起征点的规定是对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的一种税收照顾。

凡税法中规定有免征额的,只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免征额的规定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最低生活和费用开支需要。

四、税收的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taxation

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分为:

(1)流转税,指以生产流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提供劳务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现行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2)所得税(Taxes on incomes

),指以纳税人的纯收益额或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财产税(taxes on assets),指以特定财产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如车船税、车辆购置税、房产税和契税。

(4)行为税,指以特定的行为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如印花税、屠宰税、筵席税等。

(5)资源税(Taxes on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指对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就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6)关税,主要对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

2.税收的其它分类

(1)国外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将税收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属于间接税,

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属于直接税。

(3)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指税收征管权和税收收入归中央政府拥有的税种。

地方税,指税收征管权和税收收入归地方政府拥有的税种。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指税收征管权与税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享的税种。(4)以课税标准分,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使用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种为从量税。

使用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种为从价税。

(5)价内税和价外税

价内税指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其计税依据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指税金附加在价格之外,其计税依据为不含税价格。

增值税

五、税收的原则Principle of tax

(一)税收原则的创立与发展

1.亚当.斯密(公平、确定、便利、节省原则)

2.瓦格纳(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3.马斯格雷夫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tax )

(二)税收公平原则

1.税收公平原则的定义

公平原则,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指经济条件相同的人负担数额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指经济条件不同的人负担数额不同的税收。

(三)税收效率原则

1.税收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效率。

2.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检验标准是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提高税收经济效率的途径:尽可能压低税收的征税数额,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度;二是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并在市场失灵时,将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加以有效纠正。

税收中性(tax neutrality )

税收中性,是要求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应征税数额为限,减少纳税人或社会遭到的额外负担;政府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税收中性的理论基础在于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充分效率,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在于避免税收对于市场机制的干扰或扭曲,而让市场在不受干扰或扭曲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之一,在什么情况下保持中性,什么情况下为非中性,要看是否有利于经济有效运转来决定。

3.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在征税过程中,一般会发生两类费用:管理费用(政府部门在实施各种税收计划、征管各个税种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和执行费用

(又称奉行纳税费用,指企业和个人在依法纳税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提高税收行政效率的途径: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以节省管理费用;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尽可能将奉行费用转化为管理费用,减少纳税人负担,增加税务支出的透明度。

(四)适度原则

税收适度原则,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到取之有度。

(五)法治原则

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应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税。

六、税负的转嫁和归宿The tax shifting and the tax incidence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与形式

1.什么是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别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或过程)。

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2.税负转嫁的形式(methods of tax shifting )

(1)前转(顺转),提高销售价格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

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

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购买者的一种形式;

(2)后转(逆转),降低购进价格

后转(backward shifting):也称逆转,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

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等方法,

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形式;

一般发生在生产要素的课税上。

(3)混转(散转),前转、后转兼而有之

(4)税收资本化,将所购物品未来可预见的应纳税款从所购物品

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

(5)消转,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二)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制约税收转嫁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税种。流转税或间接税容易转嫁,所得税难以转嫁。

2.课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弹性

结论:课税商品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税收负担容易转嫁,反之亦然。

3.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

垄断性商品比竞争性商品税负转嫁容易。

4.其他

课税范围越广,税负越易转嫁。

七、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征税而在商品抉择、劳动投入和储蓄方面作出的反应。这种经济影响一般可归纳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the income effect )

税收的替代效应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

税收的经济影响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图形分析)

替代效应表现为国家对商品征税,会使被征税的商品价格上涨,造成消费者减少课税商品购买量,而增加非课税商品或轻税商品购买量。

2.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图形分析)

收入效应表现为国家征税会使纳税人收入下降,从而使其减少商品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

八国际税收international taxation

(一)国际税收的含义

1.国际税收的含义

国际税收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往中因行使各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而发生的税收分配关系。

国际税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

2.国际税收的内容

国际税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

如何消除或缓解国际双重征税,如何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和消除对外国纳税人的税收歧视,如何鼓励国际投资,如何防止国际逃税与避税,国际税收协定等。

