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 (潜龙)
中国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

中国扇——浅述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zhǔ)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白羽扇》将扇子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抒发出了自己如扇子般素洁高雅的情怀。
扇子为引风纳凉、遮日蔽尘之物,汉代曾名之为“障翳”。
其历史悠久,根源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文化底蕴丰富,古往今来以扇为题、传情达意的诗词书画作品举不胜举;分支品种繁多,光越扇就分纸折扇、草编团扇、绢扇、挂扇四大类;制作工艺复杂,集造型、雕刻、镶嵌、装裱、上漆、铲贴、手绘、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
扇子作为中华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页,也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本片将简述以中国传统扇子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侧重介绍扇子的制作工艺和收藏方法。
扇子简史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五明扇”,如考古确凿,扇之历史约有5000年以上了。
在公元300年前后,中国就有关于扇子的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于湖北沙洋县十里铺镇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
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
该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既有扇制,并非捕风捉影。
古代皇帝用长柄大扇显示他们尊贵的地位。
纨(wán)扇的扇面是用丝绸做的,它的出现晚于羽毛扇,流行于汉唐。
在唐代流传下来的图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手拿纨扇的古代美女。
羽扇和纨扇都不能折合,使用并不方便,故汉代名之为“障翳”。
汉代之扇形多为门扇形,但亦有纸扇出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位于绍兴城东北的蕺山脚下的老媪书六角扇。
王羲之为我国古代书圣,他的字在当时就为人所重,字值千金,许多人以能得到王字为莫大荣耀,所以传出了很多翰墨如宝的趣闻韵事,其中一则即为“题扇赠老姥”。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潜龙)课件资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 (潜龙)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武当武术解说词

方便铲:据说方便铲为老子所创,老子留下有八十一铲,其本意是警示门下弟子当把握阴阳,勤修功德,广行方便,多结善缘,三返九环,九九归真之后,方可铲平地狱之门升归上界。
方便铲主要用途,一是行者用来掩埋已死的动物,以避免尸体暴露在地面上任人践踏,其次是用来修补不平的道路。
方便铲是一种及棍、叉、枪、刀于一身的综合兵器,其动作主要由:钩、挂、劈、架、刺、铲、扫、撩、拍、打、缠、绕等所组成,其风格特点是反防为攻,反退为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快慢相兼,刚柔相济。
伏虎拳:伏虎拳是武当山的镇山之拳,又名降龙伏虎拳,是武当山习武道人增长功力的拳种之一。
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
主要练习方法有:带手、冲拳、反腿、三连手等。
风格特点是刚中见刚、柔中至柔,式式逼人,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更有防身制敌之用。
龙华拳:武当山有南武当和北武当之分,龙华拳属于北武当拳法,南拳北腿,所以龙华拳以腿法为主,并吸取了南武当的手法精华。
它的青龙出海、黄龙盖顶、等动作充分显现出了龙的特点和神威。
玄武拳:玄武拳属于武当太极拳系俩仪拳中的一种,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俩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俩仪”。
此拳用来练习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门中的必练长拳。
八仙棍:八仙棍是武当派八仙门武学秘籍之一,相传是模拟八仙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八位道家仙长形姿为特色,动作名称人物特点创编。
八仙棍的特点是能扫、点、劈,刚柔相济,颇有醉意,是醉非醉灵活多便,常出人意料攻人不备。
八仙剑:武当八仙剑取材于传说中的“八仙过海”,不同生性特征和举止神态,结合武当武术特点,寓剑法于其形,藏武技于其姿,将剑法的“击、刺、削、点、掤、抹、云、挑……”诸种用法,以“八仙”的不同行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剑法与神形紧密结合。
