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翻译原文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翻译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
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
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译文《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汇编)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不平的样子。
②褰: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C、往往留宿于山上D、一旦大风雷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蟹六跪而二鳌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王语暴以好乐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其如是,孰能御之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
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
(2分)2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______(1分)24.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____;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26.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几方面来刻画的。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脾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材料二:子瞻迁于齐安③,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于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倘祥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①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
张梦得在离所西南筑亭,苏就命名为“快哉亭”,苏撤作《黄州快哉亭记》。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2年高一下期末)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润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袖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其,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④赏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造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熟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
②陂陁:高低起伏,倾斜不平的样子。
③乱流:横渡江水。
④褰(qiān):撩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C.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D.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改官,一指平调,二指升迁,三也指降职。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tuó):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辙是其弟。
齐安,即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C.不足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3分)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3分)A.①陂阤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
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思路有特色。
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
B. 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
C. 本文表达有韵味。
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
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
D. 本文情感有变化。
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
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5分)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