(二)税收管辖权

1、定义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行使征税的权力,是国家根据主权原则依法拥有确定纳税主体的

义务、纳税客体的范围以及如何行使征税权等方面的权力。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2.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

(1)属人原则,产生的税收管辖权为公民税收管辖权(citizen jurisdiction to tax)以及居民税收管辖权(resident jurisdiction to tax),其含义是国家有权就居民(公民)来自于境内和境外的所得征税。

(2)属地原则,产生的税收管辖权为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source jurisdiction to tax)。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

世界各国往往同时行使两种税收管辖权,由此引起税收管辖权交叉或冲突(overlapping or conflicting jurisdictions)税收管辖权的交叉,就会产生国际重复征税,国际税收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国际重复征税的研究。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

1.低税法和扣税法

低税法:

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的税率征税,以减轻多重税负。

扣税法,居住国为了减轻国际重复征税,从本国纳税人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所得所负外国所得税款,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

特点: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2.免税法

一国政府单方面放弃对本国纳税人国外所得征税的权利。(鼓励本国企业向海外投资,鼓励企业向国内汇款,只有法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采用)

3、抵免法

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在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以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的税收。

直接抵免法

居住国应征所得税=(跨国纳税人居住国所得+跨国纳税人非居住国所得)×居住国税率-允许抵免额

抵免限额=非居住国所得×居住国税率

练习:跨国纳税人居住国所得为200万元,非居住国所得为100万元。

当居住国税率为33%,非居住国税率为30%,该纳税人应纳税额为?

(69万元)

当居住国税率为30%,非居住国税率为30%,该纳税人应纳税额为?

(60万元)

当居住国税率为30%,非居住国税率为33%,该纳税人应纳税额为?

(60万元)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税收的基本特征?

2.税收术语包括哪些内容?

3.税收的分类有哪些?

4.什么是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5.什么是税负转嫁?税收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6.税负转嫁的条件。

7.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内涵。

8. 什么是税收中性?针对商品征税应怎样体现中性税收的原则?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 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权威性的体现。 第二节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课税办法的总和。 1. 税制要素 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其他要素:减税、免税附加和加成、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2. 税收分类 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2)直接税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1.税收原则及其发展 (1)税收原则的概念 一国设计、完善税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治税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 (2)税收原则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 西方税收思想的发展 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而平等征税又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含义。 (2效率类税收原则 经济效率——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行政效率——税收征收过程的效率,可以用税收活动中征纳双方的成本衡量,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3. 税收中性问题 (1)概念。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或称无谓负担问题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含参考答案)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重要概念 1. 纳税人与负税人(tax payer and bearer)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不转嫁的情况下,负税人与纳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转嫁的情况下,负税人与纳税人不一致。 2. 起征点与免征额(tax threshold and exemption)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相同点,即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求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而免征额制度则要求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3. 直接税与间接税(direct and indirect taxes) 直接税指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通常也是对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课征的税收,故也称对人税,纳税人和负税人相一致。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收转嫁给他人的税收,通常是对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课征的税收,故也称对物税;在很多情况下,纳税人往往不是真正的负税人。 4. 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tax shifting and incidence) 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这就是说,最初纳税的人不一定是最终的实际承担者。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终结果。每种税以及不同税种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其转嫁的方式、转嫁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但每项税最终总是要由一定的人来负担的。 5.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partial and equilibrium analysis)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换言之,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不受其他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所谓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换言之,一般均衡分析是假定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6. 税收中性与税收的经济效率(neutra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ax)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单选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 A )。 A.边际税率 B.平均税率 C.比例税率 D.累退税率 2.下列税率形式更能体现从税收公平的是( B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边际税率 3.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这种税负转嫁称为( B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4.能够导致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的情形是( A )。 A.需求完全无弹性 B.需求完全有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5.当某商品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时,其税负转嫁情况是( A )。 A.易转嫁 B.不易转嫁 C. 和税负转嫁无关 D. 不确定 6.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 D )。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房地产税 7.从税收效率角度看,下列税率形式作用最弱的是( B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边际税率 8.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这种税负转嫁方式称为( C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9.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适用的税率形式是( A )。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 10.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这种转嫁方式称为( D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11.在下列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B )。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2.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 B )。 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 B.比例税是从价税 C.定额税是从价税 D.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 13.下列有关税收资本化表述正确的是( C )。 A.税负全部归宿于买方 B.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前转

