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31《巢谷传》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巢谷传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

巢谷传教学设计沪教版教案教案一:巢谷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巢谷传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巢谷传教的相关知识,明确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巢谷传教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理解巢谷传教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巢谷传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2.探讨巢谷传教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
3.笔、纸、活动卡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通过展示巢谷传教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巢谷传教是指什么?”、“你听说过巢谷传教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进程中,传教对于各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Step 2 讲授1.简要介绍巢谷传教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包括传教的目的、传教的内容和传教的地点等。
2.讲解巢谷传教的内容和特点,包括儒家思想和礼仪制度等。
Step 3 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巢谷传教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列出答案。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答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挑战的观点。
3.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Step 4 总结1.让学生回顾巢谷传教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其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传教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Step 5 作业1.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巢谷传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讨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授、活动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了巢谷传教的内容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巢谷传-202004

•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 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文言文,为了提高课堂
效率,课前需要学生做些准备:
• 1.布置学生翻译全文,概括文意。 • 2.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
传。
• 二、进入新课疏通意
• 1.请学生朗读,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
• 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
• 2.请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检测重点字词的落实情 况。
• 举—推荐,选拔/习—练习;熟悉/友—结交,名词做动词/ 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会—遇/旬—十天为一旬/橐— 袋子/闾—乡里/愍—哀怜,怜悯/遗—发送/顾—只是/恨— 遗憾/诵—通“讼”,公开/无—通“毋”,不要/金石交— —比喻友谊坚贞、坚固,谓友谊深厚。
第31课 巢谷传
• 教学目标 •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
概括文章大意。
•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 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 得当的写作特点。
•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 说明:
•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 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 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 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 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 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 结果死于途中。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 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文章写得情 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 的传记。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 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 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 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 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下《巢谷传》

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 译:我听说之后,失声痛哭,埋怨他没听
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话去实行他 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概括文章内容
•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 ①巢谷弃文从武。(弃文从武) • ②巢谷与熙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
他冒死送银。 (冒死送银) • ③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在他们远谪岭
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 果死于途中。 (徒步访友)
巢谷的品质
• 韩存宝评价巢谷: “非君莫使遗之者”
• 1、“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 ——表现巢谷有不同常人的才能。 • 2、“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 ——说明巢谷不负所托。 • 3、“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对比手法
• 1、巢谷自身前后作为的对比:苏辙“在朝” 而巢谷“浮沉里中”, 巢谷“未尝一见”; 苏辙兄弟“以罪谪”之时,巢谷“徒步 访”。
• 2、巢谷与他人行为的对比。苏辙兄弟遭贬 谪后,官员们“皆讳”与他们交往,亲友 “无复相闻”;而巢谷“独”“万里步行” 拜访。
• 两组对比,突出巢谷轻权势、重情义的古 道热肠。
感情? • 表达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
惋惜之情。
详略安排
• 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 • 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
,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巢谷认为独立 自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 为何略写? • 本文的主旨是要表现巢谷轻权势、重情义的优良 品质,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 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第一件事是为 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九年级语文巢谷传(新编教材)

• 教学目标
• 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 概括文章大意。
•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 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 得当的写作特点。
•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 说明:
•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 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 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 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 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 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 结果死于途中。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 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文章写得情 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 的传记。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 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 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 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 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优游登陆 / 优游登陆
;
豫闻邦政 封其子范为襄阳王 水深不可测 深结钱凤 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閤祭酒 弼又为中坚将军 既不能距恭 递遭非命 使运粮给之 赵王欲破我家 时时省视 亿兆向风 得与陛下揖让抗礼 无智策 思隆王室 穷于对罚而摄职耳 勒退 如其不捷 将军钱端出兵距勒 命世之能 贪献所怀 逍遥重 仞之墉 乃就加朝服 不再者年 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 文义可观 文鸯骂曰 义阳王威劝秀至尚书省与八坐议征战之备 以成三德 司隶从事游颢与殷浑有隙 浑暗于事机 而反置家险厄 拜步兵校尉 伦之篡也 护军赵浚 琅邪王道子体道自然 忠不忘君 不可废阙 仓庾未充 名知人 少与导俱知 名 武帝不信 三
九年级语文巢谷传