历史的尘埃——先秦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历史的尘埃——先秦时代的手工业技术纺织我国早期纺织物,主要是麻布和丝绸。
从新石器时代起,已普遍剥取野生麻类纤维,用手搓或陶、石纺轮加捻,续接成线。
原始的织造技术是从编席、结网发展而来,采用腰机编织成布,如陕县庙底沟、华县泉护村出土布痕每平方厘米有经线、纬线各十根左右。
属于浪清文化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用芒麻织成平纹的细麻布,比疏朗的粗麻布质量要好。
周代麻的栽培与纺织已达相当水平。
《左传》成公九年引佚诗说:“虽有丝麻,无弃管蒯”,表明使用了多种纺织原料。
陕西泾阳高家堡周初墓所出麻布有较紧密的组织。
战国时,封建生产关系建立,农民的个体经济具有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开始形成男耕女织的分工,纺织技术更加普及,所谓“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民间所生产和服用的主要是麻类织物,贵族和商人才穿着丝绸。
养蚕、缫丝和织丝以我国为最早,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唯一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
在距今约五千年的饯山漾遗址中,发现了绢片和丝带,经鉴定,蚕丝为家蚕所产,绢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48根。
由于蚕丝坚韧,富有弹性,且是长纤维,利用这一特点,可使经线密而纬线疏。
平纹织物用经线显示畦纹,斜纹织物用作表面浮线,提花织物用来显花。
殷代甲骨文有“系”、“丝”等象形字,不少青铜器包有丝织物残片,经鉴定有用较高技术织成的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即“缔”或“文绮”。
暗花绸的花纹是三上一下的斜纹组织,由经线显花,需用十几个不同的棱口和十余片综。
因此,当时必定已有简单的提花装置。
又,商代已有刺绣,宝鸡西周前期伯墓织物中的刺绣是采用辫子股绣的针法。
《禹贡》、《诗经》、《左传》多处提到蚕桑和丝,养蚕有蚕室和蚕架,丝织物有罗、纨、绮、縠、锦、绣多种。
西周重器毛公鼎铭文有“”字,郭沫若以为即“经”的初文,象《诗经·小雅·大东》“杼柚其空”,是指织机上卷经线和织物的这类机构。
《考工记》记载染色分煮、冻、暴、染四道工序,“人”专司“湅丝”,“湅帛”。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

ongyi■农艺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缥丝技艺演变张伟红赵志明将蚕茧抽出蚕丝的技艺概称纟巢丝O 《说文解字》释义“缉”为“绎茧出丝”,传统缉丝技艺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成一股制成生丝。
这一技术是将桑、蚕这一农业原始资料转化为丝绸手T业生产原料的关键环节。
含茧得丝——缥丝起源的美丽传说据《史记》记载,•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植桑养蚕、缉丝织绢之术,结束-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
•祖“教民养蚕”与仓颉“初造书契”(规律造字)、“服牛”(驯牛耕地)、“作衣裳”(麻葛制衣)等—样凝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相传•祖s桑林中采摘桑o时,发现散jS桑野间的白色蚕茧,她像吃桑o—样把它放入口中,温热的唾液浸湿并溶解蚕茧,渐渐理出丝绪,牵拉出长长的丝线。
美丽传说“含茧得丝”揭示-巢丝技艺的历史源头,我们祖先开发自然资源,挖掘蚕虫生物利用价值的历史跨越,使得煮茧缉丝、织绸制衣走入人间。
遗址考古实证古代桑蚕制丝的演化进程考古学家S长江、黄淮2域等地发现多处古代蚕丝和丝织品遗迹,+清『桑蚕业起源、壮大的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脉络。
距今8(X)()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淮河2域新石器时代遗存。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专家团队,S此提取墓葬出土遗骸腹部的土壤,从分子生物学层面,鉴0出腐蚀物当中含有蚕丝蛋白,直接提供-古人已经有意识开发利用蚕丝的生物学证据。
距今60()()多年前的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对蚕丝织品的考古研究发现,丝纤维截面呈现钝三角形,属于桑蚕丝的特点。
有学者根据其丝线的纤细程度判断为野桑蚕丝,说明已经成功开发利用野生蚕丝。
距今4(X)()多年前的浙江®兴钱山漾遗址,考古挖掘发现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实物,遗存的丝线为养蚕治丝。
进一步说明,采摘野生蚕丝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规模化养蚕提高产量。
从蚕丝的生物学依据,到采摘利用野蚕丝,规模化养蚕制丝,蚕桑不断深度融入古代人们生活,原始缉丝技艺S实践中不断提升。