财政学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该章主题是阐述税收的基本原理,核心问题是如何兼顾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 ●理解税收的基本属性; ●掌握税收的形式特征; ●掌握税收方面的术语; ●掌握税收的各种分类方法; ●理解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理解税收中性; ●掌握税负转嫁和税收归宿的定义; ●掌握税负转嫁和税收归宿的一般规律。 二、重点、难点:税收的“三性”纳税人累进税率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方式税收分类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税收中性税负转嫁一般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是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古老的经济范畴,从它的产生到如今,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税收,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税收。社会主义税收的概念是从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一方面保留了旧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渗透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内容。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

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经济范畴特别是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舍弃了不同社会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构成税收内涵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的税收的特殊性,主要是社会主义税收和资本主义税收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关于税收的界定:“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①“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②列宁也说过,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对税收作如下界定:第一,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二,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 税收总是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作为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参与GDP分配的手段,还是作为特定分配关系的体现,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税收的产生和发展惟一地决定于国家。国家公共权力不过是为税收的产生提供社会条件,而决定税收产生的根本原因仍必须从经济上去寻找,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其实,说明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的社会条件的同时,已经说明了税收产生的经济原因。因为没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阶级和国家。简单的事实是,只有出现剩余产品,才有税收的源泉。税收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当然也会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消亡,但是,当税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尚未消失之前,税收是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当前社会主义的税收不是削弱以至于取消的问题,而是要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什么是税收 二、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三、税收原则 四、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属性 1、从两个方面来剖析税收的基本属性 2、马克思主义对税收的界定 3、税收的源泉(剩余产品) 4、税收的定义 xx“利益交换说” 20世纪30年代后的定义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纳税主体) (二)课税对象(税收客体)

(三)课税标准 (四)税率 1、比例税率优缺点 2、定额税率优缺点 3、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分 (4)小计算 若一个人的纳税所得为75001元,则按照全额累进税率纳税额为75001*50%= 37500.5元,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纳税额为 25000*20%+25000*30+25000*40%+1*50%= 4、名义税率、实际税率、边际税率、平均税率 (五)起征点、免征额 两者的区别 (六)课税基础(税基) 税收三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二、税收分类 (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四)价內税与价外税 (五)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我国的五大类税种 商品课税: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关税 所得课税: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财产课税: 车辆购置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辆使用税、车辆使用牌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资源税制: 资源税(包括盐税) 行为税制: xx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三、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税收学原理复习重点

1税收的概念,范畴,认识(界定)论述题 税收涵义: 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理解: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三、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四、征税的目的是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依据)五、税收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六、税收征收的对象是居民和经济组织。税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以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税收的特征又叫税收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税收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规范性(简称税收“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保证税收分配的实现。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税收的稳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则,征纳双方部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变。 2 税收的职能论述题 税收的职能可概括为财政收入(筹集资金)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1)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就是税收的筹集资金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 从社会成员处强制性地取得一部分收入,为政府提供公共品,满足公共 需要所需物质的功能。税收收入的特点(一)来源的广泛性(二)形成 的稳定性(三)获得的持续性 2)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 度影响个人、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安 排的功能。税收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平衡产销供 求二、合理经济结构三、有效利用资源 3)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影响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格 局的功能。税收收入分配职能丰要体现在调整要素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 阶层的收入水平上。一、个人收人分配的市场决定二、税收对个人收人 分配的影响三、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 4)税收宏观调控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度, 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税收宏观调控职能 主要为控制需求总量,调节供给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一、控制需求总 量二、调节供给结构。 3 税收的原则 1.效率原则: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经济运行效率和税务行政效率 2.公平原则:包括按能力征收和按收益征收 3.稳定原则:包括减少经济波动和经济平衡增长