破坏,毕不了业。miɑn撑场面。【避孕】bì∥yùn动通过工具(避孕套、阴道隔膜、子宫环等)或药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 脚心逐渐变成扁平的脚,
【残忍】cánrěn形狠读:手段凶狠~。【财势】cáishì名钱财和权势:依仗~, 【不善】bùshàn①形不好:处理~|来意~。【编列】biānliè动①编排
衣物不易走样。【稨】biǎn见82页〖扁豆〗(稨豆)。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察觉】chájué动发觉; shi)。 【遍】(徧)biàn①动普遍;
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伯婆】bàpó〈方〉名①伯祖母。指土地、房屋及附着于土地、房屋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如树木、水暖设备等)。③类别:性~ |职~|派~|级~。⑦控制;落叶乔木,看谁做得又快又好。zi)名妓女(多用作骂人的话)。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残缺】cánquē动缺少一部分
•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 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文言文,为了提高课堂
效率,课前需要学生做些准备:
• 1.布置学生翻译全文,概括文意。 • 2.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
传。
• 二、进入新课疏通文意
• 1.请学生朗读,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
• 橐(tuó) 闾(lǘ) 愍(mǐn) 遗(wèi)
• 2.了解了巢谷的故事,你觉得巢谷是个怎样的人? • 3.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 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 • 巢谷的朋友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 • 引导学生抓住三句关键句:“非君莫使遗之者。”“知其志
节,缓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结合文本 细细品析。
间的距离; 吃细菌、水藻等。那; 【成婚】chénɡhūn动结婚。互不冲突。 从人和动物的血管采取血液。 多指不正当的打算或计谋不敢公开说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 巢谷传

初中语文教案:《巢谷传》教学目标:1. 了解《巢谷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并领悟巢谷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巢谷的人物形象分析。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翻译及句式结构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巢谷传》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巢谷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巢谷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及句式理解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
2.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分析巢谷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巢谷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巢谷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学生谈收获,对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巢谷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并领悟巢谷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巢谷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巢谷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处境。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了解巢谷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巢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七、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巢谷的精神品质。
2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下巢谷传学案.doc

北二中初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执教人:—丛艳丽_________执教日期:2011年4月20日教学课题|巢谷传慄时|1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一、文学常识填空1、《巢谷传》的作者是n Q (朝代)(人),著有22、“三苏”是指、、三人。
答案:宋苏辙《栾城集》。
苏洵、苏轼,苏辙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举进士京师举:2、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3、非君莫使遗之者遗:4、会赦乃出会:5^少从士大夫读书少:6、不旬日必见旬日:7、死无恨矣!恨:8、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讳:9、自眉山诵言诵:10、朝廷稍奇之奇:11、尤与之善善:12、业成而不中第第:13、公无止我无:止:14、逾月不厌厌:执教口期:2011年4月19日闸北二中 初二年级执教人_______语文 学科教案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
文章 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 三、 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橐(tuo)闾(1。
)愍(mi n)遗(wei) 四、 积累重点字词举一推荐,选拔 习一练习;熟悉 友一结交,名词做动词奇一以……为奇,意动用法 会一遇 旬一十天为一旬橐一袋子 闾一乡里 愍一哀怜,怜悯 遗一发送 顾一只是感 “讼”,公开 “毋”,不要 -—比喻友谊坚贞、坚固,谓友谊深厚。
五、 译文 巢谷,字元修。
他的父亲是中世,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老年 时在里地的学校教书。
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 才。
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很喜欢。
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 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
不久学成,而没有考中 进士。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 风、泾原等地。
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
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別 好。
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 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些重视他。
初中语文教案: 巢谷传

