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走黄与内陷是中医外科的危急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均属于外科病,根盘紧束的为痈;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的为疽;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为疔;形比疮小,红热疼痛不甚,起于浅表的为疖。

相当于西医蜂窝织炎、疖、皮肤脓肿、画部疖痈、急性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急性淋巴管炎等。

【临床表现】
初起痒痛,红肿或皮色不变,突起,肿毒局限,伴口干,便秘,影响睡眠。

【病因病机】
风毒蕴结而成;久坐气血凝涩而致;饮食不节,误食有毒之品,有毒内结而发于体表,皮肤破损,复受污毒,以致毒流经脉。

总由经脉阻隔血气凝结而成。

【治疗原则】
宣通经络、益气排毒。

【马氏温灸处方】
【取穴】
阿是、灵台、疔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心俞。

【取穴位置】
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位置】
疔俞穴:在前臂屈侧,神门穴直上4寸,何内侧旁开0.3寸处。

【取穴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取穴位置】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穴位置】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施灸顺序】
先阳后阴,先背部后腹部,先上后下。

【施灸时间】
背部/四肢穴20分钟,胸腹部30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调整温灸时长。

【病症咨询】。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发表者:老军医
疔疖痈疽,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一类外科病。

其鉴别首先从肌表的色泽、肿胀及伴有证,确定是属于阳证还是阴证,然后再仔细观察局部表现特征。

现将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1、疔: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子状;患处皮肤麻木或痒痛并伴有寒热交作。

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初起如栗,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

治疔宜清热解毒。

2、疖: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由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而发,疖长于肌表,肿势局限,形小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

治宜清热解毒。

3、痈:疮面浅红肿而高大。

有肿胀、焮热、光泽无头、疼痛及成脓等。

多由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导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

痈分为内痈、外痈两类。

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4、疽:漫肿而皮色不变,疮面较深。

由于气血为邪毒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多发于肌肉,初起即有栗粒状脓头的疮疡,以后腐烂,形如蜂窝。

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所致。

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

无头疽:发于筋骨间,初起无头,漫肿色白,根脚散漫,皮色不红。

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所致。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
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中,我常常写到有的中药是可以内服或外于与疮痈,痈肿,痈疽等,通常这些词我怕读者不明白,一般会备注一下,大概就是皮肤或者外科的化脓性感染。

但这其实只是泛泛之谈,只是为了让读者方便理解而已,没有说到中医中对于这些外科、皮肤科疾病的理解。

实际上,痈(音:拥)、疽(音:鞠)、疔(音:丁)、疖(音:阶)都是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皮肤肿烂溃疡一类外科病证。

其中,痈的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明显,属于阳证。

同时,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疽的部位较深,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皮色不变,属于阴证。

疔则范围较小,初起如小米大,根脚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上有白头且痛。

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

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疖则起于浅表,形状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夏秋季节多发。

多是体热湿热,兼外感风邪,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生。

#中医养生的真相##哆咖医生超能团##健康乐享官#。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医学外科考试复习资料 :疖、痈、急性蜂窝织炎、脓毒症、感染等)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医学外科考试复习资料 :疖、痈、急性蜂窝织炎、脓毒症、感染等)

外科感染●疖:俗称疔疮,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致病菌主要是金葡菌●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主要是金葡菌●急性蜂窝织炎:指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细菌性非化脓性炎症。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葡菌。

●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感染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与面部●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指病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它感染病灶侵入淋巴流,导致淋巴管与淋巴结的急性炎症,一般属于非化脓性感染。

●脓毒症:指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智有明显的改变者,用于区别一般非侵入性的局部感染。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即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临床多指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

●二重感染:指长时间使用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却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条件感染:●外科感染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关键在于适当的外科干预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去除感染灶、通畅引流是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取代引流等外科处理。

一般来说抗菌药在外壳感染治疗中仅起辅助作用2、局部处理:制动休息、中草药、理疗、手术等3、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4、支持疗法●破伤风的特点和防治致病菌为破伤风芽孢梭菌,厌氧,产生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致病。

1、临床表现:①有潜伏期:通常7天,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②前驱症状: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③咬肌最先受累,最后影响膈肌。

相应体征为:牙关紧闭、苦笑貌、颈部强直、角弓反张④典型症状:在肌紧张性收缩(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全身阵发性强烈痉挛。