税收经济学原理

税收经济学原理 税收经济学是研究税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的学科,它旨 在解释和分析税收政策的经济原理和效应。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和企业 收取的金钱,用于支持公共事业和政府运作。在税收经济学中,人们 研究税收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以及税收政策的设计和改革。 一、税收的经济原理 税收的经济原理主要包括效益原理、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可行性 原理。 1. 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指出,税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事业的需要,提供公共 品和公共服务。通过税收征收的资金,政府可以提供教育、医疗、基 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以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2.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强调税收应该按照纳税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进行分配,以 实现税收的社会公正。税收的公平原则可以通过纳税人的纳税比例、 税收扣除和税收减免等方式来体现。 3. 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指出,税收应该通过经济激励作用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对市场进行调节,税收可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从而调 整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强调税收政策的实施应该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和可承受性。税收政策的设计和改革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社会稳定等因素,确保税收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税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税收对经济运行具有广泛的影响,主要包括税收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就业的影响。 1. 经济增长 税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的积累,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然而,过高的税收负担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抑制,减少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 2. 资源配置 税收对资源的配置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不同产品和行业征收不同的税率,税收可以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产业领域流动。同时,通过税收减免和优惠措施,税收也可以促进某些特定领域的发展。 3. 收入分配

税收原理与税收政策

税收原理与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实现。税收原理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和 运用,对于国家税收制度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 一、税收原理 税收原理是指在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它 是税收制度的依据,也是税收政策的指导。税收原理的核心是公平与 效率的平衡。 1.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税收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它要求税收应该按照公平原则 来征收和管理。公平原则主要包括税收公平、税负公平和税务公平。 税收公平要求在个人和企业之间实现公平,即同样条件下纳税义务 人应该承担相同的税收负担。税负公平要求在不同个体之间实现公平,即不同纳税人应根据其能力承担相应的税收负担。税务公平要求在税 务管理中实现公平,即税务主管部门应公正、透明地进行税收征管工作。 2.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税收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税收征收和管理应尽 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税收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税收在实践中应具备以下效率特征:经济效率、政治效率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率要求税收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税收的 最大化。政治效率要求税收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和理念。社 会效益要求税收的征收和管理能够实现社会公共秩序和民生的改善。 二、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对税收征收与管理的目标和方式的制定和实施。 税收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收 入和经济发展。 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负担政策、调节政策和促进政策。 1.负担政策 负担政策是指国家通过税收制度的调整和税率的设定,合理分摊税 收负担,实现对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负担政策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和消费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设定。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收入的征收,旨在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利润的征收,旨在实现对企业利润的公平分配。 消费税是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征收的一 种税收形式,旨在实现对消费者的公平分配。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环 节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收形式,旨在实现对商品生产环节的公平 分配。 2.调节政策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学科。它探讨如何通过税收政策实现公共利益,如何通过税收制度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本文将详细阐述税收学的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 一、税收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税收是政府依法征收的一种强制性质的财政收入,它是政府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税收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法性原则:政府征收税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公正性原则:税收应该根据纳税人的财力能力来征收,贫富差距越大的社会,税收应该越加重负担。 效率性原则:税收应该通过最小化资源浪费和最大化社会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率。 透明度原则:政府应该公开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的相关信息,让纳税人了解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 稳定性原则:税收政策应该稳定,不应该频繁变动,使纳税人不至于受到不必要的困扰。 二、税收的功能和作用 税收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收入:税收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可以用于满足公共

