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击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

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

三年十月,宋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

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

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

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

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

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

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

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

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

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

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

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

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

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

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二、官渡之战三国形成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国北部,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进行决战。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

镇压起义军的豪强,纷纷拥兵割据。

建安四年春,占有冀、青、并州的北方最大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后,急欲南攻曹操。

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击败吕布、袁术等,占据豫、兖、徐州,亦稳步向黄河以北发展。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鲁两国之间的战车之战。

这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战争的一个著名例子。

2赤壁战役:赤壁战役中,孙刘联军不畏强敌。

在赤壁战役中,他们巧妙地运用火力打击弱者,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第一次官渡战争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他以前对袁少的不利地位,为他自己的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4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军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魏王命天机为将军,孙膑为军事顾问,出兵救赵。

天机本想率部去营救赵国邯郸。

孙膑主张率军围攻魏国都城,魏国将返回自救。

这样,不仅可以解除赵国的围困,而且可以使魏军精疲力尽。

田忌采纳了孙彬的战略,率部直奔大梁。

听到这个消息,魏军迅速撤出围攻邯郸的部队,晚上返回营救大良。

当他们到达桂林时,齐军正等着工作去迎接魏军。

魏军战败,几乎全部被毁。

5撤退: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他,款待他。

他承诺,如果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军会撤退(一座房子是30里)。

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重回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间的冲突。

两军在城浦会合,崇耳撤退,诱敌深入,取得了巨大胜利。

6偷赋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出兵营救赵国。

秦国听说魏国出兵救赵,就派人到魏国去威胁魏王。

魏王向秦国鞠躬,命令前去救赵的魏兵不要站住。

赵王写信给魏国的新陵君王子求援。

辛灵钧曾为魏朝宠爱的妃子如姬报仇。

他让如意偷魏王的护身符,夺取军权。

他率领数万精兵来到邯郸,打败秦军,解决了对邯郸的围攻。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先秦时期: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阴晋之战吴起 5万--50万大败秦军伊阙之战白起 12万--24万全歼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鄗代之战廉颇、乐乘 20万--60万大败燕军秦汉时期:巨鹿之战项羽 2万--40万歼灭彭城之战项羽 3万--56万歼20万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灭赵,俘赵王歇潍水之战韩信数万--20万灭齐,昆阳之战刘秀不足2万--42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祝阿、临淄之战耿弇数万--20多万灭张步,平齐赤亭之战虞诩 3千--数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蜀国从此衰落凉州之战马隆 3500--数万平定凉州前秦灭前燕之战王猛 6万--30万歼敌近20万淝水之战谢玄 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沙苑之战宇文泰数万--20万伏击战,歼8万余人玉壁之战韦孝宽不详--15万左右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金乡之战于仲文 8千--10万全歼敌军隋唐五代时期: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不详--10余万消灭薛仁杲虎牢之战李世民 3500--10余万歼灭窦建德唐平萧铣之战李靖不详--40余万平萧铣碛口李靖 3千--不详歼数万蔡州之战李愬 9千--不详平淮西叛军奉天、灵台之战郭子仪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太原之战李光弼不满万人--10万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雍丘之战张巡 3千--数万城邑保卫战,不详睢阳之战张巡 6800--13万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嘉山之战郭子仪、李光弼不详--5万余歼敌4万象牙潭之战周本 7千--数万俘5千六合之战赵匡胤 2千--2万歼5千宋辽金夏蒙元时期:西夏、吐蕃攻宋之战刘舜卿不详--20多万击退夏蕃联军达鲁古城之战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大败辽军主力和尚原之战吴玠、吴璘数千--10余万俘万余,大败金军顺昌之战刘锜 1.8万--10余万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郾城之战岳飞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陈家岛海战李宝 3千--10万海战,全歼金军采石之战虞允文 1.8万--17万水战,大败金军海州之战魏胜不详--30万大败金军六合之战毕再遇不详--10万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庐州之战杜杲不详--号80万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边堡寨之战成吉思汗不详--30万大败金军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成吉思汗 4万--8万全歼迦勒迦河之战哲别、速不台不足3万--8万全歼赛约河之战拔都、速不台不足5万--10万全歼鄂州之战伯颜 20万--60万大败宋军丁家洲之战伯颜 10万--13万大败宋军精锐厓山海战张弘范、李恒数万--20万海战,全歼虎啸山之战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大败宋军鄱阳湖之战朱元璋 20万--60万水战,全歼明清时期:白沟河之战朱棣 10余万--60万死伤10多万上峰岭之战戚继光 1500--2千歼敌倭寇300余人台州之战戚继光不详 9战9捷浑河之战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歼敌约5万人宁远之战袁崇焕不满2万-13万歼敌或5、6万,或10余万贵阳之战王三善 2万--10万扭转了平叛战局清征达瓦齐之战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奇迹浑河之战长龄 4万--10多万收复南疆西四城。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导读: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中国古达以少胜多战役总结

中国古达以少胜多战役总结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的总结在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下,我们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役有了很好的了解。

并且深入调查了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现总结如下:巨鹿之战,秦朝末年,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以解钜鹿之困。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