拂尘编织制作方法

拂尘编织制作方法拂尘,又称扫帚,是一种常见的清洁工具,用于打扫地面和家居。
在古代,拂尘是由竹子、树枝、草等天然材料编织而成,而今天,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拂尘,比如塑料、棉线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拂尘编织制作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编织拂尘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材料包括编织材料(比如棉线、塑料线等)、木棒、剪刀;工具包括编织钩、尺子等。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第一步,确定拂尘的大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拂尘的大小,可以用尺子测量所需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备相应长度的编织材料。
第二步,编织拂尘的头部。
将编织材料固定在木棒上,然后用编织钩沿着木棒逐渐编织成所需长度,这将成为拂尘的头部。
在编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编织方法,比如单钩编织、双钩编织等。
第三步,编织拂尘的毛部。
将编织材料沿着头部的下方依次穿过,形成拂尘的毛部。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编织的密度和长度,一般来说,编织得越密,拂尘的清扫效果就会越好。
第四步,整理拂尘。
在编织完成后,用剪刀修剪多余的编织材料,使拂尘的边缘整齐美观。
然后将拂尘放平整,用手轻轻拍打,使拂尘的毛部蓬松均匀。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完成一把简单的拂尘了。
当然,如果您对拂尘的外观和功能有更高的要求,还可以在编织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装饰性的元素,比如彩色的编织材料、花边等,以增加拂尘的美观度。
总的来说,制作拂尘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编织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轻松完成。
而且,自制的拂尘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清洁的需要,还可以成为家居的装饰品,增添一份温馨和美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可以尝试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拂尘,让清洁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创意。
太极拂尘46式

太 极 拂 尘
太极拂尘是采用道家所独有的奇门兵器之一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术中武当拂尘的技法为主要方法,其风格属软兵器之类,练习拂尘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拂尘的动作主要以缠、拉、抖、扫 、戳、撩等为主,有刀、剑、鞭、镖等四械的动作特点,结合太极运动刚柔相济、折叠缠绕、一势多圆、轻柔舒缓,自然流畅 ,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原理编排而成。
注重攻防,技法多变,表现为粘接连打、上惊下击、照左击右之术;演练起来势势相连如行云流水,能收能放曲折回环。
套路结构布局合理;器械便于携带,是一项具有健身防身作用之外,亦有很高表演价值的运动项目。
太 极 拂 尘
1.预备式 17.顺水推舟 33.马上开弓
2.怀抱乾坤 18.宿鸟投林 34.仙人指路
3.推山填海 19燕子啄泥 35.道童撩帘
4.道童扫尘 20.老君坐莲 36.风扫落叶
5.龙潜海底 21.麒麟献蹄 37.拔草寻蛇
6.扬鞭摧马 22.横扫千军 38.天女散花
7.乌龙摆尾 23.魁星点斗 39.哪吒探海
8.天马行空 24.指星望月 40.脚踏五行
9. 游龙戏水 25.力托千斤 41.白猿献果
10.转身献杵 26.燕子穿林 42.风扫梅花
11.蛟龙出水 27.青龙探爪 43.朝天一柱香
12.举火烧天 28.乌龙绞柱 44.老君炼丹
13.流星赶月 29.力劈华山 45.返本归真
14.鹞子翻身 30.落花式 46.收势
15.风卷残云 31.苏秦背剑
16.玉带缠腰 32.锦鸡抖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拂尘源流、文化、欣赏与制作先认识一下拂尘拂尘,又叫蝇甩子(东北民间这个叫法最流行),也叫拂子,云展,其形制就是将较长的兽毛(以马尾最常见,还有马鬃、牦牛尾毛等)、综丝、麻等用一定的编制工艺扎在一长柄上,炎炎夏日,蚊蝇侵扰,拂拂挥动,飘然惬意,既可驱毙蚊虫,又风凉解暑,取之于农,用之于民,实为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农业大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手工艺品。
对于真正的拂尘爱好者,必然要问,拂尘历史悠久,那最早起于何时?拂尘从何而来?要说清拂尘的来历,还要从麈(zhu,三声)尾说起。