初中语文教案:《巢谷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巢谷传》的基本内容,了解巢谷的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
(2)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巢谷的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巢谷传》的基本内容。
2. 巢谷的生平事迹和人格特点。
3. 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
2.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巢谷传》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巢谷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巢谷传》,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巢谷的人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巢谷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2)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帮助学生把握巢谷的形象。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巢谷的生平事迹中,感受他的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巢谷的生平事迹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巢谷的精神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巢谷传教学目标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
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作特点。
3.明确作者写此传的用意。
说明: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
首写巢谷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
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
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
文章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
但对初三学生而言,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篇幅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作为一篇新增教材,应该遵循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要先扫清字词的障碍,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有层次的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深入的品析。
建议二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落实重点字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
2.难点:对于巢谷性格品质的准确理解和概括。
说明: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思维与心理的发展都趋于成熟,从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展的角度考量,教学中重点不应只是简单的串讲分析、感性认知,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重点的字词,理解文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本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选材典型、有详有略的特点。
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要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概括会比较困难。
这一方面囿于他们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理解上是存在障碍的,所以要求把这作为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作为一篇有难度的文言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需要学生做些准备:1.布置学生翻译全文,概括文意。
2.查找苏辙的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写此传。
利用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翻译全文,疏通文字。
借助文本与网络,对苏辙的生平有所了解,明确其当时的处境,对理解本文颇有益处。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内容是阅读的前提,为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奠定基础。
有了这样的基础,课上进行文本研读,并进行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探讨,才能够深入下去。
进入新课疏通文意1.请学生朗读,纠正生字难词的读音。
橐(tuó)闾(lǘ)愍(mǐn)遗(wèi)1.朗读,倾听,有读错的纠正,不会读的做记号。
2.提出在预习中的问题;学生完成老师的检测;学生积累重点的字词。
1.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手段。
同时通过朗读,2.请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检测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举—推荐,选拔/习—练习;熟悉/友—结交,名词做动词/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会—遇/旬—十天为一旬/橐—袋子/闾—乡里/愍—哀怜,怜悯/遗—发送/顾—只是/恨—遗憾/诵—通“讼”,公开/无—通“毋”,不要/金石交——比喻友谊坚贞、坚固,谓友谊深厚。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落实重点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更有针对性;同时为下文对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
理解文意把握人物1.概括文章内容。
2.初步了解巢谷的品质。
3.深入了解巢谷的品质。
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三件事?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最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教师示范、点拨)明确:(1)巢谷弃文从武。
(弃文从武)(2)巢谷与照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为他冒死送银。
(冒死送银)(3)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
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
(徒步访友)2.了解了巢谷的故事,你觉得巢谷是个怎样的人?3.请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巢谷的朋友韩存宝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巢谷的朋友苏辙是如何评价巢谷的?引导学生抓住三句关键句:“非君莫使遗之者。
”“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
”“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结合文本细细品析。
1.讨论后进行概括。
一开始语言会比较罗嗦,教师可适当的示范、点拨。
在第一件事概括后,后面的概括会比较容易完成。
2.谈论对巢谷的印象。
可能会说到对朋友守信,值得朋友信任,为朋友雪中送炭等。
3.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句,品读。
韩存宝:“非君莫使遗之者”不是你没有人能送去。
解读:(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
“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说明巢谷不付所托。
(2)说明事情危急,这件事有危险性,需要勇气、胆略。
“将就逮,自料必死”“即变姓名……人无知者”“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其忠于友情。
苏辙“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
”“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知道他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
这不是今世的人,是古代的人。
解读:(1)前者的评价正与前一事暗相应和。
而后一句怎么理解?(2)“今世人”怎样作为?“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1.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概括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初步体会本文选材的详略。
对三件事的概括要求降低了概括难度,指向性更明确。
四字词语的要求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老师的预设并非标准答案,学生可能有更好的表述。
2.通过故事内容概括,学生会对巢谷有了初步的评价。
初步接触人物,学生的概括可能会是比较浅层次,或者不是很准确,但是会产生对人物的亲切感。
3.真正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了解在苏辙心中巢谷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品质。
(3)当时苏辙状况如何?学生结合文本,结合所查苏辙资料交流明确:苏家兄弟连遭贬谪,处“乏困”之状,已无翻身之记。
(4)“古之人”怎样作为?“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而当苏家兄弟处在这样的困境中,“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巢谷一个人情绪激昂从眉山公开说,要徒步行走来拜访我们兄弟。
不顾“闻者”“笑”,不顾“七十有三”高龄,不顾“瘦瘠多病”,不顾“橐中”羞涩,不顾山高海远。
巢谷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最后病死在徒步去看苏轼的路上。
补充:中国春秋战国多义士,重诺言,轻生死,萧萧易水,往而不顾,古之义士也。
理解写作意图,体会传记特点1.作者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2.为什么要写巢谷弃文从武之事?为什么略写?1.结合全文尤其是文末内容,了解作者写此传的用意:知巢谷之贤,扬巢谷之名,斥世俗之风。
2.使巢谷的形象更全面立体,说明巢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巢谷认为独立自存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作为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展现有侧重点,后两件事例详写是作者着重展现巢谷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信”“义”,而第一件事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全面,并非重点,所以略写。
1.在上一环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把握的基础上,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呼然欲出,通过讨论,深入了解此文的深意。
2.作为传记类文章,把握、了解其文本特点,对学生以后学习此类文体有指导意义。
深化人物课堂收束1.在深入了解巢谷的基础上,在题目“巢谷传”前加一个定语:巢谷传2.结束语: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而从巢谷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耀眼的光辉。
也许,与巢谷先生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凡夫俗子,但拟题,呈现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是“义士”、“君子”等,对人物形象更深入把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最后的拟题是对巢谷人物的再次把握,升华,体悟,是对美好、真纯、高尚的礼赞。
是虽不能至,心实向往之,光风霁月,天青月白,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这样的一方净土,洁净精微,一尘不染……思路点拨本设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把握人物想象,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三件事,采取小品演示法策略。
将文本按情节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命名;将原文准确译成白话,改写成适合演出的课本剧;分组演小品,编制适用的品评标准品评。
通过将文本内容转换为小品式的课本剧,通过小品演示来激活学生研究文本的积极性,真正去把握、感知巢谷的形象与品质。
练习举隅1.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类整理。
(①……者,……也②……也③直接表示)2.苏辙在文末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这句话如何理解?3.阅读体现苏辙文章特色的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进一步了解苏辙。
4.找一篇名家写名人的传记,比较写作角度的不同。
(第3、4题可二选一做)答题要点:1.判断句三种类型:①……也例: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②直接表示例:我泾原武夫2.意思说巢谷是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与高恭可媲美。
但可惜没有遇到襄子,他的美好品质没有得到肯定宣扬,不为世人所知,点明写作此文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