服务和公共投资的需要。 调节经济:税收可以通过改变纳税人的行为来影响经济运行,如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率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收入分配:税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改善收入分配,如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低税率。 约束社会行为:税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约束社会行为,如对烟酒等有害物品征收高税率,以减少其消费量。 实现公共利益:税收可以用于实现公共利益,如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来促进环境保护。 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 税收制度是指政府征收税收的规则和程序。税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税收政策是在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直接向政府支付税款,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指纳税人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向政府支付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税率和税基 税率是指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款与其应税收入或应税销售额的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含义 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一)税收性质属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二)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 (三)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一)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应纳税者必须履行缴纳义务,按照税法的规定照章纳税,违反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直接的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三)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等税制要素,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政府也只能按预先的规定征税,不得随意更改。 三、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税收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1、所谓税收效应,指的是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2、收入效应,即受税收的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为维持原有收入和消费水平,迫使人们增加劳动,减少闲暇; 3、替代效应,即政府课税使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而使闲暇的相对效应增加,从而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的行为。 (二)税收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1、对企业利润分配的调节,如通过流转课税和所得课税,使一般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都只能获得合理的适度利润;通过差别税负政策,发挥税收促进产业

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节效应。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在分配环节课征累进的综合个人所得税,使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承担较重的税收,并且能够随着不同个人的收入增减变化,灵活调节其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三)税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1、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和消费; 2、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又可以通过增税来压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投资和消费。 四、税收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商品课税 商品课税也称流转课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2、所得课税 所得课税也称收益课税,是直接依据纳税人的所得额或收益额征收的税。属于所得课税的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等也划入此类。 3、财产课税 财产课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动产或不动产课征的税收。我国目前主要对不动产(土地和建筑物)征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许多国家还对财产的赠与或继承征税。 4、资源课税 资源课税是对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就列举的应税资源课征的一种税,其目的在于对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进行适当调节,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5、行为课税 行为课税是以社会的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和为实现政府的特殊目的而征收的税。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的特征 1、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 偿性、确定性或固定性、均一性4个基本特征。 税收的征收主题是政府。 政府行使税收管辖权,可以基于两个基本因素: 1、一国政府可以基于它所管辖的人的范围实施税收管辖权。 2、一国政府还可以基于它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来实施 其税收主权。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两种管辖权并用。 累进税率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可把税收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 政府要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克服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调配收入 分配税收的可能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全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创造能力物化劳动的 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 税收不能课及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必要产品价值 西方税收公平思想集中体现在受益原则、按能力负担原则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 斯特恩经过研究认为,劳动的供给弹性越大,边际税率t的值应当越小斯特恩将 米尔利斯以及后来的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概括为以下三个观点并通称之为米尔利斯 模型的结论,即: 第一,边际税率处在0和1 之间 第二,对最高收入的个人的边际税率应为0

第三,如果具有最低工资率的人正在最优状态下工作,那么他们的边际税率也应为0. 税负转嫁的一般方式有前传和后传以及两者的混合(混转)。 税负转嫁的特殊方式有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目前衡量全社会经济活动总量比较通行并可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国民收入。 按增值税做委托加工、私人使用、自我供应、连锁交易、不动产销售等。(175页) 各种途径获得的商品被用于连续的生产过程不征增值税,待生产出用于销售或私人用途时再行征税。175页 商品运输时,以商品的发运地点为销售发生地(177) 构成增值税税基的项目有:商品和劳务的销价;关税和其他各种税;各种收费如代理商佣金、包装、运输、保险或其他收费;收货人或劳务取得者的追加付款。180页以旧换新,各种对此类交易的税收处理很不相同,大致可概括成一下类型: 1、按全部报酬征税 2、按差额征税 3、视同两笔交易 出售企业所负担的各项债务在计算税基时不得扣除。 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账簿法;发票法。 二、名词解释 1、等比例规则:102页 2、逆弹性规则:102页 3、科利特-黑格规则:104页 4、税收资本化:112页 5、税赋归宿: 6、一般不漱及既往原则90页

《财政学》税收原理(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分析 税很容易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对商品征税会改变商品的价格,人们会对商品价格的改变,通常是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的消费。对所得征税会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同商品的收入弹性不同,商品消费也会收到不同的影响。 税会改变人们的决策,资源的配置因此会发生调整。如果原来的决策都是有效率的,那么税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但税的代价是社会不得不承受的。有一种说法,税是文明的一种代价。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国家课税是一种收入再分配,会引起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及商品价格体系的变化,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引起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改变等。所谓税收效应,是指国家课税对纳税人行为选择的影响。 税收效应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最基本的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他效应都与这两种效应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政府对一部分商品课税,而对另一部分商品不课税,或对一部分商品课重税,对另一部分商品课轻税时,会造成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从而使纳税人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即发生以无税或轻税商品对含税或重税商品的"替代"行为。 从上述分析可知,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具有中性,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因而,在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的情况下,为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使征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较佳选择。以此标准衡量,由于所得税主要产生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较弱,因而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良税",而商品税往往难以避免替代效应,