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

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钜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钜鹿之困因而得解。

虎牢之战,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

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

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

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翻开史书,我国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岁月远多过和平时期,即便没有大规模战乱,边境也会有局部战争。

在这么多的战争磨砺下,古代可谓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不乏以少胜多的超强将帅,贵多贵精的分别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个人意见说一下八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一改之前行军路线,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楚国果然没有料到吴军的迂回奔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袭击,三战三败,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同样还是秦国,但此时的秦军与阴晋之战时的秦军有天壤之别,经过商鞅变法和战国烽火的洗礼,秦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栽了,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强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随后项羽继续和章邯对峙,两军交战秦军惨败,章邯于是派人请和,项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战以楚军的胜利告终,秦军主力消耗殆尽,秦朝灭亡在即。

4、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起义军蜂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绿林军懂得名正言顺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新朝对抗的同时,他们拥立了汉朝宗室后裔刘玄为帝,表示他们是为复兴汉朝而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此战,刘秀扬名天下,招揽了大批追随者,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并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一、先秦时期1、涿鹿之战——炎黄打蚩尤、指南针2、鸣条之战——商(汤)灭夏(桀)3、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王);典故:临阵倒戈;性质:以少胜多4、长勺之战——春秋;鲁国打败齐国;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性质:以少胜多(3W 打30W)5、城濮之战——春秋;晋国打败楚国;典故:退避三舍(1舍=30里,1里=500米);6、吴越争霸——春秋;越国(取得最终的胜利)vs吴国;典故:卧薪尝胆7、桂陵之战——战国;齐国(孙膑)打败魏国(庞涓);典故:围魏救赵8、马陵之战——战国;齐国(孙膑)打败魏国(庞涓),典故:减灶诱敌9、长平之战——战国;秦国(白起)打败赵国(赵括),典故:纸上谈兵二、秦汉时期1、巨鹿之战——秦末;楚军(项羽)打败秦军(章邯等人);典故:破釜沉舟;性质:以少胜多2、井陉(xing二声)之战——楚汉争霸;汉军(韩信)打败赵军;典故:背水一战;性质:以少胜多3、垓(gai一声)下之战——楚汉争霸;汉军(刘邦)打败楚军(项羽),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官渡之战——东汉末;曹操(许攸)打败袁绍;典故:火烧乌巢;性质:以少胜多2、赤壁之战——东汉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典故:火烧赤壁;性质:以少胜多3、夷陵之战(猇xiao亭之战)——三国;蜀汉(刘备)大败VS孙吴(陆逊);典故:火烧连营、逃至白帝城4、淝水之战——东晋时期;东晋(谢安、谢玄)大败前秦(苻坚);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性质:以少胜多四、隋唐之后1、郾城之战——南宋;南宋(岳飞)打败金;性质:以少胜多;岳飞的《满江红》2、崖山海战——南宋;蒙元打败南宋;性质:以少胜多;陆秀夫,十万军民跳海殉国3、雅克萨之战——清朝;清(康熙)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平等条约)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长勺之战、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郾城之战、崖山海战。

细述古代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

细述古代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着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战争过程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细节,这里只拣“火烧赤壁”一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战争过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几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古代战争特点
?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军队数量是否庞大、战争物资储备是否充足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需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冷兵器时代战争双方的攻击和防卫手段不外乎刀、矛、枪等武器,其攻击范围和杀伤力不及现代枪炮,那么,人数多的一方在战争中的优势便十分明显。

大国兼并小国,强国战胜弱国,这是古代战争进行的常态。

中国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便是对劳动力和土地的重视和争夺,哪个政权人多,兵源就多,在战争中便占优势;同时,哪个政权土地广阔,则物产丰富,物资充足。

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依据便是人口和土地多少。

中国古代战争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宣称战争的正义性和兴“仁义之师”,做到“师出有名”。

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一方总是会强调己方为“仁义之师”,是“伐无道”:或者是借助皇帝名义进行战争,如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讨不臣”,或者宣称接到皇帝密诏率军讨伐,等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做到政治上的主动。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少数精兵强将战胜强大敌人的战役显得格外耀眼。

在这些战役中,尤以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最为著名。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在秦末大起义中,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209年秋,在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全国各地纷
纷响应,反抗秦朝暴政,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因形势进展顺利而骄傲,加上秦军反扑和镇压,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各地反秦斗争已风起云涌。

在各地反秦武装中,项羽和刘邦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支力量。

各地地主贵族武装借助农民起义之机,以先秦六国之名建立了割据政权,“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

公元前207年,秦军围困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王向各地诸侯军求救。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

各路救赵武装均因惧怕秦军而不敢与秦军交战,只是筑垒观望。

宋义军行至安阳后也因惧怕秦军不敢渡河救赵。

宋义寄希望于秦、赵交战两败俱伤后再进兵,项羽认为秦国肯定是要攻下赵国,而赵国如果被攻破,秦国将更为强大。

大军在停留期间,正逢天寒地冻、连降大雨,宋义却每日“饮酒高会”。

项羽即于军帐中将宋义斩杀,向楚怀王报告此事,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使其将兵攻秦救赵。