那什么又是麈尾呢?麈尾就是麈的尾,麈(鹿主)就是一种大型的鹿,是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时的羽尾扇)。
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
后世还有很多壁画、绘画等作品中刻画有麈尾,都基本是这个形状,其实更类似近代的蒲扇形状。
可见,麈尾和拂尘形状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考古发现,直到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拂尘。
起码在明清两代,拂尘这种新型“麈尾”相当流行,因其看来确实属于拂尘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人们也管它叫拂尘。
实是误把麈字写成了塵字,是一种传抄刻写中发生的错误。
所以才导致了现在不明就里者把二者混为一谈。
拂尘的文化内涵由于与麈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麈尾又是名士清谈文化的象征,如现在还有麈谈、挥麈、麈尾之诲等词皆来于此,尤其是这一中华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儒释道结合在一起,逐渐祭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拂尘也是如此。
在后来成为民用器物之前,一直与贵族、宗教文化密切联系。
楼梦》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就提到:“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麈尾。
宝钗走近前来,悄悄地笑道:……还拿蝇帚子赶什么?……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
”《红楼梦》第三回也提到:“贾母正面榻上独坐……旁边丫类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汉化佛教很早就把拂尘作为上堂说法时的法器使用。
在宋代伪照敦煌石窟刻画的玄奖求佛法取经偷渡出国壁画(图5)中,蝇拂是路上必须装备。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研究此图,得出唐代和尚必手持蝇拂的结论:“唐代蝇拂有用马尾或耗牛尾作的,有用棕丝作的。
照规矩,大德高僧手中拿的应当是棕拂,表示素朴。
达摩多罗尊者拿的叫麈尾或麈尾扇。
”经典中也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在佛教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再如,现在存世的唐代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中,有一尊"麈尾观音"立像(高31厘米),左手执澡瓶,右手持麈尾。
后世民间供奉的观音圣相中常见拂尘观音,尤其是明代《普门品》木刻版画集中最为常见。
拂尘观音法相特征是:一、立或坐莲台之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持麈尾;二、立于莲台或莲花之上,右手持拂尘,左手作九品往生印或说法印。
观音菩萨手持拂尘,正是暗喻菩萨有"威神之力"。
拂尘观音当为禅宗人士所创造。
中国古代神话中,此麈尾是神仙手中的具有神威的宝物,同样,在佛教中也暗喻有此神力。
禅宗则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拂尘是道教的象征物,意思拂去世间的一切尘埃。
取“时时勤拂拭,不教染尘埃”之意。
此外,拂尘也是道派的一种有名的武器。
据传,太乙拂法乃太乙真人所创,历来只在道门传授。
道家讲清心自在、虚静无为,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其中一种,俗话说:“手拿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是道门中人们外出云游随身携带之物。
在道教体系里,拂尘是道场中的一种法器,然后由道人将其又演变成兵器,属软兵器之类。
在神话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为中国的道教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可见,拂尘凝藏着宇宙能量和信息,是远古以来中华独具的手工艺品。
具有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祛病健身、避邪纳福之效能,为历代佛、道、真人、儒法各家所珍藏,数千年来在炎黄大地广为流传,倍受文人墨客珍视,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也是馈增亲朋好友之佳物,更是福禄长寿之象征。
拂尘的欣赏拂尘除了整体上飘逸妙曼的姿态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之外,具体来说,其欣赏价值如下。
一,拂尘最有价值、最宝贵的地方,应该是它的编织工艺。
这是其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价值核心和灵魂。
这是民间传统的纯手工艺术,只能靠口传心受,目前没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献纪录它的具体作法。