⑤症状可因轻微刺激而诱发,发作时神智清楚,表情痛苦⑥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2、预防:①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重要措施②人工免疫: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3、治疗:①清除毒素来源:用3%双氧水冲洗伤口,充分引流②中和游离毒素:早期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也可配合使用青霉素、甲硝锉等抗生素治疗③控制和解除痉挛:避免声光等刺激,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尽早行气管切开⑤营养支持:注意营养补充、水电解质平衡的调整●抗菌药物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原则1、尽早确定病原菌2、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其体内代谢过程选药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3、制定个体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剂量、途径、次数、疗程4、联合用药需有明确指征: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⑤联合用药时应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用,以减少用量,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应用原则/适应征1、用药目的在于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或术后全身性感染2、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污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心脏、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人工移植物、器官移植等④高龄、肿瘤患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3、清洁-污染手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需预防用药4、污染手术:手术野已经严重污染者需预防用药(如大面积创伤已感染、胃肠道内容物大量溢出等)。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专家专业]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专家专业]
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专家资料
34
面疔治疗
二、外治法 初起:箍毒消肿,用玉露散, 脓成则提脓去腐, 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 若脓熟中软,有波动感,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
专家资料
35
面疔治疗
【常用西药】抗菌素、支持疗法 【转诊原则】
颜面疔疮,面肿走黄 即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需及时转诊。
专家资料
8

生在大腿部和小 腿部的有头疖, 若挤压或碰撞可 以转变成发。
专家资料
9
疖-诊断
2、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 无脓头 或有簇生, 破流脓水,潮红胀痛。 生面部者--挤压或碰撞--疔疮。
专家资料
10

生在头顶者:如脓成未切, 或切口过小,引流不畅— 头皮窜空— 蝼蛄疖。
专家资料
11
疖:诊断
手足疔疮、
一般性感染
红丝疔
烂疔(气性坏疽) 特异性感染
疫疔(皮肤炭疽)
专家资料
19
颜面部疔疮
一、概述: 1、定义:指颜面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西医:面疖、痈。
专家资料
20
颜面疔疮
2.特点: 来势急、变化快、病情重。 疮形如粟,坚硬根深,
如钉之状,易成走黄危证。同,名称各异。 如眉心疔、眼胞疔、鼻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等。
27

现代:金葡菌、 溶血性链球菌 经外伤等感染。
专家资料
28
颜面疔疮
三、诊断: 1、初起:粟米脓头,或麻痒,渐红肿热痛,
范围 3~6cm,根深坚硬。 约5~7天,肿势增大,浸润痛剧,脓头破溃。 约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
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疖疔痈发鉴别要点

疖疔痈发鉴别要点

疖疔痈发的鉴别要点如下:
疖:
1. 疖是由单个毛囊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通常发生在头、脸、脖子、腋窝和腰部等部位。

2. 疖通常只有一个小疙瘩,大小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通常有轻微的红肿和疼痛。

3. 疖的病程比较短,通常不需要抗生素治疗,只需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或热敷即可。

疔:
1. 疔比疖更严重,是由深部组织受到感染引起的,通常发生在手指、足趾、足跟、头部等容易受压的部位。

2. 疔通常有一个小脓疱,周围有明显红肿和疼痛,脓疱深埋在皮肤深层,难以自行破溃。

3. 疔的病程较长,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需要切开引流,并使用抗生素药物。

痈:
1. 痈是皮肤深层组织的细菌感染,通常发生在脖子、腋窝等部位。

2. 痈会形成一个大的脓肿,可能涉及多个淋巴结和皮下组织,通常有明显的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3. 痈的治疗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和局部引流,可能需要手术切开脓肿。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别疖、疔和痈的特点。

在出现类似症状时,请务必咨询医生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发:
这里“发”的含义较为模糊,无法给出确切的鉴别信息。

总的来说,疖、疔和痈是三种不同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它们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都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鉴别要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些疾病。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其他健康疑虑,请尽快咨询专业医生。

疖和痈的区别

疖和痈的区别

疖和痈的区别关于疖和痈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疖和痈的区别,供大家阅览!疖和痈的主要区别是:疖初起会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一般直径3-6厘米,几天后其中央可见单个黄色脓头,好发于头面部,发际,颈项部,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多发于夏天;痈初起是形成为圆形状隆起的硬块,一般直径6-9厘米,几天后中央会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而且会变软,破溃后形状像“火山头”样。

疖和痈相同之处是都会导致周围的淋巴结肿大。

中医上讲的所谓疖和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化脓性皮肤病,在我们药店也是非常的常见,它们可以发于人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都会有红肿硬块,疼痛明显,都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的话会局部疼痛加重并且溃脓。