接下来便爆发了著名的巨鹿之战。

在赵国的请求下,项羽率大军渡河。

过河后,为了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项羽命令将所有的船只凿沉,把饭锅打破,只带三天干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将领和兵士感奋,无不奋勇向前,与秦军九战九捷,大破秦军主力。

不久,章邯的秦军主力向项羽投降。

巨鹿之战是秦末起义军将领项羽与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各自大部分兵力,这场战争的成败决定了秦国和各起义军的生死存亡,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巨鹿之战前夕,秦军向各地起义军展开了强大的军事反扑,起义军重要将领项梁战死,赵军被迫退守巨鹿,各地义军都不敢主动出击。

在此关键时刻,项羽与当时兵锋正锐的秦军主力决战,并最终击溃秦军主力,推动了秦王朝的灭亡和各地反秦义军的胜利。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在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两大割据武装曹操、袁绍为争夺地区统治权展开的一场战争。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地方豪强大肆兼
并土地,天灾不断,广大贫苦农民走投无路,在死亡线上挣扎。

184年,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腐朽的东汉王朝在这次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各地战火不断,天下大乱,从此拉开了中国长达近一百年的分裂和战争时代的序幕。

地方州郡长官在镇压黄巾起义和相互间的兼并战争中壮大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割据势力。

曹操在这群“豪杰”中显露头角并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势力集团之一。

在征战过程中,曹操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曹操采纳了荀_g的建议,迎接被各军阀弃之如敝履的汉献帝到许昌,这使曹操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曹操在经济方面接受了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

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作为,使曹操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当时,强大起来的袁绍将进攻矛头指向了黄河流域势力发展迅速的曹操集团,这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200年,曹操率军与企图南下进攻许昌的袁绍相持于官渡。

此战双方兵力和粮草储备相差悬殊,袁某某有近10万人马,曹操方不到2万人马。

诸葛亮在《隆中对》评价官渡之战曹操、袁绍两方实力差距时指出“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粮草方面从曹操和许攸的对话中亦可看出两军相差悬殊:袁某某“辎重有万余乘”,曹操经过长时期相持粮草只能“支一月”。

在这危急关头,袁绍谋士许攸的转向对曹军最后取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许攸向曹操献计,指出乌巢为袁绍军屯粮之所,建议曹操袭击焚毁袁绍的屯粮。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当夜率五千步骑兵偷偷摸到袁绍阵地后方的乌巢,经过激烈战斗,乌巢之粮被焚毁后,大军顷刻土崩瓦解。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对中国北方政治军事格局走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形成了“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的局面。

不久,曹操又通过一系列的征伐战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如果是官渡之战是曹操的辉煌,那么赤壁之战就是曹操的耻辱了,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208年,为统一中国,曹操挥师南下。

在南征途中的赤壁地区遇到了孙权和刘备两股军事力量的联合抵抗,在此便爆发了一场决定中国南方政治格局走向的
战争-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和不利条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曹军,阻止了曹操势力向南方的扩张。

曹操退回北方,在他有生之年,再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南征。

赤壁之战双方军力对比:曹操除自带南下本部人马外,有荆州投降的军队十数万,所以曹操方军队不下二十万;孙、刘联军有刘表长子刘琦江夏守军一万,关羽水军一万,周瑜和程普水军三万,共计四五万人马。

尽管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仍有抗衡曹军的力量:一是有长江天险可以凭借固守,北方兵士不习水战;二是孙权集团在江东长期经营,政权巩固,也具备了一定的物力和军力进行抗衡;刘备方面也有众多谋士和武将,同样具有较强的力量同曹军相抗衡。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为统一中国发动八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政权,东晋以八万军队迎战,双方在淝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淝水之战。

?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苻坚任胜利而告终。

?
用汉人王猛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改革改革,力量强大起来,通过多年征伐,最终统一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后,苻坚自恃强盛,不听部下劝阻,倾全国之力,出动骑兵二十七万、步兵六十余万,南下发动对东晋的全面战争,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与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并立。

双方力量对比,前秦占绝对优势,东晋较为不利。

出征前苻坚大夸海口:“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不过,苻坚在当时情况下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战争并不合时宜:首先,前秦境内多个少数民族部落鲜卑、羌族正等待时机进行复国活动,随时准备发动叛变。

前秦内部将领均不赞成南下进攻东晋,认为应该防范内部反动势力的动乱。

苻坚一意孤行,轻率发动这场战争。

随着战争的失败,前秦境内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前秦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北方混战。

其次,前秦军队虽然总数众多,但军队分布过于分散,集中起来所需时间长,这样就给了东晋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机会。

东晋将领朱序建议:“秦百万之众尽
至,诚难与为敌。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统帅谢玄听从朱序建议,派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进攻秦将梁成部,大破之,东晋军主力乘胜进军。

因前秦军依淝水列阵,东晋军无法渡河,谢玄便请求前秦军后退一点,留出一定场地来进行决战。

苻坚准备在东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突然袭击,便下令军队后退。

但刚一下令,便一发不可收拾,加上后方大呼“秦兵败矣”,随即便由原来的后撤变为溃败。

在溃逃路上,前秦军“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淝水之战以东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