《经济学原理》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

第八章应用:税收的代价 在本章中你将——〔〕 考察税收如何减少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 了解税收无谓损失的意义和原因 考虑为什么一些税收的无谓损失大于另一些税收 考察税收和无谓损失如何随税收的规模而变动 税收往往是热门政治争论的来源。在1776年美国殖民地对英国税收的愤怒引发了美国革命。200多年以后,罗纳德·里根以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为号召中选总统,在他入主白宫的8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70%下降为28%。1992年,比尔·克林顿中选的局部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没有遵守他在1988年大选中的诺言:“相信我的话:没有新税。〞 我们在第六章中开始研究税收。在那里我们说明了,一种物品的税收如何影响它的价格和销售量,以及供应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划分税收负担。在本章中,我们要扩大这种分析,并考察税收如何影响福利,即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福利。 乍看起来,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这种收入必然来自某人的口袋。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明的,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但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拟买者和卖者减少的福利和政府增加的收入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拟。分析将说明,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本钱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税收的无谓损失 我们从回忆第六章中一个惊人 的结论开始:一种物品的税收是向买 者征收还是向卖者征收是不重要的。 当向买者征税时,需求曲线向下移 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当向卖者 征税时,供应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 为税收的大小。在这两种情况下,当 征收税收时,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 而卖者得到的价格下降。最后,无论 如何收税,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 担。 图8-l表示这些影响。为了简 化我们的讨论,尽管供应曲线和需求 曲线中必然有一条曲线移动,但图上 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哪一条曲线移动取决于是向卖者征税〔供应曲线移动〕,还是向买者征税〔需求曲线移动〕。但就我们这里的目的而言,我们并不需要说明这种移动。关键的结果是,税收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由于这种税收楔子,销售量低于没有税收时应该到达的水平。换句话说,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这种物品的市场规模收缩。这些结论与第六章的结论相似。

税法原理

税法原理 1、税收存在得必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从而能够满足公共欲望,缓解市 场失灵,实现国家职能。 2、公共欲望或称集体欲望,就是指公众可以共同享有得需求,不具有排她性。 3、税收就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得取得财政收入得一种活动或手段,其具有国家主体性、公共目得性、政权依托性、单方强制性、无偿征收性与标准确定性六个特征. 4、税收得依据,又称课税得依据,就是指纳税人必须据以缴纳税款得原因与国家可以据以征收税款得理由。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学者较为普遍地认为,国家税收得依据主要就是市场失灵得存在与对公共物品得需要。 5、税收得职能主要有三种,分配收入、配置资源与保障稳定,其中分配收入得职能就是最为基本得,配置资源得职能次之,保障稳定得职能就是以前两项职能为基础得。6、税收对生产得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劳动力、储蓄、投资与资源配置得影响,其中对劳动力得影响就是指税收对人们工作努力程度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得影响表现为对储蓄愿望得影响与对储蓄报酬得影响。 7、掌握税收分类中对“直接税、间接税";“商品税、所得税与财产税”;“中央税与地方税”得划分依据,其中,商品税、所得税与财产税得分类被认为就是税收最重要最基本得分类。P15—16 8、分别掌握“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得概念.P18 9、一般认为,当代税收得基本原则有两个,分别就是“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分别掌握“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得概念及构成,其中,“税收公平原则”通常被认为就是税制设计与实施得首要原则,并被推为当代税收得基本原则。特别注意区分“税收基本原则”与“税法基本原则"之间得关系。P23—25 10、税收政策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税收得职能以及相关得经济、社会目标而制定与实施得各类策略与措施. 11、税法就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得社会关系得法律规范得总称,它就是经济法得重要部门法,在经济法得宏观调控法中居于重要地位。注意掌握税法与税收之间得关系。P 29 12、税法得外部关系,就是指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同与其密切相关得其她部门法之间存在得区别与联系. 13、税法得地位,通常就是指税法在法律体系中就是否具有不可替代得独立存在得理由与价值。 14、税法得体系就是各类税法规范所构成得协调统一得整体,其具体得结构及构成该体系得诸多税法规范得分类,取决于税法得调整对象。 15、税法得宗旨,或称税法得目得,通常就是指税法调整所欲达到得目标.它就是税法得制定与执行得基点与出发点。税法得最高目标就是调控与促进经济与社会得良性运作与协调发展。税法得直接目标就是保障税收三大职能得有效实现。具体表现为保障有效获取财政收入、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与保障经济与社会得稳定三个目标. 16、税法得基本原则就是在有关税收得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注意掌握“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得含义.P35—36 17、税法适用得原则就是在税法得解释、税收得征纳等具体适用税法得过程中应遵循得