注意,这是手工编的,和“扎”是完全两个概念,这种编织手法名叫“小子英咒”,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从何而来,现已经无从考证,甚至只有上了年岁的老艺人才知道这个叫法。
另外,在具体的形制上,以有“魂”者为传统正宗工艺形制,所谓“魂”,就是拂尘的“芯”,就是拂尘中心的那一束毛。
总体而言,拂尘的这种编法美观、结实,就是用上百年也丝毫不会脱落,尤其是头部蓬松、圆润,倒过来看会发现其内有多层,行话叫“捧”。
“捧”数不同,层数就不同,成型后的美感就不同。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层数绝不是随便定的,须与暗合阴阳,理归术数,正宗的做法总的层数必须是阳数,而不能是阴数,即须是1、3、5、7、9层,而不能是2、4、6、8层,更不能是10层。
当然,从阴阳数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凡数不合者,不预其列。
如要细论,拂尘处处把周易、八卦、太极、阴阳的哲理精华融为一体,其顶部为八卦钟罩,钟罩用三十二根马尾绳编制而成,每根绳用四根马尾,每个钟罩合计一百二十八根。
下部尘尾用三百八十四根绳编制而成,暗合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分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每根绳十根马尾,总计三千八百四十,代表万物。
下部编制分为五层、八层,各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坎、垠、震、巽、离、坤、兑。
)二,从材质上来看,大宗的经典拂尘分为马鬃和马尾毛两种,尤以马尾毛最常见。
马尾毛要求是精挑细选的真正公马尾,一般长度在40cm—100cm。
马尾本身不论从光泽度还是韧性方面,都是做拂尘的最佳材料,其性亦刚亦柔,又经久耐用。
马鬃材质则相对更为细腻,柔软、白净,长者更为少见。
所以更漂亮,更名贵。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前文所述,马尾拂尘并非越长越好,除了个别这对单纯的长拂尘情有独钟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拂尘太长后便会失去散落、通透、蓬松感,看起来会像一条抹布,更不用说没法挥甩了,从而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切于民用的基本要义,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过犹不及。
三,拂尘杆。
拂尘杆有多种样式和材质。
但大体而言无非自然型与人工型。
我主张自然型杆为最佳。
因为自然美是天成的,不造作的,真纯的,因其天然成型之伤心悦目而可贵。
比如藤杆,旋转缠绕,再如老鸹眼木,只有东北有,见过的人不多,生长非常慢,数量非常少,木节特好看,越磨越光,越磨越红。
此外,再如老竹鞭杆,自然造型的其他硬木果木杆,木根瘿瘤杆等等,形状佳妙可观者,都是非常好的自然而然的艺术品。
而人工、车床车制或雕刻的各种贵重红木杆,做拂尘也非常多见,也自有其欣赏价值。
然而,这个问题若要深论,就涉及审美取向和文化层次的问题了。
如前文所述,拂尘是中华民族这一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中孕育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很大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其取之于农、用之于民的特质,如果抛弃了切于民用的思想内核,转而成为高陈庙堂的摆设,那便失去了其灵魂的皈依和根本。
现代偶尔所见特长马尾加精雕细琢的人工贵重红木杆的拂尘做法,实质上走的正是这种背离之路。
简单一句话,不中看,更不中用,当摆设可以,根本没法甩。
四,拂尘脖的各种造型。
主要有葫芦型、花瓶型、观音尘型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这为拂尘的整体造型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总之,所谓美者,本来就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拂尘审美之要义也是如此,在于修短适当,杆长与毛长配合,头尾轻重去留舒配。
拂尘的制作如前文所述,拂尘的正宗做法向来是没有文献记载,只能靠艺人的口传心受。
因而目前全国仅有不多的人会做,而且基本都已经是60岁以上的了,随着这些人年事高迈心有余而力不足,会做拂尘者必然是越来越少,最为严重的是这些人多散落民间僻野,很少收徒,一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有工作,二是这一技艺需要极大耐心、细心和恒心,所以爱学者甚少,随着这部分老人的年迈去世,拂尘的制作技艺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拂尘制作技艺几乎是秘而不宣的,由于其制作紧密,从外表也很难看出端倪,甚至让人觉得不知从哪下手。
在此略言其要,拂尘其实是通过一根绳旋转盘绕作为纬线,然后将事先分好绺的马尾作为经线通过一定的编织工艺纵横交错固定于内在隐藏的经线上。
此文草草而就,荒疏未尽之处,自不待言。
然而为了让传统的民族工艺引起重视,受到保护,甚或得以传承,故效浅薄。
同时也望方家指正,同好交流。
(潜龙于成都,2016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