疖和痈治疗方法:疖和痈中医上治疗一般是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疖和痈治疗方法都是一样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分别可以用不同的中成药来治疗。

火毒壅盛证:一般症状是疖痈初起,肿块色红灼热,肿痛,向周围扩大,并且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口服有梅花点舌丸,外用药有金黄膏和龙珠软膏。

毒热酿脓证:一般是疖痈红肿中央变软,脓头腐烂塌陷,流脓血,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与上面火毒壅盛证一样,口服有梅花点舌丸,外用药有金黄膏和龙珠软膏。

气血失和证:一般症状是疖痈脓液破溃,腐肉脱落,肉芽新生,逐渐收口。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有外用生肌玉红膏。

气血两虚证:一般症状是疖痈红肿平塌,化脓,创口不收,还伴面色无华,低热乏力,口渴,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有口服补中益气丸,外用生肌玉红膏。

于疖和痈方面的内容讲完了中医我们来讲讲西医关于疖和痈方面的内容。

西医上讲的所谓疖和痈就是指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结节,痈是疖在皮下相互融合形成的,导致深部化脓和瘢痕形成。

西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杀菌,清洁为主,主要是内服和外用抗生素,内服抗生素一般可以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外用可以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设计)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
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
痈是壹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

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
为“落头疸”,“搭背”等。

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范围扩大,和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于中央部表面
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
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

痈形状比疖
严重,病人多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患痈以后应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面部及唇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

选用有效的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

也可服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

痈初起时局部可
用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外敷。

如红肿继续扩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引流不通畅时,
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手术),采用“+”或“”字切口,以清除坏死组
织,且作局部减压和引流。

痈的范围散于,创口愈合慢,壹般需壹个月左右才能愈合
丹毒的概述
概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且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

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症状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
头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和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血白细胞增高。

痈疽疔疖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

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均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疔,名疔疮,发病迅速,而且病情较重,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壹般以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

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

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疖,名疖疮,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或结块无头,红肿疼硬,根盘较大,寒热甚微,来势缓慢。

【诊断要点】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壹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易溃、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二者比较如下表44。

疖和疔虽然同是壹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二者比较如下表45。

于这里仍应指出,须知疖和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和疖有所区别。

表44痈和疽的比较痈疽
属性初病深浅颜色肿状疼痛热度脓液轻重预后阳证急暴皮肉之间焮红,表皮发红高肿根束剧烈灼热稠粘易消易溃易敛良好阴证缓慢筋骨之间白色,皮色不变漫肿或无根不痛或微痛不热或微热稀
薄难消难溃难敛较差
表45疖和疔的比较疖疔
病因发病季节毒性反应部位皮色形状硬度症状预后暑热之毒,侵犯肌肤夏秋季多见轻随处可见红赤有光有头或无头高突初起硬,溃后软热痛脓泄即减病轻毒浅,良好脏腑蕴热,大毒结聚四季均可发生重头面四肢,阴毛发际皮色不变,周围焮赤如栗米或水泡坚硬根深,周围肿胀木痒或剧痛病重毒深,易走黄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

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均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疔,名疔疮,发病迅速,而且病情较重,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壹般以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

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

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疖,名疖疮,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或结块无头,红肿疼硬,根盘较大,寒热甚微,来势缓慢。

【诊断要点】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壹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
易溃、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二者比较如下表44。

疖和疔虽然同是壹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二者比较如下表45。

于这里仍应指出,须知疖和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和疖有所区别。

表44痈和疽的比较
痈疽
属性初病深浅颜色肿状疼痛热度脓液轻重预后阳证急暴皮肉之间焮红,表皮发红高肿根束剧烈灼热稠粘易消易溃易敛良好阴证缓慢筋骨之间白色,皮色不变漫肿或无根不痛或微痛不热或微热稀薄难消难溃难敛较差
表45疖和疔的比较
疖疔
病因发病季节毒性反应部位皮色形状硬度症状预后暑热之毒,侵犯肌肤夏秋季多见轻随处可见红赤有光有头或无头高突初起硬,溃后软热痛脓泄即减病轻毒浅,良好脏腑蕴热,大毒结聚四季均可发生重头面四肢,阴毛发际皮色不变,周围焮赤如栗米或水泡坚硬根深,周围肿胀木痒或剧痛病重毒深,易走黄
急性蜂窝组织炎
1.局部呈现为红、肿、热、痛,红色较暗无明显界限,中央部颜色较周围深;中央部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部位表浅者症状明显,部位深者常只有局部水肿及深压痛。

由产气的厌氧菌所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可及捻发音。

2.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