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原理 一、税收的涵义与形式特征 1.税收的涵义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财政收入。 对税收概念的把握有三点: 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有直接的联系; 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 税收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 2.税收的产生 社会条件,即国家的出现及政治权力的存在 经济条件,即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 3.税收的“三性”特征 强制性指征税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无偿性指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需偿还。 固定性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及征收比例。 二、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税制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准则。 (一)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

平等、确实、便利、节省四原则 (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社会正义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三)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理论 1.公平原则指国家应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使税收负担平等的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 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额。 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缴纳不同的税额。 衡量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标准是所得或收入. 2.效率原则 税收经济效率就是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超额负担有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指政府征税对社会带来的负担仅限于征收的税额,不对纳税人有效率的生产、投资、消费等经济决策产生干扰。

倡导“税收中性”的意义是使超额负担最小。 额外收益是指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关系: 第一,税收中性是从保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考虑税收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要课税,同时又要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第二,中性税收政策与税收调控政策的实施是有条件的。第三,税收中性原则为我们较为准确地确定税收调控的区间提供了依据。 四,一国的税收政策,是过多地偏向于税收中性,还是偏向于税收调控,也就是说,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各自的分量应有多大,则取决于一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形势。 税收行政的效率就是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最小。 征税成本指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税务部门的税务设计成本(包括税法及相关政策的设计和宣传等)、税收的征收成本和开展纳税检查并处理违规案件的查处成本这三个部分 纳税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总结

1、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原理教案

《税收原理》教案 课程编号:0900502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34 讲课学时:34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财政、税务、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室、保险、国际金融等专业。 先修课程:财政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税收原理》是高等院校财政、税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理论知识和业务实际的中介作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到业务部门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税收原理》教学基本要求 (一)《税收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税收原理是一门有关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的科学,内容包括税收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简介和国际税收简介三大部分。该课程立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税收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介绍税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根据内容和逻辑关系,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税收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九章):包括税收概念、类型和要素、职能及经济效应、税收负担及宏观税负水平、税收转嫁和归宿、税收优化和税制结构、税式支出。 第二部分(第九章):以课税对象为依据将税收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类税种的主要特点、作用。 第三部分(第十章):介绍税收管理及国际税收的相关知识。 税收原理是财政税收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需要预修政治经济学、财政学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 (二)《税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结合理论部分要求学生写课程小文章。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入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预算理论信息,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考核方式 该课程作为一门考试课,采取闭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主要采用测验、论文、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考勤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另外平时上课要加强对学生考勤的检查,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序号章节内容周次 1 导论 2 2 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3 3 税收原则 2 4 税收负担 2 5 税制概论 3 6 税收管理体制 1 7 税收征管制度 1 8 国际税收 2 9 复习 1 合计17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政府与税收 ●本章教学内容:税收课税依据,税收发展过程、税收特征,从而理解和掌握税收定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的涵义及税收形式特征。 ●本章重点:税收概念、税收特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